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卑躬屈膝才把諸葛亮請出山?雜史有截然相反的記載

2021-01-09 騰訊網

前言:在正史和《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方才請得諸葛亮出山;而在《九州春秋》和《魏略》這些雜史中,有關諸葛亮出山之事與正史的說法截然相反。

在正史中,徐庶為劉備做出的貢獻只有一件,那就是舉薦了諸葛亮。袁紹敗於曹操之手後,劉備難逃至荊州,依附了劉表,被安排在新野負責抵禦曹操,大概就在這段時間徐庶投奔了劉備,深得其器重。

徐庶在荊州的好友沒幾個,諸葛亮是其中之一,兩人在荊州的「文化人圈子」中不太受歡迎,屬於那種鶴立雞群卻又不合於眾的人。徐庶得到劉備的信任後,立即就把諸葛亮推薦給了他,當時劉備想讓徐庶把諸葛亮帶到自己面前來,徐庶卻說:「諸葛亮並非凡人,你只能親自去他家中請他出山,而不能坐在官府中命令他來見你!」

一個人厲害到何等程度,才能讓徐庶這樣的人才對自己的主公說出這樣的話?劉備聽完這番話後,當即就提起了興趣,料定這諸葛亮定是個經天緯地之才,所以決定親自去請諸葛亮出山。《三國演義》確實添油加醋了不少東西,不過在正史中,劉備確確實實是第三次親自去請諸葛亮,才見到了他第一面。

三顧茅廬

這一面沒有讓劉備失望,諸葛亮向劉備獻上了《隆中對》,分析了當時的天下大局,同時為劉備將來的事業做好了長遠而又極其正確的規劃。諸葛亮當時說的那些話,讓劉備聽得如夢方醒、恍然大悟,感覺自己遇到諸葛亮之前的半輩子都白活了!劉備最終成功請得諸葛亮出山,他如獲至寶,每天和諸葛亮形影不離,吃飯睡覺都在一起,搞得張飛和關羽都「失寵」了。兩人埋怨劉備,劉備卻說:「我得到了諸葛亮,就像魚得到了水一樣。」

「孤有孔明,如魚有水也!」,如魚得水,劉備能說出這番話是什麼概念?魚沒了水就不能活,這表示劉備已經離不開諸葛亮了。

雜史的記載

這裡引用《魏略》的記載。

曹操剿滅袁紹餘部後,平定了黃河以北的所有土地,曹操北方的敵人已經被全部消滅。諸葛亮知道曹操的下一個目標必然是荊州,他知道劉表此人天生後知後覺,不可以和他謀劃大略。當時劉備在荊州有一定的勢力和影響力,諸葛亮決定去與劉備共商大計。後來諸葛亮投奔了劉備,由於兩人沒有什麼交情、也沒人引薦諸葛亮,劉備又認為諸葛亮年齡太小、乳臭未乾,所以一直不怎麼重視他。

有天劉備開了個派對,請諸位將領與手下喝酒作樂,宴會結束後,賓客們紛紛離去,熱鬧的大廳沒過多久就冷清了下來。當時劉備沒有走,諸葛亮也坐在座位上一直不走,諸葛亮也不開腔,就靜靜地坐在那裡喝酒,不過劉備知道他一定有什麼話要和自己說。

劉備有一個愛不釋手的喜好——織毛衣,那段時間有人送了他很多耗牛尾巴上的毛,劉備見諸葛亮遲遲不開腔,就把耗牛毛和針線拿了出來,坐在那裡織毛衣。

這個舉動給了諸葛亮開腔的機會,他當即數落劉備說:「一直都以為將軍您有遠大的志向,沒想到您只喜歡織毛衣!」

(聯想一下當年酈食其見劉邦時的場面:劉邦接見酈食其,不以禮待之,反而坐在床上讓兩個婦人給自洗腳,一邊洗腳一邊接見國士,這成何體統呢?酈食其數落劉邦道:「你不想奪取天下了嗎?!怎能這樣傲慢地接見長者?!」這番話把劉邦嚇得不輕,他當即把婦人支開、正襟危坐,立刻讓人安排好美酒良肉與酈食其商談大事,結果發現酈食其果真是百年難遇的人才。)

劉備聽完這番話後,或許也聯想到了酈食其的故事,便知道眼前這位年輕人不是普通人,他立刻扔掉了針線,為自己辯解道:「你這說的是什麼話!我煩心事太多,織幾下毛衣倒能解點憂愁。」

