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脫胎於上古華夏,且文明一脈相承。自夏族之時,就已經有龍旗產生。那麼,龍旗之中的龍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難道是對蛇的崇拜?對鱷魚的崇拜?還是對蠑螈的崇拜?甚至在坊間還有認為是多種圖騰合一而成。
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如今的龍形是非常完整且成熟的,從歷代變化來看,龍形一開始並非我們目前所認知的樣子。是否可以這麼想:封建社會的人們也是不知道龍的具體來路,只是一直傳承而來,繼承下去。或者說,歷史的車輪走到封建社會時,龍形已經褪去曾經質樸原始的樸素外觀,在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和統治者也對已經成熟的圖形進行了當時文化要求的改造。
而今天人所看到的是各代的龍形模樣,且定式的思維總是以封建社會的龍圖騰為基準,個人認為,封建社會的龍形已經失去了原本的模樣,只是他們是前人,我們會更加的尊敬,但是要論客觀的研究,封建社會的龍形還是有太多的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色彩。
從最初的龍圖騰起源出發,其形制肯定不同於今天,也不一定是有角有鱗有髯的。只是一個很類似龍的形狀,曲折蜿蜒。前邊說到大眾對於龍形的認知是源於動物的模仿。筆者認為,在上古時代,當時的人類歷史看到了鱷魚,也未必能立馬刻畫出形狀來,而且從歷代典籍記載中可知,鱷魚這一物種早就有所認知,龍形和鱷魚兩回事。其次是蛇,不論民間還是官方,對於蛇是很容易刻畫的,而更大的蛇形卻是伏羲女媧,也就是說,從最早的時候人們也已經認清了龍和蛇是有區別的。蛇有蛇專門指的意向,類似龍,但終究不是龍,十二生肖裡也沒把蛇當作龍,而是龍即是龍,蛇就是蛇,分的非常清。
這說明,古人甚至是上古人是知道龍、蛇、鱷魚是三個不同物體。一方面不可能立馬就有那麼複雜的龍形,因為繪畫還達不到那個高度,另一方面說明,龍形一開始並不是動物崇拜,龍形一定是從簡單線條發展而來的。
既然不是源於對動物的崇拜,那就是源於對自然的崇拜。自然界中是什麼東西可以讓人們都能引起注意,並如此崇拜?
是天?閃電?大海?土地?可是論圖案,只有閃電可以畫一畫,那為什麼要崇拜它呢?不能只怕它吧?它也得有用吧,那麼什麼時候有用呢?對,沒錯,就是閃電打中樹木,引起大火時,附近的動物全被燒死燒熟,人類第一次吃到了比生肉還美味的食物,而且人類發現閃電打中樹木可以殺死一切動植物,人們除了感激閃電帶來熟食之外,也對其強大的殺傷力保持敬畏之心!
人類崇拜閃電,可是又可遇而不可得,想吃熟肉的念頭越來越強烈,越來越想拋棄生肉,如何掌握閃電,把動物燒熟。一定是在又一次草原或者森林大火時,人類目睹了火焰的威力,才明白其實沒有閃電一樣可以燒死動物獲得熟肉,隨著人類鍥而不捨的改造工具,在某一天發現用木頭打磨木頭可以發熱冒煙類似火焰,經多大量的反覆的實驗,人類掌握了火的發明。人類第一次把自然想握在手中!
人類掌握了火,就掌握了自然的一切,不再畏懼大型動物,不再吃生肉,不再害怕寒冷。火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改變,除了上述之外,火甚至可以將人們聚在一起,不再孤單,不再脫離隊伍,不再害怕黑夜,圍著篝火跳舞甚至舉辦大型祭祀活動。
與其崇拜天地雷電,不如崇拜火。是火給予了人類光明的未來。所以,中華文明一開始的自然崇拜一定是對火焰的崇拜。
火焰外形簡單,就是幾個彎曲的線條,甚至是一個火把的樣子就可以代表對自然的崇拜。
伏羲女媧時代就已經普遍使用火了,而且龍也有了,只是還不獨立。我們都知道,伏羲是八卦的創始人,八卦一開始就是和預測與祭祀相關的,在八卦中已經有了用龍作為表示運勢變化的標誌。那麼在伏羲之前,人們祭祀與預測的工具和標誌是什麼?沒錯,就是火!
換句話說,同樣是祭祀和預測,伏羲前和伏羲後,人類所使用的工具和標誌已經從火焰變成了龍。只有火焰的火苗是不斷變化形狀的,是蜿蜒曲折的,是從下向上的,也是從最小的火苗到熊熊大火再到衰弱的變淡的火星逐漸熄滅。
再易學中,龍就是代表的變化的運動的可上可下可起可伏的,這一變動的形象就是火焰起火到燃燒殆盡熄滅的過程。在伏羲畫八卦之前,龍已經頂替了火焰,且具有了初級形態與,但是沒有手腳沒有鱗狀沒有角沒有須和髯。這一切的具象是後來者不斷加上的。有了這個初級的龍形,才會有後期卦象中變幻莫測的龍。
慢慢的龍形得到普及,被不同利益需求的噴加上代表自己的意象,甚至是加到旗幟上,就像火把一般,為部落的人民指向光明和未來,團結一切力量,將自然掌握在自己手中。這種敢於掌握自然力量的文化,也決定了後來東西方面對史前大洪水的不同表現,東方更加敢於對抗災害而不是躲避。這一切全都因於一脈相承的,對於火焰崇拜和使用的認知,又因為這一切的自然變化,是東方人類對龍更加的認可和依賴,最終成為了終極權力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