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過民族」再越貧困大山

2020-11-29 中國網

  滇西的高黎貢山常年雲霧繚繞,橫斷峽谷的獨龍江千曲百回。

  一個秋日的清晨,記者從雲南省怒江州貢山縣城出發,翻越連綿陡峻的高黎貢山,中午時分,抵達「原始秘境」——獨龍江鄉。

  獨龍江湍急清澈,兩旁對峙的山峰氣勢非凡。山腳下是富有民族特色的米黃色村寨。眼前的景色如同一幅渾然天成的水彩畫。

  獨龍江鄉是全國唯一的獨龍族聚居區。獨龍族是一個「直過民族」,新中國成立初期從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獨龍江鄉地處滇緬藏交界處的深山峽谷,自然條件惡劣,一直是雲南乃至全國最為貧窮的地區之一。如今,這個深度貧困地區發生了巨大變化。

  大山深處通公路

  劉銳,兩年前受中交集團委託,前往貢山縣掛職扶貧,擔任貢山縣委常委、副縣長一職。一談起獨龍江鄉的交通變化,劉銳有說不完的話。

  劉銳向記者介紹說,獨龍族世代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上世紀60年代,全長65公裡、人工開鑿的人馬驛道成為獨龍族人與外界聯繫的生命線,生產生活物資全靠人背馬馱。

  每年11月到次年5月,暴雪會封閉進出山的路。11月封山之前,獨龍江鄉6個村的幹部帶領本村二三百人,要步行3天到貢山縣領取免費的化肥、糧種、洋芋、塑料薄膜等。成年人背100多斤物資,小孩背20斤。驛道上擠滿了來回的人。

  熬過冬天,盼到6月份開山解封的季節,村民趕緊把糧食、鹽巴、藥品和生產資料運進來。6月到10月是雨季,許多村民用塑料薄膜蒙住頭,打著手電筒冒雨趕路,天黑了就睡在路邊的樹下。有時泥石流衝毀了道路,他們不得不等待交通恢復,身上帶的炒麵和苞谷吃完了,就挖野菜充飢。那時,國營馬幫有500多匹騾馬、40多名趕馬工,每年的運輸量不低於110萬斤。

  為了改變閉塞、貧窮的局面,上世紀末,一條耗資超過1億元的公路動工了。

  1999年9月9日,獨龍江公路竣工通車,這意味著人背馬馱的歷史終結了。獨龍族也成為我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民族。

  2011年,獨龍江公路改建工程開工。2015年11月,獨龍江公路高黎貢山隧道完工,獨龍江鄉徹底告別了每年有一半時間大雪封山不通公路的歷史。隧道貫通後,從獨龍江鄉到貢山縣,正常情況下開車只需要3個多小時,而20年前需要整整走3天。

  獨龍江公路要穿越氣候變化莫測、高海拔的高黎貢山,公路的維護成本很高。獨龍江鄉黨委書記餘金成告訴記者,今年,獨龍江流域連續下了半年的雨。記者在從貢山縣城到獨龍江鄉的路途中看到,有數處路基被泥石流衝毀,有近十支工程隊在搶修。

  怒江州交通局長羅增賢告訴記者,怒江州政府已經多方籌集近3億元資金,準備對獨龍江公路進行徹底改造,計劃重新規劃選址,增加橋梁和隧道,徹底改變目前時通時斷的被動局面。

  「放炮傳信」變成「網際網路+政務」

  「看天一條縫,看地一條溝」;「巖羊無路走,猴子也發愁」……這些都是獨龍江鄉的真實寫照。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惡劣的天氣,嚴重阻礙了獨龍江鄉的發展。

  在獨龍江鄉巴坡村採訪時,記者聽到了「放炮傳信」的說法。巴坡村有430多平方公裡,斯拉洛村民小組100多戶,有些在江以東、有些在江以西,通知開會要用很長時間。當時的老縣長發明了「放炮傳信」,約定:重要會議和緊急會議放兩炮,一般會議放一炮,頭天晚上放炮,第二天下午開會。

