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堪稱劉備帳下的張良,可惜英年早逝,卻不是諸葛亮?

2021-01-08 高程雜聊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劉備率領的蜀漢大軍在夷陵之戰中慘敗於東吳,精銳喪盡,元氣大傷,劉備本人也倉皇敗退至白帝城,一病不起。敗訊傳來,諸葛亮慨嘆道:「若此人還在,一定能夠制止主上東徵,即便不能制止,若是能夠隨軍出徵,一定不會導致如此大敗。」諸葛亮慨嘆的人正是今天的主人公——法正,此時離他去世已有兩年。

受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影響,我們印象中,劉備每次出徵諸葛亮必隨軍同行,出謀劃策,智計百出。其實劉備在世時,諸葛亮主要貢獻是提出總體戰略規劃,比如《隆中對》。以及出使江東,促成孫劉聯盟,合力在赤壁之戰中打敗曹操,奠定三足鼎立的基礎。更多的是鎮守大本營,總攬後方政務,為前線提供源源不斷的兵馬錢糧,作用更類似於劉邦帳下的蕭何。直到劉備去世,諸葛亮受託孤重任,才開始執掌具體軍務,親率大軍南徵孟獲,北伐中原。

其實劉備身邊,真正扮演我們印象中《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那樣角色的,是龐統和法正。龐統死後,法正則成為劉備戰術意義上的首席謀士。《三國志》記載:「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

法正,字孝直,扶風郿縣人。祖上乃齊襄王田法章,秦滅齊後,後人不敢再以田姓,故改姓法,後遷居至關中地區。法正祖父是東漢名士法真,父親法衍官至司徒掾、廷尉左監。這裡有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法正祖父法真於公元188年去世,享年八十九歲,私諡「玄德先生」,正巧與劉備的字相同。也許日後法正和劉備深厚情誼,是冥冥中的一種緣分。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法正為躲避戰亂和饑荒,與同鄉好友孟達逃至益州投靠劉璋。可是劉璋暗弱無能,不思進取。出身名門,才華橫溢的法正不被賞識,過了很久才擔任區區新都縣令,後只升到了軍議校尉。再加上被當地人誹謗打壓,本就懷才不遇的法正就更加覺得鬱郁不得志。當時,才幹不凡卻因為相貌和品行問題同樣不被重用的別駕張松,與法正交好。二人同病相憐,常常感嘆劉璋終非明主。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劉璋派遣張松出使曹操,意欲與曹操結交。思遇明主的張松本想趁此機會轉投曹操,卻再次不被賞識。張松懷恨在心,回到益州後,便勸說劉璋不要結交曹操,應與劉備聯合。恰逢曹操赤壁兵敗,劉備平定荊南,張松向劉璋舉薦法正出使劉備。起先心灰意冷的法正還不願意去,打算推辭,後來推辭不過不得以才應下這個差事。這一行,徹底改變了法正的際遇。一向禮賢下士的劉備,對法正關懷備至,款待有加,讓久不得志的法正非常感動。交談間,法正覺得劉備有雄才大略,可成大事,是可以輔佐的明主。不知道二人有沒有談及劉備與法正祖父法真的那個巧合。回到益州後,法正向張松狠狠誇了劉備,並且暗中謀劃,共同擁戴劉備為益州之主,但是一直沒有合適的時機。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璋聽聞曹操打算討伐漢中張魯,開始擔心曹操得隴望蜀,進一步吞併益州。法正和張松苦等的時機終於來了,張松趁機建議劉璋應該聯合同為漢室宗親的劉備,迎劉備入蜀討伐張魯,北拒曹操。於是,法正再次領命出使劉備。見到劉備後,法正暗中向劉備獻策道:「將軍雄才大略,劉璋暗弱無能,張松,是我們在益州的內應。將軍應該趁此機會,拿下益州。憑藉益州物產之豐饒,地勢之險要,將軍成就大業,易如反掌。」這一計策,正合諸葛亮《隆中對》中先拿荊州,後取益州的規劃。劉備欣然應允,逆江西進,與劉璋相會於涪城,後向北駐紮在葭萌關,假意準備攻打張魯。此後,法正便一直待在劉備身邊,正式成為劉備的謀士。

