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卡薩布蘭卡到耶路撒冷,重新發現地中海

2021-01-08 澎湃新聞

當遠行成為不可能,曾經的旅行記憶就變得格外珍貴。

環球旅行攝影師Chalffy曾用四年時間,週遊地中海,探索了沿岸最負盛名的9個國家和20座歷史老城。

在耶路撒冷街頭,依舊可以聽見年老的長輩們商討著在某個周日午後一起看奧爾馬·沙裡夫如何在阿拉伯的世界裡演繹著英雄的故事;在格拉納達,來自北非阿拉伯的絢麗瓷磚是安達盧西亞的標誌;南歐的夜晚,當樂者彈起曼陀鈴,北非的沙漠與海洋中,也會傳來相似的樂曲……

在旅途中,Chalffy發現,在這些宗教、地緣等問題從未平息過的地區,人們在生活中展現出的「美」,卻有著驚人的同一性。正是這些同一性在不同處境下的展現,促使他完成了《如嘗橄欖:從卡薩布蘭卡到耶路撒冷》一書,280多張圖片,充滿人情味的文字,帶來了久違的遠方氣息,翻開此書,如同品嘗一顆滋味豐富的橄欖。

但願,很快我們就能再次啟程,就像Chalffy說的那樣,「希望那時候,我們能在一棵銀灰色的老橄欖樹下,聊一聊彼時彼地我們各自的感受並分享遠方的故事。」

《如嘗橄欖:從卡薩布蘭卡到耶路撒冷》

Chalffy 著

Chalffy 攝影

中信出版·大方 2020年6月

本書封面攝於索維拉,修補漁網的漁夫們,正用生活的瑣碎維護著古老的傳統。

在馬拉喀什,白日轉換為夜,僅僅用了一分鐘

在廣場周圍的一家咖啡廳,我花了三倍價錢買了「入場券」,一睹廣場全貌。嗩吶聲,樂聲,爭吵聲,鼓聲,這是馬拉喀什的聲音。或許《一千零一夜》確實如人間這般喧鬧糾纏。在荒漠上,在炙烤的陽光下,人們為了生存,把生命磨練成剽悍的戲劇。我看著腳下一幕幕活生生上演著的戲劇,對馬拉喀什有了更多的理解。

夕陽把整個天空染成了紅色,那是我飛來摩洛哥時曾見過的同一種絢爛。最後一次宣禮聲響起,天色漸涼,廣場遊人如織,黑夜沉沉地裹著這座紅色的城市,遠處的棕櫚樹在微風中搖曳,有點孤單,但也更靠近此刻的星月。

馬拉喀什仍然是個謎,由狂暴的白日轉換為溫柔的夜,僅僅用了一分鐘。

在暴雨中的普羅旺斯,想起梵谷

離開阿爾勒那天,大雨如注。原本想看的梵谷療養院,在重重橄欖林和山間小路的曲折中,好似永遠都接近不了。暴雨中的普羅旺斯,陰鬱而沉寂,像極了梵谷初到此地時的狀況。環山小路下,寧靜的鄉村有白煙升起,原先那些熱烈的顏色也不見了蹤影。

我停車,打傘看著山丘下昨日金黃的向日葵花田,突然想起提奧與梵谷最後一次在療養院分別時說的那段話:

我們拉犁,直到田地不再移動,我們近嗅雛菊和新翻的土塊,看灌木叢的樹枝在春天發芽,晴朗的天空,湛藍的天空,秋天的烏雲和冬天的光禿禿的樹,頭頂的太陽、月亮和星星,無論發生什麼,皆是命中安排。

