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惡」還是「善」

2021-01-15 aha風

各位讀者朋友們早上、中午、晚上好,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人性」二字。

眾所周知,我們是人,有情感,情感裡頭包含了情緒、人性兩個方面,但我們終究是動物,內心的深處有一股蠢蠢而動的獸性,但是一般來說,它都不會展現出來,因為我們的處於一個文明世界,受到了各種各樣的規章制度的約束,不僅如此,我們所學的東西也不允許它跑出來。

但如果處於一個窘迫的環境,那麼所學的東西都會丟棄,內心那不文明的獸性爆發出來,譬如有一句話不就叫做,饑寒起盜心嗎?

額……怎麼扯到獸性了,好吧,各位就暫且把獸性當作人性吧。

我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各位也不要抬槓,只是打個比方,如果我每天給你一塊錢,突然有一天沒有給你,那麼你就會記恨我,如果我每天給你一巴掌,突然一天忘記給你了,那麼你就會感謝我,這就是所謂的人性,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

記得魯迅先生說過,在一座封閉式的屋子裡,裡面黑暗得很,突然有一個嚮往光明的人跑了進去,於是乎他看到屋子裡如此黑暗,便提出要求說,大家開一下窗吧,霎時間,一伙人的目光看在了這個人身上,顯得驚訝不已,於是乎他又說,如果你們不開窗,我把這間屋子給拆掉,結果,一伙人手忙腳亂的開窗。

之所以人會有人性,在筆者認為,無非是因為這個世界上存在一種叫做利益的東西,有些人把利益看得比感情還重,這也就導致了,人性直接展現了出來,已經丟失了那顆羞恥之心,就算做了不道德的事情,臉不紅心不跳,根本不會有任何的不適應。

可能看到這裡,你就會說,那你的意思就是,人性就是惡的唄,其實不然,人性終究還是好的,對於這一點,筆者在開頭就隱隱約約透露了。

據宋·王應麟《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可以了解到,人性終歸是好的,之所以他人性會變得讓大家都非常的厭惡,是因為受到了兩個方面的影響,第一個是教育,第二個是環境,其實決定人性的本質因素還是後者,要是碰到惡劣的環境,就算再有教育再好,人性也會赤裸裸地展現出來。

這,站在他本人的視角來說並沒有任何錯誤,生存是人的本能,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以生存為主,畢竟有一句話不就叫做「生命第一,安全至上」嗎?連生存都無法生存,教育有什麼用?再說了,教育也是建立在生存的基礎上。

不過,這站在大眾的角度來說,便是錯誤的,因為不利於社會文明的發展。

這就好比《神話》這部電視劇來說,同時穿越到秦朝的趙高和易小川,他們倆的境遇一個是好,一個是壞,是兩種極端,這也就造成了趙高是一個負面人物,而易小川是一個正派人物,倘若他們的環境互換一下,那麼趙高就是一個正派人物了。

最後,筆者在這裡做一個簡單的總結,就算是我們眼中的大英雄,他也會有人性,因為這個天底下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沒有聖人,但這種人性我們不能說他不好,更確切地說,應該是人之常情,那具體是怎麼一個表現呢?

就好比說,大英雄說要幫助每一個人,但如果你在半夜三更去找他幫忙,家人或許不會管你,畢竟人家也是要睡覺的嘛,可如果是大英雄認識的一個人去找他幫忙,人家肯定是義無反顧的去了。

