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皇帝服裝上的龍圖騰

2021-01-08 騰訊網

中國古代有一種非常重要的服裝,因為穿著者的特殊身份而備受關注——這種服裝就是龍袍。我們現在所說的龍袍,多是通俗叫法,把皇帝所穿有龍的服裝都叫龍袍。其實確切地說,皇帝身上帶龍的服裝有兩種,冕服和龍袍,而這兩種服裝,所貫穿的理念是大不相同的。

01

周代冕服制度完善,龍紋僅排第五

龍圖騰的來歷,歷史久遠,已經無法完全說清了。在學者們的各種猜想當中,「整合說」的認同度更高。按照宋人羅願在《爾雅翼》中的描述,龍的「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因此,學者們認為,古代部落在合併時,把各自圖騰取一部分整合出一個新圖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說文解字》中講:「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這段描述概括了龍善於變化、興風致雨的本領。

很顯然,現實世界並沒有龍這種生物存在,但這恰好使它超越了現實、升華為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符號。精神來源於物質,但又具有一定的抽象屬性。

按照《尚書》記載,龍出現在服裝上是舜帝的安排。他提出把12種圖案——史稱「十二章紋」,製作在帝王所穿的冕服之上。其中,龍排序第五,前面還有日、月、星、山4種圖形。龍在這裡出現,恰恰就是想體現在任帝王具備善於變化、興風致雨的能力,當然也相當於對繼任帝王提出了要求。

最遲到周朝建立,冕服制度已經發展得非常完善。比如,周代把繪有龍紋的冕服稱為袞冕,天子和公爵皆可穿著,但是天子用升龍,公爵用降龍,以體現等級的差別。周朝第一批賜封的公爵,很多並不姓姬,所以那時的龍紋並不是為了宣告穿著者的血統,只是作為美德和能力的符號,可以理解為對帝王的加持。

把龍排在第五,說明其地位並不是至高無上的。在《史記·封禪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黃帝帶領百姓在首山採銅鑄鼎,功成之時,有一條龍垂著須髯下來迎接黃帝升天。黃帝首先騎在了龍背上,群臣及妻兒等70餘人也爬了上去。這時龍開始飛升,那些擠不上去的小臣,奮力抓住龍的須髯,但因人多過重,龍髯被拉斷,連黃帝的弓也被拉落下來。黃帝升天之後便成為天帝。

在這個故事當中,龍還只是黃帝升天的坐騎,黃帝並非龍的化身,龍也不是黃帝的原身。可以說,那時候黃帝等五帝的地位普遍是高於龍的。甚至到了春秋時期,秦穆公的女婿蕭史仍然可以騎龍飛行。

冕服從遠古一直延伸到了明代。雖然一直沒人探討這種用法是否正確,但在皇帝心中估計會感覺到隱約的遺憾。因為龍僅排第五,確實無法充分顯示「真龍天子」的身份和唯我獨尊的地位。所以,另外一種服裝——龍袍,成了填補遺憾的載體,最後徹底取代了冕服。

02

漢代皇帝成「真龍天子」,

龍袍到宋代第一次成制度

龍的地位達到至尊是從漢代開始的。司馬遷在《史記·高祖本紀》中講了一個故事:漢高祖劉邦的母親劉媼曾經在大澤岸邊休息,夢境中與神相遇。這時候,電閃雷鳴,天色昏暗,太公——也就是劉邦的父親,去找劉媼,看見一條蛟龍盤在她身上,不久劉媼就有了身孕,生下高祖。

可以說就是這個故事把皇帝和龍畫上了等號,此後真龍天子就成了皇帝的代名詞。這樣一來,等於為皇帝由嬴姓變成劉姓,以及此後變成楊、李、趙、朱等姓氏所產生的血統問題做了統一解釋——儘管他們在人間的姓氏不同,但都是龍的孩子,因此都具有執政的合法性。至此,龍與普通百姓就變成了統治和被統治的關係。於是在古人的邏輯當中,其中一小部分具有了比人類更高級的血統,是真龍天子。

但觀念先行,在服裝上進行體現則要到唐朝。然而,唐朝雖然有龍袍的記載,史料卻很不充分。我們今天看到的唐代皇帝畫像,儘管身上有龍,畫作的年代卻飽受質疑。一般來說,非專業人士往往會把冕服也稱為龍袍,但是嚴格地說,被稱為龍袍要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必須是上下連裁的袍服;二是必須以龍為主體花紋。按照這兩個條件,有些服裝雖有龍紋卻不是龍袍。