回頭,我想我已經見到了我的所思和所念,即使大雨滂沱,也是豔陽滿鄉。

羅馬市集的偶遇

曾和Ale聊起羅馬的周末市集,他並不愛羅馬城內的遊客,他形容那些站在鬥獸場內指指點點的遊客是現代文明的暴君。我問他值不值得特意為周末的集市再去一次羅馬,他遲疑了會兒,起身去客廳拿出一個紅木盒子,裡面裝著一張肖像照,畫面中的女性微微側身看著鏡頭,一雙帶著些許憂傷的眼睛。「這是我的祖母,我的朋友在五年前的羅馬集市上找到了這張照片。」他很平靜地說著,好像在羅馬與祖輩的偶遇是註定的一樣,「我覺得你應該去,可能會遇到驚喜。」

遠遠的,尚在一條街區外,我就聽到了一陣熟悉的樂聲。循聲而去,其中一位正擊打手碟的樂手似曾相識。他抬頭,我倆對視,頓時驚呼,這不就是之前在伊斯坦堡街頭偶遇過的音樂人嘛!

他微微一笑,繼續低頭打碟。我放下一枚硬幣,繼續往前。身後的樂聲,從沒像此刻那樣,讓我深感音樂作為世界語言的意義——在世界的角落再相遇,不用多說一句話,我們都能與彼此溝通。

錫耶納深邃又安寧,不浮誇也不自憐

朋友曾問我旅行的目的,我鄭重其事地說:「旅行是為了停下來。」這是很矛盾的狀態,卻也是我最享受的部分。旅行者不停尋覓,不斷期待驚喜,而尋覓、期待著的,無非是希望在世界的某一個角落發現一個地方,在這裡,自己的內心能夠充分地得到滿足,從而將旅行者的狀態變為居住者的心態。錫耶納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安寧如郊區的曠野,深邃如幾個世紀的深巷,這裡的一切都剛剛好,不浮誇也不自憐。

傳說中,一位義大利的士兵奔赴戰場,妻子為了給他準備乾糧,把家裡所有能吃的餅乾、麵包全做進了一個糕點裡,將它取名為「帶我走」,那種糕點,就是如今的提拉米蘇。每當這個士兵在戰場上吃到提拉米蘇就會想起他的家,想起家中的愛人。在義大利文裡,提拉米蘇有「帶我走」的含義,帶走的,不只是美味,還有愛和幸福。

當我身處錫耶納,想得更多的並不是那美味的一勺「帶我走」,而是,留下來。

科孚島,德雷爾一家的房子

「你是來找德雷爾一家的房子的吧?」在科孚城外一片小山丘的一家小賣鋪裡,營業員指了指身後桃金孃樹叢外伸向天空的巨大松柏,「那裡就是。」 松柏位於一片私人莊園,我只能遠看那個熟悉的屋頂,那個在傑拉德·德雷爾的書中無數次描寫過的威尼斯式宅邸。

「這個不是真實居住過的屋子哦,你想看,只能坐船在海上遠遠觀望。」營業員聳聳肩,給我一個希臘式的攤手,「不過,真實的草莓別墅和白房子依舊還在,一個在老城,一個在不遠的村莊。」 他在一份破舊的地圖上指指點點,三個圓圈一條線,線的兩旁都是古老的橄欖樹林和蔓草。

找到的第一間房子,並非德雷爾一家真實居住過的屋子,而是根據他的自述,在島上找到的極為相似的一處莊園,用以影視劇取景。對於很多德雷爾粉絲而言,這似乎最能代表大家心中那所夢幻之屋。別墅建立在一片海邊的私人山丘之上,近五公頃的山林中,灰色的威尼斯三層宅邸傲視大海。綠色的套窗,斑駁的灰色牆面和狐狸紅的屋頂,在幾株高大的柏樹下,難掩當年的氣派。

繼續北上,繞過兩個海灣,那是德雷爾一家最喜歡的私人海灣。海灣之上,一條泥路直通山丘,泥路旁邊,有座全白的兩層別墅和一套草莓色的屋子,這就是真實的德雷爾一家居住過的其中一處屋子。屋子沐浴在陽光之中,山坡上是無數的青苔和松柏。那些令人捧腹的生活,和對未來的執著,都曾在這個寧靜的海灣小屋中上演。

