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劉備率領的蜀漢大軍在夷陵之戰中慘敗於東吳,精銳喪盡,元氣大傷,劉備本人也倉皇敗退至白帝城,一病不起。敗訊傳來,諸葛亮慨嘆道:「若此人還在,一定能夠制止主上東徵,即便不能制止,若是能夠隨軍出徵,一定不會導致如此大敗。」諸葛亮慨嘆的人正是今天的主人公——法正,此時離他去世已有兩年。
受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影響,我們印象中,劉備每次出徵諸葛亮必隨軍同行,出謀劃策,智計百出。其實劉備在世時,諸葛亮主要貢獻是提出總體戰略規劃,比如《隆中對》。以及出使江東,促成孫劉聯盟,合力在赤壁之戰中打敗曹操,奠定三足鼎立的基礎。更多的是鎮守大本營,總攬後方政務,為前線提供源源不斷的兵馬錢糧,作用更類似於劉邦帳下的蕭何。直到劉備去世,諸葛亮受託孤重任,才開始執掌具體軍務,親率大軍南徵孟獲,北伐中原。
其實劉備身邊,真正扮演我們印象中《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那樣角色的,是龐統和法正。龐統死後,法正則成為劉備戰術意義上的首席謀士。《三國志》記載:「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
法正,字孝直,扶風郿縣人。祖上乃齊襄王田法章,秦滅齊後,後人不敢再以田姓,故改姓法,後遷居至關中地區。法正祖父是東漢名士法真,父親法衍官至司徒掾、廷尉左監。這裡有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法正祖父法真於公元188年去世,享年八十九歲,私諡「玄德先生」,正巧與劉備的字相同。也許日後法正和劉備深厚情誼,是冥冥中的一種緣分。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法正為躲避戰亂和饑荒,與同鄉好友孟達逃至益州投靠劉璋。可是劉璋暗弱無能,不思進取。出身名門,才華橫溢的法正不被賞識,過了很久才擔任區區新都縣令,後只升到了軍議校尉。再加上被當地人誹謗打壓,本就懷才不遇的法正就更加覺得鬱郁不得志。當時,才幹不凡卻因為相貌和品行問題同樣不被重用的別駕張松,與法正交好。二人同病相憐,常常感嘆劉璋終非明主。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劉璋派遣張松出使曹操,意欲與曹操結交。思遇明主的張松本想趁此機會轉投曹操,卻再次不被賞識。張松懷恨在心,回到益州後,便勸說劉璋不要結交曹操,應與劉備聯合。恰逢曹操赤壁兵敗,劉備平定荊南,張松向劉璋舉薦法正出使劉備。起先心灰意冷的法正還不願意去,打算推辭,後來推辭不過不得以才應下這個差事。這一行,徹底改變了法正的際遇。一向禮賢下士的劉備,對法正關懷備至,款待有加,讓久不得志的法正非常感動。交談間,法正覺得劉備有雄才大略,可成大事,是可以輔佐的明主。不知道二人有沒有談及劉備與法正祖父法真的那個巧合。回到益州後,法正向張松狠狠誇了劉備,並且暗中謀劃,共同擁戴劉備為益州之主,但是一直沒有合適的時機。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璋聽聞曹操打算討伐漢中張魯,開始擔心曹操得隴望蜀,進一步吞併益州。法正和張松苦等的時機終於來了,張松趁機建議劉璋應該聯合同為漢室宗親的劉備,迎劉備入蜀討伐張魯,北拒曹操。於是,法正再次領命出使劉備。見到劉備後,法正暗中向劉備獻策道:「將軍雄才大略,劉璋暗弱無能,張松,是我們在益州的內應。將軍應該趁此機會,拿下益州。憑藉益州物產之豐饒,地勢之險要,將軍成就大業,易如反掌。」這一計策,正合諸葛亮《隆中對》中先拿荊州,後取益州的規劃。劉備欣然應允,逆江西進,與劉璋相會於涪城,後向北駐紮在葭萌關,假意準備攻打張魯。此後,法正便一直待在劉備身邊,正式成為劉備的謀士。
一年後,張松暗通劉備的事情被其弟張肅告發,張松隨即被劉璋處死。劉備聽聞後大怒,率軍向成都進發,雙發關係破裂,益州之戰爆發。劉璋帳下謀士鄭度建議:「劉備率軍遠道而來,士兵不足一萬,軍心民心尚未歸附,軍需物資稀少。如今應該儘快將巴西、梓潼的民眾遷至涪水以西,糧倉裡帶不走的糧食一把火燒掉,深溝高壘,堅壁清野,以靜制動,堅守不出。不出百日,劉備軍必然自行潰退,我們再趁機出擊,必能擒獲劉備!」