  在巴坡村麻必當電站,記者見到了一部手動調試的老機組,它見證了獨龍江鄉電力發展史。

  「那是1989年翻越高黎貢山,從雪山丫口背進來的。」今年54歲的王國光對這段記憶印象非常深刻。

  那時王國光23歲,聽說有大型水力發電機要進來,他非常激動,主動申請去接運。「機器又大又重,人馬驛道路又窄又陡,彎道多,馬幫沒法託運,只能靠人力去背。」接運小組20人左右,跋山涉水、翻山越嶺。天多雨,路溼滑,每人負重100多斤,一天走不了多少路程,65公裡的人馬驛道,發電機加高壓線前後背了一個多月。

  2006年,獨龍江鄉第一座真正意義的水電站——孔目電站建成投產。但由於獨龍江鄉山高坡陡,人們居住分散,鄉內仍有大量人家不通電。

  2018年,獨龍江鄉建成了400千瓦柴油發電及200千瓦儲能系統,實現水電、柴發、儲能多能互補的微型智能電網,為獨龍江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支撐。

  與此同時,現代通訊技術也悄然走進獨龍江鄉。

  2014年,中國移動工作人員來到獨龍江鄉,架光纜、爬鐵塔、裝設備、測信號。經過幾個月奮戰,4G基站建成開通,一條信息高速公路穿過高黎貢山、跨越獨龍江。

  通網後,當地加大推進「網際網路+電商」,「彩雲優品」電商平臺應運而生。「養在深閨人未識」的草果、重樓、當歸、堅果、獨龍毯、蜂蜜等獨龍江鄉的特色優質經濟作物和特產得以通過網際網路營銷的模式銷售出去。為了讓鄉親熟悉並用好「彩雲優品」,獨龍江鄉的6個行政村開展了一系列培訓,手把手教鄉親使用電商平臺。

  談到家鄉的變化,村民自豪地說:「現在獨龍江人對外面的世界了解更多了。以前到鄉裡辦個事,經常一天還辦不完,現在有了『網際網路+政務』,在村裡分分鐘就辦妥了。得了病要做手術,可以在鄉裡連線省城的專家診治。」

  從「輸血扶貧」到「造血扶貧」,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獨龍江通過移動「網際網路+」闖出了一條脫貧致富、跨越發展的新路徑。

  「共產黨的政策,真沒得說」

  千百年來,獨龍族群眾與世隔絕,莊稼靠點種、過江靠溜索、穿衣靠紡麻、看病靠佔卜,過著結繩計數、刻木記事、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艱難生活。

  新中國成立前,獨龍江鄉沒有一所學校。1952年,獨龍江鄉開辦了第一所小學——孔目小學,從此獨龍族有了自己的教育事業。獨龍江鄉整鄉推進獨龍族整族幫扶項目啟動之後,獨龍江鄉構建起了從學前到初中的教育體系。截至目前,全鄉6個村委會教學點實現全覆蓋,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初中階段毛入學率達100%,鞏固率達100%。

  2019年9月18日,獻九當村委會小學建成投入使用。嶄新靚麗的樓房,寬敞明亮的教室,30多名獨龍族學生朗朗的讀書聲,讓已經退休的老縣長高德榮有感而發:「現在的孩子真幸福,走幾步就能在家門口讀書。共產黨的政策,真沒得說。」

  巴坡村的老校長木文忠至今還在講臺上教課。他曾經歷過茅草屋教室,如今在嶄新的鄉九年一貫制學校裡教數學和科學。「再也沒有逃學的孩子了,他們相互比誰更用功,有些孩子跟我說,一定要考到北京去!」木文忠說。

  2006年,獨龍族女孩高瓊仙考入中央民族大學,她曾做過一次問卷調查,村民大多認為孩子「讀到初中就夠了」。如今,情況變了,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讀書的重要性。據統計,獨龍族目前已經有3名博士生、2名碩士研究生、29名本科生。

  獨龍江鄉的醫療條件也有了很大改善。走進獨龍江鄉衛生院,記者見到怒江人民醫院兒科主任、副主任醫師趙燕。她來這裡進行醫療扶貧已經快兩年了,她對記者說,「剛來扶貧時,我經常要幫助來看病的孩子洗手、洗腳,甚至還要洗澡。現在獨龍族人的健康意識提升了很多。」

