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帝和龍圖騰到底有何關係?

2021-01-08 騰訊網

文:董彥斌

中國歷史上有無數轉折時刻,即便是公認的大的轉折時刻,也非常多,在我看來,有三個時刻,影響至為深遠,稱之為最大的轉折時刻也不過分。這三個轉折時刻是:立國時刻、立教時刻和立憲時刻。這三個時刻,相隔時間大約都是兩千餘年。公元前22世紀,[1]為立國時刻;公元前3世紀,為立教時刻;公元20世紀初,開始進入立憲時刻。

炎黃是立國時刻的起點,堯舜是立國時刻的完善。龍圖騰的形成,可以說是立國時刻的重大標誌。龍圖騰就是不同圖騰部落的綜合和整合,就是中央部落的權威地位的確立。沒有中央部落的權威地位,就難以形成延續至今的中華國族。遠古中國,不同部落有不同圖騰,例如姜姓部落的炎帝以羊為圖騰。傅斯年指出,男為羌,女為姜,皆為羊圖騰。事實上,直到今天,我國的羌族仍以羊為圖騰。

遠古中國,圖騰層出。動物學家郭郛曾參加李約瑟之中國古動物史編寫團隊,接觸《山海經》,看到裡邊寫了各種各樣的怪獸,不可解。後終於悟出,《山海經》是圖騰之書,所述怪獸,皆為述其圖騰也。在《山海經》裡,大山就是部落,動物就是圖騰。郭郛的重要發現是,《山海經》中寫了許多「雙頭豬」之類的怪獸,實際上指的是兩個以豬為圖騰的部落的合併。如同今天兩個公司合併,將名稱合到一起。《史記·五帝本紀》講:「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其中的「熊羆貔貅貙虎」,殊為難解。而理解為圖騰,則可解,實為黃帝率領不同的圖騰部落作戰。那麼,綿延到黃帝時期的部落聯盟首領做到了什麼呢?就是他們不僅戰勝了對手,而且與對手部落聯合起來,並將各部落圖騰做了整合,這就是龍。黃帝曾以熊為圖騰,後又以龍為圖騰,表明這是一個逐步統一的過程。

龍(資料圖 圖源網絡)

聞一多曾說:「龍究竟是個什麼東西呢?我們的答案是:它是一種圖騰,並且是只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大概圖騰未合併以前,所謂龍者只是一種大蛇。這種蛇的名字便叫作『龍』。後來有一個以這種大蛇為圖騰的團族兼併了,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於是便成為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龍了。」「這綜合式的龍圖騰團族所包括的單位,大概就是古代所謂『諸夏』和至少與他們同姓的若干夷狄。」[2]這段闡述基本說清了龍圖騰是一種化合的、拼合的圖騰。但是龍圖騰的基礎,是不是就是聞一多所說的蛇,我對此有疑問。周易以龍為比喻,在周易裡邊,龍最舒展的形象就是:「飛龍在天」。孔子說老子像龍:「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也是說龍能乘風雲而上天。可見,飛騰上天,是龍的基本形象或本質特徵,恰好這一點,蛇並不具備。

龍的形成與獲得普遍認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最初的龍和定型的龍,差異很大。即便龍最初的形象以蛇或者鱷魚為主,到它定型時,早已不止於此了。但定型的龍,必定具備幾重特徵:1。是多種圖騰的化合;2。神秘而有權威;3。能飛,能連接天、地、水和人。這就迥異於羊圖騰、熊圖騰、鳥圖騰一類具體而實在的形象。我以為,龍圖騰,代表了圖騰的進化,代表圖騰進入高級時代。盛洪在《龍的誕生:一個制度經濟學的故事》一文中說:「天子將各山諸神請到了中央政權的所在地,即將各個部落聯盟的圖騰集中在一起,使各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首領,……儘管龍並不是在這時才出現,至少它被作為一個最佳的圖騰整合方案得到各方的認可。因此龍的出現意味著各個部落聯盟的生命的融合,從而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社會有機體。……政治秩序和經濟規則獲得了更大的制度的規模經濟後,社會變得更為繁榮。然而這樣一個過程並不能被直觀地理解,以致人們把超出自己想像力的、由政治經濟整合所帶來的巨大利益,歸因於天子這個政教合一的領導人具有超常的力量,甚至他就是神的化身。反過來,天子借用了圖騰合併的最後結果,將龍這個圖騰據為己有。」[3]事實上,這就是中國式的國家起源。

