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讓「作揖」禮有所復歸,您知道雙手如何抱拳嗎?大有講究!

2021-01-19 騰訊網

中國是傳統的禮儀之邦,禮儀制度在我國歷史上曾是維繫社會生活秩序的重要規範,也是中華文化中色彩最為濃厚、影響最為深遠的重要內容。

禮制遍及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等。

而在這些禮儀制度之中,「作揖」禮雖然僅僅是社會交際中比較細小的禮節之一,卻也具有豐富的形式和深刻的意義,這次疫情讓「作揖」禮有所復歸。

「作揖」是古代社會交際中較為常見的禮節行為,至今仍在沿用。

《說文解字》釋「揖」為:「攘也。從手咠聲。一曰手箸胸曰揖。」「攘」即推,由此「揖」的意思也就是雙手抱拳前舉。

《康熙字典》中又有:「按攘同讓,增韻,遜也。」也就是說,「揖禮」表達的是人際交往中一種比較謙遜的態度,因而也有「揖讓」的說法:「揖讓雍容,猶勝於世之強霸。」

一般說來,「作揖」時雙手抱拳是有規定的,即右手握成拳頭,左手五指伸開成手掌狀,包住或者蓋住右手,這樣的作揖手勢才是「吉拜」。

相反的話,如果右手成掌、左手握拳,則為兇拜,這種作揖方式一般只用於弔喪之中。

這種區別的源起也是一種誠意的表示,因為大多數人右手為主手,在攻擊他人的時候主要使用右手,作揖時左手在外,而將用於攻擊的右手蓋在裡面,這與握手時通常使用右手的道理一樣,是一種友好的表示與真誠的傳達。

關於「作揖」的起源,民間流傳著一個比較有趣的故事:很古很古的時候,猿猴們過著群居生活。一百為伍、五十成群地分布在各個山林裡。猴群與猴群之間,有時為了爭奪果實,就互相毆鬥起來,常常是勝為主、敗為僕。打贏的一方就到敗了的一方的樹上摘果子。摘得多了、好了便罷,摘得不好或少就又打。一打,那些敗的猴子就雙手合在一起,向對方施禮。這樣一來,勝了的猴子,感到這是敗了的猴子在請求他高抬貴手,也就不打了。

從此,猴群與猴群之間,或猴與猴之間,見面就做這個動作。一是表示問候,二是表示他們之間無冤無仇。後來,人們把這個動作叫「作揖」,一直延續了幾百萬年。到現在,變成了人們之間的握手。

這個故事雖然有很大演繹的成分,但是民眾觀念中「作揖」禮所蘊含的意義與價值卻也可見一斑。從歷史上看,作為禮儀形式的「揖禮」大約起源於先秦。

古代文獻中經常出現的作揖形式還有「拱揖」「高揖」「長揖」「三揖」等。「拱揖」,即拱手作揖,由於兩者都有手部的動作,因而經常被連在一起使用。

南宋文字學家戴侗在其作品《六書故》中釋「揖」為「拱手上下左右之,以相禮也」,意為作揖即是雙手抱拳上下左右晃動的動作。

清代學者閻若璩在對《論語·述而》的注釋中也提到:「古之揖,今之拱手。」其實,拱手與作揖原本是兩種不一樣的禮節,拱手僅僅是拱手抱拳而已,而作揖一定要加上身體的彎曲動作。

宋代學者王虛在其兒童教育書籍《訓蒙法》中即寫道:「揖時須是曲其身,以眼看自己鞋頭。」

對此,明末來華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也描述過其所見的「作揖」禮:「在正式拜訪時或常常是朋友們在街上相遇時,他們也如上述那樣把手縮在袖子裡,彎著腰低下頭來。在幾個人相聚在一起時,他們大家也同時進行這種日常的致意。這個習慣叫作作揖。」

從文化傳統的角度講,「作揖」禮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其中包含了人們的觀念與認識;

而從現代文明的角度講,「作揖」禮也有其復興與傳承的必要性和功能性。當代尋根文學代表作家韓少功曾比較詳細地歸納了作揖的好處:

一是衛生,施受雙方完全沒有身體接觸;

二是省時,一拱手頃刻之間可以一當十乃至當百;

三是優美,可以抬首挺胸、立身如柱、氣宇軒昂、雄姿英發,伸出手高懸臂抱拳一合;

四是自主,任何人想出手就出手,想什麼時候出手就什麼時候出手,完全不受對方目光及其眼神的制約。

由此看來,「作揖」禮也不是沒有繼續施行的意義。

(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院)