  該院院長黎強一見到記者,就說起了獨龍江鄉醫療方面的巨大變化。

  在黎強的兒時記憶中,他所在的龍元村每年都有人意外去世。有的被毒蛇咬傷,有的外出採藥、打獵摔下懸崖,有的婦女生完孩子大出血死亡。大雪封山的半年,人們有了病只能挨著。獨龍江鄉每個村都有巫師,卻沒有醫生。當時,獨龍江鄉人均壽命僅30多歲。

  黎強剛參加工作,就負責整個鄉的防疫。他翻山越嶺,上藤橋、過溜索,走遍了村村寨寨,宣講常見病預防和傳染病防治法,每接種完一輪疫苗,需要3個月時間。

  如今,獨龍江鄉衛生院已經有了心腦血管救治站、自動洗胃機、B超機等。2015年,衛生院開始使用遠程醫療系統,可以與昆明、珠海等地的醫生會診病人。

  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

  2007年,老縣長高德榮試種草果,2011年實現部分掛果。在此基礎上,2012年初,獨龍江鄉大面積推廣草果種植,林業、農業等部門組合發力,通過免費發放草果苗、送技到家門等方式幫扶獨龍族群眾種植草果。

  從一戶到幾戶、從一個小組到幾個小組、從一個村到幾個村,獨龍江鄉草果種植面積目前已發展到6.8萬畝。紅彤彤的小草果,成了獨龍族同胞脫貧致富的「金果果」。

  除了草果種植,獨龍江鄉還通過「林+菌」「林+畜禽」「林+蜂」等模式,帶動獨龍族同胞發展羊肚菌、獨龍牛、獨龍雞、獨龍蜂等林下種養殖業,極大提高了林地利用率和產出率。

  2019年國慶節,封閉改造兩年的獨龍江向遊客限流開放。頗有頭腦的獨龍江人王戰榮從中看到了商機,和妻子開辦起了農家樂。「交通條件好了,來獨龍江的遊客越來越多,很多遊客都在詢問有沒有吃住的地方。」王戰榮說。

  從農家樂的改造裝修,再到自己親自下廚,王戰榮的農家樂慢慢步入正軌。為了吸引客流,他還在農家樂裡設置了一個特產售賣點,推介草果、蜂蜜等獨龍江原生態特產。

  中午時分,記者來到孔當村「亞納農家樂」,老闆娘肯秀泉和丈夫梁向保正忙得不可開交。這家佔地約1000平方米的農家樂,是夫妻倆通過小額貸款及縣裡扶持建成的,與之配套的還有一棟24個床位的「亞納客棧」。肯秀泉說,「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遊客一天比一天多起來了。」

  餘金成書記向記者介紹說,近年來,獨龍江鄉注重生態保護與旅遊開發,在鞏固草果、中蜂、獨龍牛養殖等傳統優勢產業的同時,著力發展羊肚菌、黃精、重樓等種植項目,加快發展民宿、農家樂、客棧等旅遊服務產業。2019年,群眾人均純收入達到9000元以上。

  隨著獨龍江3A級景區的創建成功,旅遊業成為獨龍江鄉新的經濟增長點。在距鄉政府不遠的山坡上,一個四星級的獨龍江天境酒店已基本建成。「年內即可投入運營,可有效帶動當地的旅遊、餐飲、種養殖等相關產業。」餘金成說。

  在幾個民宿景區,一些村民在河灘撿枯樹枝,背回去當柴火。餘金成說:「保護生態嘛!不能隨便砍樹、打獵、捕魚。」看得出來,獨龍族人環保意識越來越強。從前,獨龍江鄉路邊能吃到野味,現在這些都不見了。

  2018年底,獨龍江鄉實現了整鄉和獨龍族整族脫貧。

  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青山巍巍,綠水潺潺。如今,獨龍江幹部群眾正在奮發圖強,讓山更青、水更綠,讓未來的日子更美好。

