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面技術失傳,十年之後,獨龍江再無紋面女

2021-01-10 頭OK的旅行筆記

在這個「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時代,

卻有這麼一批人反其道而行之,為了變醜而自毀容貌?

今天頭OK就帶你來了解世界上最後一批紋面女她們的故事。

位於雲南省怒江州貢山縣西部,

雲南西北部與緬甸交界的邊境上的獨龍江鄉,

東岸的高黎貢山,西岸的擔當力卡山,

像是兩大門神一般守護著這片人間秘境,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神聖感隨之而來。

也是在這裡,生活著這樣一群與世隔絕的人,被稱為「太古之民」的獨龍族,

他們是獨龍江最早的主人,稱自己「從太陽升起的方向」搬遷而來。

東西兩岸的獨龍族人「隔岸談話聽得見,見面握手走三天」,

只有「飛」過峽谷,才能不斷絕兩岸間的聯繫。

他們有很多相當奇異的習俗,比如紋面女。

《新唐書》稱「文面濮」,《南詔野史》稱「繡面部落」,

由此可見獨龍族紋面由來已久。

少女十二三歲時就要紋面,表示成年之意 ,而且出嫁前必須紋面。

紋面的方式也很原始,

先用竹籤蘸上鍋底的菸灰,在臉上描好紋形,

一手持竹釧,一手拿拍針棒沿紋路打剌,

每剌一針,即將血水擦去,馬上敷上鍋菸灰汗,

接著再用鍋煙子水和龍膽草(可起到消炎作用)搗和成的汁液,

反覆揉擦刺紋,讓其滲入皮膚底層,

鍋煙子水和龍膽草汁液要事先在碗裡泡上三天三夜。

過三五天,創口脫閘,皮肉上就呈現出青藍色的斑痕,

成了永遠也擦洗不掉的面紋,又一紋面女誕生。

紋面是件很痛苦的事兒,

從早上七八點鐘開始紋,到下午七八點鐘才能結束。

紋的時候很疼,慢慢就會腫起來,

眼睛腫得像雞蛋,嘴巴也疼到張不開,

這種劇痛導致她們十天半個月都無法吃飯。

這些紋了面的女人老了皮膚鬆弛之後,

加上臉上已經變了色的刺青,看起來會十分嚇人。

那麼她們為何寧願忍受這份痛楚也要去紋面呢?

關於這其中來由,眾說紛紜。

相傳這個民族的女性皮膚和身材都很好,秀色可餐,

為了防止當時部落國王看到當地貌美的姑娘,

心生歹意,將她們全都擄回去。

為求自保,獨龍族女子只能用毀容來抵抗。

也就是說,紋面,是為了躲避危險而採用的一種自我保護。

第二種說法,紋面的圖案是獨龍族家族區別的象徵,

根據不同的圖案,就能知道大家分別從哪一個氏族而來,住在哪個村莊。

這個說法,我驚呆了!安排得明明白白,

這豈不是相當於把快遞的收貨地址寫在臉上了嗎?