一年後,張松暗通劉備的事情被其弟張肅告發,張松隨即被劉璋處死。劉備聽聞後大怒,率軍向成都進發,雙發關係破裂,益州之戰爆發。劉璋帳下謀士鄭度建議:「劉備率軍遠道而來,士兵不足一萬,軍心民心尚未歸附,軍需物資稀少。如今應該儘快將巴西、梓潼的民眾遷至涪水以西,糧倉裡帶不走的糧食一把火燒掉,深溝高壘,堅壁清野,以靜制動,堅守不出。不出百日,劉備軍必然自行潰退,我們再趁機出擊,必能擒獲劉備!」

不得不說,鄭度的這條計策陰狠毒辣,劉璋若能採納,很有可能能夠打敗劉備。劉備聽聞後,非常害怕,向法正請教對策。法正跟隨劉璋多年,深知劉璋性格,回答道:「劉璋一定不會採納的,主公不用擔心。」劉璋果然如法正所料,對手下說:「我聽說抵抗敵人是為了安撫人民的,從未聽說通過遷徙人民、損害百姓來躲避敵人的。」劉璋不僅沒有採納鄭度的計策,還覺得鄭度的計策太過狠毒,損害百姓的利益,將鄭度罷免。遭此待遇的鄭度心中不知作何感想。

在法正和另一位同樣擅長奇謀的頂級謀士龐統的謀劃下,又兼有黃忠、魏延兩位猛將衝鋒陷陣,劉備雖然兵少,竟然一路高歌猛進。劉璋派遣劉璝、泠苞、張任、鄧賢、吳懿等將領率軍前去抵擋劉備,皆被擊敗,只得退守綿竹。後吳懿投降劉備。劉璋又派李嚴、費觀率軍來戰,不料二人也投降了劉備,可見劉璋在益州人心盡失。劉備軍因此實力更加壯大,進而將劉璋軍圍困在成都最後的門戶雒城。雒城地勢險隘,易守難攻,劉備軍久攻不下,相持了有一年。龐統還在在攻城的過程中,被流矢射死,劉備此時身邊所能倚仗的謀士僅剩法正。

為避免劉備軍進一步消耗,法正向劉璋寫了一封很長的勸降信,向劉璋陳明利害。信中大意為:「將軍左右因為害怕說真話被你責難,恐怕沒人能向您陳述當下真實的處境,還是讓我來為您分析一下目前的形勢吧。將軍一開始認為我軍遠道而來,士兵稀少而且軍糧不足。打算以多擊少,通過持久戰消耗我軍。然而我軍自葭萌關起兵以來,一路過關斬將,反而將軍您的軍隊日漸衰弱。目前,雒城雖然還有將軍的一萬多軍隊,不過都是被我們打敗的殘兵敗將,一旦開戰,必被攻破。現在,我軍軍糧已足,營房已固,援軍和物資正源源不斷地趕來增援。而將軍的地盤日漸縮小,百姓日漸疲乏。益州大半已被我軍佔領,百姓也大多歸附。通往成都的兩處堅城要道已被攻陷,將軍只能坐困成都和雒城,敗局已定。以我這麼的愚笨的人都能看得出來,將軍左右的智謀之士難道看不出來嗎?只是不願說給您聽而已。等到了緊要關頭,他們都會各謀生路。左將軍劉備起兵以來,並未忘卻與您的情誼,將軍還應早做打算,改變態度,保全全家的尊貴。」

劉璋收到信後,並未回復。可是信中的每一句話都如同一把刀子,狠狠的扎在劉璋的心頭,劉璋的心防已經鬆動。不久,雒城陷落,劉備進軍成都。諸葛亮、張飛、趙雲的援軍趕來,張魯派來救援劉璋的馬超也投靠了劉備,一同將成都團團圍住。劉璋徹底無望,獻城投降。劉備自此成為益州之主。