多元文化交融,顛覆著我們對於地中海的認知,無盡陽光浸潤遍覆此地的銀灰色橄欖樹,人們用生生不息的活力去守護古老城鎮逝去的恢弘和悲壯,我很幸運捕捉並記錄:在記憶和遺忘的纏鬥中,那個遠方的故鄉沒有被我們抹除。

——Chalffy

《如嘗橄欖:從卡薩布蘭卡到耶路撒冷》

Chalffy 著

Chalffy 攝影

中信出版·大方 2020年6月

內容簡介

250萬平方公裡的地中海,上方是歐洲,下方是非洲,東邊是亞洲,西邊則是狹長的直布羅陀海峽。作者從最西邊的摩洛哥開始,循著橄欖樹生長的足跡,用四年時間週遊地中海,從卡薩布蘭卡到耶路撒冷,探索了沿岸最負盛名的9個國家和20座歷史老城,用鏡頭記錄下這些城市中,人們的真實生活和歷史文化演進。

原標題:《從卡薩布蘭卡到耶路撒冷,重新發現地中海》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摩洛哥印記——達爾貝達,還是喜歡叫它卡薩布蘭卡
    人們喜歡摩洛哥的原因很多,有《一千零一夜》帶來的遐想,有三毛流浪撒哈拉的情結,有神秘的阿拉伯風情,有迷人的非洲風光,有浪漫的地中海迷情......但是,只有來到卡薩布蘭卡,你才有真正認識和了解摩洛哥的欲望和衝動。卡薩布蘭卡現在叫達爾貝達,人口約290萬,瀕臨大西洋,氣候宜人。是摩洛哥最大的港口城市、經濟中心和交通樞紐,被譽為「摩洛哥之肺」、「大西洋新娘」。
  • 卡薩布蘭卡—大西洋的浪漫
    提到摩洛哥 ,很多人都會感覺比較陌生,但是說到卡薩布蘭卡 ,大家就都能夠想到那首經典的歌曲和那場悽美的愛情故事,所以 卡薩布蘭卡 總是一座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城市。後來一位在集市裡開古董店的爺爺告訴我們, 卡薩布蘭卡 是「白房子」的意思,這才發覺這座城市的與眾不同。
  • 卡薩布蘭卡,那座唯一的城
    它是對1942年首映的電影《卡薩布蘭卡》的精心模仿和重建,電影膠片上的圖像在這裡轉化為木頭、玻璃、石膏、白牆、廊柱等真實的物質存在,也包括它的吧檯和鋼琴。然而,這裡過於嶄新,我捕捉不到任何歷史隨時間推移而留下的心血來潮的痕跡。直到沿著旋轉扶梯下到地下一層,一系列海報正展示這座「裡克咖啡」的檔案,我才了解到它所發展出的屬於自己的簡史。
  • 這裡是耶路撒冷,另一種面相的聖城
    以色列最後的行程,是我心儀的耶路撒冷。當耶路撒冷以一場不期而遇的婚禮迎接我時,與我之前讀過的關於耶路撒冷的書,以及媒體所傳播的認知,耶路撒冷呈現的則是另外一種面相。 一、離開雅法去耶路撒冷時,地中海最古老的海港城市雅法,已華燈初放。其實,我是極捨不得這麼快就離開雅法的。雅法是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的一個街區。但這不是一般的街區,而是特拉維夫的母親。
  • 摩洛哥免籤 必看景點盤點:四大皇城卡薩布蘭卡牽牛花城
    相關新聞摩洛哥免籤(組圖) 必看景點盤點:四大皇城、卡薩布蘭卡、牽牛花城 來摩洛哥自駕,感受撒哈拉沙漠的廣袤與奇妙;來摩洛哥登山,感受阿特拉斯山脈的雄偉與壯麗;來摩洛哥衝浪,擁抱大西洋的驚濤駭浪;來摩洛哥懷舊,行走古城穿越千年;來摩洛哥看直布羅陀海峽,感受地中海的蔚藍與神秘。
  • 從卡薩布蘭卡啟程