由於這種袍服與龍的體態取得了形似,並且對龍紋進行了極度強化,皇帝與龍的關係就合為一體了——皇帝就是龍本身。

龍袍第一次出現在服裝制度中是在宋代。宋代皇帝的一款袍服上規定要用龍紋,但是顏色並不是黃色,而是絳色。同時,龍也在皇后的鳳冠上出現,配置為九龍四鳳。描寫宋代宮廷生活的戲劇《斬黃袍》和《打龍袍》,從黃袍和龍袍的命名上是可以看到當時服制的微妙之處的。

03

元明清對龍圖騰的誇張運用,

使其由加持美德轉變為恐嚇人心

到了元代,皇族的重視促進了龍在文化藝術方面的發展,龍的形象高頻率地出現在建築、舟車、家具、器皿、旗幟、織錦當中。按照大型歷史文獻《三才圖會》的描畫,元代皇帝龍袍上的龍紋是巨大的。也許現代人很難讀出龍紋的視覺美感,但那個時代所追求的更多是震懾人心的效果,這對於元朝統治者而言非常重要。作為遊牧民族,很難在短時間內全部吸收中原文化,所以選擇中原百姓心中最神秘、最權威、且熟悉的龍紋,就更容易被理解、接受和尊重。把龍紋進行高度誇張,可以說是一種政治謀略。

這種狀況向後發展,到了清朝更是無以復加。或許明朝統治者並沒有思考過誇張龍紋的哲學和政治意義,甚至可能也希望放大這種迷信來提高皇族的神聖地位,所以龍袍得到了高度重視。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明朝皇帝畫像,最為常見的就是皇帝穿著龍袍。

不過,明朝還得宣告自己繼承的是中華正統,所以仍想保留十二章紋。怎麼辦?於是一種怪胎便出現了,就是在龍袍上再輔助另外十一個章紋。這樣一來,冕服存在的意義就越來越弱,到了清朝被徹底放棄,龍袍成為至尊。龍袍的龍紋一家獨大,其他章紋埋沒其中,徹底變成了陪襯。在北京故宮裡展示的龍袍,若非專業人士,很難找到另外十一個章紋。

在對龍圖騰越來越重視的背景下,龍紋的形態也越來越豐富。比如,升龍、降龍、正龍、團龍、立龍、行龍,還有二龍戲珠,等等。在《清朝通志》中記載,「皇帝御冬朝服,色用明黃……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要(腰)帷行龍五,衽正龍一,襞積前後團龍各九,裳正龍二、行龍四,披領行龍二,袖端正龍各一」,可見繁複。現存的一件清代皇后的朝褂上面就有78條龍,看上去簡直眼花繚亂。

正是由於元明清三代對龍紋運用的誇張瘋狂,皇族霸佔了整個民族的圖騰,這種唯我獨尊的心態必然導致其政權日益脫離百姓。從冕服到龍袍的變化,使得龍紋由加持美德轉變為恐嚇人心。所以僅從服裝心理看,物極必反,帝制就到了該滅亡的時候了。

冕服到龍袍,是兩種哲學和兩種政治的變遷,這個過程很漫長,但很深刻。皇族極力想獨佔龍圖騰,目的是維護統治,但也恰恰因為他們的努力,使得炎黃子孫都是「龍的傳人」這一信念得到強化。到了新中國,龍圖騰真正成為百姓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皇家宮殿供人遊覽,龍紋服裝可隨意穿著,龍的精神得到更多的發掘。

04

龍圖騰為中國傳統花紋找到一條主脈絡

龍圖騰在其形成初期是整個民族的精神符號。除了古人總結出的善於變化、興風致雨等能力之外,我們現在不難發現它有如下兩大重要內涵。

其一,龍是多種生命的結合體。中華民族之所以有如此廣闊的疆土、如此眾多的族群,顯然離不開「合」這樣一種方式。其二,和:多種生命合於一體當然需要和諧。如果彼此間發生排異反應,新生命就不可能維持。因此,「合」是形象特徵,而「和」是精神本質。中華民族向來講究以「和」為貴,這是中華民族能夠歷久不衰、發展壯大的根本保障。

所以,龍圖騰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如果進一步挖掘,還會發現龍圖騰在服裝花紋的發展過程中,的確堪稱主脈絡。