劉備平定益州之後,急需站穩腳跟,鞏固根基,在蜀多年的法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成都被圍之時,名士許靖曾想翻越城牆向劉備投降,結果未能成功被劉璋抓獲。劉璋投降後,許靖才沒有被處決,劉備因此非常看不上許靖,打算棄用許靖。法正勸說劉備:「天下有徒有虛名但無其實的人,許靖就是。但是如今主公初創大業,又不能挨家挨戶去說明許靖有名無實。許靖的虛名已經傳揚天下,如果不能禮遇他,天下人會認為主公輕賤賢才。應該對許靖敬重有加,以向遠近展示,這是在效仿昔日燕昭王對待郭隗。」劉備聽後,一直謹記在心,授予許靖的官職很高,卻無實權。利用許靖的虛名,將其高高掛起。

不僅公事上,劉備對法正言聽計從,就連私事法正也能說得上話。為了拉攏與益州本地世家大族的關係,群臣勸說劉備迎娶降將吳懿之妹,劉璋已故兄長劉瑁之妻吳氏為妻。劉備礙於與劉璋、劉瑁的這層同族關係,覺得這麼做會違背禮法。法正再次起到關鍵作用,他以當年晉文公逃難到秦國迎娶了自己親侄子晉懷公子圉的妻子為妻,都沒有遭到禮法抨擊的典故。勸諫劉備與劉瑁還不是近親關係,不用擔心。劉備聽後打消顧慮,娶吳氏為正妻,也和益州本地世族多了一層姻親關係。

無論公私,劉備都對法正十分信任。平定益州後,法正被任命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管理益州首府蜀郡。在論功行賞時,法正獲得了與諸葛亮、關羽、張飛一樣規格的最高賞賜,可見法正在劉備心中的地位。劉備還命法正與、諸葛亮、伊籍、劉巴、李嚴一同制定了《蜀科》,成為蜀漢治理川蜀地區的法典,實行以法治蜀的政策。法正之前被壓抑的才華終於得到施展。

不過,法正性格恩怨分明,睚眥必報。身居高位的法正開始針對之前的遭遇,有恩報恩,有仇報仇,不管恩仇,都是數倍奉還,因此擅自殺了數人。有人向一向正直公正的諸葛亮告發:「法正在蜀郡太放肆了,應該告訴主公,不要再讓他作威作福了!」諸葛亮知道法正深得劉備信任,回答:「主公在荊州的時候,北有強敵曹操,東有孫權逼迫,內部擔心孫夫人生變。當時,主公真是進退維谷。直到法正前來輔佐,主公才像插上翅膀,得以翱翔。怎麼能夠制止法正不讓他遂行自己的意願呢?」諸葛亮雖然和法正性格不同,但卻以大業為重,相互尊重,一張一弛,彼此配合。正如同劉邦擁有了蕭何和張良一樣,諸葛亮和法正就是劉備的蕭何和張良,劉備的事業也一同插上了翅膀。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法正敏銳的察覺到進取漢中的時機來了,他向劉備獻策道:「曹操一舉收降張魯,卻並沒有繼續南下奪取益州,只是派夏侯淵和張郃留守漢中,一定是內部發生變亂導致的。而夏侯淵、張郃並非帥才,此時率軍徵討,必能攻克。攻克漢中後,廣積糧草,等待時機。上可以剿滅曹賊,中興漢室;中可以蠶食雍涼,開疆拓土;下可以固守要害,靜觀其變。這是上天給我們的機會,時不可失也!」劉備再一次聽從了法正的建議,親率大軍進兵漢中,法正也隨軍出徵,漢中之戰爆發。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與黃忠、法正率軍渡過沔水,於定軍山、興勢山上安營紮寨。徵西將軍夏侯淵率軍前來爭奪此地,自己鎮守營寨南門,命張郃鎮守營寨東門。法正一面建議劉備親自率軍趁夜燒毀曹軍營寨前布置的鹿角,一面命黃忠埋伏與定軍山半山腰伺機而動。法正又讓劉備再次親自率軍攻打東門的張郃,以吸引注意力。夏侯淵看攻打東門的是劉備本人,必是劉軍主力,於是分一半軍士去支援東門的張郃。自己則親自率領數百名士兵修理營前損壞的鹿角,這一切都被定軍山上的法正看在眼裡。千載難逢的機會來了,法正果斷命黃忠從半山腰居高臨下,快速殺出,直衝向毫無防備的夏侯淵。夏侯淵於混亂中當場被斬殺。主帥一死,曹軍大亂。劉備因此在漢中之戰中取得了優勢地位。曹操親自率軍前來,也未能取勝,劉備奪得漢中。