龍圖騰不僅是多種圖騰的「統戰」,代表不同部落的聯合,到它定型時,作為一種徽號,更是中央政權的象徵。或者說,龍的圖騰、徽號天然就是中央政權的象徵。龍能飛而神秘,這就使得龍不僅代表了中央與四方的關係,還代表了天與世俗政權的關係。神秘的龍可以飛到天上,這表示出統治者對於溝通上天與人間的渴望,也顯現出一種威懾力量。也就是說,龍可以是天使,是天意的傳遞者,是天意的捍衛者。龍的這一點功能,其他圖騰當然也可以有,但神秘性或者神聖性較龍要差多了。可以說,炎黃之前、之後的那些大大小小的戰爭,舉如規模宏大的黃帝蚩尤之戰,就是黃帝艱辛創立龍圖騰的過程。龍圖騰的中心,在河南、陝西一帶。當山海經裡所寫的座座大山逐步服膺黃帝一類的聯盟首領所奉的龍圖騰時,炎黃革命階段就生產出交付給堯這一代人的政治遺產,而使之進入中國史上的第一個和平執政時代。

堯繼承了龍圖騰的遺產。主政之後,堯做了三大開拓,一是理順了神權和國家權力的關係,建立了準政教分離模式,二是初步理順了中央的地方的縱向分權,三是完善了權力交接的禪讓模式。

堯帝讓賢圖(資料圖 圖源網絡)

講堯在準政教分離上的開拓,有兩段話值得重視。第一段話是《論語·泰伯》中孔子講的:「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第二段話是《尚書》講的:「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孔子曾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什麼也不說,但是四季在運轉,萬物在生長,這就是說,這個天不是主宰。四時和萬物的變化,就是天的表現。同時,天並不會以人一般的面孔呈現出來。在孔子看來,作為政治家的堯,恰好也持這樣的認識。我們知道,到孔子的時候,科技水平和自然知識已有較大發展,鬱郁乎文哉的周朝,也發展了數百年。但是,在孔子看來,周之前的上千年,堯也持類似的主張,那就很不容易了。所以孔子稱堯「大哉」。

楊向奎曾對「神」做出獨到解釋,[4]在他看來,「神」曾是上帝和人民之間的媒介,是人間的統治者,也是上帝的代言人,神即「申」,「申」的「一線聯結二物之形」所聯結的,就是人和天。柳詒徵曾經指出,「宰」為什麼成為高級官吏呢——周禮中有「大宰」,而後世也有「宰相」。「所謂太宰者,實亦主治庖膳,為部落酋長之下之總務長,祭祀必有牲牢,故宰亦屬天官。」[5]這是在於上古時期,「宰」就是給上帝做飯的廚師,這個廚師溝通上天和人間,在侍奉上天的同時,也掌握了人間權力,這時的宰,實際上就是祭司集團、巫師集團、宗教集團的高級成員。章太炎和黎翔鳳提出「儒」最早為求雨的巫師,亦為此意。[6]而上古社會的「絕地天通」,也就是斷開地和天的通道,可以說就是一種世俗政權試圖擺脫祭司集團的努力。這就是韋伯所說的去除神祇魅力的「除魅」之舉,是了不起的人類的人文化和理性化的過程。正因為這個過程,上古的「宰」才變成了擁有世俗權力的「宰」,從「上帝的廚師」變成了政府高官。我們上面講到,堯繼承的是龍圖騰的政治遺產,其實面臨著較為複雜的神權局勢。一方面,儘管龍圖騰已經形成,也即不同部落的圖騰信仰正在整合,但是不同的神都不可能消退。另一方面,鑑於人類掌握工具的社會生存能力還不夠發達,人們必然對人格化的上帝、各種各樣的神充滿敬畏。黃帝時期的所謂「雨師」「風伯」等等,盡皆神靈,是擁有較高權力的祭司。在這種情況之下,堯塑造了自然之天的概念,把不同的神權權力整合到一個天這裡來,又將天自然化,將日月星辰的變化和一年的曆法做了極其精準的梳理。堯時代的天文學家確定一年有366天,這種曆法的勝利是人類理性的勝利。

政教分離是確立理性政治的基本點。讓祭司根據非理性的判斷,來指導國家的政治實踐,如同跟著夢境找尋出路。堯在神權不可能不強大的上古社會,勇敢地認識天,認識自然,這種準政教分離模式,不僅提升了國家政權的理性化程度,也大大增進了務農和治水的能力。而務農和治水,乃是黃河岸邊的山西以至於全國的生存之本。

