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確實很難想像,微軟、Google和蘋果之間這場耗時久遠、戰線廣袤、令人窒息的戰爭史詩還會持續多久,造成多麼廣泛的影響。
這是一個老牌科技企業必須去適應的新時代,誰能在這個時代繼續保持如魚得水,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的領導者對這個時代認識的深刻程度。
曾經,蘋果和 Google為了共同對付微軟也曾結成了多麼牢固的聯盟。當年 Google 的 CEO 斯密特還是蘋果董事會成員,並且為了很多項目(比如 iPhone)兩家也曾手牽手、肩並肩,熱戀非同一般。但是隨著 Google 推出 Android 系統,這段關係就畫上了句號。
這個例子似乎能映射出所有關係改變的細節原因,這些大佬很多都曾是朋友、同盟,甚至還拯救過對方的公司,但是隨著戰線的不斷擴張,相互侵襲對方的領地,他們的公司被相互改變,他們的人生也在相互改寫。
曾經,兩個史蒂夫控制著蘋果和微軟兩家巨頭,但顯然史蒂夫·賈伯斯比史蒂夫·鮑爾默更具睿智和前瞻性。性格決定命運,舵手決定航線,一旦判斷失誤造成偏航,即便董事會可以投票換掉船長,那麼繼任者的工作也將異常吃力。
移動互聯和經濟不景氣,往往會成為老牌科技型企業的滑鐵盧。過去一年裡,大公司關於人事更迭的新聞此起彼伏,有的認為換手如換刀,期待著新的領袖帶領公司走出泥沼;有的則開始內部調整,扶正與走人同時發生。
鮑爾默:尺有所短
能力與合作哪個更重要?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茨選擇站在現任CEO鮑爾默這邊:2012年11月13日,微軟在全球發布了最新的Windows 8的作業系統之後的一個月,微軟Windows事業部主管史蒂文·辛諾夫斯基(Steven Sinofsky)閃電離職。這位對鮑爾默地位威脅最大的人的離去,意味著微軟的董事會選擇了讓微軟Windows部門與其他部門進行更密切的整合。
鮑爾默一直是微軟的布道者,總是不知疲倦地讚揚微軟,不遺餘力地對外傳達樂觀情緒。出身於公司銷售和營銷部門的他可以通過近乎咆哮的語調和千變萬化的動作,在1分鐘內將任何公開露面轉化為微軟產品的宣傳活動。
在公司內部,鮑爾默多年來最大的強項是團結各種力量。如今,他正在將擅長的這套東西用在整合微軟在移動互聯時代可以使用的資源——他可以不顧老朋友英特爾的感受使用ARM的架構,他可以無視PC廠商的情緒推出自主品牌的Surface,他跟蘋果玩曖昧去對付谷歌,他跟來自中國的PC廠商聯手謀劃微軟未來的手機聯盟,只要是對微軟進入移動互聯時代有利的因素,他都馬不停蹄地加以利用。
但這位微軟創業時期的第17位員工,也有著自己知名的短板:不懂技術。雖然大學時因為喜歡數學與蓋茨成為了「鐵磁」,當年加盟微軟時二人「不編程」的約定,則說明了鮑爾默的數學天賦更多體現在對銷售數字變化的敏感,讓他始終只能作為一個大管家,而非創新的教父,他缺乏對未來的敏銳判斷。