不得不說,鄭度的這條計策陰狠毒辣,劉璋若能採納,很有可能能夠打敗劉備。劉備聽聞後,非常害怕,向法正請教對策。法正跟隨劉璋多年,深知劉璋性格,回答道:「劉璋一定不會採納的,主公不用擔心。」劉璋果然如法正所料,對手下說:「我聽說抵抗敵人是為了安撫人民的,從未聽說通過遷徙人民、損害百姓來躲避敵人的。」劉璋不僅沒有採納鄭度的計策,還覺得鄭度的計策太過狠毒,損害百姓的利益,將鄭度罷免。遭此待遇的鄭度心中不知作何感想。
在法正和另一位同樣擅長奇謀的頂級謀士龐統的謀劃下,又兼有黃忠、魏延兩位猛將衝鋒陷陣,劉備雖然兵少,竟然一路高歌猛進。劉璋派遣劉璝、泠苞、張任、鄧賢、吳懿等將領率軍前去抵擋劉備,皆被擊敗,只得退守綿竹。後吳懿投降劉備。劉璋又派李嚴、費觀率軍來戰,不料二人也投降了劉備,可見劉璋在益州人心盡失。劉備軍因此實力更加壯大,進而將劉璋軍圍困在成都最後的門戶雒城。雒城地勢險隘,易守難攻,劉備軍久攻不下,相持了有一年。龐統還在在攻城的過程中,被流矢射死,劉備此時身邊所能倚仗的謀士僅剩法正。
為避免劉備軍進一步消耗,法正向劉璋寫了一封很長的勸降信,向劉璋陳明利害。信中大意為:「將軍左右因為害怕說真話被你責難,恐怕沒人能向您陳述當下真實的處境,還是讓我來為您分析一下目前的形勢吧。將軍一開始認為我軍遠道而來,士兵稀少而且軍糧不足。打算以多擊少,通過持久戰消耗我軍。然而我軍自葭萌關起兵以來,一路過關斬將,反而將軍您的軍隊日漸衰弱。目前,雒城雖然還有將軍的一萬多軍隊,不過都是被我們打敗的殘兵敗將,一旦開戰,必被攻破。現在,我軍軍糧已足,營房已固,援軍和物資正源源不斷地趕來增援。而將軍的地盤日漸縮小,百姓日漸疲乏。益州大半已被我軍佔領,百姓也大多歸附。通往成都的兩處堅城要道已被攻陷,將軍只能坐困成都和雒城,敗局已定。以我這麼的愚笨的人都能看得出來,將軍左右的智謀之士難道看不出來嗎?只是不願說給您聽而已。等到了緊要關頭,他們都會各謀生路。左將軍劉備起兵以來,並未忘卻與您的情誼,將軍還應早做打算,改變態度,保全全家的尊貴。」
劉璋收到信後,並未回復。可是信中的每一句話都如同一把刀子,狠狠的扎在劉璋的心頭,劉璋的心防已經鬆動。不久,雒城陷落,劉備進軍成都。諸葛亮、張飛、趙雲的援軍趕來,張魯派來救援劉璋的馬超也投靠了劉備,一同將成都團團圍住。劉璋徹底無望,獻城投降。劉備自此成為益州之主。
劉備平定益州之後,急需站穩腳跟,鞏固根基,在蜀多年的法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成都被圍之時,名士許靖曾想翻越城牆向劉備投降,結果未能成功被劉璋抓獲。劉璋投降後,許靖才沒有被處決,劉備因此非常看不上許靖,打算棄用許靖。法正勸說劉備:「天下有徒有虛名但無其實的人,許靖就是。但是如今主公初創大業,又不能挨家挨戶去說明許靖有名無實。許靖的虛名已經傳揚天下,如果不能禮遇他,天下人會認為主公輕賤賢才。應該對許靖敬重有加,以向遠近展示,這是在效仿昔日燕昭王對待郭隗。」劉備聽後,一直謹記在心,授予許靖的官職很高,卻無實權。利用許靖的虛名,將其高高掛起。
不僅公事上,劉備對法正言聽計從,就連私事法正也能說得上話。為了拉攏與益州本地世家大族的關係,群臣勸說劉備迎娶降將吳懿之妹,劉璋已故兄長劉瑁之妻吳氏為妻。劉備礙於與劉璋、劉瑁的這層同族關係,覺得這麼做會違背禮法。法正再次起到關鍵作用,他以當年晉文公逃難到秦國迎娶了自己親侄子晉懷公子圉的妻子為妻,都沒有遭到禮法抨擊的典故。勸諫劉備與劉瑁還不是近親關係,不用擔心。劉備聽後打消顧慮,娶吳氏為正妻,也和益州本地世族多了一層姻親關係。
無論公私,劉備都對法正十分信任。平定益州後,法正被任命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管理益州首府蜀郡。在論功行賞時,法正獲得了與諸葛亮、關羽、張飛一樣規格的最高賞賜,可見法正在劉備心中的地位。劉備還命法正與、諸葛亮、伊籍、劉巴、李嚴一同制定了《蜀科》,成為蜀漢治理川蜀地區的法典,實行以法治蜀的政策。法正之前被壓抑的才華終於得到施展。