堯理順中央的地方的縱向分權,同樣具有中國史上的開創意義。在《尚書》裡,堯時期出現了「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的局面,我以為,九族就是以族群為標準的大部落,「百姓」就是血緣為標準的中部落,萬邦就是以地域為標準的小部落。「九族」「百姓」「萬邦」實際上是從中央到地方的管理層級。

堯帝訪賢圖(資料圖 圖源網絡)

強調縱向分權,首先是強調國家認同和中央權威。在這一點上,我們要肯定黃帝和堯在不同時期的統一之功。如果沒有以革命和戰爭為訴求的黃帝,則部落不可能走向統一,不會形成以地方向中央靠攏為形式的龍圖騰。但如果沒有堯時期的理性化統治,則以革命和軍事化手段為治理模式的中央和地方關係不可能持久,也就難以成為長期存續的國家。歷史不容假設。假設史上沒有黃帝與堯,則中國會不會必然成為擁有統一傳統的國家?還是像歐洲和中亞那樣長期只有「洲」的虛擬意義,實為一個個小國。

按照《史記》的記載和張守節等人的釋讀,堯命令四位不同的官員前往山東、嶺南、甘肅和北京這四個東南西北的地方,根據當地的情況引導民眾生活。中央從首都山西,將官員派到山東等地,且行之有效,這表明地方對中央有高度認同和服從。這就是說,中央對地方享有的不是象徵性的權力,而是實質的管理權。中央儘管必定有強力的武力為後盾,但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能做到委派官員前往千裡之外管理,實為不易,這是中央享有高度權威的表現。

堯又向「四嶽」隨時徵詢意見。這表明,「四嶽」這四位具有大山部族首領意義的地方領導人,集於首都,與最高領導人探討問題。中央將官員派到地方,地方官員卻在首都議事。這是堯做到的。我們說,集權和分權是有時代性的話題。當通訊工具和武器威懾力達到集權條件時,分權可貴;當達不到時,適度集權可貴,這是集權和分權的辯證法。聯邦制之所以比邦聯制更能保證政局的穩定,原因就在於此。聯邦制和單一制也同樣各具優點。做到集權和分權的平衡,適度集權而不分裂,這是堯保證了中國歷史能夠綿延數千年的開創性貢獻。堯高度重視治水,他對治水的重視,衍生出禹的重要性。治水是民生大事,又是中央協調地方、統領地方的一種特殊手段。

堯與舜的禪讓,耀於丹青。在堯之前,也有封禪的實踐。泰山之所以被稱為「岱」,就是因為這裡是易姓告代之地,也就是部落首領之間的政權交接或王位交接舉行儀式的地方。管子說泰山曾見證72次交接,他本人知道的就12次,[7]但是,真正成為史書的重點記載的,只有堯舜的交接。

堯帝(資料圖 圖源網絡)

從四嶽向堯建議以堯的兒子丹朱作為繼承人來看,禪讓不是唯一的權力交接形式,領導人的位置也可以繼承。但堯仍然經過了漫長的考察和培養,而選擇了舜。堯選拔舜為接班人,特別強調道德性。強調道德,就不是強調神秘的宗教性。道德乃是公民對待自己和對待社群的基本態度,看道德,就比看他對上天的態度更重要和更有可操行性。舜作為盲人的孩子,在「父頑,母嚚,弟傲」的環境裡邊,能夠竭盡孝道,維持家庭和睦,這的確表明他是個負責任的人,是個能夠自製的人。強調道德並不排斥能力和法政知識,堯在培養舜的過程中,予以多重考核鍛鍊,「慎和五典,五典能從。乃遍入百官,百官時序。賓於四門,四門穆穆,諸侯遠方賓客皆敬。堯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這既表明了前面所講的堯理順中央和地方關係之後的把控能力,也在努力探索執政之道。

堯曾經考慮過選拔許由,而被許由拒絕,這一點同樣很重要。這既說明,堯選拔接班人的過程不是《尚書》裡提到的少數兩三個人,而是在較大範圍內的選拔。又說明,堯可以尊重許由的選擇,而不是強迫一位公民就範。許由竟然可以洗耳不聽堯的話,可見這是不帶強制性的平等博弈,在這場博弈中,堯有一定雅量,而許由也大致預判堯有這種雅量。還說明,堯不拘一格,不設定選拔的框框堯聽說了許由之賢與能,也一定聽說了許由是一位自由主義的知識分子,雖如此,仍然親往商量,可見其在探索制度建設和探索接班人上的開放性。