相關焦點

  • 擺脫千年貧困 雲南三個直過民族基本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擺脫千年貧困 雲南三個直過民族基本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央廣網 | 2020-11-20 09:20:23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直過民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特殊成員,也是雲南少數民族的「獨特風景」和重要特色。他們從原始社會或奴隸社會跨越幾種社會形態,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 2018年雲南民族地區貧困人口 減少至86.5萬人
    昨日下午,「『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雲南篇章成就展」系列訪談活動迎來了省民族宗教委黨組書記、主任李四明。他說,實施示範區建設以來,民族地區主要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年均增幅均高於全省的平均水平,民族地區貧困人口由2014年的293.8萬人減少至2018年的86.5萬人,27個貧困自治縣已有14個順利摘帽,獨龍族、基諾族、德昂族3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率先實現整族脫貧。
  • 引水修路產業興 增收致富日子紅(總書記的深情牽掛——來自貧困...
    冒酷暑、頂風雪、翻山梁,走村入戶,同幹部群眾共商脫貧致富奔小康大計,提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具體要求……從黃土高坡到茫茫林海,從大山深處到草原牧區,幾年來,習近平總書記走遍了全國各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總書記的親切關懷,溫暖著鄉親們的心,增添了幹部群眾脫貧攻堅的無窮力量。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新年剛過,春節將至。
  • 雲南民族團結進步這5年:多民族 一家人 好日子!
    雲南有25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全省總人口的1/3是全國世居少數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努力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453.39萬更好的保障截至2020年5月底,全省民族地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有453.39萬人次享受醫保待遇,民族地區貧困群眾已全部參加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加大民族地區農村低保資金和臨時救助資金等保障力度,2016年至2020年3月底,救助困難群眾201.73萬人次。
  • 扶貧路上,心手相牽|中央民族歌舞團「再」赴德保
    與貧困鬥爭了一代又一代的德保人,終於整體消除絕對貧困現象。 去年十月份,中央民族歌舞團曾赴德保縣開展「中華民族一家親」慰問演出,為德保的父老鄉親獻上一場視聽盛宴,那些精彩的瞬間仍歷歷在目…… 425天,2500多公裡,萬水千山,難以阻隔我們深厚的情誼。
  • 工地上唯一的女人,帶領鄉親們走出大山
    胡秀花在家門口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的雲南,曾經是我國貧困縣數量最多的省份。雲南省貧困發生率超過20%,怒江州貧困發生率超過50%,福貢縣的貧困發生率則超過70%。難怪有人說,全國脫貧看雲南,雲南脫貧看福貢。
  • 「穿」越APEC | 領導人越南再秀「最炫民族風」
    越式襯衫亮相 2017 APEC   當地時間11月10日至11日,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二十五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越南中部海濱城市峴港舉行。對比今年的襯衫,兩種越式風情 接下來,就請收藏這份史上最全的盤點圖冊,看領導人都演繹過怎樣的
  • 環首都貧困帶:行政區劃下的命運分野
    繁華的北京周邊環繞著河北省的25個國家級貧困縣,235.9萬貧困人口和最後一批隱居深山的村民。「十二五」規劃打造的「首都經濟圈」,將致力於消除這道刺眼的貧富溝壑。原始的貧困,距離首都只有一個多小時的車程。
  • 雷山走紅成貴州熱門景點 非遺手藝走出大山帶脫貧
    截至11月,#雷山DOU是好風光#挑戰賽傳播量達2.5億次,通過抖音,麻料村銀飾迎來5萬多元訂單和60餘名銀飾體驗遊客;苗繡傳承人楊阿妮7天就售出三套純手工苗繡嫁衣;非遺銀球茶則售出29萬元,惠及貧困茶農400餘人。
