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年(1515年)設保定巡撫。嘉靖十年(1531年)建二程書院(院址今西大街路北),後改稱金臺書院。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在府治西北建上谷書院。四十四年(1616年),在城東南角建清真寺。
崇禎十一年,保定總督從薊遼總督中析出,其獨立總督保定、山東、天津、登萊四巡撫之地。康熙八年(1669年)直隸巡撫由正定移駐保定,保定始為直隸省會。雍正二年(1724年)改直隸巡撫為直隸總督。
同治九年(1870年)李鴻章任直隸總督,於城內西南角建淮軍公所。光緒元年(1875年)九月,天津至保定的電報線路完工。光緒十一年(1885年)基督教會在址舫頭東建基督教堂。光緒十五年(1889年)架設保定至西安的電報線路。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建盧漢鐵路盧保段,次年一月通車。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保定創辦電話。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盧漢鐵路保(定)正(定)段通車。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建慈禧行宮,慈禧挾光緒帝來保駐蹕三日。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建保定育德中學。該校曾為河北省同盟會機關駐地。同年,以蓮池書院藏書樓為基礎,建直隸省圖書館。
中華民國成立初期為直隸省省會。1913年,廢保定府留清苑縣,省會遷至天津,清苑縣仍為範陽道治所。1914年範陽道改為保定道。1925年於清苑縣城(今保定市蓮池區)設保定自治市。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廢保定道。隨即保定自治市亦被廢除。
春節,即農曆新年,華夏傳統曆法農曆的元旦,是中國與世界各地漢族社會過的傳統新年,又稱歲首、新春、正旦、正月朔日;口頭上亦稱為過新年、過年、度歲、慶新春、慶新歲,是漢族四大傳統節日之首。
民間傳說,往往春節期間,冬天野外會出來一種叫年的野獸,也叫「夕」。年獸一年出沒一次,這一日叫「過年」(年來了),過年這一夜叫「除夕」(除掉夕)。年獸「夕」十分兇殘,半夜走家串戶吃人,炎黃先祖為了躲避年,那舉家團圓在一起,圍坐在一起抵抗年獸。
由於年獸每年出沒一次,炎黃先祖在於其無數次鬥爭中,摸索出了鬥爭訣竅,年獸雖猛,但懼怕紅色、火光和巨響。因此,家家戶戶在門口貼上紅春聯,在家門口燃起篝火,放爆竹;
年獸看見人家門上貼著紅對聯,門口有紅火燃起,爆竹霹靂亂響,還會和長輩拜年,就走了。國民政府於抗日戰爭前曾試圖廢除舊曆新年,將過年習俗改為西曆新年進行,但不被當時國人接受,爾後停止相關法令。【保定,1919年春節期間。攝影: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