政權交接是憲法上的重要問題,也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問題之一。能夠世襲而不世襲,或許堯的意圖不僅在於不滿自己的兒子,還在於想開創一種制度化的模式。儘管堯的努力到禹之後就中止了,他的禪讓卻留下了千古話題。一方面,堯畢竟是古老的賢者,最高領導人的鼻祖,堯的禪讓就給錯謬的世襲者頭上懸了一把寶劍;另一方面,堯留下了禪讓的模式成為一個類型。就像多數派和少數派一樣,兩種意見,就不是一種意見。事實上,清代的南洋華人曾經開創了「蘭芳共和國」,不比美國建國晚多長時間。但蘭芳共和國的開創意義,就不受人們重視。在這個意義上,更要強調堯的貢獻,因其是少數的、比世襲更具合理性的政權交接制度模式的擁有歷史影響力的實踐者。我們還可以說,禪讓不僅是政權交接模式,還是政體,在這個意義上,堯是人類史上的一種政體的最知名的智慧財產權人。

按照晉代記載,山西的華山和陝西的首陽山本來是一座山,這座山擋住黃河奔流,故巨靈手蕩腳踏,將其劈開:「華山對河東首陽山,黃河流於二山之間,雲本一山,巨靈所開,今睹手跡於華嶽,而腳跡在首陽山下。」詹鄞鑫的研究表明,我們今天所講的「華夏」的來歷,華就是陝西華山,夏就是山西夏地。這樣來看,傳說中的巨靈劈開華山,也就是讓黃河流過,而將陝西的華山——炎帝和黃帝的政治遺產和山西的堯連接了起來。

從血緣和革命性創建來講,華夏始於炎黃;從執政的制度文明來講,華夏始於堯。《尚書》和《史記》用了許多誇獎詞彙來描述堯,《尚書》講他「欽、明、文、思、安、允、恭、克、讓」,《史記》講他「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我以為,這些描述有兩個問題,一是過於讚美,既然人總不可能完美,人也總會有人性中可以理解而並不適於學習的缺點,那麼過於讚美的話,我們只會產生一種逆反;二是證據不足,我們在這裡討論堯的憲政性貢獻,但是主要依據的《尚書》和《史記》,對於堯的記載都非常不夠,事跡不多而評價太高,這就出現了論據和論點的證明力不協調的問題。但至少,我們可以看到,堯在事實上實行了自己擔任領導人的終身制,這就沒有形成一個「讓賢」的好事例,也沒有將職位任期化。

《尚書》(資料圖 圖源網絡)

但是,反過來說,或許從堯到尚書記錄者、整理者到司馬遷,他們對堯的事跡掌握更多而未訴諸紙端,並基於此而產生了一種崇拜。平心而論,就本文講到的堯的貢獻而言,對堯的評價不必像《尚書》和《史記》講得那麼「虛」,而要從國家形成的角度,講得夠公道。所謂公道,就是說,本文講到的堯的三方面貢獻,足以使他成為數千年中國史代代傳承而未斷絕的早期奠基者、掌燈者。他接過先人的燈,又予以撥亮,從而有助於後世之繼續掌燈和繼續照亮。

注釋:

