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人普遍具有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而在外敵入侵時,在國家遭受磨難時,在百姓民不聊生時,這種愛國主義情懷愈發強烈。
多少愛國人士,在國家危難時挺身而出,義無反顧,犧牲自己的性命以保衛國家和人民;多少愛國文人,迫於現實無法上陣殺敵,將滿懷的一腔報國熱情訴諸筆下,成就無數愛國詩篇;多少愛國志士,為了國家的復興和民族的振興,在外敵的百般折磨下,仍堅守節操,初心不忘……
《離騷》 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是我國古代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的長詩《離騷》,抒發了熾熱的愛國主義情懷,表達了他對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和為此九死不悔的獻身精神,表達了無機會再行美政則寧死不叛楚王的忠誠。
《九歌·國殤》屈原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凌餘陣兮躐餘行,左驂殪兮右刃傷。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九歌·國殤》取民間「九歌」之祭奠之意,以哀悼死難的愛國將士,追悼和禮讚為國捐軀的楚國將士的亡靈。這批神勇的將士,操的是吳地出產的以鋒利聞名的戈、秦地出產的以強勁聞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製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飾的鼓槌,他們生是人傑,死為鬼雄,氣貫長虹,英名永存。
《白馬篇》曹植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并遊俠兒。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曹植是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文學家,生於亂世,自幼即隨父徵戰四方。東漢末年的分裂割據,加上為國家統一而南徵北戰的曹操那「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情壯志的薰陶,培養了曹植「戮力上國,流惠下民」的理想,《白馬篇》就寄託了詩人為國家建功立業的渴望和憧憬。
這首詩描寫和歌頌了邊疆地區一位武藝精絕、忠心報國的白馬英雄的形象,寄託了詩人為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開頭兩句描繪出馳馬奔赴西北戰場的英雄身影,顯示出軍情緊急;接著以鋪陳的筆墨補敘英雄的來歷,說明他是一個什麼樣的英雄;「邊城」六句,遙接篇首,具體說明「西北馳」的原因和英勇赴敵的氣概。末八句展示英雄捐軀為國、視死如歸的崇高精神境界。
《塞上曲二首》其二 唐代戴叔倫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
我大唐的獵獵旌旗在陰山上飄揚,胡人膽敢來犯定叫他有來無回,對一騎都不會放過。大丈夫建功立業何須活著返回家園,我願意以身報國,以必死信念戰勝胡兵,報國靖邊以寧。
《哀江頭》唐代杜甫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顏色。昭陽殿裡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齧黃金勒。翻身向天仰射雲,一笑正墜雙飛翼。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在這首詩裡,詩人流露的感情是深沉的,複雜的。當他表達出真誠的愛國熱情時,也流露出對君王蒙難的哀傷之情。這是李唐盛世的輓歌,也是國勢衰微的悲歌。全篇表現的,是對國破家亡的深哀巨慟。
「哀」字是這首詩的核心。開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聲哭」,就創造出了強烈的藝術氛圍,後面寫春日潛行是哀,睹物傷懷,憶昔日此地的繁華,而今卻蕭條零落,還是哀。進而追憶貴妃生前遊幸曲江的盛事,以昔日之樂,反襯今日之哀;再轉入敘述貴妃升天,玄宗逃蜀,生離死別的悲慘情景,哀之極矣。最後,不辨南北更是極度哀傷的表現。「哀」字籠罩全篇,沉鬱頓挫,意境深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