來源:金融界網
作者:慧眼君
100萬億!中國經濟迎來重要裡程碑。
國家統計局18日公布,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01.5986萬億元,首次突破百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3%。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三季度增長4.9%,四季度增長6.5%。從產業來看,第一產業增加值77754億元,比上年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384255億元,增長2.6%;第三產業增加值553977億元,增長2.1%。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下降3.9%,但四季度同比增長4.6%。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比上年增長1.9%,對外貿易實現正增長。
金融界《慧眼》連線和整理了機構分析要點,歸納如下:
如是金融管清友:首超100萬億 反超美國時間縮短!
2018年,中國GDP超過了90萬億元人民幣,僅時隔兩年,就再次向上突破了100萬億大關!
拉長時間軸會發現,隨著中國經濟總量的不斷擴大,GDP突破十萬億整數大關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1986年GDP第一次突破1萬億,之後用了14年的時間,在2000年第一次突破10萬億。2006年GDP突破20萬億之後,開啟了加速模式,每兩年就突破1個十萬億整數位,到2016年,中國GDP已突破70萬億。隨後,GDP實現了每1年就突破1個十萬億整數位。最近兩年,雖然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作為基數的總盤子越來越大,在2020年也躍上了100萬億。
中國首次超過100萬億,在美國和全球中佔比不斷提升,疫情加快中國超越美國的進程。
2020年全球經濟下降5.2%,GDP總量為83.18萬億美元,中國在全球中的GDP佔比將從2019年的16.3%提升至18.8%。美國GDP總量將跌到20.8萬億美元,中國佔美國GDP將從67%提升至73%,最快在2028年中國名義GDP將超越美國,疫情明顯縮短了反超的時間。
四季度中國經濟強勁增長6.5%,已超越疫情前正常水平,成功實現「V」型反彈。2020年經濟前低後高,逐季回升。管清友指出,一季度觸底回升,前三季度有負轉正,四季度超越疫情前水平,全年2.3%的增速大超市場預期,也是全球唯一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表明中國經濟從危機中持續復甦,2021年延續高速增長。
財富證券伍超明:全年增速略超預期 房地產市場表現亮眼
全年經濟增長的幾個特點:
一、拉動全年經濟穩健回升動力,由工業生產端逐步向需求端轉移,供需平衡性明顯改善。如四季度GDP增速較三季度提高1.6%,其中工業、消費分別環比提高1.3、3.7個百分點,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7.7%,比三季度加快3.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和三產業的增速差,由二季度的2.6%,縮小到0.1%,表明疫情穩定後服務業快速恢復。
二、全年生產、出口好於預期,消費恢復整體偏慢。全年工業和出口分別增長2.8%、4.0%,而消費增速僅為-3.9%。
三、四季度經濟增速已達到甚至超過潛在增速水平。第四季度當季增速已回升至6.5%,不僅超過2019年同期水平,也超過潛在經濟增速水平。
四、經濟結構持續優化。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和增加值增速全面領跑其他產業,經濟中的創新成色更濃。製造業投資增速持續回升,其中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速高於整體製造業增速13.7個百分點。
五、農村收入和消費表現好於城鎮。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6.9%,遠高於城鎮的3.5%。與此對應,消費增速也是農村高於城鎮,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長2.9%,而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下降3.8%。
六、房地產市場表現亮眼。一是房地產投資增速穩健提高,從2月份的-16.3%提升至年底的7.0%;二是房地產價格上漲,如全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2.6%,而商品房銷售額增長8.7%,表明房價在提高。
民生銀行溫彬:GDP增長略超預期 提振內需仍要發力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研究員馮柏對金融界表示,綜合來看,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我國經濟復甦取得積極成效,全年GDP增長略超預期,在全球「一枝獨秀」。
同時溫彬提到,也要看到內需的回升中還存在波動,消費、基建投資等恢復過程中會遇到困難,經濟恢復基礎尚需進一步牢固。
展望2021年,溫彬認為疫情防控形勢仍然是影響全球經濟復甦進程的主要變量,預計全球經濟將整體延續緩慢復甦走勢,國際環境中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這些因素將進一步通過貿易、金融市場、資本流動等途徑傳導至國內。國內疫情防控不容掉以輕心,個別地區出現疫情反彈,但預計不會影響經濟復甦的整體進程。
在溫彬看來,下階段,促進消費加快回升仍然是提振內需的關鍵,服務性消費的復甦還有較大提升空間,中低收入群體就業和收入情況將影響消費走勢,提升就業質量、保障居民收入仍然關鍵;受房地產融資政策收緊影響,房地產投資將受到一定抑制,房貸收緊也將進一步影響個人購房需求;宏觀槓桿率的上升、金融風險的抬頭等提升了防風險的重要性。
貨幣政策方面,既要滿足經濟主體需求,又要避免「大水漫灌」式強刺激,貨幣信貸增長要與經濟發展所需相一致,M2與社會融資規模增速逐漸回落至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結構上,要提升宏觀政策的精準性,加大對製造業、科技創新、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精準支持力度。
崑崙健康資管張瑋:中國向「後疫情」第三階段邁進 需要警惕通脹風險
在力保經濟總量的同時,供給側改革繼續推進,反映在經濟結構上,就是「政府幫扶不減、自發增長保持強勢」。從「逆周期調節」角度來看,我國正在從「後疫情」時期的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邁進。
「後疫情」時期的經濟修復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政府性幫扶為主,表現為地產基建作為主要支撐,「逆周期」調節動作明顯。這一階段通常表現為政府部門槓桿率大幅抬升。
