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薩布蘭卡:一個因電影成名的城市,藏著盟軍開闢第二戰場的歷史

2021-01-12 惜寒說史

卡薩布蘭卡是一個非洲北部的城市,在摩洛哥國家西部大西洋沿岸上,而且是是摩洛哥第一大城市和金融中心,相當於上海在中國的地位。

卡薩布蘭卡最初叫達爾貝達,這裡的人普遍都阿拉伯語,"達爾貝達"在阿拉伯語是"白建築"也跟他們的宗教信仰有關。18世紀末,當西班牙人達到了這裡並殖民歐洲人後,把這裡改為"卡薩布蘭卡"(西班牙語)。

當西班牙人初次到達這裡時,不覺讚嘆道:"這裡白房子真多"有趣的是,如同城市的名稱一樣,整座城市的建築大多數為白顏色。

一、 卡薩布蘭卡的歷史

卡薩布蘭卡早期是由北非的土著在這居住的。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對這個地方有很深厚的感情。

15世紀的時候,西班牙雙王資助哥倫布航海,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從此世界開啟了大航海時代。此後歐洲各國爭相資助航海家航海,最終證明了地球的是圓的這一學說。而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是最廣為人知的。

16世紀,葡萄牙人來到了這裡,把當地的的土著居民世代所居住的村落夷平,並插上了葡萄牙的國旗,從此開始了當地被歐洲人殖民的歷史;

1770年,摩洛哥的國王打算在安法城舊址的基礎上新建一座宜居的城市,將其命名為達爾貝達,意為"白色的房子"。在歐洲的殖民浪潮下,西班牙人也不甘落後。於18世紀在北非取得了和達爾貝達的貿易特權,西班牙人把此地改為卡薩布蘭卡(白色建築很多,卡薩布蘭卡在西班牙語中意為白色建築)。

19世紀末期卡薩布蘭卡發展成海上貿易中心,有"大西洋新娘"之稱。1907年卡薩布蘭卡被法國的殖民者所佔領,法國人對這裡進行了很好的基礎建設。卡薩布蘭卡由此成為摩洛哥最好的對外貿易城市之一,當地的經濟迅猛發展,商業和手工業空前繁榮。

這裡也是伊斯蘭穆斯林朝拜的聖地,世界各地的穆斯林慕名而來。這裡有世界第三的哈桑二世清真寺。僅次於阿拉伯地區穆罕默德的老地方麥加和麥地那。這所清真寺是為了紀念已故的國王哈桑二世。

卡三布蘭卡後來引得世界各地的人來旅遊和貿易。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它被法國所管轄。而那個時候的法國因慕尼黑綏靖政策的原因,其實是受制於德國納粹政府的。後來它被盟軍拿下了。1956年,法國的殖民者離開了這個地方。又更名為達爾貝達,重新回到摩洛哥祖國母親的懷抱。

值得一提的是,在二戰中美國在任的羅斯福總統和英國在任的溫斯頓·邱吉爾首相曾在卡薩布蘭卡舉行會議。此次會議詳細商定了二戰後期非洲各地的局勢和對納粹作戰的問題進行磋商。羅斯福在會議結束後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高調宣布,盟軍將把反法西斯戰爭進行到這三國"無條件投降"為止。

此外,白宮曾上映了一部以卡薩布蘭卡為場景的電影《卡薩布蘭卡》,這部電影後來成為了電影史上愛情電影和反戰電影的明珠,也使卡薩布蘭卡這座城市走向了世界的關註裡。

二、電影《卡薩布蘭卡》

據《帝國》雜誌評選,電影《卡薩布蘭卡》是影史經典電影301部的榜單裡,它排愛情片榜首,總榜排在前三十位。在各大評選榜單裡,它在愛情片裡都是第一。深得世界各地網友喜愛。那它又為何能成為這麼偉大的愛情片呢?這部愛情片又為何以北非的城市命名呢?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二戰爆發後,大量的歐洲人為了免於遭受德國納粹的摧殘逃離了自己的國家打算去美國,當時的卡薩布蘭卡就是從歐洲到美國的轉乘點。

雖然這個小城的外面槍聲雷動。但在一個名叫裡克的酒吧裡,各種膚色和各種身份的人依舊燈紅酒綠紙醉金迷。酒吧裡克擁身上有兩張通行證。這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願望。

