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正史和《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方才請得諸葛亮出山;而在《九州春秋》和《魏略》這些雜史中,有關諸葛亮出山之事與正史的說法截然相反。
在正史中,徐庶為劉備做出的貢獻只有一件,那就是舉薦了諸葛亮。袁紹敗於曹操之手後,劉備難逃至荊州,依附了劉表,被安排在新野負責抵禦曹操,大概就在這段時間徐庶投奔了劉備,深得其器重。
徐庶在荊州的好友沒幾個,諸葛亮是其中之一,兩人在荊州的「文化人圈子」中不太受歡迎,屬於那種鶴立雞群卻又不合於眾的人。徐庶得到劉備的信任後,立即就把諸葛亮推薦給了他,當時劉備想讓徐庶把諸葛亮帶到自己面前來,徐庶卻說:「諸葛亮並非凡人,你只能親自去他家中請他出山,而不能坐在官府中命令他來見你!」
一個人厲害到何等程度,才能讓徐庶這樣的人才對自己的主公說出這樣的話?劉備聽完這番話後,當即就提起了興趣,料定這諸葛亮定是個經天緯地之才,所以決定親自去請諸葛亮出山。《三國演義》確實添油加醋了不少東西,不過在正史中,劉備確確實實是第三次親自去請諸葛亮,才見到了他第一面。
三顧茅廬
這一面沒有讓劉備失望,諸葛亮向劉備獻上了《隆中對》,分析了當時的天下大局,同時為劉備將來的事業做好了長遠而又極其正確的規劃。諸葛亮當時說的那些話,讓劉備聽得如夢方醒、恍然大悟,感覺自己遇到諸葛亮之前的半輩子都白活了!劉備最終成功請得諸葛亮出山,他如獲至寶,每天和諸葛亮形影不離,吃飯睡覺都在一起,搞得張飛和關羽都「失寵」了。兩人埋怨劉備,劉備卻說:「我得到了諸葛亮,就像魚得到了水一樣。」
「孤有孔明,如魚有水也!」,如魚得水,劉備能說出這番話是什麼概念?魚沒了水就不能活,這表示劉備已經離不開諸葛亮了。
雜史的記載
這裡引用《魏略》的記載。
曹操剿滅袁紹餘部後,平定了黃河以北的所有土地,曹操北方的敵人已經被全部消滅。諸葛亮知道曹操的下一個目標必然是荊州,他知道劉表此人天生後知後覺,不可以和他謀劃大略。當時劉備在荊州有一定的勢力和影響力,諸葛亮決定去與劉備共商大計。後來諸葛亮投奔了劉備,由於兩人沒有什麼交情、也沒人引薦諸葛亮,劉備又認為諸葛亮年齡太小、乳臭未乾,所以一直不怎麼重視他。
有天劉備開了個派對,請諸位將領與手下喝酒作樂,宴會結束後,賓客們紛紛離去,熱鬧的大廳沒過多久就冷清了下來。當時劉備沒有走,諸葛亮也坐在座位上一直不走,諸葛亮也不開腔,就靜靜地坐在那裡喝酒,不過劉備知道他一定有什麼話要和自己說。
劉備有一個愛不釋手的喜好——織毛衣,那段時間有人送了他很多耗牛尾巴上的毛,劉備見諸葛亮遲遲不開腔,就把耗牛毛和針線拿了出來,坐在那裡織毛衣。
這個舉動給了諸葛亮開腔的機會,他當即數落劉備說:「一直都以為將軍您有遠大的志向,沒想到您只喜歡織毛衣!」
(聯想一下當年酈食其見劉邦時的場面:劉邦接見酈食其,不以禮待之,反而坐在床上讓兩個婦人給自洗腳,一邊洗腳一邊接見國士,這成何體統呢?酈食其數落劉邦道:「你不想奪取天下了嗎?!怎能這樣傲慢地接見長者?!」這番話把劉邦嚇得不輕,他當即把婦人支開、正襟危坐,立刻讓人安排好美酒良肉與酈食其商談大事,結果發現酈食其果真是百年難遇的人才。)
劉備聽完這番話後,或許也聯想到了酈食其的故事,便知道眼前這位年輕人不是普通人,他立刻扔掉了針線,為自己辯解道:「你這說的是什麼話!我煩心事太多,織幾下毛衣倒能解點憂愁。」
諸葛亮就問:「你認為劉表與曹操孰高孰低?」
劉備答:「劉表不及曹操。」
諸葛亮又問:「你自認為與曹操孰高孰低?」
劉備又答:「我不如曹操。」
諸葛亮說:「你兩人都不如曹操,而你的軍隊只有數千人馬,憑藉這樣的資本與曹操為敵,恐怕不是什麼好的決策吧!」
劉備問諸葛亮有何計策,諸葛亮說:「荊州人口不少,但是很多人口都沒有編入戶籍,這些沒有戶籍的人都隸屬於貴族,貴族卻不承認他們的存在,不把他們交出來;不過有解決的辦法,給那些沒有戶籍的人成為正式公民的權力,他們必然會主動來官府登記戶籍,到時候拿著戶籍找貴族要人,他們就沒什麼話說了!」
劉備採納了諸葛亮的建議,手中掌握的人口和軍隊的數量頓時多了不少,一躍成為荊州的一股強大勢力,後來乘著曹操攻打荊州的機會,劉備乘勢奪取了半個荊州。從此之後,劉備才知道諸葛亮的才能,把他奉為上客。
哪種說法是真的?
這兩種記載,都有板有眼,似乎都是真的,不過正史中的記載顯然更加可信。諸葛亮的《出師表》不是有這麼一句嗎:「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遂許」這個字眼,就足以表明諸葛亮出山本來是不情不願的,是因為被劉備感動到了,才肯出山的。
分析一下,曹操南徵之時,劉備雖天下知名,卻根本就沒什麼實力,諸葛亮這等人才,雖然確實有能力輔佐弱小的劉備變得強大,但又何苦這樣做呢?輔佐曹操不更好嗎?為何要捨棄易行的道路,要去走難行的道路呢?何苦呢?
如果第一種記載是真的,那麼諸葛亮選擇輔佐劉備完全出自於被感動而已;如果第二種記載是真的,那麼諸葛亮輔佐劉備的目的,就是為了藉助劉備來走一條能當大臣的捷徑。讀者們更願意相信哪種說法呢?
以下內容與本文無關:「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個人的知識越深,懂得事情就越多,考慮問題時就越周到,抓住機遇、規避風險的能力就越強。中國雖步入現代化,傳統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卻仍深深紮根在人們的腦海裡,人們使用的心術、韜略、管理方式實際上與數百年前大同小異,《資治通鑑》的權術仍適用於今天。這套《資治通鑑》(有注釋及翻譯)在度小店同類書品中銷量、評價最好,價格實惠,推薦給讀者朋友。每晚睡前翻幾頁,與韓信等猛將為友,與諸葛亮等智士為知己,與漢武帝等偉人為伴,豈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