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之謙《潘金蓮》這首歌曲,作詞作曲趙英俊,整首歌曲看似有感情成分,但一詞一句皆有可以斟酌的細節,就如趙英俊評價潘金蓮所說:她成為一個不好的代名詞,最大的原因是因為她並沒有在自己的故事裡,都是在別人的故事中託襯別人的高尚和正義
三更的時針,灼熱的體溫,生不逢時的天分。
三更就是夜晚,灼熱的體溫暗示男女之間事情,這種事在現代社會很常見,人們不會去說三道四,但若放在古代,被人發現「私通」則會遭受嚴重的懲罰,特別是女性更容易被處以極刑,潘金蓮正是生在了這個生不逢時的年代,悲哀。
良人的戲份,無辜的託襯,負心多是讀書人。
這三句歌詞就是趙英俊所思考的點:本是追求自身愛情,享受愛與被愛的過程,到頭來卻因為自己的隨心隨性反倒襯託起那些潔身自好的女性,而造成自己如今被世人「遺臭萬年」的原因還是要歸功於寫書的那些人。
潘金蓮是否在歷史存在我們不從得知,只能通過寫書人的記錄去參考,而對於這個人的評論也只能從寫書人的思想出發,這對於潘金蓮本身是不公平的,畢竟我們只能從別人的筆中了解她。
痴心能穿針,萬箭能穿心,習慣是恨的延伸。
西門慶與潘金蓮的結識離不開王婆的穿針引線,然而最終兩人能否相愛還是要看彼此是否痴心,當然決定相愛的後果也是相當慘重的,而最終潘金蓮只能帶著憎恨離開人世。
前世的象徵,後世的衍生,不由分說的嫉恨。
這句話道出了現實中很多人思想從眾的道理,或許放在古代潘金蓮的行為確實被人憎恨和當做恥辱,然而在古時候的行為象徵,一直流傳到現代社會,也不去辯證是否對錯,潘金蓮那樣做的內在原因,就跟隨小時候的教導,書中的思想引領去對她評價再三,直接否定了她的一生。
留一扇難掩的門,賒餘生換一個親吻;我願意出賣的靈魂,比你的目光還要冰冷。
對於自己做過的,他人眼中的「錯事」,這種敗筆已經很難再被平反,為了追求真愛寧願用餘生性命作為交換。或許在他人眼中或者後世看待潘金蓮都報以批判和不屑的冷眼,但卻不知道真正讓她受傷和寒心的竟是被外人冠以「出賣肉體靈魂」的事情。
是的,在古代只要有了丈夫,就沒資格再去追求自己的愛情,不管你現在是否過得快樂。
如果我們用當時的眼光去看待潘金蓮,那對於如今離婚再婚,劈腿或者追求刺激的一類人,又該是怎樣的態度呢?
塗一抹腥紅的唇,比刀割都更像傷痕;撕碎我所有的信任,每滴血都見證我生存。
比外表受傷更讓人難受的是心靈創傷,外傷容易治癒,但心受了傷就很難填補。而在潘金蓮身上,正是應證了這樣一個道理,嘴上的紅妝有多深(女為悅己者容,暗示和西門慶之間),自己受的傷就有多重。
雖然據書中記載潘金蓮的行為確實不符合中國倫理道德觀念,然而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也是對敢於追求真愛的象徵,縱使她最終沒有好下場,但至少自己確實存在過,不管以哪種方式被人們銘記。
有一天我會變得完整,怎樣痛我都願意犧牲。
不管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如何,但只有自己才知道最真實的自己是什麼樣的,現在被外人詬病成如何,但相信總有一天會有人還原歷史的真相,還自己一個清白;亦或者說總有一天會有人能夠客觀公正的看待自己的所作所為,不再抱有一絲偏見去評判自己。
既然知道自己做的是自己認為對的事情,那麼付出生命又能算什麼呢?
反觀現實社會,又有多少人是所謂的「潘金蓮」呢?又有多少被別人定義成「潘金蓮」的人認為自己並沒有做錯什麼呢?存在即合理,每個人都有道德約束,而唯一能夠改變自己道德的因素,或許是愛,或許是金錢,亦或許是欲望,你是哪一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