納粹軍官因追蹤捷克(反德國納粹黨)的地下陣線領導人維克多而來到卡薩布蘭卡這座小城,當地警察局長為了能給軍官留下好印象舉報了很多人。

酒吧老闆裡克每日都觀察來到這裡的客人,意外得知維克多的妻子伊爾莎竟是自己當年在法國留學的初戀,兩人愛情刻骨銘心,可是因為當時離開法國時特別倉促人又特別多就在火車站失散了。

伊爾莎通過聊天發現裡克居然有兩張通行證。希望請求裡克幫助自己和丈夫離開卡薩布蘭卡,然而裡克想和伊爾莎一起走把他丈夫留下來。通過了解裡克知道當年伊爾莎為啥沒有到火車站陪自己一起走後,覺得應該要幫他們離開此地。

裡克最終選擇了放自己的初戀和她的丈夫走,儘管心裡充滿了不舍。

在影片的最後,裡克狙擊了偷襲維克多和伊爾莎離開的德國軍官,把他們安全送走了,自己最後消失在了黑霧中。據說羅斯福總統看完後都深受感動。

三、不朽的《卡薩布蘭卡》

這部電影不僅成就了當時的演員,還鼓舞了當時和軸心國作戰的盟軍士兵。裡克那種捨棄摯愛來幫助歐洲獲取自由的偉大情操,增加了美軍的士氣和一定能讓世界回顧和平的希望。

1942年底,盟軍部隊登陸到了卡薩布蘭卡,本來影片打算在1943年上映,為了鼓舞隊伍,製片方建議改動影片的部分情節,以與現實中的情況相貼合,並提前上映。但是被電影製作公司的老闆拒絕了,因為他覺得這樣一改就與影片故事表達的內涵不一致了影響影片的整體性。

多番僵持下,華納兄弟公司的員工終於妥協,製片人開始改動部分情節,重新拍攝。當主演準備去卡薩布蘭卡的時候,主演所屬的公司的老闆還是堅定認為原片效果更好並催促華納公司將原封未動的電影儘快上映。最終電影於1942年11月26日首映。

結語

如今的卡薩布蘭卡已經不再受殖民和戰爭的影響,重新改名為達爾貝達。那些白色的房子讓遊客忍不住駐足觀賞。但是這個土地上發生過的事情,尤其是那部《北非諜影》成了不朽的經典。