  • 直與天地爭春回
    曾經,茫茫大山是難以走出的貧窮。擺脫貧困,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堅定的信念,是中國共產黨向歷史和人民、向中國和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這些年,總書記走遍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用真心觸摸老百姓的「兩不愁三保障」,用腳步丈量老百姓脫貧致富的歷程,親自指揮這場脫貧攻堅戰。
  • 【「十三五」,我們這五年】新疆葉城:搬出大山天地寬
    原標題:【「十三五」,我們這五年】新疆葉城:搬出大山天地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易地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位於新疆喀什地區的葉城縣是我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
  • 1600多名女孩考上大學走出大山,她們的老師說:這是用命換來的!
    大山裡的女孩,如果不能讀書,如果沒有機會走出大山,會經歷怎樣的一生? 有一部紀錄片《出·路》,用六年時間,跟蹤了三個不同階層孩子的成長經歷。其中,甘肅白銀市會寧縣的女孩馬百娟,12歲就成為了家裡主要的勞動力,放學回來餵豬餵驢、做飯砍草、背穀子,15歲輟學,16歲嫁人。
  • 民族團結一家親丨民族團結金句「習」來!
    習近平「民族團結」金句01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特別是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一定會給鄉親們更多支持和幫助。鄉親們要發揚自強自立精神,找準發展路子、苦幹實幹,早日改變貧困面貌。
  • 床頭櫃萬萬不能這樣擺放,聰明的人都懂得避開,否則越住越貧困
    床頭櫃萬萬不能這樣擺放,聰明的人都懂得避開,否則越住越貧困床頭櫃的高度宜高過床,床頭櫃風水學對床頭櫃的高度也有要求,一般臥室擺放的床頭櫃高度要高過床,風水學上認為這種擺放不僅有利於增進睡眠者的智慧,還能夠有效的提高睡眠質量。
  • 貧困發生率從33.4%降到0
    2015年前,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67戶1060人,貧困發生率為33.4%。立足當地資源,發展生產就地脫貧發展生產脫貧一批,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強調,要解決好「怎麼扶」的問題,按照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具體情況,實施「五個一批」工程的其中之一。
  • 紅軍長徵過廣西的民族工作為民族團結髮展提供了工作典範
    紅軍長徵過廣西的民族工作,通過深入群眾開展宣傳、打擊土豪劣紳、沒收為富不仁者的財物分給貧苦群眾、嚴格遵守紀律、不擾民眾等方式,爭取了少數民族的信任和支持,留下了許多軍愛民、民擁軍的感人事例。譬如,刻有「紅軍絕對保護瑤民」「繼續鬥爭,再尋光明」的紅軍巖、紅軍為龍坪寨鼓樓救火併發放賑災款、瑤民兄弟帶領紅軍躲避巖洞並突圍趕上隊伍、唱有「紅軍來到我瑤區」「愛護百姓守紀律」「送給紅軍菜和米,軍民親於一家人」的歌謠等。眾多紅軍與群眾水乳交融的生動事例,既體現了軍民團結一家親,亦體現了民族團結一家親。
  • ——黔南州「十三五」期間24.73萬人搬出大山改變命運
    換一方水土,變一種活法——黔南州「十三五」期間24.73萬人搬出大山改變命運  大山的重重阻隔,封鎖了山區群眾的出山路,以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峰際連天,守著這方山水的山民,世代困苦。  在黔南,「三波羅」曾經是「貧困」的代名詞,三都、荔波、羅甸因為地處月亮山、瑤山、麻山地區,被深深打上「貧窮」的烙印,貼上「落後」的標籤。
  • 【三湘陽光助學】大山裡的她已有8000多個英語詞彙量夢想成為一名...
    一直深居村落,最遠只從茶陵去過醴陵 起早貪黑學習,已有8000多個英語詞彙量 大山裡的她,夢想成為一名翻譯官 ,卻一直有著當一名翻譯官夢想的大山女孩——田丹妃。眼下,即將步入大學生活,這讓她激動不已,「希望上大學後能接觸到以前沒接觸過的興趣愛好,多出去走走看看。日後還想要跨專業考研,讀英語專業,延續自己的夢想。最重要的是,未來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回報父母。」
  • 搬出大山 住進新房
    西藏昌都「三巖」片區山高路遠、土地貧瘠,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是西藏自治區脫貧攻堅的一塊「硬骨頭」,易地扶貧搬遷成了改變這裡貧困群眾生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