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有位朋友,對茶藝表演情有獨鍾。
稍有閒空,便輾轉於各大會場觀看演出。
表演型茶藝,源於生活,但也高於生活。
在生活茶藝的基礎上,通過各種茶葉衝泡技藝的形象演示,藝術化的展示泡茶,飲茶過程。
再加入舞蹈、古箏、書畫等等要素,組成琴棋書畫詩酒茶。
自己從來都不排斥茶藝表演。
畢竟在那般精心營造的優雅環境氛圍下,能得到很好的享受。
但也要看適用場景,不推崇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效仿。
茶藝最本質的目的,應該是如何把茶泡得好喝,泡得出彩。
若是平日裡朋友喝茶,非要弄個茶藝表演流程,估計能喝到太陽下山。
消磨了耐心,等到真正品茶時,對香氣滋味的把握,便少了準確性。
泡紅茶,講究簡單,快速;而非複雜,緩慢。
專注於茶葉本身,才是正道。
既然提到紅茶,便來講述這些年所聽到過的錯誤衝泡方式,很多人依然在犯。
《2》
錯誤方式一:自來水泡紅茶
有位買了正山小種的茶友問,「為什麼按照你說的泡法,茶湯很澀,還有股水味?」
茶湯澀,可能是由於出湯太慢,或是茶葉內的澀味物質含量高。
但優質的正山小種來自桐木關,高山雲霧繚繞,地理位置優越。
良好的「溫、光、水、氣、土」,造就了正山小種的清甜鮮爽風味,且帶著一股清冽的高山韻。
那麼,問題就是出在了衝泡上。
原來,茶友還提了一個關鍵詞,水味。
於是仔細詢問了一遍衝泡細節,茶友答,「用蓋碗,快出水,用的是家裡淨水器過濾的自來水。」
問題,正是出在最後一句話——水質。
家用淨水器過濾後的自來水,依然是自來水。
但如今很多人存在著一個誤區,過濾之後,自來水就變為了純淨水,這是錯誤的想法。
純淨水的加工方式,必然是要經過特殊的機器設備,達到標準要求。
而淨水器只能過濾掉自來水中的泥沙,大顆粒物質,雜質等。
卻並不能讓水質從自來水變為純淨水。
這純屬無稽之談。
之所以有水味,是因為自來水在運輸往千家萬戶之前,要經過氯化法消毒。
不可避免的,自來水中存在著部分氯氣殘留物。
即便是將水燒至沸騰,也很難保證其中的氯氣完全揮發,不留一點痕跡。
因此,有茶友發現用自來水泡出來的紅茶,有股奇怪的水味,原因正是在此。
並且,當自來水中的其它物質與茶葉相結合之後,發生了特殊反應。
還會讓茶湯變得澀口,少了紅茶原本的順滑醇厚感。
以自來水衝泡出來的紅茶,香型減少,少了鮮爽感和清新感,滋味寡淡。
獨有的「花果香,桂圓湯」也只能跌落神壇,讓原本風味出彩的正山小種,變得平平無奇。
想要泡出優質紅茶多變的層次香型,鮮甜的湯水,建議用純淨水衝泡。
純淨水,無任何添加與雜質。
因此,用它來泡茶,可以完整的展現出一款紅茶的真正面目。
用純淨水和自來水衝泡同一款正山小種,一個香氣清新,湯水淳和,另一個卻稀薄寡淡,茶香微弱。
好茶和地攤貨之間的距離,僅僅隔著一杯自來水!
《3》
錯誤衝泡方式二:悶泡紅茶
不知從何時起,流傳起了一句話,「好茶不怕悶,怎麼泡都好喝。」
只想問,誰家的好茶捨得隨便泡?
花了大價錢買回來的紅茶,若是隨便衝泡,買好茶又有什麼意義?
反正都是悶一悶,好茶與劣茶之間的區別又體現在哪兒呢?
因此,這句話從本質上就是錯的。
但為何又有那麼多人推崇悶泡呢?