相關焦點

  • 卡薩布蘭卡會議,為什麼因羅斯福一句話而出名?「無條件投降」
    二戰中著名的「卡薩布蘭卡會議」是一場純粹的軍事會議,美國全球戰略與英國區域戰略之間的矛盾暴露無遺。就此,雙方高級將領間的爭執和妥協,伴隨著整個1943年。相比各國疲於應付戰爭的1942年,各國間的利益之爭愈發的激烈起來。
  • 卡薩布蘭卡會議上,英國人遇到最麻煩的對手是誰?金上將大耍無賴
    1943年1月,反法西斯陣營在各個戰場捷報頻傳,這意味著同盟國度過了二戰中最困難的時期,勝利的天平已逐漸向其傾斜。心情不錯的羅斯福、邱吉爾從未來世界格局出發,決定舉行三國首腦會議,這就是著名的「卡薩布蘭卡會議」。
  • 《卡薩布蘭卡》這部經典電影,捧紅了一個非洲的城市
    1944年,《卡薩布蘭卡》獲得第1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劇本三項大獎。這是一部非常令人懷念的電影。《卡薩布蘭卡》當時曾被翻譯成《北非諜影》,民國時期的翻譯比較文雅,而且很愛把片名翻譯成四個字。
  • 從卡薩布蘭卡啟程
    確切地說,一部名為《卡薩布蘭卡》的好萊塢電影先於它而存在,而它不過是那個虛構世界在現實的投影。翁貝託·艾柯曾宣稱:「每一個虛構世界都以一個現實世界為依託,前者將後者作為其背景。」然而,對卡薩布蘭卡的裡克咖啡廳來說,一切正好相反:這個現實世界以虛構世界為依託,它奇妙地居於前景。
  • 卡薩布蘭卡:人們因為電影知道了它,而這個城市的魅力遠不止於此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就是摩洛哥的著名旅遊勝地卡薩布蘭卡,世界上有那麼多城鎮,城鎮裡有那麼多酒館,而他卻偏偏走進了我。這是電影卡薩布蘭卡當中的經典臺詞,很多人也是因為這部電影認識了卡薩布蘭卡這座城市。電影是由亨弗萊·鮑嘉、英格麗·褒曼主演的,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卡薩布蘭卡作為法國的殖民地,是歐洲逃亡美國的必經之路。
  • 卡薩布蘭卡:有故事的「北非花園」
    因為電影《北非諜影》、歌曲《Casablanca》感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只為探尋影片中的那份浪漫,卡薩布蘭卡從而成為了摩洛哥旅行的一張永久標籤。卡薩布蘭卡憑臨大西洋,是摩洛哥第一大城市,享有「北非花園」的美稱。它雖在非洲,卻像歐洲,是一個攝人心魂的童話海島城市。卡薩布蘭卡就像一顆大樹,它的根深植在非洲大地,枝葉卻呼吸著來自大西洋的微風,散發著浪漫氣息。
  • 卡薩布蘭卡,那座唯一的城
    電影中的裡克咖啡曾上演過一個雋永的浪漫愛情故事;於是,人們就在一個同名城市之中建造了以「裡克」這個名字相稱的咖啡館實體。它的唯一性僅在於:卡薩布蘭卡既是電影裡城市的名字,也是一座實際存在於大西洋沿岸的摩洛哥城市的名字。
  • 《卡薩布蘭卡》,正愛情轉化成動力,影響男主走向正義道路的存在
    經受得起人民和歷史的檢驗的作品,才能成為經典的好作品,當年榮獲奧斯卡大獎的《卡薩布蘭卡》也一樣,在經歷了七十多年的歷史以後,依然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那麼今日重新回顧這部黑白電影,感受一下它的魅力吧!
  • 卡薩布蘭卡—大西洋的浪漫
    提到摩洛哥 ,很多人都會感覺比較陌生,但是說到卡薩布蘭卡 ,大家就都能夠想到那首經典的歌曲和那場悽美的愛情故事,所以 卡薩布蘭卡 總是一座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城市。後來一位在集市裡開古董店的爺爺告訴我們, 卡薩布蘭卡 是「白房子」的意思,這才發覺這座城市的與眾不同。
  • 電影《卡薩布蘭卡》:長久不衰的好萊塢電影教科書
    即使在為了這篇文章重新觀摩這部電影的過程中,毒舌還在感慨,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拍攝電影使用的還是膠片,沒有電腦特效,甚至連彩色都無法實現的年代,能拍出這樣一部充分用影像化語言來描述故事進程,並且電影元素複雜的電影,實在令人欽佩,這就是被主流電影界公認的經典電影《卡薩布蘭卡》。這部以二戰為背景的黑白電影,是一部完全遵守好萊塢電影理念,用畫面交代所有信息的影片。
  • 帶著對電影《卡薩布蘭卡》的情懷,去探秘多彩的摩洛哥吧
    在摩洛哥小城卡薩布蘭卡拍攝的同名電影是電影史上極致浪漫愛情的佳作。二戰期間,卡薩布蘭卡是由歐洲逃往美國的必經之地,魚龍混雜的人群隨局勢動蕩而緊張遷移,也就是在這裡,風流倜儻的瑞克偶遇老情人伊爾莎,展開了一系列故事,電影裡卡薩布蘭卡的畫面以及那首《As time goes by》成為許多影迷心中的經典,讓許多人對摩洛哥,對卡薩布蘭卡非常嚮往。
