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圖騰
圖騰詞源自印第安語,是「親屬」「標誌」 的意思。圖騰是原始人迷信某種動物或其他自然物同氏族有親緣關係,因而用來作為本氏族的標誌,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一種文化現象。
中華民族的圖騰是龍,就像歌裡唱的「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據傳說,黃帝在統一-中原以後, 融合了被吞併的其他部落的圖騰,繪製出「龍」的形象一一牛頭、兔眼、蛇身、蜥(xī)腿、鷹爪、鹿角、魚鱗(lín) (當然這個拼湊的組合也有不止一一種說法)。 事實上,中國很多少數民族還有自己的圖騰,普米族以蛙為圖騰,珞(luò) 巴族以虎為圖騰,鄂(è)溫克族以熊為圖騰。有的民族的圖騰還不止-一種,如蒙古族的圖騰是蒼狼和白鹿,侗(dòng)族是狗和山羊,壯族是水牛和鷺(lù) 鳥等等。而龍作為圖騰也並不專屬於中華民族,自認是「龍的傳人」的還有朝鮮人、越南人、東埔寨人等。
龍圖騰形象已經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龍已經成為了封建王朝至高無上的皇權標誌。龍形象成為了皇帝的專屬標誌。皇帝就是「真龍天子下凡」。所以說,在封建王朝中,皇帝的服飾上面也是以龍為主要的裝飾物。那麼,這種崇拜龍的習俗是什麼形成的呢?
其實,在中國的這種龍並不是自然界中的動物,而是認為創造出來的一種圖騰形象。大家都知道,中國這種龍的形態是長著一副像豬頭和馬臉的龍首,頭頂長著一副似鹿子角一樣的龍角,嘴上長著一對長長的龍鬚,身子如巨蛇一般,長著一片片的魚鱗一般的龍身,腹部下面長著四隻如鷹爪一樣的爪子,尾巴如魚尾一樣。這樣的奇形怪狀的東西就是我們崇拜的龍形象。
這種奇形怪狀的龍是怎麼演變出來的呢?其實,對於龍圖騰的演變來說,有一個漫長的過程。
早在原始社會末期,我們中華祖先就生息繁殖在這塊土地上了。當時的祖先們都是以族群生活在一起的。每個族群當時都有自己崇拜的圖騰。在這些圖騰形象中,有的崇拜牛,有的崇拜馬,有的崇拜虎,有的崇拜蛇,有的崇拜鳥……這些圖騰成為了這些族群們敬奉的神。並且作為了本族群的標誌。當時,在我們的華夏土地上生活的夏氏族就崇拜蛇。所以,他們將蛇作為了自己族群的圖騰;而商氏族群就崇拜鷹,他們便將鳥作為了自己族群的圖騰……這些族群的圖騰成為了他們的標誌。
當時由於生產力的落後,所以往往因為爭奪食物和地盤相互進行爭鬥。爭鬥中,一些弱小的族群便被強大的族群吞併。被吞併的族群的圖騰便被強族群佔有。比如說當時的夏氏族群在吞併了商氏族群以後,夏氏族群的蛇圖騰上面便增加了一副鷹爪。後來,當他們吞併了以鹿為圖騰的族群以後,這個蛇身上便多了一副鹿角。就這樣,中國的龍圖騰產生了。
龍圖騰經過了幾千年的演變,最後才形成為我們知道的這種龍圖騰形象。而在我國的歷史上,這種龍圖騰分為兩種。一種就是我們知道的這種龍,而另外還有一種龍便是蟠龍。當時,我們所知道這種龍是可以騰雲駕霧的天龍。而另外一種龍便是蟄伏凡世的蟠龍。最早記載天龍的《封神書》中說:「四千多年前,黃帝在荊山下(今天河南省閿鄉縣南)鑄大鼎,鼎成,遂騎龍升天。」以後,逐代相傳,及至唐宋則建龍王朝,以祈龍王保佑風調雨順,這種求龍王的習俗一直延續下來。其實,人們所說的「蟠龍」就是禹王。當時,由於大禹治水深得民心,就被人們認為他是龍的後裔。從此,龍就成為了帝王的象徵,歷代皇帝都自喩為「真龍」「天子」。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了清朝。清朝國旗上面也是繡上了龍,作為皇權的標誌。這樣,龍就成為了至高無上的權威代表。
在龍被皇權佔用以後,民間就不能夠使用龍這種皇權的標誌形象。皇帝的服飾稱為「龍袍」,皇帝的座椅稱為:「龍椅」,皇帝的宮殿稱為「龍宮」。以此類推,凡是皇帝享用的東西都打上了「龍」的烙印。自從龍圖騰被皇權獨霸以後,老百姓就不能夠隨便使用龍圖騰的標誌了。在封建社會中,凡是私下製作龍袍者,使用龍作為自己的服飾者,都是死罪。
當然,敬奉龍就成為了一種流傳下來的民俗了。比如說,我們在每年農曆的「二月二」這天,就要進行祭祀活動。這就是民間所說的「春龍節」。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其實,二月二這天正是我國農曆二十四何節氣中的驚蟄前後,據民間說法是:「龍睡了一整個冬天,從驚蟄這天開始就開始甦醒了。這個時候的龍就要怒吼、要甩尾巴了,所以天上就開始響雷了。」
這就是中國龍圖騰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