諸葛亮就問:「你認為劉表與曹操孰高孰低?」

劉備答:「劉表不及曹操。」

諸葛亮又問:「你自認為與曹操孰高孰低?」

劉備又答:「我不如曹操。」

諸葛亮說:「你兩人都不如曹操,而你的軍隊只有數千人馬,憑藉這樣的資本與曹操為敵,恐怕不是什麼好的決策吧!」

劉備問諸葛亮有何計策,諸葛亮說:「荊州人口不少,但是很多人口都沒有編入戶籍,這些沒有戶籍的人都隸屬於貴族,貴族卻不承認他們的存在,不把他們交出來;不過有解決的辦法,給那些沒有戶籍的人成為正式公民的權力,他們必然會主動來官府登記戶籍,到時候拿著戶籍找貴族要人,他們就沒什麼話說了!」

劉備採納了諸葛亮的建議,手中掌握的人口和軍隊的數量頓時多了不少,一躍成為荊州的一股強大勢力,後來乘著曹操攻打荊州的機會,劉備乘勢奪取了半個荊州。從此之後,劉備才知道諸葛亮的才能,把他奉為上客。

哪種說法是真的?

這兩種記載,都有板有眼,似乎都是真的,不過正史中的記載顯然更加可信。諸葛亮的《出師表》不是有這麼一句嗎:「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遂許」這個字眼,就足以表明諸葛亮出山本來是不情不願的,是因為被劉備感動到了,才肯出山的。

分析一下,曹操南徵之時,劉備雖天下知名,卻根本就沒什麼實力,諸葛亮這等人才,雖然確實有能力輔佐弱小的劉備變得強大,但又何苦這樣做呢?輔佐曹操不更好嗎?為何要捨棄易行的道路,要去走難行的道路呢?何苦呢?

如果第一種記載是真的,那麼諸葛亮選擇輔佐劉備完全出自於被感動而已;如果第二種記載是真的,那麼諸葛亮輔佐劉備的目的,就是為了藉助劉備來走一條能當大臣的捷徑。讀者們更願意相信哪種說法呢?

以下內容與本文無關:「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個人的知識越深,懂得事情就越多,考慮問題時就越周到,抓住機遇、規避風險的能力就越強。中國雖步入現代化,傳統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卻仍深深紮根在人們的腦海裡,人們使用的心術、韜略、管理方式實際上與數百年前大同小異,《資治通鑑》的權術仍適用於今天。這套《資治通鑑》(有注釋及翻譯)在度小店同類書品中銷量、評價最好,價格實惠,推薦給讀者朋友。每晚睡前翻幾頁,與韓信等猛將為友,與諸葛亮等智士為知己,與漢武帝等偉人為伴,豈不美哉?