首先,具象花紋。雖然龍本身並不存在,但是它的組合元素卻是現實生命體。按照古人的定義,龍是由9種動物整合而成——鹿、駝、兔、蛇、蜃、魚、鷹、虎、牛。這些動物既有食肉的,也有食草的,既有天上飛的,也有地上走的、水裡遊的;既有胎生的,也有卵生的,可以說概括了地球上大部分動物形式。而這些動物需要生存環境,因此關聯到天上的日月星雲、地上的山川花草、大海的波浪帆船……以上種種,激發出了古代服裝花紋的創作靈感。

其次,抽象花紋。龍的神奇之處不僅在於對具象花紋進行統合,還在於它對抽象花紋的巨大影響。龍紋的主體是一根線條,而線條是構成抽象圖形的核心元素。因此,龍的各種形態,盤卷、飛騰、行走……就可以抽象成多種傳統圖案。

比如,最典型的幾種:雲紋,圓形的線條纏繞花紋,可以理解為一條盤龍;雷紋,方角線條纏繞的花紋,同樣可以理解為一條盤龍,只是更具抽象意義;黻紋,龍紋若畫得圓潤,則是波浪形態,若畫得古拙,就會演變成一個弓字,這種近似長城城牆的花紋,以及由它產生的變形,被廣泛運用於建築、家具、器皿、刺繡、布匹等方面的花紋,在廟宇中能經常見到,而如果把這樣的兩個弓字相背繪製,就成了十二章紋當中的黻紋;此外,還有回紋、卍字紋等,皆以線條為核心元素,因此都可作龍形聯想。

更進一步的,就連中國的文字都可以想像成由龍構成。唐韋續《墨藪·五十六種書》中說到:太昊庖犧氏獲景龍之瑞,始作龍書。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根據龍的形態創立了文字,而文字,同樣很早就在服裝上運用了。