第二階段,企業盈利逐漸改善,內外需回暖,民間投資觸底回升,社會經濟「自髮式」修復。國民經濟總槓桿持續「築頂」。
第三階段,政府幫扶逐步退出,對應著政府部門的「降槓桿」階段。地產監管適度從嚴、基建投資觸頂回落,製造業投資和更能反映社會經濟活力的消費、訂單等指標持續攀升。
張瑋表示,從目前的情形來看,應該屬於第二階段,即以地產基建為表現的「政府性幫扶」發力不減,而以消費、外貿、服務業和製造業為表現的「經濟自發性增長」也已經撐起了經濟的「半邊天」。整體社會生產結構更健康。
張瑋提醒,進入2021年,我國經濟增長存在許多積極因素同時仍需警惕這些問題的出現。
2020年12月的CPI、PPI都出現從跌轉漲,引發市場關注中國出現通脹。如果今年疫情影響結束,全球經濟大幅反彈,各國生產秩序重組過程會造成「人為短缺」,助推國內通脹上升。加之未來美國無風險收益走高,中美利差有可能引發匯率反轉,中國短期進口負擔增大,都會引發輸入型通脹走高。對中國經濟來說,要警惕通脹上升的風險。
張瑋預計今年年中以前,國民經濟將進入到「後疫情」復甦的第三階段,但對於宏觀槓桿和信用投放的收斂不必太過擔心。
允泰資本付立春:好數據後政策轉向 百萬億後結構發展
根據國新辦2020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介紹,2020年國民經濟穩定恢復,主要目標完成好於預期。2020年,面對嚴峻複雜的國內外環境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但是,經濟運行穩定恢復,就業民生保障有力,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好於預期。
GDP首破百萬億,唯一正增長。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0159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3%。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三季度增長4.9%,四季度增長6.5%。在全球主要經濟體裡,是唯一一個正增長的。
農業基礎安全邊際增強,豬周期下穩物價。第一產業增加值77754億元,比上年增長3.0%。糧食產量再創新高,生豬生產持續較快恢復。
工業逐漸恢復,戰略新興行業高增長。第二產業增加值384255億元,增長2.6%。工業生產持續發展,高技術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較快增長。全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8%。從產品產量看,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微型計算機設備同比分別增長19.1%、17.3%、16.2%、12.7%。2020年,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4.5%。四季度,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8.0%,比三季度上升1.3個百分點。
服務業分化加劇。第三產業增加值553977億元,增長2.1%。服務業逐步恢復,現代服務業增勢良好。全年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與上年持平。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6.9%、7.0%,增速分別快於第三產業14.8、4.9個百分點。
消費恢復緩慢。市場銷售較快恢復,消費升級類商品銷售增速加快。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1981億元,比上年下降3.9%。四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6%。
房地產拉動投資增長。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回升,高技術產業和社會領域投資增長較快。全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18907億元,比上年增長2.9%。分領域看,基礎設施投資增長0.9%,製造業投資下降2.2%,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7.0%。
對外貿易實現正增長,貿易結構持續優化。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321557億元,比上年增長1.9%。其中,出口179326億元,增長4.0%;進口142231億元,下降0.7%。進出口相抵,順差為37096億元。
物價方面,豬周期影響下,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回落。經濟低增長壓力下,工業生產者價格下降。
就業數據好於預期,但需警惕結構性隱性失業長期複雜化。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城鎮調查失業率回落至上年水平。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186萬人,明顯高於900萬人以上的預期目標,完成全年目標的131.8%。2020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4%,低於5.5%左右的預期目標。全年農民工總量28560萬人,比上年減少517萬人,下降1.8%。
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繼續縮小。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義增長4.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2.1%,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經濟數據表現整體好於預期,預計經濟政策轉向會加速,結構性仍然是未來經濟、金融等發展的主旋律。
中原銀行王軍:未來應重點關注經濟復甦不平衡問題
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指出,當前,中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2021年中國經濟也面臨很多挑戰和不確定性,仍需不斷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未來應重點關注經濟復甦不平衡的問題;信用過度、過快收縮的問題;房企融資收緊導致的各種風險問題;新興產業盲目競爭、急於求成的問題;房地產資產價格出現結構性泡沫的問題這五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