  • 卡薩布蘭卡的那一抹驚豔
    卡薩布蘭卡是一首歌曲的名字,也是一個地名,許多人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是因為這首旋律動人的歌曲,因為這首歌,而愛上這個地方。我也是如此,一直以來,我對卡薩布蘭卡充滿了好奇,我知道那首很有名的歌曲《卡薩布蘭卡》出自電影《北非諜影》,我也知道《北非諜影》並不是在摩洛哥拍攝的,而是在美國的攝影棚裡完成的,但我還是想到卡薩布蘭卡看看,看看這個神秘的地方。卡薩布蘭卡算是北非較大的一個城市,也算是一個交通樞紐,很多航班在這裡轉機,於是,趁著轉機的時間,圓了我實地去看一看的夢想。
  • 偏偏是你,走入我心——《卡薩布蘭卡》
    每一次看《卡薩布蘭卡》都忍不住淚流滿面,每一次看到裡克決然而去的身影亦忍不住想要喚住他。所以,在一個細雨迷濛的黃昏,終於還是邂逅了卡薩布蘭卡,不為其他,只想,在花開半夏時,將那最深情的背影留住摩洛哥,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國度,也許你很少聽人提到它,也不清楚它究竟在世界的哪方角落,但是卡薩布蘭卡這個名字,卻經常在你的腦海中迴響。即使你從沒去過那裡,但是這個名字,也能勾起你的許多情思。
  • 摩洛哥印記——達爾貝達,還是喜歡叫它卡薩布蘭卡
    或許很多人最早了解北非的摩洛哥王國都是從一部電影開始的吧!這部電影就是由英格麗.褒曼和亨弗萊.鮑嘉主演的《北非諜影》,它讓全世界迅速記住了卡薩布蘭卡這個城市。人們喜歡摩洛哥的原因很多,有《一千零一夜》帶來的遐想,有三毛流浪撒哈拉的情結,有神秘的阿拉伯風情,有迷人的非洲風光,有浪漫的地中海迷情......但是,只有來到卡薩布蘭卡,你才有真正認識和了解摩洛哥的欲望和衝動。卡薩布蘭卡現在叫達爾貝達,人口約290萬,瀕臨大西洋,氣候宜人。是摩洛哥最大的港口城市、經濟中心和交通樞紐,被譽為「摩洛哥之肺」、「大西洋新娘」。
  • 《卡薩布蘭卡》:三個人的愛情,註定是場悲劇
    在美國電影學會、好萊塢編劇協會、《時代周刊》、英國《泰晤士報》等多家專業機構評選的史上百部最佳影片榜單中,《卡薩布蘭卡》都穩穩地佔據了愛情片第一名的寶座。 那麼,全球最偉大的愛情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 為一戰研製的湯姆森衝鋒鎗,為何卻在20年後才走向二戰戰場?
    而有人把木託和彈鼓拆下後,藏在小提琴盒走上大街,又把它稱為「芝加哥小提琴」。好萊塢也投其所好,開始拍攝這方面的電影,一時間肩披大衣頭戴禮帽,手持湯姆森衝鋒鎗掃射的黑幫形象深入人心,於是人們又將這種武器稱為「好萊塢流氓」。自此,湯姆森衝鋒鎗與黑幫、暗殺、走私、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
  • 從卡薩布蘭卡到耶路撒冷,重新發現地中海
    環球旅行攝影師Chalffy曾用四年時間,週遊地中海,探索了沿岸最負盛名的9個國家和20座歷史老城。旅行者不停尋覓,不斷期待驚喜,而尋覓、期待著的,無非是希望在世界的某一個角落發現一個地方,在這裡,自己的內心能夠充分地得到滿足,從而將旅行者的狀態變為居住者的心態。錫耶納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安寧如郊區的曠野,深邃如幾個世紀的深巷,這裡的一切都剛剛好,不浮誇也不自憐。
  • 世界電影史上偉大的十個劇本,第一你一定猜得到!
    《教父第二部》講述第二代教父麥克·克裡昂的奮鬥史,同時在故事中穿插對第一代教父維託·克裡昂的回憶故事。本片既是第一集的前傳,也是續集。一方面,年輕的維託展現出前輩教父的創業史,另一方面,邁克作為新一代將黑手党家族現代化。
  • 荷蘭拾光 | 穿越回75年前,帶你看看海牙這段「黑」歷史
    (除了租金和其他兩大城市-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比起來更便宜之外 ) 當然是因為海牙 濃厚的歷史與文化氣息 ,這座城市對歐洲和世界來說都佔據著 重要地位!  今年恰逢 海牙解放75周年 ,小明菌就借著這個契機來給大家講講 海牙解放和紀念日的那些事兒。
  • 歷史上的今天 6月15日
    1944年6月15日,盟軍開始轟炸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到1944年,距離日本的最後投降僅有一年,已經接近戰爭的尾聲。盟軍逐步掌握戰場上的主動權。為了有效打擊日本帝國主義,1944年6月15美軍有四十七架被稱為「空中霸王」的B-29轟炸機,從中國的成都起飛去轟炸日本的四國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