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新中國成立71周年,還恰逢八月十五中秋節。雙節同慶,歡樂加倍!各種媒體公號朋友圈都在傳播兩大節日、八天長假,真有普天同慶的感覺。
去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天安門廣場舉行了隆重的閱兵儀式。當時看著電視裡的閱兵直播,抬頭仰望成群的戰鬥機,心中非常激動,感受到了祖國的偉大和中國人的自豪。
以前在國內沒什麼感覺,而今在海外,對祖國有了更深的理解。在這裡我們的身份是外國人foreigner,很多事情都受限制。比如最近很讓我頭疼的小學問題,新加坡公立學校名額首先分配給公民,之後給永久居民,如果還有剩餘可以給外國人,而且很多學校也要求外國新生參加入學考試,不保證錄取的。在北京儘管按戶口劃片、牛校難進,但有個學上還是比較容易的。以前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很多是祖國所恩賜的。
比如今年的新冠疫情,中國基本上在3月底就控制住了大範圍的傳播,現在已經44天沒有本土病例了。這一切歸功於上層領導的果斷決策,也歸功於幾十萬醫護人員的日夜奮戰,更要感謝所有中國人。武漢封城後,大部分中國人都做到了儘量居家隔離,非必要不外出,在短時間內阻斷了疫情的蔓延。作為人口超級大國,中國的抗疫是成功的,我們並沒有被病毒打敗,而是以最少的成本、最短的時間取得了勝利。
事實勝於雄辯:中國本土新增0,二季度GDP同比增長3.2%;而美國現在每日新增3萬多例,二季度GDP按年率計算萎縮32.9%;印度每日新增8萬多例,二季度GDP環比下降23.9%
娃在幼兒園的華文老師是中國人,她每次看到我們就說「老師看到你可開心了!」我想她說這話是真心的。我雖然來了沒多久,每次聽到有中國人的口音就倍感親切。昨天在樓下看到一個寶媽抱著小娃娃遛彎,說的是中國話,一問也是中國人,特別歡喜。
小時候讀余光中的《鄉愁》,只識其字,不懂其愁。後來長大了一點,離開家鄉北上求學,經常懷念起街上的美食來;而今僑居於此,時常想念親朋故友和他們濃濃的鄉音。
我的鄉愁,是那一輪明月,照耀著你,也照耀著我。
我的鄉愁,是一粒五仁月餅,包裹著堅實的乾果,也夾雜著葡萄的酸甜。
中國人最喜過節,中秋節便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古人留下無數中秋詠月的詩詞: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中秋節是人們對美好生活,家庭圓滿的一種願望,這也是中國人的傳統文化秉性。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老百姓不求大富貴,但求真圓滿。我覺得這是非常可貴的文化傳承,中國人就是希望四代同堂、社會和睦才好。西方社會講究個人獨立和自由,父母子女如同朋友;中國則以家庭或家族為單位,然後處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各種關係。之前聽過一個TED,裡面講哈佛大學用75年研究了724個人的一生來探討 ,what keeps us healthy and happy 如何才能幸福。研究結果表明,不是財富、不是名氣,真正能夠讓我們幸福的是healthy relationships 健康的關係。
所以中國人很早就知道了其中的奧秘,我們慶祝中秋,一起賞月,分享月餅,品嘗肥蟹,追求幸福。
但願今晚這裡也能看到明月,到時我們一起抬頭,月光會溫柔的將我的思念帶給遠方的你。
祖國強盛興萬代,花好月圓人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