相關焦點

  • 此人是諸葛亮摯友,但比孔明有遠見,早已看透三國局勢,至死不出山
    可若是比起聰明遠見,崔州平第二,連諸葛亮都不敢稱第一。 當年,劉備前去三顧茅廬,見不到諸葛亮,卻在半路上碰到了崔州平。劉備一見,此人氣宇非凡,超然脫俗,恍若一神人,誤以為是諸葛亮,詢問下來,才得知此人乃諸葛亮摯友崔州平。劉備才碰他一面,一番交涉之下,卻生出好感,想請他一同謀大業。崔州平卻擺擺手,說是自己生性懶散,不愛虛名,給婉轉拒絕了。
  • 三國趣聞:諸葛亮明知三分天下,為何要選擇啥也沒有的劉備?
    荊州是人才聚集之地,司馬徽、龐德公都是名流,也都是孔明的老師,劉表曾數次請龐德公出山,龐德公卻老死不入襄陽城。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漢室傾頹,能夠依靠的命世之主實在是少之又少,所以,孔明「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但是,他高臥隆中雖然有「玉在櫝中求善價,釵在奩中待時飛」心態,但他依然需要別人的尊重,此時的劉備有雄心而無才智,他深知知識就是力量,謀略就是生產力,思賢若渴之際,才有猥自枉屈,才有三顧茅廬。
  • 諸葛亮給後世留下很多成語,都有哪些?
    不算《三國演義》生搬硬套在諸葛亮頭上的那些成語,比如草船借箭,歷史上的諸葛亮,其實也是一個成語大師,與諸葛亮有關的成語實在太多了。如果按諸葛亮的一生順序來講成語的話,第一個自然就是三顧茅廬了。總有人拿不靠譜的《魏略》來貶低諸葛亮,說諸葛亮是自己求見劉備的。《三國志》是正式的史書,作者陳壽治史非常嚴謹,稍不靠譜的史料他都不會用。
  • 司馬徽介紹諸葛亮時用了一成語,後面還有7個字,卻不敢對劉備說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因禍得福,的盧馬跳檀溪逃過追殺後,在荊州的鄉野民間,遇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然後得到了徐庶,由徐庶臨走前,告知劉備:諸葛亮才是真正牛人,讓他去請。但在正史中,其實卻很簡單,徐庶直接讓劉備去請,然後劉備就跑了三次,終於見到了諸葛亮。由此可見,歷史上的三顧茅廬根本沒有《三國演義》中那般讓人眼花繚亂。
  • 劉備見諸葛亮一面就接受了《隆中對》?要經歷相交和相知才有信任
    劉備想不出頭緒,可是他也一定在想,現在誰能給自己提出壯大之計,誰就是自己的親人。這時,諸葛亮出現了。2、諸葛亮和劉備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先解決問題,再說戰略諸葛亮和劉備的見面,在《三國志》上記載了兩種方式:一種是劉備三顧茅廬見諸葛亮,一種是諸葛亮自己主動見劉備。易中天先生認為兩種方式都有可能。
  • 想不到劉備和諸葛亮都有這麼血性剛烈的孫子!
    劉備有劉諶這樣的一個讓他很欣慰的孫子,而諸葛亮在地下見到先主的時候,也應該毫無愧色,因為他也有讓人嘆服的兒孫,尤其是他的孫子諸葛尚。在前文中寫道鄧艾攻克綿竹,斬殺諸葛瞻。諸葛瞻是諸葛亮的親生兒子(原來曾經過繼過一個),而諸葛尚正是他的兒子,所以在前文的敘述中藏了一個重要史實,所謂上陣父子兵,在諸葛瞻戰死之後,兒子諸葛尚死得也極其壯烈。
  • 都說曹操愛才惜才,那為什麼曹操不去爭奪諸葛亮呢?原因很簡單
    都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曹操又是一個求賢若渴的人,如果諸葛亮到了曹操的帳下絕對不會比他在蜀國混的差,那為什麼曹操沒有趕在劉備請諸葛亮出山之前搶先將諸葛亮納入他的麾下呢?其實我們仔細一想就能知道原因的。
  • 諸葛亮料事如神,劉備打仗為何從不帶他?原因簡單明了
    諸葛亮謹慎 在眾人面前,諸葛亮幾乎是類於「神」一樣的存在,仿佛蜀軍有難的時候,只要有諸葛亮在,一切事情都能迎刃而解。在《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計謀無雙,算無遺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並且劉備三次討伐東吳的時候,就有兩次帶著諸葛亮,足可見諸葛亮的重要程度。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中從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協助自己到劉備病逝,諸葛亮都未曾同劉備一起出徵。這是為什麼呢?曹操曾對諸葛亮有過這樣一個評價:「諸葛亮謹慎。」乍一看,這仿佛是曹操對諸葛亮遇事謹慎的讚美,可若細細想來,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 諸葛亮料事如神,卻為何沒能幫助劉備一統天下?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素來料事如神,讓敵人聞風喪膽。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劉備從一開始實力薄弱的的隊伍,一點點發展壯大,而且還一次次以少勝多,取得了荊州、益州。漢中等地。可就是這樣一位大人物,卻為何沒能幫助劉備一統天下,光復漢室呢?
