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由56個民族共同組成,每一個民族都是這個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習俗和文化,人口數量也不盡相同。今天要跟大家介紹一個 我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他們常年與世隔絕,保持著他們最原始的生活方式,這便是獨龍族。其中女子紋面是最為奇特的。
獨龍族分布在雲南省西北部怒江僳族自治州的獨龍江峽谷兩岸,是一個有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良好社會道德風尚的民族。獨龍江河谷旁的獨龍江鄉,是獨龍族唯一聚居地,他們常年與世隔絕,繁衍至今已有百年歷史,但目前人口僅有7000餘人,是雲南人口最少的民族,也是我國人口最少的民族。
獨龍族有著自己的語言——獨龍語,但沒有相應的文字。其實在歷史上,獨龍族有著"人"、"俅子"、"曲洛"等眾多稱號,但這些都是帶有辱罵性質的稱呼,沒有統一的族稱。直到1952年,周恩來總理來到這裡,依據獨龍族同胞的意願和歷來的自稱"獨龍",將族名正式定名為獨龍族。在中華民族56個民族中,這個帶有「龍」的族名分外響亮。
獨龍族的傳統習俗有很多,其中最獨特的應屬獨龍族的紋面女。紋面也就是我們常說紋身,刺青等,用刺、針、刀等尖狀銳器在皮膚上刻刺花紋或符號滲入顏色使之保存終生永不褪落的身體裝飾方法。在我國很多民族中還殘留著這一習俗。而在獨龍族中,男子是不紋面的,而每當少女長到十二三歲時,便需要紋面,以象徵成年。
紋面時,由有經驗的婦女執掌,先用竹籤蘸上鍋底的菸灰,在眉心、鼻梁、臉頰和嘴的四周描好紋形,然後請人一手持竹釧,一手拿拍針棒沿紋路打剌。每剌一針,即將血水擦去,馬上敷上鍋菸灰汗,等過了三五天後,創口脫閘,皮肉上就呈現出青藍色的斑痕,這就成了永遠也擦洗不掉的。這些面紋多呈展翅欲飛的蝴蝶狀,形象生動。
紋面女的產生,與獨龍族特定的文化歷史有著分不開的關係。近兩三百年來,藏族土司和僳族奴隸主的勢力不斷深入獨龍族地區,對獨龍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榨。尤其是藏族察瓦龍土司,每年都要向獨龍族人民強收名目繁多的貢賦,甚至連嘴、耳、鼻、頭髮都要徵稅。如繳納不起,便強擄婦女到藏族地區為奴。特別是年輕、漂亮的獨龍族婦女,常常面臨著被擄走他鄉的危險。因此為了避免他族擄掠和蹂躪踐踏,獨龍族女子將美麗的面龐毀掉,形成一種人不人鬼不鬼的形象,這一習俗直到解放初期才得以停止。
除此以外,獨龍族「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風俗至今保存。無論任何人,在路上撿到東西都不會據為己有,而是原地等待失主前來尋找或設法打探失主的信息,務必物歸原主 ,這一良好的道德風尚,在如今複雜的社會環境中顯得尤為珍貴。而且他們對待外人熱情有禮,十分好客的美德,因此前去遊玩的小夥伴可以充分感受一下屬於獨龍族的熱情。(圖片來源於攜程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