於是,當龍可以同時連接具象和抽象兩個領域的意象時,就相當於為中國傳統花紋找到了一條主脈絡,古人的創意空間由此變得完整圓通。這也是龍圖騰的絕妙之處。

◎本文原載於《中國青年報》(作者李任飛),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各部落圖騰,黃帝部落的圖騰並不是龍
    文/曉夢閣主圖騰一詞最早來自於北美印第安人鄂爾吉布族的方言,後來被西方人類學家所採用。圖騰是原始民族的族徽的標誌,是最早的原始崇拜對象。我們中國人經過幾千年的不斷融合形成的一個大集體——華夏,華夏的圖騰是我們崇拜的龍。在古代圖騰崇拜是氏族制度所特有的宗教形式,其主要特徵是在相信本氏族同某種動物或植物之間存在超自然的關係,該動物或植物就叫圖騰。
  • 中國龍圖騰海外形象調查 法國:沒人認為中國龍猙獰
    近日,上海一位專家提出重新審視中國的圖騰——龍,認為龍的英譯「dragon」在英文中是邪惡象徵。而在多哈亞運會期間,主辦者把中國的龍安插在了日本的隊伍中,而把另一個神獸——麒麟作為中國的象徵。這兩件事在網際網路上掀起軒然大波。中國龍的形象是否真的就是被誤認為西方的龍,因而被認為邪惡兇殘?中國龍的形象是否還不為外國人了解?為此,本報駐海外記者展開了「中國龍海外形象調查」。
  • 西安長歌行研學|龍圖騰
    龍圖騰圖騰詞源自印第安語,是「親屬」「標誌」 的意思。圖騰是原始人迷信某種動物或其他自然物同氏族有親緣關係,因而用來作為本氏族的標誌,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一種文化現象。中華民族的圖騰是龍,就像歌裡唱的「我們都是龍的傳人」。
  • 龍圖騰——中國文化對龍的執念
    龍是中國民間傳說中的形象,兼具馬、蛇、魚、狗、牛等多種動物的形象。從龍圖騰的起源或它的動物形象來看,龍是中國神話中的瑞獸。People paint the dragon’s shape with a horse’s head and a snake’s tail.
  • 圖騰、巫術、禮儀,代表男性的鳳凰,為何成了龍的「附屬品」?
    俗話說「龍鳳呈祥」,提起鳳凰總是與龍相對。最為中華民族象徵的龍,最初是由蛇加上各種動物而形成的,這代表著以蛇圖騰為主古代華夏部落不斷戰勝融合其它部落,並將它們的圖騰不斷融合到自身而形成所謂的龍。同時,鳳鳥也變成了中國另一個圖騰符號,成為東方集團頂禮膜拜的對象。詩經中說「鳳,神鳥也」,可見鳳是一種鳥的神話形態,是當時人們幻想的對象。
  • 在古代龍是怎麼成為中國皇權的象徵的?
    龍的形象在中國的歷史上出現得很早,一直作為神獸的出現。然而龍雖然出現得很早,但作為中國整個國家的圖騰以及皇權的象徵,還是從秦朝開始的。或者說從秦始皇這個第一任的皇帝,擁有皇權開始,龍便成為了皇權的象徵。
  • 一些學者開始質疑龍圖騰說,並出現一些否定性觀點
    動物與人類在許多地方與人相似,又有許多人類沒有的優勢,如鳥能在空中飛,魚能在水中遊,爬蟲會蛻皮,又避居於地下……這一切,都正是初民們把動物放在圖騰對象第一位的原因。 比如龍 對龍的崇拜在中國歷史上是一種綿延了數千年的特殊現象。
  • 有趣的甲骨文,談談華夏的龍圖騰
    龍的傳人中國的歷史文明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的上古時代,距今超過5000年,但是遺憾的是,那個時代並沒有明確的文字流傳,我們只能從上古神話傳奇中追憶那些關於炎帝、蚩尤、皇帝等遠祖的傳說。歷史車輪緩慢的前行,來到距今大約3600年左右的夏商時期,終於出現了中國文明史上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因此,從甲骨文中還是能夠找到三皇五帝時期的一些影子的,因為甲骨文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象形的特質!三皇五帝時期的傳統風俗是否流傳到了夏商時期,已經難以考證。但是在三皇五帝時期,最最神聖和最最重要的事情應該只有一件:那就是祭祀。
  • 銅印史話‖古代四大神獸之龍圖騰藏書印 趙志丹傳統手工銅印鑑賞
    古代四大神獸之「龍圖騰·藏書印」中國銅印文獻博物館寶善堂銅印社◎秀容煙雨/禎泰銅印·趙志丹龍圖騰.藏書印,是指圖案與文字相結合的古典四神文化印章形式,四靈指古代神話傳說中象徵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的祥瑞生靈四神之中,青龍與白虎因為體相勇武,主要地被人們當作鎮邪的神靈,其形象多出現在宮闕、殿門、城門或墓葬建築及其器物上,在最後一種場合裡,龍已不是助墓主升天,而是鎮懾邪魔,保衛墓主的靈魂安寧。在古代,龍是皇權的象徵,又是祥瑞之物。《瑞應圖》云:「舜東巡狩,黃龍負圖,置舜前。」漢畫中出現的青龍,有的代表祥瑞,以示吉祥如意,有的是作為升仙乘駕的神物。尤其在漢代,龍既是一種瑞物,又可乘之升仙。
  • 為什麼中國的皇帝被稱為九五之尊,「九五」是什麼意思?