  • 大壯卦「喪羊於易,無悔」,有失亦有得,劉備失去徐庶而得諸葛亮
    但《易經》中,注重的是「中勝於正」,同時其又有九二正應,所以「無悔」。以卦象而言,六五是陰爻居中,有柔中之德。其弱而能順、柔而能守,能得到和願意親善剛正之人,自然也能得到幫助,可幫助他成就大業,所以沒有懊惱。六五這一爻就是說,因為自己柔弱、能力有限,所以在做事時會有一些閃失、失誤,從而導致會失去一些東西。
  • 對人才諸葛亮和劉備有不同的看法,諸葛亮為什麼比不上劉備
    ,對於佢哋二人諸葛亮同劉備有唔同嘅睇法,事實證明,劉備過諸葛亮更勁啲。馬謖系諸葛亮推崇嘅接班人,佢都表現出自己值得培養嘅價值,受到諸葛亮精心教導,但冇徵服劉備,劉備過生之前特登叮囑諸葛亮馬謖亂不堪大用,一定要謹慎用人,諸葛亮冇聽,認為劉備睇錯人,自己嘅教導緊要幫助馬謖應對三國戰事,結果北伐嘅時候馬謖失街亭,等諸葛亮精心準備嘅北伐功虧一簣,唯有認自己嘅錯誤揮淚斬馬謖。
  • 劉備做了件大事,為何關羽張飛不滿,這則成語故事說明真相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主人公是劉備、關羽、張飛和諸葛亮。原文如下: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 諸葛亮為何兩次違背劉備遺命?這是不是六出祁山徒勞無功的主因?
    別說赤壁之戰勝利,就是劉備也可能被孫權拿去獻給曹操當了「投名狀」。而且諸葛亮能夠放下夷陵之仇而主動結好孫權,說明他具備了一個傑出外交家「只求目的不擇手段」的心理素質。最後才是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劉備在世的時候,打仗的時候基本是不帶諸葛亮玩兒的,取西川,參謀長(謀主)是龐統,奪漢中,參謀長是法正。
  • 諸葛亮為什麼隱居南陽?並非待價而沽,而是另有打算!
    我認為有以下幾個點:1、 荊州戰亂初平,比較安全荊州一帶也有戰亂,其中最大的一場戰亂就是張羨之叛,其時間大約是在官渡之戰前後。在張羨之叛後,劉表用自己的手段控制了荊州,因此荊州成為了當時少有的既富裕又安全的地方。據記載:「(劉表)南收零桂、北據漢川,地方數千裡,帶甲十餘萬。」
  • 劉備前往東吳招親,諸葛亮拿出錦囊交給一個人,卻不是趙雲
    該成語出自《三國演義》,說的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而在小說中,諸葛亮使用錦囊妙計的次數並不多,一共才三次。諸葛亮的首次「錦囊妙計」是在第五十四回及五十五回。時值赤壁之戰後,劉備佔領了荊州四郡,實力大為增強。東吳大將周瑜對此非常擔憂,便向孫權提出建議,企圖以招親為名將劉備騙到東吳軟禁,然後再向諸葛亮索要荊州。不料,周瑜的如意算盤被諸葛亮識破。諸葛亮隨即派趙雲保護劉備前往東吳。
  • 劉備永安託孤,有考驗諸葛亮的意思嗎?他是否真的信任諸葛亮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三國志》這個時候的劉備唯一想到的人,那就是他的丞相諸葛亮。他回到成都肯定是會受到蜀漢臣民們的唾棄,索性他就將諸葛亮召到了白帝城。
  • 諸葛亮料事如神,為何張飛就是不喜歡他
    劉備有著漢室王朝的血液,張飛有厚實的家底,關羽當然是超凡絕倫的武藝了。三個人的優勢集中在一起很快就闖出了片小天地,三個人結義後相繼鎮壓黃巾賊,反抗袁紹。在這過程中,大哥劉備帶著兩個結拜兄弟一次比一次做的官職高。武藝非凡的張飛和關羽在一戰又一戰中威名遠揚,許多比劉備更有實力的能人想要像他倆這樣的勇將,但是張飛和關羽都不為所動。
  • 司馬徽推薦諸葛亮使用了一成語,其實還有下半句,不敢跟劉備說
    三國之初,曹操有著百萬軍隊;孫權有江東,江東富有,當然還有無數的士兵;只有劉備,沒有士兵,沒有人才,但是有著偉大抱負的劉備,決心復興漢氏,這樣全世界的人民就不會再遭受戰爭的痛苦。因此,由於他的仁義,他得到了張飛關羽的捨命追隨,也有了一些追隨者,但卻遠遠無法與曹操和孫權相比。
  • 諸葛亮關羽誰是劉備最信任的人?《三國志》中的三個字已說明一切
    《三國志》記載,關羽是山西解州人,年輕時他大概也是個脾氣火爆的熱血青年,不知犯了什麼罪,受到官府追捕,以至於「亡命涿郡」,陰差陽錯跑到了劉備的家鄉涿郡,並結識了劉備。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大起義爆發,東漢王朝天下大亂。
  • 劉備逝世前告誡諸葛亮謹慎使用此人,可諸葛亮沒聽,釀成苦果!
    三國時期的歷史,大家都是知道,對於劉備的禮賢下士很多人都是敬佩的!不夠劉備在逝世的時候,曾這樣評價一個人,便是如果他不死的話,那麼蜀國的江山社稷便會受到極大威脅!不過對於劉備的這句話,諸葛亮並沒有多大的在意,這就使得蜀國果真因為這個人的存在而走向滅亡!這個人便是馬謖,此人深受諸葛亮的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