鮑爾默當初嘲諷的iPhone讓微軟從一個領導者變成了追隨者,沉浸於財務報表讓微軟走過了「迷失的10年」。他10年前接過微軟帥印時,主要業務是Windows、Office和IE。10年後,微軟的業務還是這老三樣。賈伯斯說,一個只會營銷的領導者不可能做出一家產品創新的公司,簡直就是給鮑爾默畫了一個走不出去的圈。
支持辛諾夫斯基的人認為,辛諾夫斯基是微軟內部高管中稀缺的兼具「遠見」和「工程」優秀能力的人才,鮑爾默這種不成體系的方式恰恰是微軟眾多問題的根源。只要鮑爾默透露出新的信號,整個團隊的發展方向都要改變,儘管這些信號可能會前後矛盾,甚至連他自己都渾然不覺。
在鮑爾默時代,微軟可能開始走向圓滑,但會失去個性。在很多用戶看來,在創新上「黔驢技窮」的鮑爾默,才應該是下課的人。
梅耶爾:成功難以複製
儘管瑪麗莎·梅耶爾(Marissa Mayer)成為雅虎2012年的第三任CEO還不到半年,但美國科技媒體Business Insider已經開始認為,雅虎董事會希望梅耶爾將雅虎帶回到科技公司本源的決定有可能是錯誤的。
雅虎董事之所以放棄了臨時執行長羅斯·萊文索恩(Ross Levinsohn),是因為他們認為在谷歌有著出色履歷的梅耶爾是一個「生產者」,而萊文索恩則會將雅虎帶成一個以內容創建為中心的媒體公司。
這位曾經谷歌的第20位員工、矽谷最美麗的女工程師從谷歌跳槽至雅虎以來,已經採取了多項措施:她任命了多位高管,包括新的首席營銷官和銷售及人事主管,她為了給員工洗腦,免費向他們發放iPhone、Android和Windows設備。
雖然雅虎股價已經攀升了將近19%,但是這位年僅37歲的女CEO目前並沒有向外界展示出一條明晰的復興路線,是整合雅虎現有的優勢資源還是複製谷歌的某些成功路徑?至今沒有定論。
她曾表示想把雅虎成功恢復成一家「成長型公司」,需要確保公司在移動應用和服務方面取得優勢,但對於一家尚未開發出自己的移動瀏覽器、作業系統或硬體的公司來說,顯然過於苛刻。
在15年的光輝歲月裡,雅虎創建的郵箱、新聞和財經數據的特色契合了網絡早期用戶的需求,但是今天這種不成體系的零散策略反而成了一種負累。雅虎新掌門人也計劃利用雅虎強大的產品組合優勢,同時她還希望更多地處理好雅虎視頻寬帶以及移動業務等。
但她也對谷歌的搜索廣告模式念念不忘,正打算到消費電子展(CES)上親自露面拉攏廣告客戶。梅耶爾還明確表示希望雅虎開發更多的移動技術,並表示公司可能會進行更多的「人才收購」,也就是收購公司完全是為了獲得人才,而非技術。這意味著雅虎要同時清理掉她不喜歡的人,在她成為CEO的第一季度後,雅虎員工對她的支持率已經從97%下降到了80%,這與過渡期時萊文索恩76%的數字已經相差無幾。
梅耶爾目前唯一的「政績」是將雅虎的郵箱進行了一次技術升級,但她顯然也認識到了雅虎沒有技術實力複製谷歌的成功之路,明確表示對地圖一類的產品不會進入。
種種跡象表明,梅耶爾現在仍舊沒有為雅虎找到幾個集中的發力點。Business Insider就科技公司和傳統的媒體公司在股價、市盈率和長期的每股收益方面做了比較,其結論是做傳統媒體公司要勝過做科技公司。如果雅虎的董事會認可這個結論,那麼梅耶爾會成為雅虎又一個短命的CEO嗎?