[1]參見武家璧:《堯典的真實性及其星象的年代》,《晉陽學刊》2010年第3期。

[2]聞一多:《伏羲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頁。

[3]盛洪:《龍的誕生:一個制度經濟學的故事》,《讀書》2000年第12期。

[4]《楊向奎學術文選》,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頁。

[5]柳詒徵:《國史要義》,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7頁

[6]章太炎:《國故論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頁。

[7]《史記·封禪書》:「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

文章標題:早期中國政治的形成:龍圖騰之後的堯

文章來源:《原道》第28輯,東方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

相關焦點

  • 豬年到了,豬和龍有怎麼樣的淵源,為何豬是龍的祖先?
    話說這不用的生肖年,對人們的生活還真的有一定的影響。豬年大家不約而同的最先想到的就是生育高峰,年輕人都願意要一個豬寶寶。當然這無關科學,和中國人幾年千的傳統習俗息息相關,再往上追究,就是遠古人對生殖崇拜的體現。豬是遠古人最早馴養的家畜中的一種,而且豬的生殖能力又很強。
  • 遠古時期的部落,每一個姓氏都有專屬圖騰,你的姓氏圖騰又是什麼
    圖騰最早出現在1791年英國商人出版的《一個印第安譯員兼商人的航海探險》一書當中,中國引進圖騰這個詞彙是1903年清代學者嚴復引用《社會通詮》,圖騰起源於母系社會,原始人認為圖騰擁有一種超自然力量,可以用來保護自己,同時帶給他們豐收。
  • 胎記位置與命運到底有何關係
    胎記位置與命運到底有何關係時間:2016-07-10 17:59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漲知識! 胎記位置與命運到底有何關係 胎記在我們平常的生活中能夠經常看到,它們的形狀有大有小,所處位置各有差別,因為大小,所處位置的不同,再加上中國人的傳統習慣,所以往往會非常關注。
  • 龍圖騰的變遷:起源於天象崇拜
    圖騰崇拜和龍的形象結合  人類社會進入氏族社會以後,圖騰崇拜開始成為各個氏族重要的崇拜對象,而動物形象則是眾多部落選擇的對象。  「在氏族社會中,人們往往相信自己的祖先是一種特定的動物、植物或其他無生命的東西,而這種東西就會逐步發展成為氏族祖先的象徵和保護神,大概是和狩獵文化相關的原因,動物圖騰成為最為主要的形式。
  • 歷史上,圖騰和紋身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
    周星馳有一部電影叫《龍的傳人》,這部電影即是在致敬自己的偶像李小龍,同時也是一部非常搞笑的喜劇片。給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裡面周星馳要和梁家仁飾演的師叔出去闖蕩江湖的時候,元華在他後背刻上紋身「龍的傳人」,但是寫到一半,旁邊有人告訴他「你寫錯了」,於是我們就看到一個非常搞笑的版本。
  • 每個姓氏都有對應的圖騰,你了解自己的圖騰嗎?看完佩服古人智慧
    圖騰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標誌,同時也是民族向心力的體現。在原始社會,人們對大自然的了解十分有限,所以對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都懷有崇敬心。 這其實就是最原始的自然崇拜,實際上在每一個原始部落中,都有一個獨具代表性的圖騰。自然界中的動物、植物,以及人們想像中的神仙等,都可以成為某一個部落的圖騰。
  • 中國100個姓氏圖騰大全!快來找找你的祖先是誰
    姓產生後,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比較穩定,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父子兩代不同氏,姓氏是標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和符號。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開始有姓的人,而且自伏羲氏開始"正姓氏,別婚姻"。它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因此姓氏的產生,標誌著從群婚制到以血緣關係的婚姻制的轉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裡程碑。今天,就一起看看中華姓氏圖騰吧!
  • 龍騰中國,古代玉龍中蘊藏的龍圖騰崇拜
    龍的觀念興起於原始社會圖騰崇拜時期。自古以來,水便是農耕社會不可或缺的因素,古人認為龍有興雲布雨的功能,華夏文明崇龍敬龍的文化由此產生。 進入奴隸社會之後,雖然人們的圖騰觀念逐漸淡化,但對於龍的崇敬之情,並沒有減弱。龍逐漸演變成為王權的象徵。
  • 中華姓氏圖騰:一姓一圖騰,您貴姓?來看看你的姓氏長啥樣吧
    那麼,我們中國人的姓氏又是從何而來的呢?中國最早的姓氏大多和傳說故事有關,比如說最早的伏羲氏和女媧氏等等,但是這些都是來自遠古的神話,現在已經是無法考證了的。現代學者認為,如今我們的姓氏大多和圖騰崇拜有關,世界上所有的文字也都來源於圖騰,中華姓氏眾多,每一個姓氏圖騰也都擁有各自的文化底蘊。那麼,圖騰在原始時代又代表的是什麼呢?
  • 鳳鳥 寓意祥瑞的部落圖騰