來源:北京日報·理論周刊 作者:鄭豔

流程編輯:郭丹

相關焦點

  • 作揖源於什麼?古代女子行什麼禮?一篇文章讀懂傳統作揖文化
    前些日子,衢州市兩會和學校開始推行作揖禮以取代握手禮,結結實實地帶起了一股"傳統禮儀風",網上對於這種重新推行傳統禮儀的做法討論地熱火朝天。但是在我看來,要對一種現象做出評價,首先得知道它是什麼?如果大家連作揖文化的興起、具體內涵、文化意義什麼的都不清楚,那何來正確的、有意義的討論呢?
  • 新聞聯播主播抱拳拜年:男女抱拳方式大不同(圖)
    男女抱拳拜年有講究《新聞聯播》主播抱拳拜年女主播右手在上男主播左手在上手勢有講究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聞聯播》一開始,兩位主播就雙手握拳,給全國人民提早拜了個年,拜年時,兩位主播一改往日「撲克臉」,笑的十分親切,有網友感嘆兩人接地氣兒了不少。對此,網友高銘檢覺得兩人穿的喜氣洋洋的拜年很有年味兒,最好把這種狀態一直持續下去。兩位新聞主播的拜年讓不少網友感到意外,表示錯過直播很遺憾,紛紛在網絡上回看拜年片段。
  • 正確春節的作揖手勢及拜年討紅包、討壓歲錢祝福語、吉祥話
    作揖,民間傳統的一種禮節。過年期間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託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當然最重要的就是討紅包、討壓歲錢的時候作揖行禮收穫一定不小。
  • 疫情期間不能握手,「禮節」作揖進入「兩會」!
    因為這次疫情我們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困擾,工作和學習也受到了極大的困擾,而在4月20日,在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的「兩會」現場,由於不能握手,就把握手的禮儀改為了作揖,而實際上在整個衢州市,都在推行這種禮節互相問候的方式。
  • 大年初一的習俗有哪些 大年初一有什麼禁忌
    五、拜神  相信大家都知道每年都有人在寺廟排十幾二十個小時的隊,為的就是在新年的第一天,上得頭柱香,取得新年的頭彩!也為自己和家人祈福保一年的順利平安。  在廣州正月初一這天,街坊會凌晨祭祖拜神,起床焚香、放炮仗,意為「搶春」。
  • 茶道既禮數,倒茶時候敲桌子竟然有這麼多講究,90%的人不知道
    中國有句俗語「千秋大業一壺茶」,茶文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各種重要場合,都少不了茶。中國文化裡,茶——即為禮。很多人在喝茶的時候都會發現,在給別人倒茶的時候,對方會敲敲桌子,雖然不懂,但是也沒辦法明問。
  • 這一次,耐克給您作揖了
    姑娘們,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你想先聽哪個?壞消息是:讓你頭疼的老公的鞋櫃可能又要擴容了,因為耐克搭著農曆新年的班車來「搶」錢了;好消息是,這一次不但有粉粉嫩嫩的女款,還有親子小童鞋,而且,有點兒好看。圖片來源/NIKE官網農曆新年將至,靈感集結。
  • 人生有「五常」、「五行」、「五福」,您都知道嗎?
    如果您想持續收看本欄目,請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老祖宗:人生有「五常」、「五行」、「五福」,越早知道越好!古人總結了很多大智慧的人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鑑,比如老祖宗告訴我們:人生有「五常」、「五行」、「五福」。而且經過千百年的演變,這「五常」、「五行」、「五福」共同構成了中國人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所以我們需要越早知道越好。那麼,到底「五常」、「五行」、「五福」指什麼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
  • 要顏值還要有禮,古裝劇中繁瑣的古代禮儀讓你入戲了嗎
    《鶴唳華亭》除了考究的服裝,還有考究的禮儀,該劇從整體禮制到具體禮儀,都有歷史典故、典籍作為參考借鑑,製作團隊對每一個細節都保持嚴謹的態度。該劇被觀眾津津樂道的是開篇皇太子蕭定權的「晨昏定省」禮,這是皇太子每日對其父王所行的禮儀,晚間服侍就寢,早上省視問安,頻繁瑣碎但貼近歷史。劇中人人都行叉手禮,常見作揖禮、跪拜禮,行坐有法、動靜有度,可以看出古代禮儀森嚴有序的現實。
  • 燒香拜佛的六種講究,知道是哪六種嗎?
    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到佛家文化燒香拜佛的六種講究,你知道是哪六種嗎?第一:首先,我們供香之前最好要先洗手,以表虔誠。燒香時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香燒得越旺越好。燒香的時候一定要雙手捏舉香,然後要高過頭頂。然後恭敬禮完後,就可以把手中香置於香爐中。看你所想所願,可以暗自默念以貢。第二:當要舉香時,手如問訊的之狀。兩手之食指及中指夾著香腳,兩大拇指抵住香腳之尾端。
  • 掛畫風水有講究.你知道嗎?
    如果你還沒關注我,請點擊圖片上面日期右邊創造未來→就可關注我!再
  • 為什麼孔子的雕像,都把雙手交叉在胸前?懂了它才能真正認識孔子
    然而,不知你是否發現:現存的各式各樣的孔子雕像,不論面目身材如何,但雕像的姿態都是出奇地一致?他老人家雙掌疊放,掌心朝內,左手在外,右手在內,身軀微微前傾。所有雕像無一例外,幾乎都是這種姿勢,那麼它有什麼特殊含義?其實這個手勢有多層寓意,但主要有兩種。
  • 正面雙手墊球的要領
    最近小編教院隊裡面的師弟師妹打排球,他們都覺得墊球都有點難,一個多星期都沒有把正面雙手墊球聯繫好。所以今天找來正面雙手墊球的要領,希望可以幫助到初學排球的親。 抱拳式:兩手抱拳互握,兩拇指平行放於上面,兩掌根和兩小臂外旋緊靠,手腕下壓,使前臂形成一個墊擊平面。
  • 天津衛的貼道酉大有講究,您家的吊錢兒、對聯、福字都貼上了嗎
    到了臘月二十九,很多地方都會蒸起熱騰騰的大饅頭和棗花饃,有的是用來做除夕夜的祭祖貢品,有的則是為了預備正月裡的主食。通常一些地區還延續著,稱除夕的前一夜為小除夕的習俗,在這一天就已經開始了新春的相互拜訪,這種拜訪也被稱為別歲。還有一種說法不知道您聽說過沒有,那就是「二十九貼道酉」「道酉」,也被稱作「道有」,是民間新年吉祥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