    中國古代的皇帝被稱為九五之尊,或者稱為九五至尊,與中國的龍崇拜和易經有關。我們首先來說,龍的圖騰崇拜是如何與皇權聯繫在一起的。《說文解字》中解釋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龍是一種近乎神話的動物,它神通廣大能大能小變化多端,代表著無所不能的形象。
  • 貨幣上的龍圖騰,你見過多少?
    但這只是名稱上的差別而已,從龍的形式上來講無論龍和蟒都是四足蛇類,形狀無差異。中國龍並非一開始就有五爪,而是從三爪、四爪到五爪發展過來的,從龍的形式上來講無論龍和蟒都是四足蛇類,形狀無甚差異。龍在狹義上是中國帝制時期的皇帝象徵物,唯有皇帝能使用五爪的龍當作記號或黃袍上的刺繡,其他大臣及皇族只能用四爪的龍又稱蟒。普通老百姓,即平民階層是不允許擁有任何龍或與龍相關的物品或形象,否則就是謀反篡逆,可以被直接處決。在臺灣的許多廟宇皆有龍的雕像或畫像,皆是四爪龍。清以後的現當代,由於龍與封建統治者脫離了關係,所以可以按人們的喜好繪製或塑造成三、四、五趾。
  • 華夏民族是在什麼時候開始崇拜龍圖騰的?上古時期就可能有了
    大家知道,在我國古代,龍紋服飾是身份尊貴的人的象徵,皇帝被稱為真龍天子,一般人是不能隨便用龍圖案的,龍是存在於神話中的一種生物,龍圖騰一直是華夏民族崇拜的主要圖騰,但是,華夏民族又是在什麼時候開始對龍圖騰開始崇拜的呢?
  • 呂寧思:龍年郵票有悖於國人心中龍圖騰形象
    呂寧思:本周四發行的龍年郵票在中國民間引起了一陣反感的聲浪。這在歷年來生肖郵票發行史上好像沒有過。反對聲浪的理由很清楚也很簡單。這龍為什麼惡形惡狀或者說兇神惡煞一般呢?中國人向來是自稱龍的故鄉、龍的傳人,對於龍圖騰的意義是非常重視。中國古代皇帝登基叫做穿龍袍,當年大清王朝的國旗是黃龍騎,大清王朝也專門出版過龍郵票。
  • 龍騰中國,古代玉龍中蘊藏的龍圖騰崇拜
    龍的觀念興起於原始社會圖騰崇拜時期。自古以來,水便是農耕社會不可或缺的因素,古人認為龍有興雲布雨的功能,華夏文明崇龍敬龍的文化由此產生。 「C」形龍(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玉龍造型簡潔生動,因形似英文字母「C」,故稱「C」形龍。
  • 服裝花紋上的審美、情感與政治
    圖一:中國常見的長線條花紋圖二:三星堆銅大立人像禮衣上的龍紋圖三:馬山戰國楚墓出土衣物的圖案單元中國傳統服裝用過的花紋數不勝數:日月星辰、珍禽瑞獸、花鳥蟲魚、山水人物,圖形文字……與中國畫的留白思維相反,古代常用花紋往往充滿整塊布匹,清朝尤甚。
  • 中華民族的圖騰—龍
    龍圖騰,是中國漢族的民族圖騰。漢族的民族圖騰是由一隻龍與一隻鳳組成,意思代表陰陽,也就是男女,由於漢族人口眾多,佔據了中國歷史發展大部分,所以延續了中國最古老的動物龍,作為自己民族的標誌。圖騰來由龍的形象的來源有多種說法,一說來源於鱷魚,一說來源於蛇,也有人認為來源於豬,甚至有說法稱最早的龍就是下雨時天上的閃電。現在多數專家認為龍是以蛇為主體的圖騰綜合物。它有蛇的身、豬的頭、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須、鷹的爪、魚的鱗。
  • 中國這三個城市與「龍」有關,其中一個出15個皇帝,你知道嗎?
    中國的人們對龍文化一直都非常追崇,龍圖騰的象徵意義也非常特殊,古代的皇帝穿的都是龍袍,都用真龍天子來形容這種的崇高地位。因此中國的很多城市也喜歡和龍扯上關係,因有著龍文化而引以為傲,中國有這三個城市,都與龍有關,並且意義一個比一個特殊。首先來說說龍泉市。
  • 龍圖騰的變遷:起源於天象崇拜
    龍是我們的圖騰,也是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圖騰。「我們都是龍的子孫!」「我們都是龍的傳人!」很多中國人和海外華人都這樣說。然而,這種精神圖騰是如何形成並隨著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延續到現在的呢?在龍年到來之際,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研究所所長萬建中從龍圖騰的變遷上為人們進行了闡釋。
  • 龍真的存在嗎?簡析中華龍圖騰,我們都是龍的傳人
    小編真是無力吐槽,恐龍雖然帶個龍字,但其身形外表跟咱中國龍沒有一點相像的地方。再說恐龍一詞是19世紀英國古生物學家發明的,原意是恐怖的蜥蜴,國人簡潔翻譯為恐龍,而中國龍的形象早在幾千年前就已出現。而數千年來,並未發現真正意義上的龍的骸骨,19世紀40年代曾名噪一時的墜龍事件,後來經過考證,結果證明可能是一種海洋生物。
  • 五大屬龍皇帝:仨開國皇帝有個「真命天子」,倆宋帝一個被馬踩死
    龍是中華圖騰,在古代代表皇權,故皇帝穿龍袍,坐龍椅,使的用的都掛上一個龍字。如果再加上屬龍,這皇帝就更牛了。中國古代還真有不少屬龍的皇帝,下面介紹五位。晉武帝(236年-290年)。236年是農曆丙辰龍年,所以司馬炎屬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