還有一種說法,也是我更傾向於的。

獨龍族人認為,人死後,靈魂要去到祖先居住的地方,

只有紋了面的人才能找得到正確的路,不紋面的就會迷失方向,

找不到路,靈魂去不到祖先居住的地方。

人死後的靈魂,會變成蝴蝶,

所以紋面的圖案,是根據蝴蝶展翅的樣式來繪製的。

直至今日,這其中謎底也沒能解開。

但能確定的是,隨著時代的進步,

越來越多獨龍族人和外界有了接觸,

本土文化也有所剔除,如今,年輕的獨龍族女子不再紋面,

獨龍族紋面女的傳統已經失傳,僅剩下36名紋面女。

隨著這批紋面女的相繼去世,

這一習俗文化會出現在「教科書」裡,出現在「影像」裡,

卻唯獨不能再真真切切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十年之後,獨龍江再無紋面女。

相關焦點

  • 探秘—最後的紋面女之謎
    而有一個民族生活在我國西南部有一個古老民族,他們有一個習俗恐怖而神秘—紋面。我國少數民族獨龍族就有女子紋面的習俗,獨龍族在我國少數民族當中是人口最少的,就是現在也不到五千人,也是最為神秘的一個民族。千百年來獨龍族一直生活在我國雲南西北部的貢山境內獨龍江的峽谷之中,那裡山高林密壑縱橫溝,很少有外人踏入那裡,相傳這個民族女子只要長到十一二歲,不論長什麼樣都必須在臉上刺上一種藍黑色的紋飾。
  • 中國名字中有「龍」的民族,僅7000人,女子婚前要紋面,就在雲南
    它是我國少數民族中,唯一一個名字中有「龍」的少數民族,是雲南人口最少的民族,十年前人口普查時約有7000人,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民族語言——獨龍語,卻沒有民族文字。這個民族生活在獨龍江的峽谷兩岸,這個地方也叫做獨龍江鄉,與西藏和緬甸接壤。江水奔騰,兩岸高山環繞,風景秀麗,但也阻礙了獨龍族人走出去的腳步。
  • 中國名字中有「龍」的民族,全族僅7000人,女子在結婚前要紋面
    它是我國少數民族中,唯一一個名字中有「龍」的少數民族,是雲南人口最少的民族,十年前人口普查時約有7000人,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民族語言——獨龍語,卻沒有民族文字。這個民族生活在獨龍江的峽谷兩岸,這個地方也叫做獨龍江鄉,與西藏和緬甸接壤。江水奔騰,兩岸高山環繞,風景秀麗,但也阻礙了獨龍族人走出去的腳步。
  • 國內名字帶有「龍」字的民族,人數不到萬人,女子出嫁前要先紋面
    國內名字帶有「龍」字的民族,人數不到萬人,女子出嫁前要先紋面 國內冷門的特色旅遊景點不少,幾乎個個都宛如世外桃源般美麗,但要說到能引起全世界關注的,我覺得還是被譽為「西南最後秘境」的獨龍江更為神秘。獨龍江發源於西藏察隅,在雲南境內由北向南蜿蜒150多公裡,江面平均寬度約40米,也是雲南的六大水系之一。
  • 在峽谷秘境,尋找最後的獨龍族紋面女
    那時候獨龍江邊,世代刀耕火種,甚至還停留在原始社會保存奴隸制的獨龍族人們還不知道,自己的民族將在短短幾十年內翻天覆地,跨越千年。這群在旅人與學者口中被稱作「太古之民」秘境中人,開始結束與世隔絕卻又悲慘的命運,擁抱新時代的到來。幾十年後,獨龍江水依舊奔湧,獨龍族人也大多留在故土,而他們的故事,卻早已翻開了新的一頁。
  • 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曾被稱為「俅人」,所有女子必須紋面
    其中女子紋面是最為奇特的。獨龍族分布在雲南省西北部怒江僳族自治州的獨龍江峽谷兩岸,是一個有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良好社會道德風尚的民族。獨龍江河谷旁的獨龍江鄉,是獨龍族唯一聚居地,他們常年與世隔絕,繁衍至今已有百年歷史,但目前人口僅有7000餘人,是雲南人口最少的民族,也是我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獨龍族有著自己的語言——獨龍語,但沒有相應的文字。
  • 探訪黎族神秘「紋面」文化,她們竟然把刺青紋在了臉上