不過,法正性格恩怨分明,睚眥必報。身居高位的法正開始針對之前的遭遇,有恩報恩,有仇報仇,不管恩仇,都是數倍奉還,因此擅自殺了數人。有人向一向正直公正的諸葛亮告發:「法正在蜀郡太放肆了,應該告訴主公,不要再讓他作威作福了!」諸葛亮知道法正深得劉備信任,回答:「主公在荊州的時候,北有強敵曹操,東有孫權逼迫,內部擔心孫夫人生變。當時,主公真是進退維谷。直到法正前來輔佐,主公才像插上翅膀,得以翱翔。怎麼能夠制止法正不讓他遂行自己的意願呢?」諸葛亮雖然和法正性格不同,但卻以大業為重,相互尊重,一張一弛,彼此配合。正如同劉邦擁有了蕭何和張良一樣,諸葛亮和法正就是劉備的蕭何和張良,劉備的事業也一同插上了翅膀。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法正敏銳的察覺到進取漢中的時機來了,他向劉備獻策道:「曹操一舉收降張魯,卻並沒有繼續南下奪取益州,只是派夏侯淵和張郃留守漢中,一定是內部發生變亂導致的。而夏侯淵、張郃並非帥才,此時率軍徵討,必能攻克。攻克漢中後,廣積糧草,等待時機。上可以剿滅曹賊,中興漢室;中可以蠶食雍涼,開疆拓土;下可以固守要害,靜觀其變。這是上天給我們的機會,時不可失也!」劉備再一次聽從了法正的建議,親率大軍進兵漢中,法正也隨軍出徵,漢中之戰爆發。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與黃忠、法正率軍渡過沔水,於定軍山、興勢山上安營紮寨。徵西將軍夏侯淵率軍前來爭奪此地,自己鎮守營寨南門,命張郃鎮守營寨東門。法正一面建議劉備親自率軍趁夜燒毀曹軍營寨前布置的鹿角,一面命黃忠埋伏與定軍山半山腰伺機而動。法正又讓劉備再次親自率軍攻打東門的張郃,以吸引注意力。夏侯淵看攻打東門的是劉備本人,必是劉軍主力,於是分一半軍士去支援東門的張郃。自己則親自率領數百名士兵修理營前損壞的鹿角,這一切都被定軍山上的法正看在眼裡。千載難逢的機會來了,法正果斷命黃忠從半山腰居高臨下,快速殺出,直衝向毫無防備的夏侯淵。夏侯淵於混亂中當場被斬殺。主帥一死,曹軍大亂。劉備因此在漢中之戰中取得了優勢地位。曹操親自率軍前來,也未能取勝,劉備奪得漢中。
擁有漢中對劉備來說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其先祖劉邦正是因為封地在漢中,因此被封為漢王。日後奪得天下後,立國號為「漢」,劉備一直想要中興的大漢王朝正是由此而來。奪取漢中,為劉備稱王稱帝奠定了基礎,也為日後劉備繼承漢室皇統提供了正當性。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后,法正被任命為尚書令、護軍將軍。
漢中之戰中,有一次劉備與曹操徵戰時戰事不利,應當撤退。劉備卻突然熱血上湧,勃然不怒,不肯撤退,旁人見狀,不敢勸諫。當時箭如雨下,情勢危急,法正立刻衝到劉備身前,要替劉備擋箭。劉備大喊:「孝直快避箭!」法正說:「明公尚且親冒矢石,何況小人我呢!?」劉備才說:「好吧好吧,孝直,我和你一同走吧。」劉備這才肯退去。君臣之情如此,真是古今罕見。
趁著劉備拿下漢中,自立為漢中王的聲勢,關羽率軍北伐襄樊。關羽水淹七軍,降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一時間,許都以南的許多州郡紛紛響應關羽,曹操一度有了遷都的想法。此時,蜀漢的基業達到了頂峰。劉備在法正的輔佐下接連奪取益州和漢中,關羽北伐襄樊的戰役一切順利,眼看諸葛亮在《隆中對》的謀劃在就要成真了。劉備腦海中似乎浮現了中原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畫面。可是,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關羽進退失據敗走麥城,最後被東吳擒殺。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法正也病逝,年僅四十五歲。劉備痛苦不已,一連數日都是以淚洗面。劉備追諡法正為翼侯,翼,翅膀也。也正印證了諸葛亮對法正的描述。法正的去世似乎預示著劉備折斷了翅膀,再也不能翱翔。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在曹丕脅迫漢獻帝劉協退位後,在成都稱帝,繼承了漢朝的國祚,史稱蜀漢。此時,幫助他建立這些功業的法正已經去世一年了。同年,劉備發兵討伐東吳,夷陵之戰爆發。次年,劉備被陸遜擊敗,蜀漢軍隊精銳喪盡,元氣大傷,劉備敗退至白帝城,也就發生一開始那一幕諸葛亮的感嘆。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劉備託孤於諸葛亮後不久病逝。彌留之際的劉備是否會想起,成功曾經離自己那麼近,卻又離自己那麼遠。悠悠蒼天,何薄於我,還我雲長,還我孝直……
參考文獻:
《全三國文》
《三國志》
《三輔決錄注》
《後漢書》
《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