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今(21日)日公布數據顯示,中國2018年出生人口1523萬,自然增長率3.81‰。
1月21日,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人口總量平穩增長,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以及海外華僑人數)13953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30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523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9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81‰。
面對2018年出生人口有所減少的情況,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的副教授陶濤在1月10日國家衛健委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出生人口的規模受到育齡婦女規模的影響,我國15~49歲育齡婦女的規模在2011年達到頂峰,之後一直呈下降態勢,相應的出生人口也進入下行通道。
2000年以來,我國每年出生人口在1500~1800萬之間波動,最近受到政策調整的因素,還有龍年、羊年等生肖選擇等影響,這一波幅則在加大。除了育齡婦女規模的影響外,還受育齡婦女的年齡結構在變化,育齡婦女的平均年齡在提升等因素的影響。2015年數據顯示,在所有育齡婦女當中,有一半以上都在40歲以上。
其次是婚育時間的推遲,也會影響人口出生數量的變化。2017年全國結婚人數約為1063萬,同比下降7%。近三年以來,無論是初育年齡還是生育二孩的年齡都往後推了一歲。
「新中國歷史上,出生人數低於1600萬有過6次,現在育齡婦女規模比那時少得多,這意味著今後一段時間出生人數每年還會逐步下降,直到下降到1300萬左右的水平才會穩定下來。」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翟振武認為。
事實上,國家發展能力,競爭能力高低不取決於人口數量,而取決於人口素質。
目前根據統計局發布的信息,16至59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89729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64.3%;60周歲及以上人口24949萬人,佔總人口的17.9%,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6658萬人,佔總人口的11.9%。全國人戶分離人口(即居住地和戶口登記地不在同一個鄉鎮街道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2.86億人,比上年末減少450萬人;其中流動人口2.41億人,比上年末減少378萬人。流動人口的紅利進一步發掘無疑成為當前最能發揮人口紅利的一個措施。
對於近期網絡上中國人口負增長、人口紅利消失的言論,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21日回應稱,2018年中國人口保持正增長,全年出生人口1523萬人,這個數字是很可觀的,而且勞動年齡人口仍有約9億人,中國的人口紅利仍然存在。至於人口增長率、出生率有所下降,人口的數據不是只看一年,要長期觀察,歷史上我們有過人口高峰,現在人口的結構變化也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所以,不必過度解讀。
對於當前是否應該出臺鼓勵生育的措施,一些人口專家認為可能沒那樣急迫。
不過,也有部分地區開始未雨綢繆早做準備。針對「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後不少市民反映的「不願生」「不敢生」問題,深圳市政協委員王軍宏提交了《關於深圳率先出臺二孩生育物質激勵政策的建議》,建議深圳應儘快出臺鼓勵激勵生育新政,推出更加明確的精準惠民物質激勵措施,如為全市符合條件的0到3歲二孩嬰幼兒免費提供優質奶粉或奶粉補貼(相當於每月1000元),首推市場口碑好有質量保證有信譽的國產中高端奶粉,由政府指定統一採購,指定機構發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