    據說那個年代,海南當地烽火戰亂,各種矛盾衝突日益增多,受害最多的當屬黎族百姓,尤其婦女,是燒殺掠奪的受害者,於是,漸漸形成了紋面紋身的習俗。目的是保護女孩子不被外族部落的人搶走,但是在她們眼裡,紋路越多越複雜,反而人越漂亮。新中國成立後,這樣的習俗已經被慢慢廢除,所以黎族現在所剩的紋面女越來越少,只能在五指山區或者保亭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看到少數的紋面老人。
  • 橫斷山下的「世外桃源」,不是香格裡拉,還有神秘的「紋面人」
    遇見丙中洛丙中洛是怒江之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底下的一個鎮,這個小鎮原本是獨屬於怒族人民的領地,從清朝道光年間開始,由於藏傳佛教從西藏地區傳入到這裡,並這裡紮根之後,便有越來越多的藏族人民從西藏、德欽、中甸等遷徙過來,成為當地的主要民族。這也使丙中洛成為了一個多民族和多宗教的集合地,當地的主要民族有怒族、獨龍族、藏族、傈僳族等。
  • 雲南「人神共居」的地方,尋覓最後的「紋面族」,還有一座桃花島
    這裡原是怒族人民的居住地,但從清朝道光年間開始,由於藏傳佛教從西藏地區傳入到這裡,並這裡紮根之後,便有越來越多的藏族人民從西藏、德欽、中甸等遷徙過來,成為當地的主要民族。丙中洛是一個多個民族和多種宗教的集合地,怒族、獨龍族、藏族、傈僳族等少數民族都在此生活,他們的宗教信仰也很別致。比如說,這裡大部分怒族人信奉天主教,一些藏族人家也信奉天主教。
  • 中國花數億修到獨龍江公路 只因路盡頭住4000多人【2】
    有人這樣記錄:在貢山縣城通往獨龍江的65公裡人馬驛道,騾馬和背運工像一條緩緩流動的的傳送帶,把冬春兩季半年之內的物資一斤一斤地運輸進去。在縣城幾角錢一斤的洋芋,到了獨龍江加上運費要合3元多。在那崎嶇的路上,每年都有摔死的騾馬屍骨在堆積……   解放以來,政府直接間接用在獨龍族村民身上的經費,每人每年平均在25萬元,但獨龍江依然是中國最貧窮的地方。
  • 這把戰國「逆天」寶劍,殺生力極強,文物專家:可惜技術已失傳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的名劍,但這些名劍基本都已經失傳,在考古上經常會挖出歷史寶劍,其中出土劍文物最多的古墓屬秦漢墓以及戰國墓。最著名的的戰國「逆天」寶劍是被列為一級文物的「越王勾踐劍」,此劍可以說是現存的唯一一把具有超高歷史名氣的寶劍。但事實上,除了越王勾踐劍之外,中華大地上還有著不少的戰國劍。
  • 「直過民族」再越貧困大山
    1999年9月9日,獨龍江公路竣工通車,這意味著人背馬馱的歷史終結了。獨龍族也成為我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民族。  2011年,獨龍江公路改建工程開工。2015年11月,獨龍江公路高黎貢山隧道完工,獨龍江鄉徹底告別了每年有一半時間大雪封山不通公路的歷史。隧道貫通後,從獨龍江鄉到貢山縣,正常情況下開車只需要3個多小時,而20年前需要整整走3天。
  • 五十年磨礪,失傳千年的冶煉鑄劍絕技再現人間
    可是,棠溪寶劍當時已經失傳一千多年了,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有現成的關於製作技藝的資料、也找不到傳承的工匠,父親帶著高慶民一切從零開始。一邊學習鑽研技術,一邊翻閱各種史書資料。已經無法說出失敗過多少次,光扔掉的破毛坯、斷毛坯堆的像小山一樣。在高慶民父親高錫坤辦廠研製寶劍的過程中,日本侵華戰爭爆發,高錫坤就把工廠的機器都拆開,藏到老鄉家裡面,不準備再生產了。
  • 此人發明一隻木鳥,能在空中飛舞三天不落,為何後來失傳了?
    木匠對於追求技術發展的中國而言,其實也是一種寶貴的專業。而在我國歷史上,也有很多著名的人工巧匠,其中魯班就是木匠的祖師。公元前507年,魯班出生於魯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位木匠,也是中國建築鼻祖。由於魯班的父親對於土木建築工程有很多經驗,所以魯班出生在這樣的環境中,自然對於土木工程學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