曾經有位茶友,在別家買到了一款紅茶,但回家衝泡之後發現,滋味很淡。
於是問賣茶的掌柜,人家告訴他,「紅茶要悶一悶才好喝,味道才會出來。」
以往喝紅茶,可從沒遇到過這種情況。
依靠悶泡才能有味道,恐怕這款紅茶的內質十分空洞匱乏,才出此言。
好茶要悶泡,只不過是某些人為了掩蓋自家紅茶內質不足的缺陷,所編造出的藉口罷了。
優質紅茶,最怕的就是悶泡了。
毀掉一款紅茶,只需一招悶泡,就能讓好茶承受難忍的痛苦,香氣滋味面目全非。
以正山小種來說,即便原本的滋味是鮮甜的,但悶一悶,也會變苦變澀。
好喝與難喝,僅在一念之間。
用悶泡還是快出水,決定了這款紅茶最後所呈現出來的風味究竟如何。
對於經過揉捻的紅茶而言,幹茶條索的表面本就覆蓋著一層風味物質。
經過沸水的快速衝刷後,內質快速釋放到茶湯中,形成一杯清甜可口的茶湯。
幾衝之後,紅茶內的茶氨酸,可溶性糖,茶黃素等物質逐漸釋放,茶湯飽滿有韻致。
入口鮮爽,清新,甜潤,並伴有回甘,這都是快出水所賦予好茶的完美表現。
而悶泡,會提早消耗紅茶的內質,不僅又濃又苦,還會變得不耐泡。
讓原本至少衝泡10衝的紅茶,內質提前釋放大半,則在大約4-5衝之後,滋味就走向了下坡。
優質紅茶,需要一衝一衝細細品味,不到10衝不能滿足。
而悶泡,使茶湯滋味欠佳,一泡上等的紅茶只能草率收尾,實為一大遺憾。
《4》
錯誤方式三:定點注水泡紅茶
這也是受茶藝表演影響頗深的表現之一。
提起水壺,將沸水倒入蓋碗中,且水柱只固定在一個地方,水滿則停。
用這種方法,可能會讓紅茶在碗中打圈旋轉,形成一個美妙的弧度,極具觀賞性。
但這樣衝泡出來的茶湯,卻缺少了一些韻味。
觀察正山小種的外觀,它的條索緊結,較為纖細。
可想而知,當沸水以定點注入的瞬間,幹茶便會由於重量過輕,漂浮在水面上。
如此一來,便只有與水接觸到的下層部分幹茶,才能釋放內質。
一般來說,110毫升左右的蓋碗,衝泡5克紅茶。
但在此情況下,卻只有3克,甚至2克幹茶在參與內質的釋放。
因此,茶湯中的內含物質析出有限,自然喝起來寡淡無味。
並且,在後續衝泡過程中,幹茶依然處於部分乾燥的狀態,未被充分打溼。
到了三四衝之後,所有幹茶才剛剛吸飽了水,開始釋放內質。
這種方式,只會讓紅茶的表現不夠純粹。
喝起來不淳和,不飽滿,不夠有「桂圓湯」之感。
原本滋味出彩的紅茶,因此而變得平庸。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環壁注水。
注水時,以畫圈的方式注水,且在過程中不斷縮小畫圈的範圍。
從開始注水直至結束,儘可能保證每一片幹茶都被水打溼。
這樣的茶湯,從第一衝起便是均勻的,全方面展示紅茶的香氣和滋味,讓眾人一品優質茶的美妙風韻。
喝一泡紅茶,自然是品味其中多變的香型,和鮮爽細膩的湯感。
表演型茶藝,並非適用於生活泡茶。
《5》
生活,並非表演。
若是以茶藝表演的方式泡茶,終究辜負了好茶。
正確的衝泡,於優質紅茶而言,是一種愛護,更是一種尊重。
衝泡與好茶,如同良師益友般的關係。
伯牙絕弦,只因鍾子期病故,知音難覓,終生不再彈琴。
而好茶,必然也需要善待。
加之正確的衝泡技巧,方能展現其中的無上風採。
否則,買好茶也失去了意義,淪為與劣茶同樣的境地。
驥不自千裡者,待伯樂而後至也。
希望每款好茶,都能遇到自己的伯樂。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