擁有漢中對劉備來說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其先祖劉邦正是因為封地在漢中,因此被封為漢王。日後奪得天下後,立國號為「漢」,劉備一直想要中興的大漢王朝正是由此而來。奪取漢中,為劉備稱王稱帝奠定了基礎,也為日後劉備繼承漢室皇統提供了正當性。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后,法正被任命為尚書令、護軍將軍。

漢中之戰中,有一次劉備與曹操徵戰時戰事不利,應當撤退。劉備卻突然熱血上湧,勃然不怒,不肯撤退,旁人見狀,不敢勸諫。當時箭如雨下,情勢危急,法正立刻衝到劉備身前,要替劉備擋箭。劉備大喊:「孝直快避箭!」法正說:「明公尚且親冒矢石,何況小人我呢!?」劉備才說:「好吧好吧,孝直,我和你一同走吧。」劉備這才肯退去。君臣之情如此,真是古今罕見。

趁著劉備拿下漢中,自立為漢中王的聲勢,關羽率軍北伐襄樊。關羽水淹七軍,降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一時間,許都以南的許多州郡紛紛響應關羽,曹操一度有了遷都的想法。此時,蜀漢的基業達到了頂峰。劉備在法正的輔佐下接連奪取益州和漢中,關羽北伐襄樊的戰役一切順利,眼看諸葛亮在《隆中對》的謀劃在就要成真了。劉備腦海中似乎浮現了中原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畫面。可是,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關羽進退失據敗走麥城,最後被東吳擒殺。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法正也病逝,年僅四十五歲。劉備痛苦不已,一連數日都是以淚洗面。劉備追諡法正為翼侯,翼,翅膀也。也正印證了諸葛亮對法正的描述。法正的去世似乎預示著劉備折斷了翅膀,再也不能翱翔。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在曹丕脅迫漢獻帝劉協退位後,在成都稱帝,繼承了漢朝的國祚,史稱蜀漢。此時,幫助他建立這些功業的法正已經去世一年了。同年,劉備發兵討伐東吳,夷陵之戰爆發。次年,劉備被陸遜擊敗,蜀漢軍隊精銳喪盡,元氣大傷,劉備敗退至白帝城,也就發生一開始那一幕諸葛亮的感嘆。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劉備託孤於諸葛亮後不久病逝。彌留之際的劉備是否會想起,成功曾經離自己那麼近,卻又離自己那麼遠。悠悠蒼天,何薄於我,還我雲長,還我孝直……

參考文獻:

《全三國文》

《三國志》

《三輔決錄注》

《後漢書》

《資治通鑑》

相關焦點

  • 劉備逝世前告誡諸葛亮謹慎使用此人,可諸葛亮沒聽,釀成苦果!
    三國時期的歷史,大家都是知道,對於劉備的禮賢下士很多人都是敬佩的!不夠劉備在逝世的時候,曾這樣評價一個人,便是如果他不死的話,那麼蜀國的江山社稷便會受到極大威脅!不過對於劉備的這句話,諸葛亮並沒有多大的在意,這就使得蜀國果真因為這個人的存在而走向滅亡!這個人便是馬謖,此人深受諸葛亮的器重。
  • 張良和諸葛亮都是古代著名謀臣,他們兩個到底誰更厲害?
    這方便諸葛亮對於劉備危難之際的影響那就更明顯了,劉備在遇到諸葛亮之前,可以說是惶惶如喪家之犬,四處流浪,完全沒有自己的地盤,對自己的未來也沒有清晰的規劃。劉備從有了諸葛亮開始,才算是有了自己的根據地,有了屬於自己的目標,從此劉備再也不是一個任人驅使的小軍閥了,而是成了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地方割據政權,劉備本人從此也徹底告別了生命危險,不然像之前那樣跑來跑去,指不定哪天就別冷刀冷箭給弄死了。
  • 善用火攻的諸葛亮,聽說劉備在茂林中連營,不禁拍案叫苦
    諸葛亮知道火攻的厲害,不會在茂密的叢林中安營紮寨。可是,這種戰略上的大失誤,卻出現在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剛剛稱帝的劉備身上,給了東吳可趁之機,致使蜀國實力大損,這是諸葛亮心中永遠的痛。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為報關羽之仇,不聽諸葛亮等人的勸諫,親率大軍攻打東吳。劉備步步為營,在開始階段打贏了幾場戰役,令江南將士膽戰心寒。孫權求和不成,就拜陸遜為大都督,統領大軍抵禦蜀軍。
  • 對人才諸葛亮和劉備有不同的看法,諸葛亮為什麼比不上劉備
    ,對於佢哋二人諸葛亮同劉備有唔同嘅睇法,事實證明,劉備過諸葛亮更勁啲。馬謖系諸葛亮推崇嘅接班人,佢都表現出自己值得培養嘅價值,受到諸葛亮精心教導,但冇徵服劉備,劉備過生之前特登叮囑諸葛亮馬謖亂不堪大用,一定要謹慎用人,諸葛亮冇聽,認為劉備睇錯人,自己嘅教導緊要幫助馬謖應對三國戰事,結果北伐嘅時候馬謖失街亭,等諸葛亮精心準備嘅北伐功虧一簣,唯有認自己嘅錯誤揮淚斬馬謖。
  • 此人被劉備下獄問罪,若非諸葛亮主政,永無出頭之日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見於《三國演義》第八十一回,發生在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秦宓、諸葛亮和劉備。原文如下:次日,先主整兵要行。學士秦宓奏曰:「陛下舍萬乘之軀,而徇小義,古人所不取也。願陛下思之。」先主曰:「雲長與朕,猶一體也。
  • 劉備永安託孤,有考驗諸葛亮的意思嗎?他是否真的信任諸葛亮
    劉備和諸葛亮號稱是千古以來,唯一的君臣典範。他們倆用各自的一生詮釋了忠義二字。尤其是白帝城託孤這件事,堪稱後世歷代帝王最希望達成的託孤願望。不過很可惜的是,即使歷代帝王一再推崇這種忠義,後世託孤也是各種以失敗而告終。比如曹叡託孤司馬懿,柴榮託孤趙匡胤等等。那麼白帝城託孤這件事,劉備是怎麼考慮的呢?
  • 諸葛亮為何兩次違背劉備遺命?這是不是六出祁山徒勞無功的主因?