    鳳鳥 寓意祥瑞的部落圖騰 2017年02月07日 10:15 來源:寶雞日報 作者:王星 字號 內容摘要:」關於鳳凰的特徵,郭璞在《爾雅·釋鳥》註: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
  • 《龍圖騰》弘揚龍的精神 追溯華夏文化根源
    中廣網北京1月16日消息(記者鄭佳林、通訊員韓偉華)大型上古傳奇小說《龍圖騰》近日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第一部有熊部落,描述了軒轅從誕生到成長為萬國部落君王的艱辛;第二部三雄崛起,描述了軒轅、蚩尤、炎帝三大政治集團在各屬地的發展壯大;第三部 涿鹿大戰 描寫了軒轅、蚩尤、炎帝三大政治集團為爭奪天下霸主地位而進行的曠日持久的戰爭。書中有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有場面宏大的遠古戰爭,有光怪陸離的篝火晚會,有性格鮮明的英雄群像。
  • 毛澤東和龍 -中新網
    毛澤東和龍 2012年01月29日 15:28 來源:中新網-華文報摘 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毛澤東和龍的那一番番情結。1927年3月,毛澤東飛舞手中的凌雲健筆,寫下了天地間的一篇奇文,曰《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文末稱:「嘴裡天天說『喚起民眾』,民眾起來了又害怕得要死,這和葉公好龍有什麼兩樣!」毛澤東在自己的詩文中揮灑出一個個的「龍」字,興許肇始於斯。  8年以後即1935年10月,毛澤東站在陝北高原眺望巍巍崑崙山脈,心中不禁激起一股詩人特有豪情。
  • 龍的九個孩子都長得不像自己,它們和龍有什麼關係?漲知識了
    龍的九個孩子都長得不像自己,它們和龍有什麼關係?漲知識了中國人崇拜龍,古代皇帝乃是九五之尊,身著龍袍,龍也是皇權至高無上的象徵。我們也都說自己是龍的傳人。可是傳說中龍真正的傳人可是長相很奇特呢,還有九個,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所謂的龍生九子,各不相同。
  • 西安長歌行研學|龍圖騰
    龍圖騰圖騰詞源自印第安語,是「親屬」「標誌」 的意思。圖騰是原始人迷信某種動物或其他自然物同氏族有親緣關係,因而用來作為本氏族的標誌,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一種文化現象。中華民族的圖騰是龍,就像歌裡唱的「我們都是龍的傳人」。
  • 在中國文化裡,鳳到底跟龍是一對還是跟凰一對?
    按照我們通俗的認識,鳳和龍是不同部落、族群的圖騰。鳳為鳥類之王,即鳳是百鳥的代表、飛禽的代表;龍為獸類之王,是獸類的代表,地上跑的都歸龍管理。龍和鳳都是誰的圖騰呢?最早,黃帝一族的圖騰為龍,而炎帝的圖騰為鳳或鳥。其實,每個大部族下面又有很多族群分支。比如同樣為鳥圖騰,所信奉的鳥也是有區別的。
  • 為什麼先有《狼圖騰》後有《天鵝圖騰》
    我把我所有最珍貴的東西,精心打造成最美、最高貴、最真誠的寶物獻給兩個草原圖騰。胡赳赳:為什麼先有《狼圖騰》,後有《天鵝圖騰》?姜戎:最早我曾有一個總體構架,想把遊牧文化的價值觀體系,和整個農耕文化的價值觀體系做一個對比,所以狼書和鵝書是同時構思的。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我開始計劃寫作草原小說的時候,曾想把天鵝和狼寫在一本書裡。後來發現絕對寫不到一起。
  • 圖騰、巫術、禮儀,代表男性的鳳凰,為何成了龍的「附屬品」?
    一、 遠古圖騰和巫術禮儀中國對圖騰的崇拜要上溯到舊石器時代,那時的人們還不懂大自然的奧秘,於是將其看作為神靈的旨意,所謂龍、鳳,都是當時的「人心營構之相」。1.鳳凰是東方集團的崇拜對象鳳凰這一意象源自中國燦爛的史前文化。早在八千多年前,就已經初現曙光。例如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著名的「鳳凰朝陽紋」,距今就有七千多年的歷史。
  • 中國姓氏圖騰大全 尋找你的姓氏圖騰
    姓產生後,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比較穩定,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父子兩代不同氏,姓氏是標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和符號。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開始有姓的人,而且自伏羲氏開始"正姓氏,別婚姻"。它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因此姓氏的產生,標誌著從群婚制到以血緣關係的婚姻制的轉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裡程碑。今天,就一起看看中華姓氏圖騰吧!
  • 「東邪」黃藥師和他的桃花島一脈武功,到底與逍遙派有何關係?
    北宋年間的武林,有一個神秘的武林門派,一般人不知道,但其實他盤根錯節,底蘊深厚,這就是逍遙派。而南宋年間,江湖上有五名絕頂高手,第一次華山論劍後被稱為「五絕」,「五絕」之一的「東邪」黃藥師,不僅僅武功高強,而且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星象佔卜無所不精,而黃藥師的種種特點,竟和逍遙派很多不謀而合之處,不禁讓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