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土灶用的大鐵鍋,有「六印八印」的,這個印是啥意思?
農民過日子,從古至今,你可以家中缺吃少穿,你可以饑荒債務一屁股,但家裡決不能少一樣物件,哪怕是家徒四壁,只要是有個家,無論什麼樣的家,家中必須有一口大鐵鍋。
鐵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承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們吃的每一份食物都需要經過它烹調出來。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人們行軍打仗的時候都需要帶著鍋,人家都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其實鍋在烹飪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農村土灶用的生鐵鍋現在仍有用的,只是當停電時或者家中人多時用,比如煮羊肉湯,豬肉湯,炸丸子等。至於生鐵鍋如何以印為單位,本人淺談一點認識。大家知道,過去蒸饃除了用鍋蓋,鍋口與鍋蓋之間還要有加一個蓋苫子。所謂蓋苫子,就是用高粱稭外層硬皮編制的。過去我村多數男人以編蓆打簍賺些零花錢,耳聞目睹,筆者也不例外,自編自用。
記得以前人們經濟情況不好的時候,還會有專門去集市上補鍋的人。鍋在我們生活中看似不值一提,不管誰少了它,都不行,這其實告訴了我們兩個道理。一是日常生活中需要注重溝通合作。在我們的生活中要多注意和別人的配合,單打獨鬥很難起到起到很好的效果。二是珍惜自己身邊的人和物。擁有的時候不覺得有多重要,一旦失去就會去一輩子的後悔,甚至連自己的生計都解決不了。
回到我們的問題本身上來,農村地區常見的鐵鍋有「七印」和「八印」,相信很多比較年輕的人對印不是很理解,也不知道「七印鐵鍋」和「八印鐵鍋」的含義。其實很簡單,這裡的印指的是尺寸,即度量單位,但這是民間的一種計量方法,不是特別正式的說法。
在我國民間,很多普通人對於一些官方的度量單位不是很了解,在其生活和工作中就創造出了和自己工作屬性相關的計量方法,專屬於某個行業。人們只在度量鐵鍋的時候說印,但是卻很少在其它方面說到「印」這個單位,關於印的具體長度各地也眾說紛紜,有自己的一些說法。
印一般指的是10-12釐米,也有人說印指的是小孩腳印的大小尺寸,平時人們常用的鐵鍋都是5-8印,很少有用使用超過10印的鍋,不過在特殊情況下會鑄造20印的鍋。印指的是鐵鍋的直徑大小,6印鐵鍋一般指的是580毫米,8印鐵鍋一般指的是650毫米。
筆者也曾經聽過一種說法,其認為印在古代指的是仞,這是古代的度量單位,「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這裡的仞其實說的就是一種度量單位。因為受到某些地方方言的影響,從而導致把仞說成了是印。除此以外,也有人認為「印」指的是「英寸」,這個說法感覺也是有一定的道理。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於「印鍋」已經了解的越來越少了,也很少有人再去關注這些東西,畢竟和實際生活的聯繫並不是很大。現在很少有人使用土灶了,鐵鍋也在慢慢的沒落,或許在幾十、幾百年後就會很少見到「六印鍋」和「八印鍋」。在不同的地方,人們對印的定義可能有所不同,歡迎大家討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