佩奇:保持偏執和瘋狂
2011年4月,谷歌維繫10年之久的「三巨頭」權力格局發生質變,埃裡克·施密特結束了「家長」的角色,重新擔任谷歌CEO的拉裡·佩奇(Larry Page)便成為這家全球市值最大網際網路公司在公眾聚光燈下的代表。
其實在谷歌三駕馬車中,佩奇一直被視為未來的 CEO 。他比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更務實,也更喜歡商業。兩位創始人繼續保持著默契分工,謝爾蓋·布林隱居幕後做他的技術天才。
消息一公布,分析師們就猜測佩奇會加大谷歌在搜索和移動業務領域的投入力度,同時涉足社交網絡市場,這些很快就得到了應驗:新的社交服務Google+在當年6月亮相,不久,佩奇收購老牌的摩託羅拉移動——這被視為谷歌吹響大舉進入移動互聯領域的號角,也被認為是谷歌以後將由佩奇「一個人說得算」的信號。
此前,人們不太習慣於佩奇作為管理者的形象。外界盛傳他喜歡分析產品,一向蔑視營銷和公共關係,不擅長公開演講,不善於與華爾街分析師打交道。但一連串大事件的迅速決策與實施,初步顯現出佩奇目標明確、行勝於言的領導者氣質。這在併購摩託羅拉移動的案例中尤為突出,他用不著銀行家們開列一堆清單,就很清楚自己要買什麼。
穩妥的解決方式並不會是佩奇欣賞的風格,他希望以現有的資源,獲得更大的成功。佩奇一直對移動互聯業務青睞有加,而且分寸拿捏極準:2005年穀歌以500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Andorid,3年的時間,「低調」的Android已經成為世界上最流行的智慧型手機平臺——直到此時,賈伯斯才發現苗頭不對。
佩奇也是一位有遠見的創新者,早在密西根大學念書的時候,佩奇就開始追尋一些瘋狂想法,他曾設想在校園內建造一套個人快速運輸系統以代替公交。他主張谷歌積極競購美國無線頻率資源,還曾宣布投資5億美元用於建設一個全新的、全國性、基於速度更快的WiMax無線技術的無線網絡。谷歌的項目單上,還有如自動駕駛汽車和投資50億美元參與建設離岸風力發電站的計劃這樣「不現實」的東西。
他曾在母校的畢業典禮上向他的學弟學妹灌輸這樣的想法:「如果我們『漠視不可能』,就能找到解決方案。」這是典型的偏執狂式哲學。
在Facebook崛起的時候,很多人都以為谷歌已經開始與時代落伍,谷歌甚至不再是IT專業畢業生的首選。但是現在,佩奇讓谷歌依舊保持著穩定的市值與兩位數的增長,而谷歌對於未來的不按常理出牌,則始終保持著引爆下一個創新點的可能。
羅睿蘭:繼承藍色巨人的沉穩
2012年元旦,羅睿蘭(Ginni Rometty)接任彭明盛(Samuel Palmisano),成為IBM這家擁有百年歷史的IT巨擘的首位女掌門。她也是在惠特曼(Meg Whitman)出任惠普CEO後,矽谷迎來的又一位女掌門。與惠特曼上任時飽受非議不同,羅睿蘭被認為是「IBM意料之中的接班人」,市場給出了極為平靜的反應:IBM股票幾乎沒有波動。
這無疑是市場對一個新CEO最高程度的認可。在接過彭明盛的接力棒之前,羅睿蘭是IBM負責銷售、市場和戰略的高級副總裁,在其帶領下,IBM的利潤穩步上升。
羅睿蘭曾說:「我不相信必然,從不認為事情必然是怎樣,結果必然是怎樣。不管你身處何種行業,最後會逐漸商品化,因此你必須堅持向更高價值的領域邁進,樂於改變。」
正是她這種勇於改變、樂於改變的心態,與正在轉型中的IBM不謀而合。作為一名在IBM工作了31年的老將,羅睿蘭每次開會之前都會準備厚厚一摞背景資料和數據,這已是廣為人知的事。她在上任後首次參加的客戶大會上最令人意外的,是她的放鬆和即興的表現。她並不拘謹,甚至還為古板的IBM增添了一絲優雅。
在業內人士眼中,羅睿蘭在技術和服務兩方面具備綜合性實力。IBM選擇羅睿蘭作為CEO,保障了自己從硬體公司轉型為軟體服務公司而建立起來的結構不會被破壞,穩定對於藍色巨人來說是第一位的,惠普的反例就在眼前。
彭明盛在IBM任職的10年間,羅睿蘭一直是他的忠實支持者。她自己參與了IBM公司制定高標準的過程,如今風水輪流轉,當初她協助前任CEO打造「2015年路線圖」(到2015年公司收入超過1250億美元)也成為了她上任後的目標。
對於羅睿蘭來說,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只要發明新技術,把它們賣給現有的客戶就可以了。以IBM的規模,增長也意味著創造新市場,如同IBM推廣「智慧的地球」的方式,即向無技術背景的人,比如城市市長和警察局長,推銷利用軟體監控和管理交通、給水系統和環衛車的理念。
目前正處於IBM下一個百年的開端,「智慧的地球」開始深入人心,而羅睿蘭在其間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也許她還會沿著彭明盛的步伐繼續前行,但是誰又敢說,她不能讓這個「藍色大象」再度起舞呢?
(責任編輯:馬郡 HN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