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1894年甲午戰爭中:清軍傷亡4萬人,日軍傷亡人數有多少?
1894年的時候,為了轉嫁國內危機,日本在黃海海面偷襲我國的運兵船,標誌著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甲午戰敗以後,清政府被迫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中國進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這場戰役中,清軍陣亡了4萬人,你知道日軍傷亡多少人嗎?結果出乎你的意料。
1.明治維新以後,日本確立了對外擴張政策,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
在明治維新期間,日本學習了西方先進的科技,軍事實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19世紀90年代,日本發生了經濟危機,為了轉移國內危機,也為了檢驗明治維新的軍事成果,日本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此時的清政府正在為慈禧的七十大壽做準備,把本來是撥給北洋水師的軍費用來修建圓明園,導致軍艦常年未修,軍事戰鬥力明顯下降。因此作為北洋水師的管帶李鴻章,為了保存實力,一直想要避戰求和。
在黃海海戰中,我軍失去了制海權,損失了大量的軍艦,也犧牲了大量的官兵。在遼東戰場,清軍與日軍進行了激烈的對抗,可是依然無法扭轉戰爭局勢,中國戰敗了。根據清政府的統計,在這場戰役中,清軍陣亡了4萬人。
2.日本陣亡人數超過清軍,可礙於面子,一直不敢承認
根據日本的官方記載,日軍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死亡13488人,另外軍夫還死亡了7000人。這其中有4517名是因為槍傷而死亡,還有7839人是因為凍傷。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時候已經是寒冷的冬天了。
兩國的陸地主戰場是在我國的東北,東北由於天氣比較寒冷,自然環境比較惡劣,再加上日本軍用物資比較稀缺,軍事準備不足,這才導致了大量的人被凍傷。總之在甲午中日戰爭以後,日本人住院治療的超過了10萬人。這個數字遠遠超過了中國,可能由於是礙於面子,日本一直不敢承認。
3.中國之所以戰敗,就是由於在錯誤的時間開戰,在錯誤的時間結束戰爭
經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已經知道,如果甲午中日戰爭繼續打下去,日本一定必敗無疑。
因為為了獲得甲午中日戰爭的軍費,日本天皇變賣了自己的金銀財寶,曾經三次動員全國人民要參加戰爭,如果不立馬結束戰爭,日本天皇將會面臨嚴重的統治危機,因此伊藤博文向中國遞來了橄欖枝,希望結束戰爭籤訂合約。
此時的中國政府被慈禧太后掌控,他們不了解日本的具體情況,也不了解自己的實力。以李鴻章為代表的大臣們,為了給慈禧太后舉辦一個盛大的生日宴會,也決定求和。如果中國再堅持打三個月,那麼求和的就一定是日本人了,可惜我們錯過了這次機會。
結語:
甲午中日戰爭是中國近代的風水嶺,甲午戰敗,中華民族開始真正的覺醒。以清政府為代表的地主階級開始了新政變法,以康有為等人為代表的改良派在全國呼籲實行君主立憲制,以義和團運動為代表的農民階級也大大打擊了日本侵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