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3日,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公示了第68批面上項目獲資助人員名單,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尹新堅獲得一等博士後基金資助,盧小兵、曾燊正獲得二等博士後基金資助。
據悉,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的設立,旨在促使具有發展潛力和創新能力的優秀在站博士後人員開展創新研究,培養和造就一支跨學科,具有複合型和戰略性特點的博士後人才隊伍。博士後基金每年可申請三次,其中,一次為特別資助,兩次為面上基金。本次面上項目共資助3764人,其中一等資助63人,「西部地區博士後人才資助計劃」資助100人。中山大學共獲得164項,位居全國第一。
人物名片
尹新堅,博士後,於2019年8月正式加入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海洋天然產物研究團隊。
尹新堅博士2019年6月畢業於浙江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博士研究生期間主要研究方向為微生物酶催化劑挖掘、改造及在工業領域的應用。博士後階段主要是利用化學生物學手段,構建高效和便捷的酶蛋白高通量活性測試方法,提高海洋天然產物化合物庫和海洋微生物粗提物的篩選效率,挖掘和改造海洋微生物或海洋宏碁因組樣品中新穎酶催化劑,最終獲得具有成藥潛力的海洋天然產物並開發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海洋生物催化劑。其部分研究工作發表於Advanced Synthesis & Catalysis、Catalysis Science & Technology以及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等學術期刊。
盧小兵,博士後,於2019年5月正式加入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海洋生物技術研究團隊。
盧小兵博士2019年1月畢業於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獲博士學位。研究生期間主要篩選可用於草魚抗病育種的分子標記,同時研究草魚出血病病毒的免疫逃逸機制。現階段主要以病毒性出血性敗血症病毒(VHSV)為研究對象,探究VHSV與宿主的互作機制,挖掘VHSV的關鍵毒力因子並分析其發揮功能的結構域。同時,通過反向遺傳學構建VHSV結構域缺失病毒,開發可用於海洋養殖魚類疾病預防的VHSV基因缺失疫苗。目前已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以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青年教師培育項目各1項。
曾燊正,博士後,於2020年8月正式加入中山大學海洋生物養殖與環境研究團隊。
曾燊正2020年6月在中山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博士研究生期間主要從事凡納濱對蝦白斑綜合症的病因研究,闡釋了腸道細菌群落紊亂導致白斑綜合症發生的微生態機制。現階段研究興趣主要包括養殖環境與腸道菌群的關係,以及腸道菌群與宿主免疫的相互作用。其部分研究成果發表於Microbiome,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和Frontiers in Genetics等微生物生態學知名學術期刊。目前已獲得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的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的資助。
編輯:馬康博
初審:曾瑛、林奇琦
審核:鄒世春、廖喜揚
審核發布:李春榮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