相關焦點

  •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人性中的善與惡)
    古往今來,人性的善與惡一直是哲學史上爭論不休的命題《三字經》開篇就是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而儒家的荀子堅決否定這種說法,他認為:人性本惡科學發展到今天,人們已經知道,人性本無善惡,善惡都是後天形成的。愛爾維修有一個著名的命題:人,是環境的產物人一出生時,猶如一張白紙,在成長的過程才區分出我們在白紙上畫出的是《蒙娜麗莎》還是《最後的晚餐》在《聖經.舊約》中有這樣一段故事: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最初居住在上帝的伊甸園中,本不明善惡,只因受到蛇的引誘偷吃了園中善惡樹上的果子才使眼睛明亮,生出了羞恥之心,也辯明了善惡,美醜人類與生俱來的欲望一吃,穿,住,愛。
  • 人的本性究竟是善還是惡
    由於這部電視劇是以秦國以商鞅為主角的,所以這場辯論毫無疑問是商鞅獲勝,然而歷史上性善論與性惡論的辯論可就沒這麼簡單了,事實上直到今天這兩種觀念仍有博弈。上文提到的商鞅與孟子的辯論儘管並不存在於真實的歷史中,但的確形象生動地反映了儒、法兩家在人性善惡這個問題上的分歧。孔子和孟子看到了人性的善,那是在沒有利益衝突的時候;商鞅和韓非看到了人性的惡,那是在面臨利益衝突的時候。
  • 懷疑別人的善,是人性的惡,只能自食惡果
    懷疑別人的善,是人性的惡,只能自食惡果。01懷疑別人的善,是人性的惡,只能自食惡果一個朋友吐槽說,她自己掏心掏肺地對待娘家人,不僅是對自己的父母好,對哥嫂侄子侄女都一樣好,但是卻被人懷疑她別有用心,嫂子說她想分家產,甚至因此辱罵父母。
  • 《楢山節考》:生存和貧窮的壓力下,藏著人性的善和惡
    而作為他學生的今村昌平卻不認可,他認為底層人物艱難的生活狀態才能真實反映戰敗後日本的狀態,他的電影多數是灰暗低沉的,他關注社會底層人物的生存狀態,電影中,沒有溫情和刻意,只有對人性最赤裸裸的刻畫,人性或灰暗,或貪婪,或暴力,電影中美與醜,善與惡 ,質樸與野蠻,慈悲和殘忍,用這種矛盾的對比剖析人性的複雜,讓人思考和反省。
  • 在你心中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是什麼讓人有了不同的善與惡呢?思考良久,實踐多次,漸漸有了更清晰的認知,說給看官門聽:人的善與惡不是客觀規律,不如生物是有細胞分化而來,地球具有萬有引力;而人性的善與惡本身是一個主觀判斷,主觀感受,也就是自己認為某人的善或許對於另外的人來說是惡!那是什麼決定了,別人對你的行為表現都是善的呢?
  • 孟子人性善論:人-人性=魔鬼?
    孟軻,孟老夫子的人性善論,特別引人注目。他說「惻隱之心,仁之端邊;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端」就是萌芽,人人都有四端,把四端擴充就是仁義禮智四種道德。「仁義禮智根於心」。「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 管住人性的惡就是善的制度
    這幾年我一直在講管住人性的惡就是善的制度,網飛的做法可以說一步到位了。1. 120 人的公司因網際網路泡沫危機而裁掉 40 人,卻意外地提高了人才密度。2. 永遠堅持行業內最高的薪資,為最優秀的人支付最高的薪資。3. 員工可以自己決定休假,不需要審批。4. 沒有費用審批,只有一條原則:公司利益至上。5.
  • 孟子講人性本善,荀子講人性本惡,兩人互相矛盾嗎?
    我們來翻譯成現代文,孟子說:「其實就實情來說,人性是可以為善的,這就是我所說的人性本善。至於有的人行為不善,並不是因為人沒有善的能力或萌芽,也就是說這不是人本質的過錯。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恥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曲直之心,人人都有。
  • 孟子說人性善,荀子說人性惡,西方說人有原罪,到底誰對呢?