    諸葛亮對劉備的忠誠毋庸置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已成千古典範,與秦白起、燕樂毅、齊田穰苴、吳孫武、魏吳起、漢韓信張良、唐李靖李勣 並列武廟十哲,也是當之無愧。諸葛亮的「六家」,分別是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但是要按照真實能力排序,諸葛亮應該是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而文學家、書法家,他的詩文是比不上曹氏父子的,書法也比不上鍾繇,至於發明家,並不是說他發明了木牛流馬和諸葛連弩,因為木牛流馬被描寫成「永動機」,現在也造不出來,因為那不符合科學原理,而連弩則是在諸葛亮之前幾百年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諸葛亮或許進行了一些改裝
  • 諸葛亮料事如神,卻為何沒能幫助劉備一統天下?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素來料事如神,讓敵人聞風喪膽。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劉備從一開始實力薄弱的的隊伍,一點點發展壯大,而且還一次次以少勝多,取得了荊州、益州。漢中等地。可就是這樣一位大人物,卻為何沒能幫助劉備一統天下,光復漢室呢?
  • 此人是諸葛亮摯友,但比孔明有遠見,早已看透三國局勢,至死不出山
    在三國時期,說到神機妙算的人物,除了眾所周知的諸葛亮外,還有不為人知的一人,名為崔州平。此人與諸葛亮乃知己好友,不羨金堂玉馬的仕途生涯,只願平凡自在地度過一生。
  • 諸葛亮說他天生反骨,此人死不瞑目,被冤幾千年
    諸葛亮說他天生反骨,此人死不瞑目,被冤幾千年魏延是三國時期蜀國的大將軍,立下赫赫戰功,最初劉備入川時殺了自己當時的主子投降於劉備,《三國演義》中描寫到,諸葛孔明看到魏延腦門後的樣子,大喝一聲,讓劉備立即誅殺此人,這個人天生反骨,無論跟隨誰都不會忠心,一定會發動叛亂的。
  • 劉備前往東吳招親,諸葛亮拿出錦囊交給一個人,卻不是趙雲
    該成語出自《三國演義》,說的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而在小說中,諸葛亮使用錦囊妙計的次數並不多,一共才三次。諸葛亮的首次「錦囊妙計」是在第五十四回及五十五回。時值赤壁之戰後,劉備佔領了荊州四郡,實力大為增強。東吳大將周瑜對此非常擔憂,便向孫權提出建議,企圖以招親為名將劉備騙到東吳軟禁,然後再向諸葛亮索要荊州。不料,周瑜的如意算盤被諸葛亮識破。諸葛亮隨即派趙雲保護劉備前往東吳。
  • 歷史上三大精通奇門遁甲的高人,諸葛亮排在第3位,第1位無人不服
    第三位;諸葛亮,字孔明,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精通奇門遁甲之術,神機妙算,自從27歲出山後,全力輔佐劉備,為蜀漢的建立創下了不世之功。當年曹操率百萬大軍攻打東吳,劉備與孫權生死存亡之際,諸葛亮用平生所學,於南屏山建一七星壇,借來東風,火燒曹軍,令曹操大敗而逃。此戰確立了三國的雛形。諸葛亮功不可沒。後來,天下三分,劉備建立蜀漢,諸葛亮因為功勳卓著而成為蜀漢第一位丞相。由於三國演義的影響,諸葛亮在民間地位崇高,被看作是智慧的象徵,所以諸葛亮必須榜上有名。
  • 劉備卑躬屈膝才把諸葛亮請出山?雜史有截然相反的記載
    諸葛亮當時說的那些話,讓劉備聽得如夢方醒、恍然大悟,感覺自己遇到諸葛亮之前的半輩子都白活了!劉備最終成功請得諸葛亮出山,他如獲至寶,每天和諸葛亮形影不離,吃飯睡覺都在一起,搞得張飛和關羽都「失寵」了。兩人埋怨劉備,劉備卻說:「我得到了諸葛亮,就像魚得到了水一樣。」 「孤有孔明,如魚有水也!」,如魚得水,劉備能說出這番話是什麼概念?
  • 劉備最佩服的人才,兩次打退東吳,讓呂布成為喪家之犬,絕非徐庶
