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經常提到「銜蘆鴻」一語,它在古代詩歌中提到的尤其多,古畫中也經常出現。如李賀《野歌》中有「鴉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銜蘆鴻」一語(它曾被選為2018年全國高考卷一)。明代著作《太古遺音》中有「賓雁銜蘆勢」的插圖。
「銜蘆鴻」中的「鴻」指的是大雁。元無名氏雜劇《貨郎旦》第四折有〔轉調貨郎兒〕九支,其中第八支唱道(脈望館本):「我則見一品風流人物,打扮的諸餘裡俏簇,繡雲肩胸背是雁銜蘆。繫著條兔鶻、兔鶻,海斜皮偏宜玉聯珠,都是荊山玉……」那麼,為什麼古人說大雁飛翔時要口銜蘆葦?這種傳說是真的嗎?
一 古人的解釋
第一,以備「矰弋」。
《淮南子》卷十九《修務訓》中說:「夫雁順風以愛氣力,銜蘆而翔,以備矰弋zēng yì。」東漢·高誘註:「銜蘆,所以令繳不得截其翼也。」晉 崔豹 《古今注·鳥獸》:「雁自 河 北渡 江 南,瘠瘦能高飛,不畏繒繳。 江 南沃饒,每至還 河 北,體肥不能高飛,恐為虞人所獲,嘗銜蘆長數寸,以防繒繳焉。」
這裡都將雁的口含蘆草,作為一種自衛的手段。繳zhuó,是古代射鳥時系在箭上便於收回的生絲繩。古人經常射雁。如「驚弓之鳥」中更羸射雁,《水滸傳》中小李廣花榮射雁等。《詩·鄭風·女曰雞鳴》說:「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將翱將翔,弋鳧與雁。」詩之「弋鳧與雁」,便是弋射,亦即遠射高飛著的鳥。
弋射的工具有矰、繳和角發角酋等。矰是沒有鋒刃的平頭的鏃,先秦墓葬中出土不少,有的還裝飾花紋,製作精美。繳,《說文》稱作「生絲縷」。弋便是繳射,即以生絲系矢而射。角發角酋,《說文》分作角發、角酋兩條,皆雲「弋射收繳具」,依其形狀可稱之為「繞線棒」。角發角酋發明之前,還有用石的,《說文》稱作「磻」,曰「以石箸弋,繳也」。
弋射時,矰下系繳,繳下連角發角酋。其難度便在於掌握一個合適的角度和精確的提前量,使鳥衝飛過來和矰相撞的瞬間,連著角發角酋的繳就會牽動矰矢翻轉下折,繞住飛鳥的脖頸,詩所謂「弋言加之」,便是「以弱弓微繳加諸鳧雁之上」(《史記·楚世家》)。如是,被縛的鳥若帶矢而逃,繳的下邊卻還連著角發角酋,便會越收越緊。而大雁一方的防範呢,以《淮南子·修務訓》等的記載,則是銜蘆以備之。於是,雁銜蘆的傳說便流行不衰。
李白《鳴雁行》:「胡雁鳴,辭燕山,昨發委羽朝度關。一一銜蘆枝,南飛散落天地間,連行接翼往復還。客居煙波寄湘吳,凌霜觸雪毛體枯,畏逢矰繳驚相呼。聞弦虛墜良可籲,君更彈射何為乎。」至後世為此詩作注,銜蘆便又添了新說。
二 今人的解釋
今天,矰繳獵雁的辦法已經漸漸不用。長居城市,大自然中的雁,已經久違,銜蘆而飛的雁,更是難以親見。所以對於古人的說法,今人多有懷疑。
更何況古人的說法也有不少荒誕之處。如清王琦注先引《淮南子》,再引崔豹《古今注》,更曰「一說代山高峻,鳥飛不越,唯有一缺門,雁往來向此缺中過,人號曰『雁門』。山出鷹,雁過,鷹多捉而食之,雁欲過皆相待,兩兩相隨,口中銜蘆一枝,然後過缺中。鷹見蘆,懼之,不敢捉」,是直可作小說讀也。甚至雁門關還有「雁北歸必銜蘆,越關則輸之(以供稅)」的傳說。
於是今天就有了其它方面的解釋。如賈祖璋《鳥與文學》說雁一篇中,將古代的說法皆稱為「奇怪的傳說」,他認為:「照現在推想起來,雁類自江南還河北達塞外,適當營巢育雛的時節,所以銜蘆拾草,是事實上所可有的現象,不過絕不會用以避繒繳或助風力耳」。
還有人認為大雁銜蘆是為了防備羅網。並引《抱樸子外篇·詰鮑卷第四十八》中的「蜂蠆挾毒以衛身,智禽銜蘆以捍網,獾曲其穴,以備徑至之鋒,水牛結陣,以卻虎豹之暴」,屈原《九章·惜誦》裡說的「矰弋機而在上兮,罻羅張而在下」以及錢謙益《秋夜聞雁》詩之「未信銜蘆葉,真能捍網羅」以證其言。這裡說大雁(智禽)銜蘆是為了抵禦羅網,倒是更容易讓人理解,因為將蘆管橫在內口,可以起到攔阻的作用,避免大雁鑽進網孔中。這個說法與「防繒繳」有相似處。
三 結論
由於缺乏古代的捕獵知識,大雁銜蘆是否真的是為了躲避獵人追殺已經不得而知。但是,唐代起大雁已經逐漸進入瑞鳥的仙班,與鸞鳥、鸚鵡、仙鶴、鴛鴦一起飛舞於絲帛,盤旋於銅鏡,又金盞、銀盤,琵琶、阮,棋局、書案,乃至牙尺,釵簪。瑞鳥多銜瑞草或折枝花,以兆吉祥。唐人曾有《吐綬鳥詞》唱和之作四首,劉禹錫有「鶴吐明珠蹔報恩,鵲銜金印空為瑞」之語。大雁也作為符瑞被納入唐代輿服制度,即「三品以上服綾,以鶻銜瑞草,雁銜綬帶及雙孔雀」。
當然,有喜也有悲,大雁與蘆葦也往往一道成為詩人們悲秋隱逸思緒的寄託。明楊一清《畫雁》:「江岸蘆花秋簌簌,江頭旅雁群相逐,啄者自啄宿者宿。昨夜南樓聞北風,天長水闊雲濛濛。何當舟一葉,棹入蘆花叢。」「江岸蘆花」,與唐白居易《琵琶行》」楓葉荻花秋瑟瑟「同類,正是風景舊曾諳。江頭一雙相逐之雁,將欲銜蘆尚未銜蘆耶,抑或原本與銜蘆無幹,然卻與詩人「何當舟一葉,棹入蘆花叢」的氣息相得:我非雁,卻何妨與雁同飲秋風,同濯秋水,相與相得呼吸於天地之間。
「看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鳶飛魚躍無非生意,代表何情不過是依人的處境而定罷了。畫家胸中眼裡貼戀自然、拍合生命之節奏的一點逸氣,官員眼中則是升官發財的吉兆了。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康熙「緙絲蘆雁圖軸」(圖5)以及清代「紫檀柄青玉鏤雕蘆雁三鑲如意」,在如意的首部便鑲嵌了一塊帶有「春水」風格的「雁銜蘆」玉飾(圖6)。明代四品文官常服圓領使用的「雲雁」補子(胸背)同樣是一幅加了蘆葦的「蘆雁圖」。
參考文獻:
與之同裳《明朝人如何穿出時尚正月?》
點逸《「雁銜蘆」 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