    卡薩布蘭卡,一座城市的名字。 也許我來到這裡,僅僅因為它叫作「卡薩布蘭卡」,以及默念「卡薩布蘭卡」這個名字時縈繞於凝神呼吸之間的玄機。我對這座陌生的城市一無所知,就如它街頭那些蒙著面紗、只露出一雙眼睛的阿拉伯女郎。在我生活的旅途中,亦從未有什麼徵兆和線索,將我的路引向此地。我為何來到這裡?我想起來了。我到這裡是來尋找一個地方,一處叫「裡克咖啡」的場所。這個地方是不真實的幻象。
  • 卡薩布蘭卡的那一抹驚豔
    我也是如此,一直以來,我對卡薩布蘭卡充滿了好奇,我知道那首很有名的歌曲《卡薩布蘭卡》出自電影《北非諜影》,我也知道《北非諜影》並不是在摩洛哥拍攝的,而是在美國的攝影棚裡完成的,但我還是想到卡薩布蘭卡看看,看看這個神秘的地方。卡薩布蘭卡算是北非較大的一個城市,也算是一個交通樞紐,很多航班在這裡轉機,於是,趁著轉機的時間,圓了我實地去看一看的夢想。
  • 卡薩布蘭卡:一個因電影成名的城市,藏著盟軍開闢第二戰場的歷史
    一、 卡薩布蘭卡的歷史卡薩布蘭卡早期是由北非的土著在這居住的。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對這個地方有很深厚的感情。15世紀的時候,西班牙雙王資助哥倫布航海,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從此世界開啟了大航海時代。此後歐洲各國爭相資助航海家航海,最終證明了地球的是圓的這一學說。而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是最廣為人知的。
  • 卡薩布蘭卡會議,為什麼因羅斯福一句話而出名?「無條件投降」
    二戰中著名的「卡薩布蘭卡會議」是一場純粹的軍事會議,美國全球戰略與英國區域戰略之間的矛盾暴露無遺。就此,雙方高級將領間的爭執和妥協,伴隨著整個1943年。相比各國疲於應付戰爭的1942年,各國間的利益之爭愈發的激烈起來。
  • 聖殿騎士團守護了聖杯,卻沒能守住耶路撒冷
    從歐洲來的基督教的十字軍戰士,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徵當中佔領了耶路撒冷,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於是聖殿山又回到了基督徒的手中,基督徒把穆斯林在聖殿山建的清真寺又重新改成教堂。伊斯蘭有兩大聖地——麥加和麥地那,但對穆斯林來說,耶路撒冷是第三大聖地,因為根據古蘭經,傳說先知穆罕默德曾經在耶路撒冷登霄,升上天堂,在天上經過一圈又回來了。
  • 卡薩布蘭卡初印象
    當地時間下午近2點,終於抵達傳說中的卡薩布蘭卡。 哈桑二世清真寺廣場 這一趟行程是非常緊湊的,翻了翻行程表發現幾乎每晚都會換一個地兒,所以落地集合完畢之後,大約4:00我們便在大巴車的帶領下來到了卡薩布蘭卡的重要景點哈桑二世清真寺打卡
  • 《隱秘而偉大》的「半個結局」,都在《卡薩布蘭卡》的暗示裡了
    《卡薩布蘭卡》的故事發生在二戰期間,簡單概括一下,是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故事。 發現維克多還活著,伊爾莎與裡克不告而別,重新回到了維克多身邊。 遭到納粹追蹤的夫妻倆需要從卡薩布拉卡逃離,來到了裡克所開的酒吧,而裡克恰好有兩張寶貴的通行證。 裡克幾經糾結,最終決定幫助自己心愛的女人和她的丈夫離開。
  • 偏偏是你,走入我心——《卡薩布蘭卡》