    不過,此人的武略及策略上,他也是人中龍鳳,生平先後兩次打退全盛時期的孫策,孫策有「小霸王」之稱,這是出了名的,足見其帶兵的能力之強。 打退孫策或許是靠運氣,但是此人卻能讓當世無敵的呂布變成喪家之犬!這一點,足以說明,他的智慧及勇略,絕對不在龐統之下。 他是誰?能夠剛到可以打退孫策,讓呂布無家可歸?東漢末年,真有這樣的人才?
  • 諸葛亮一直忌憚魏延,不是魏延天生反骨,而是因為他殺了一個人
    諸葛亮和魏延之間的故事,大家應該有所耳聞,素來他倆不合,劉備過世後, 魏延也一直未能得到諸葛亮的重用 ,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並不是因為魏延天生反骨,而是因為他殺害了一個人。諸葛孔明人盡皆知,三國時期最頂尖的謀士之一,他對蜀國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可以說沒有諸葛亮就沒有後來的蜀地。
  • 劉備的「勞碌命」 只因他不會用兵|文史筆談
    劉備就是勞碌命。50歲入蜀之前,劉備大半生都在奔波逃亡的路上。漢靈帝末年,20來歲的劉備跟隨校尉鄒靖討黃巾,踏上充軍之路。因為痛打督郵,棄官亡命。跟隨過大將軍何進下屬都尉毌丘毅,後又因吃了敗仗逃奔公孫瓚,繼而投奔陶謙,敗於呂布,敗於袁術,投靠呂布,再敗於呂布,投向曹操,再投在袁紹帳下。袁紹敗,劉備逃奔荊州依附劉表。
  • 想不到劉備和諸葛亮都有這麼血性剛烈的孫子!
    蜀主劉備的孫子,被封為北地王的劉諶(chén),是後主劉禪的第五個兒子,自幼聰明,英敏過人,很可惜生不逢時。263年的秋天,曹魏權臣司馬昭命大將鍾會、鄧艾率軍分路伐蜀。鍾會與蜀漢大將軍姜維對峙於劍閣,勞而無功準備撤軍。鄧艾卻率兵偷渡陰平,越過七百餘裡艱險的無人區,突然襲佔江油、綿竹,並斬殺蜀軍大將諸葛瞻,隨後率領數千魏軍進逼成都。
  • 司馬徽介紹諸葛亮時用了一成語,後面還有7個字,卻不敢對劉備說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因禍得福,的盧馬跳檀溪逃過追殺後,在荊州的鄉野民間,遇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然後得到了徐庶,由徐庶臨走前,告知劉備:諸葛亮才是真正牛人,讓他去請。但在正史中,其實卻很簡單,徐庶直接讓劉備去請,然後劉備就跑了三次,終於見到了諸葛亮。由此可見,歷史上的三顧茅廬根本沒有《三國演義》中那般讓人眼花繚亂。
  • 有一個5字成語,如果諸葛亮用它作為國策,統一三國不是夢
    經過一番拼殺,實力不濟、能力不強的袁紹、呂布等軍閥紛紛落馬,中原曹操、西蜀劉備、江東孫權,最終憑藉天時地利人和,得以雄踞一方,成為三大霸主。三國之中,曹操佔據中原腹地,地廣民多,兵精糧足,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與實力。劉備和孫權,各自憑藉山川江河之險,也能割據一方,保境安民。三國兩弱一強,看似曹操穩操勝券,一統三國的可能性最大,其實未必盡然。
  • 1839年前的今天,181年8月20日三國名相諸葛亮出生。真正的諸葛亮...
    我看了許多人的分析,諸葛亮有爭奪天下,建立王霸之業的野心,大多數人認為是因為當時諸葛亮擇主有兩個條件,其一是必須為雄才大略之人,其二為他必須成為其主的肱骨,當時符合條件的人只有劉備,因為曹操麾下人才濟濟,猛將如雨、謀臣如雲,初出茅廬的諸葛亮要想在曹操帳下脫穎而出,談何容易,否則他為何放棄實力強大的曹操,而選擇幾乎什麼都沒有的劉備,因為劉備能給諸葛亮大展宏圖的廣闊的空間和足夠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