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讀者朋友們早上、中午、晚上好,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人性」二字。
眾所周知,我們是人,有情感,情感裡頭包含了情緒、人性兩個方面,但我們終究是動物,內心的深處有一股蠢蠢而動的獸性,但是一般來說,它都不會展現出來,因為我們的處於一個文明世界,受到了各種各樣的規章制度的約束,不僅如此,我們所學的東西也不允許它跑出來。
但如果處於一個窘迫的環境,那麼所學的東西都會丟棄,內心那不文明的獸性爆發出來,譬如有一句話不就叫做,饑寒起盜心嗎?
額……怎麼扯到獸性了,好吧,各位就暫且把獸性當作人性吧。
我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各位也不要抬槓,只是打個比方,如果我每天給你一塊錢,突然有一天沒有給你,那麼你就會記恨我,如果我每天給你一巴掌,突然一天忘記給你了,那麼你就會感謝我,這就是所謂的人性,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
記得魯迅先生說過,在一座封閉式的屋子裡,裡面黑暗得很,突然有一個嚮往光明的人跑了進去,於是乎他看到屋子裡如此黑暗,便提出要求說,大家開一下窗吧,霎時間,一伙人的目光看在了這個人身上,顯得驚訝不已,於是乎他又說,如果你們不開窗,我把這間屋子給拆掉,結果,一伙人手忙腳亂的開窗。
之所以人會有人性,在筆者認為,無非是因為這個世界上存在一種叫做利益的東西,有些人把利益看得比感情還重,這也就導致了,人性直接展現了出來,已經丟失了那顆羞恥之心,就算做了不道德的事情,臉不紅心不跳,根本不會有任何的不適應。
可能看到這裡,你就會說,那你的意思就是,人性就是惡的唄,其實不然,人性終究還是好的,對於這一點,筆者在開頭就隱隱約約透露了。
據宋·王應麟《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可以了解到,人性終歸是好的,之所以他人性會變得讓大家都非常的厭惡,是因為受到了兩個方面的影響,第一個是教育,第二個是環境,其實決定人性的本質因素還是後者,要是碰到惡劣的環境,就算再有教育再好,人性也會赤裸裸地展現出來。
這,站在他本人的視角來說並沒有任何錯誤,生存是人的本能,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以生存為主,畢竟有一句話不就叫做「生命第一,安全至上」嗎?連生存都無法生存,教育有什麼用?再說了,教育也是建立在生存的基礎上。
不過,這站在大眾的角度來說,便是錯誤的,因為不利於社會文明的發展。
這就好比《神話》這部電視劇來說,同時穿越到秦朝的趙高和易小川,他們倆的境遇一個是好,一個是壞,是兩種極端,這也就造成了趙高是一個負面人物,而易小川是一個正派人物,倘若他們的環境互換一下,那麼趙高就是一個正派人物了。
最後,筆者在這裡做一個簡單的總結,就算是我們眼中的大英雄,他也會有人性,因為這個天底下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沒有聖人,但這種人性我們不能說他不好,更確切地說,應該是人之常情,那具體是怎麼一個表現呢?
就好比說,大英雄說要幫助每一個人,但如果你在半夜三更去找他幫忙,家人或許不會管你,畢竟人家也是要睡覺的嘛,可如果是大英雄認識的一個人去找他幫忙,人家肯定是義無反顧的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