    表面看上去佔了上風,只是到了現代社會,這個爭論似乎顯得不重要了,因為現代人的人性不能用簡單善和惡去評判,只能用趨利還是道義來評判,說白了就是你這個人是重視利益多些,還是重視道義多些。如果你重視利益,可能就會變得很勢利、功利,如果你重視道義,可能就會更加善良些,更加遵從自己的內心和良知而活。
  • 孟子曰「性善」,並不是「人性本善」
    最後,說明《孟子》認為「人性」必然為「善」的原因如果只是沒頭沒腦地丟出「你覺得人性究竟是善或是惡」的問題出來,可想而知,每個人的答案一定都有很大差異。有些人會主張「性惡」,有些人則會主張「性無善惡」、「性兼善惡」或是其他各種五花八門的答案。
  • 讀《荀子》悟人性|人性咋就那麼惡?
    這位大賢,思想和作風有點偏激,他不但提出「人之初,性本惡」的觀點,同時否定孟子和子思繼承了儒家思想,自稱為孔子思想的真正繼承人。他的很多名言流傳至今,潤澤華夏大地,對今天的我們仍有很大的啟發和激勵意義。他的人性「性本惡」之論,在今天的社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與體悟。如果早學一點荀子的東西,可能對我們有更多的啟發與警醒,就會對今天的社會提前有很多的思想準備。
  • 《羅生門》生死存亡之際,我們應該選擇向惡還是從善?
    他想,是餓死還是當強盜呢?當強盜還得有勇氣才行啊。家將打了個大大的噴嚏,很是艱難地站起身來,想去羅生門的門樓上烤烤火,家將如壁虎一般躡手躡腳爬著樓梯,終於爬上頂樓,而後身體儘可能放平,脖頸儘可能伸長,戰戰兢兢地掃視樓內光景,只見到處橫屍遍野,腐爛的氣味使得僕人捂住了鼻子。
  • 「好」與「壞」,「善」與「惡」,僅一念之間
    天和地是沒有思維的,自然也沒有人的感情,它不會因為誰行了善就褒獎誰,也不會因為誰做了惡就懲罰誰,聖人如是!萬事萬物都有其自行演化的規律,其規律又符合自然之法則,天地就任其自生自滅,此所謂天道。在天道看來,人本身是沒有好壞之分的。正如「道」的兩面「有」和「無」,好中有壞,惡中有善,這才是對立統一可稱為完整的人。
  • 人性的惡,你永遠都想不到
    作者:醉紅塵「人性的惡,你永遠都想不到」,這句話聽來就讓人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但是,事實卻是如此,就像那句話所說:萬丈深海終有底,三寸人心不可量。當然,社會的主流一直是好的,但是卻有一些黑心之人,把傳統美德的清流給攪渾了,真是讓人痛心。
  • 東野圭吾筆下最經典的20句話,帶我們看清人性的善與惡
    從《白夜行》到《解憂雜貨店》 東野圭吾總是用獨特的手 帶我們看清人性的善與惡 生活中的冷與暖 有人說 他能把一個故事講得引人入勝
  • 十二星座的人性是本善還是本惡
    那如果是原來就有本善本惡之分,那麼十二星座又會是什麼樣的呢?   金牛座:悲天憫人   金牛座是屬於人性本善,他們的骨子裡流淌著就是那種悲天憫人,很懂得為別人著想。而且從來不會為難別人,相反還總是幫助別人,希望可以看到身邊人都是幸福的。
  • 人性最大的惡,是見不得別人好
    人性最大的惡,就是見不得別人好。 一個人的嫉妒心是無窮無盡的,嫉妒會使得人性失去理智,用報復來換取自身利益,認為是聰明的決定。 殊不知,聰明反被聰明誤,害人終害己。
  • 善痣和惡痣:臉上的惡痣有哪些
    什麼是善善痣和惡痣?善痣和惡痣的區別在哪?各自的特點是什麼?而臉部上那裡長痣是代表著惡痣呢?
  • 辛德勒的名單:世界除了惡,還有善
    《辛德勒的名單》:世界除了惡,還有善影片<辛德勒名單>的背景取材於二戰,主要講述的是在德國納粹對於佔領區內的猶太人的種族滅絕的大環境下,一個德國企業家挽救了一千二百多名猶太人,使得他們逃過了被屠殺的厄運的故事。
  • 《我們與惡的距離》人性真正的惡,你永遠想像不到
    前段時間,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下面簡稱「與惡」)大火,最終在豆瓣以9.5的高分落下了帷幕:《與惡》是一個我們比較陌生的題材:隨機殺人。「隨機殺人」,也叫「無差別殺人」,是指沒有特定的下手目標,隨機挑選被害人的殺人事件。但在現實生活中,它離我們並不遙遠。這些故事的原型就是熱搜上常常會看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