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夫妻在結婚十多年後,便會褪去激情,歸於平淡。一些感情不合者,甚至會分居。當然,為了孩子著想,他們還是會在一個屋簷下生活。一些人在網上調侃,兩人的關係就如同「室友」。難道僅僅是現代人的婚姻觀出了問題麼?其實並非如此。這種同居不同房的生活方式,早在民國時期便已出現,而且在加拿大、日本等國更是屢見不鮮。小編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民國才女蘇雪林與丈夫張寶齡的故事。
蘇雪林原名蘇小梅,字雪林,於1897年出生在浙江瑞安縣。她的家庭是一個傳統的封建家庭,祖母秉持「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所以蘇雪林並不能像男孩子一樣去讀書。直到七歲時,她才在叔叔及兄弟們上學的私塾裡做了個「旁聽生」。但僅僅在私塾讀了一兩年,她便失去了旁聽的機會,因為她的兄弟們都去上學了。
當時蘇雪林最盼望的事便是兄弟們放假,因為一放假,她便能得到各種各樣的書。比如《紅樓夢》、《三國演義》、《閱微草堂筆記》。這些名著的閱讀,為蘇雪林後來走上文學之路打下了基礎。1914年,蘇雪林隨父親遷居安慶。一位從日本留學歸來的叔叔聽說蘇雪林沒書讀時非常驚訝,在他的建議下,蘇雪林才得以進入學堂。
1915年,蘇雪林考入安慶省立初級女子師範,畢業後留在母校附小任教。因她不甘於這樣平凡的生活,所以向家人提出「繼續深造」的要求。蘇雪林祖母以婚嫁為由,對她進行阻撓。蘇雪林為此大病一場,家人便滿足了她的升學請求。1919年,她考入了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1921年秋,蘇雪林前往法國留學。為了順利成行,她是瞞著家人幹這件事的。
在法國留學期間,由於水土不服,所以蘇雪林經常生病。再加上她父親病故,母親生病,所以她在1925年便提前回國。回國後,母親便給她定了一門親事,男方是五金商人的兒子張寶齡。儘管蘇雪林不願意,但母親在病榻上苦苦哀求,希望能看到她早日結婚,所以蘇雪林只好答應。
而張寶齡也並非那種「地主家的傻兒子」,他同樣從海外留學歸來,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了理工課程。由於二人從未見過面,缺乏感情基礎,所以婚後的生活也不是很和諧。比如蘇雪林在中秋夜,看著天上的月亮,動情地說:「你看那月亮那麼圓啊!」張寶齡卻來了一句:「沒我用圓規畫的圓。」蘇雪林讓張寶齡給她理髮時,理工男出身的張寶齡直接在她頭上扣了一個碗,拿著剪刀對著碗沿剪。一個是追求浪漫的女人,一個是思維簡單的「直男」,二人自然沒有共同語言。
因此不久之後,二人便過起了分居的生活。張寶齡應武大聘請前往樂山時,蘇雪林隨行,二人仍「各處一室,同餐不同寢」。張寶齡想讓蘇雪林做個相夫教子的女人,全心全意照顧他,但蘇雪林卻連一碗湯都沒給他煮過。最終,蘇雪林活了102歲,也因為婚姻上的空白,她在學術上取得不小的成就。在臨終前,她揭示了自己婚姻的理念:「世上多不婚者,遇人不淑者,我有文學學術自慰,何必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