    偏偏是你,走入我心——《卡薩布蘭卡》卡薩布蘭卡,如果多一張通行證,你願不願意和我一起走?如果彼此重逢,不過是一場錯誤的遇見,你願不願意再次與我相見?漫漫戰火卷著硝煙,卡薩布蘭卡機場,轉身而去的裡克用決絕譜寫了一場血色的浪漫。
  • 卡薩布蘭卡會議上,英國人遇到最麻煩的對手是誰?金上將大耍無賴
    心情不錯的羅斯福、邱吉爾從未來世界格局出發,決定舉行三國首腦會議,這就是著名的「卡薩布蘭卡會議」。 對西方國家不信任的蘇聯統帥,尤其是對邱吉爾沒有誠意的做法極為不滿,以忙於戰事為由不參加了。果不其然,英國人為了自身利益試圖在美國人面前,再次擺出一副「老大」的樣子。但讓他們失望的是,美國人不再言聽計從,而是據理力爭。
  • 卡薩布蘭卡:有故事的「北非花園」
    因為電影《北非諜影》、歌曲《Casablanca》感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只為探尋影片中的那份浪漫,卡薩布蘭卡從而成為了摩洛哥旅行的一張永久標籤。卡薩布蘭卡憑臨大西洋,是摩洛哥第一大城市,享有「北非花園」的美稱。它雖在非洲,卻像歐洲,是一個攝人心魂的童話海島城市。卡薩布蘭卡就像一顆大樹,它的根深植在非洲大地,枝葉卻呼吸著來自大西洋的微風,散發著浪漫氣息。
  • 情迷中東,走向耶路撒冷,遇見迴蕩千年的記憶與聲音!
    雅法是以色列最古老的港口,中世紀時期常有朝聖者從雅法上岸前往耶路撒冷,因此該城門頗為繁榮,它也是老城城門中唯一修建在城牆右側的。從雅法門進入老城,一路往東直行便到哭牆,曾經只在電影裡看到的場景,成為眼前的現實。
  • 耶路撒冷:西方文明的基石
    猶太經典《塔木德》裡說,世間若有十分美麗,九分給了耶路撒冷。後人又補充說,世間若有十分哀愁,九分也給了耶路撒冷。的確,沒有哪座城市像耶路撒冷一樣凝聚了人類的文明與野蠻,歷史在這裡沉澱了太多眼淚、哀怨、嘆息......所幸今天的耶路撒冷正如它的希伯來語名字的含義一樣,是「和平之城」。
  • 《卡薩布蘭卡》,正愛情轉化成動力,影響男主走向正義道路的存在
    經受得起人民和歷史的檢驗的作品,才能成為經典的好作品,當年榮獲奧斯卡大獎的《卡薩布蘭卡》也一樣,在經歷了七十多年的歷史以後,依然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那麼今日重新回顧這部黑白電影,感受一下它的魅力吧!
  • 電影《卡薩布蘭卡》:長久不衰的好萊塢電影教科書
    即使在為了這篇文章重新觀摩這部電影的過程中,毒舌還在感慨,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拍攝電影使用的還是膠片,沒有電腦特效,甚至連彩色都無法實現的年代,能拍出這樣一部充分用影像化語言來描述故事進程,並且電影元素複雜的電影,實在令人欽佩,這就是被主流電影界公認的經典電影《卡薩布蘭卡》。這部以二戰為背景的黑白電影,是一部完全遵守好萊塢電影理念,用畫面交代所有信息的影片。
  • 《卡薩布蘭卡》:三個人的愛情,註定是場悲劇
    電影的劇情現在來看並不新奇,但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則具有一種震撼心靈的力量,讓人感動到流淚。 尤其是亨弗萊·鮑嘉和英格麗·褒曼這對俊男美女的精彩演繹,更是讓愛情愈加迷人,也愈加令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