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子受教育,是可以改變三代人的。女人有文化,她生了姑娘就不會丟掉,而是會把姑娘打扮得漂漂亮亮,教育得很好。」
說出這些話的,是一位看起來有些憔悴,面容已現滄桑,眼裡含著熱淚的女人,張桂梅。
她是誰?她做了什麼?
簡單來說,她在雲南的深山裡辦了一所全免費的女子學校,帶領1600多個女孩走出深山,走向這個繽紛多彩的世界,擁有掌握自己人生的機會,並為此,付出幾乎整個生命。
△老師哭著講述山裡女生艱難考上大學:我們是用命換來的(央視頻號:央視新聞)
1
大山裡的女孩,受教育有多難?
大山裡的女孩,如果不能讀書,如果沒有機會走出大山,會經歷怎樣的一生?
有一部紀錄片《出·路》,用六年時間,跟蹤了三個不同階層孩子的成長經歷。其中,甘肅白銀市會寧縣的女孩馬百娟,12歲就成為了家裡主要的勞動力,放學回來餵豬餵驢、做飯砍草、背穀子,15歲輟學,16歲嫁人。而馬百娟的作文裡,曾寫著她的夢想:
長大後去北京上大學,然後去打工,每個月掙1000塊,給家裡買面。
大山裡的女孩,想要讀書,想要走出大山,又有多艱難?
在張桂梅早先任教的雲南省麗江市華坪縣民族中學,經常有女學生從課堂上「消失」,讀著讀著就不來了。張桂梅到學生的家裡去找,才發現,學生家裡沒錢,十幾歲的姑娘,就被嫁走了。
還有一次,學校裡一個女學生好好地沒來上課。張桂梅去家訪才得知,這戶人家把高三的女兒留在家裡幹活,卻讓上初中的兒子去縣城補習。他們這樣做的原因竟然是:他是兒子。
而在張桂梅擔任院長的兒童之家,被遺棄的嬰兒也大都是健康的女嬰,從生下來,她們就因為是女孩而無法享受所謂的公平。
這一切,都讓張桂梅堅定了決心——辦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中。解決低素質母親、低素質孩子的惡性循環,讓所有的女孩,都可以上學。
02
我有一個夢想,在山裡辦所學校
在貧困山區裡辦一所學校,一所女子學校,一所全免費的女子學校,談何容易。
華坪縣本來就很窮,一眼望去,都是沒有盡頭的大山。沒有錢,怎麼辦?
「像一個乞丐一樣,一家一家地討要五元十元、兩元三元……」
能要來嗎?
「被當做騙子,被罵『有好手好腳的你不幹活,戴個眼鏡出來騙錢』。」
就這樣「四處化緣」,5年時間才籌集到1萬塊錢。在張桂梅快要放棄的時候,事情終於有了轉機。
2007年,張桂梅作為人大代表去北京開黨代會,身上一條破洞的褲子,引起了記者的注意。經過採訪,一篇《張桂梅,我有一個夢想》的專訪,引發社會各界關注,麗江市和華坪縣政府各撥款100萬興建學校。
2008年8月,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級中學在華坪建成。9月,迎來了第一批女高中生。
03
我的學生,可以上浙大、廈大、武漢大學 我們是用命換來的
學校終於建起來了,但是張桂梅的辦學之路並沒有自此一帆風順。
華坪女中成立之初,有100名學生,17名老師。由於工作環境不佳、收入低、付出多,學校的老師前前後後走了9個,只剩下8個老師教100多個孩子。
教學工作一度快進行不下去,張桂梅把剩餘教師中的黨員叫到了一起,跟他們說:
「如果在抗日戰爭年代,這個陣地上剩一個黨員,這個陣地都不會丟掉,我們剩6個黨員,我們把這塊扶貧陣地給黨丟掉?」
接著,因為沒有錢,他們在牆上畫了一面黨旗,對著黨旗宣誓,誓言講了一半,他們就全哭了。
這之後,老師們真的是用生命在教學。
有男老師結婚,儀式辦完後立馬回去上課;有女老師做完腫瘤手術,能穿衣服後就回學校了。
張桂梅更是拼了,每個月自己只留100元的生活費;兩年沒吃一頓肉;沒有自己的家,十幾年來一直住在學生宿舍;還患上了肺氣腫、肺纖維化、小腦萎縮等十餘種疾病......
就這樣,11年的時間,這所全國獨一無二的女子高中將1645名女孩送進了城市,送進了大學。學校的一本上線率,從2011年的4.26%,上升到2019年的40.67%,排名全市第一。
但張桂梅並沒有滿足於此,她說:「我想讓孩子們全部上一本,上清華北大,我想讓山裡的孩子,也能走進最好的學校。」
張桂梅的每一句話,溫柔、細膩又帶著堅如磐石的力量。
張桂梅沒有家,一直住在學生宿舍,靠近門口的床位。
她說:「有什麼事我能第一個跑出去,為學生們擋點什麼。」
當被問到:「這是專門給貧困山區女孩子上的高中對吧?」
她第一反應是,「我們沒有提貧困兩個字,我覺得貧困對女孩子來說也是一種隱私,我們就叫大山裡的女孩兒。」
有人問她,你這輩子為什麼而活?
張桂梅:「我這輩子的價值,不管怎麼樣,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還是少,畢竟她們後面走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夠了」
在《面對面》的採訪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董倩問女子高中的一名學生,準備報考哪裡的大學,學生回答說想考出去,想去東三省。「為什麼要到東北去?」「因為那裡比較遠。」
為什麼要受教育?因為要到遠方去,要到心嚮往之的遠方去。
幸得有人,點燃這份深山中的嚮往,讓一個個鮮活的「她」,擁有遠方。
▍主編:郭爽
▍編輯:王溪純
更多精彩
你的一個「分享」
讓她們的故事傳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