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養心日課四條,做到這四條,身心健康,事業成功不在話下

2021-01-09 弘毅國學文化

曾國藩養心日課四條——慎獨、主敬、求仁、習勞

【慎獨】

◆原文概要

一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藥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解讀

這裡曾國藩提出了,養心日課的第一條,慎獨則心安。自我修養,沒有比養心更難的。人的內心有善的想法,也有惡的想法,但是如果人不能真正去盡力的斷惡修善,這就等於自己欺騙自己了。自己內心的想法,雖然別人不知道,但是自己是非常清楚的。《大學》中也提出了,「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如果真能做到喜歡善如同喜好美色,討厭惡事如同討厭惡臭一樣,盡力去掉人慾而存天理,那麼《大學》中所說的自謙,《中庸》中所說的戒慎恐懼,都能夠切實地做到。

所謂養心,沒有比寡慾更好的辦法,正如老子所說的「少私而寡慾「。所以,能夠慎獨,則能夠自我反省不會感到內疚有愧於心,可以無愧於天地鬼神,這就不會有行為導致不安。人生如果沒有一件內心感到羞愧的事,心裡就會泰然,常常感到愉快平和。跟大多數人想到的恰恰相反,不是財富、名利雙收讓人心安,慎獨反省,讓行為上沒有羞愧的事,心理上感到平和,一切坦然,這個才是人生自強的首要之道,人生快樂的首要方法。

【主敬】

◆原文概要

二曰主敬則身強:「敬」之一字,孔門持以教人 ,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若人無眾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能懈慢,則身體之強健,又何疑乎?

解讀

第二條是主敬則身體強健。這裡曾國藩提到了「敬」這個字,「敬」是孔子、孟子用來教育人的,古代的讀書人和士大夫的修養都離不開「敬」這個主旨。敬的功夫是內心靜定純一,沒有雜念,外表則整齊嚴肅。敬的氣象是出門如同是去見重要的客人,役使老百姓如同是參加隆重的祭祀活動。敬的效驗是內心修養以安天下百姓,誠篤恭敬則天下太平。

最切近的功效是「敬」能使人身體健康,為什麼這麼說呢?人若莊敬,身體就越來越強,人若貪圖安逸,身體則越來越差。人若莊敬,則對待任何人和事物都會認真,一絲不苟,身心安泰,作息規律,身體自然健康。如果不莊敬,任由習氣,環境支配,隨波逐流,自然好逸惡勞,貪圖安逸,作息不規律,生活沒有節制,導致身體越來越差。從養生保健的角度來看,「敬「雖然是心理上的行為,但是卻對我們的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換句話說,認真生活的人,生活也會認真對待你。

古代重視祭祀等重大活動,或者為了應對在戰場上的危急時刻,那怕年邁多病也需要振奮精神。雖然現代生活跟古代不同,但是生活的節奏也越來越快,碰上突發事件更需要人有振奮的精神,強健的身體。生活節奏加快,物質極大豐富,人們更提倡效率,反而忽視了踏踏實實做事,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量變才能產生質變,如果對待任何事情都恭恭敬敬的去做, 正如曾國藩守拙的思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進步不求甚速,但求每日進步,必然身體強健,最終獲得事業成功。

【求仁】

◆原文概要

三曰求仁則人悅: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誠如其說,則雖盡立天下之人,盡達天下之人,而曾無善勞之足言,人有不悅而歸之者乎?

解讀

這裡曾國藩提到,日課第三條,如果追求仁,人們就會感到愉快。為什麼這麼說呢?人生出生,是獲得天地的稟賦,有天地的理成的性和天地的氣而成的體。所有人的產生是自然的造化之功,正所謂天有三寶日月星,天地人並稱三才。人和世界萬物都是同出一源,上天有好生之德,人如果只知道愛惜自己,就違背了天地生生不息的循環之理,天地無私而慈愛萬物,人要效法天地的道理去關愛萬物。

讀聖賢書,正如孔子所說的「仁」的精神,儒家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教育人們要追求仁,正如這幾句話所說,「自己若想成就事業,首先就要幫助別人成就事業,自己想要顯達,首先就要幫助別人顯達」。世界上最成功的人是什麼樣的人呢?筆者在這裡提問,是自己獲得巨大成功的人就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人了嗎?和大多數人認為的相反,世界上最成功的人,不是自己成功,而是讓別人獲得巨大成功的人,這樣的人才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人。

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曾國藩一生都非常注重發現和培養人才。他自己獲得成功的同時,也讓其他人同樣獲得了成功,所以才受到了其他人的愛戴,也獲得了巨大的聲望。正如農民看到自己的播種有了收穫一樣,追求仁,讓其他人獲得快樂、幸福、成功,自己在心裡何嘗不是一件讓人愉悅的事情呢?這就是儒家,推己及人的仁愛精神,可以說曾國藩得到了儒家精神的真諦並在實際中付諸實踐。

正所謂仁者無敵,仁愛的人沒有對他人的敵意之心,關愛天地萬物,仁者愛人,必然得人愛。

【習勞】

◆原文概要

四曰習勞則神欽: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惡勞。無論貴賤智愚老少,皆貪於逸而憚於勞,古今之所同也。……是以君子欲為人神所憑依,莫大於習勞也。

餘衰年多病,目疾日深,萬難挽回。……每夜以此四條相課,每月終以此四條相稽。仍寄諸侄共守,以期有成焉。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這裡曾國藩提出,日課第四條,習慣於勤勞,則神都會欽佩。人之常情,沒有不好逸惡勞的,不論貴賤、智愚、老少,都貪圖安逸,害怕勞苦,這是古今都相同的。所謂自食其力,就是人一天的吃穿用度和他一天所做的事情,所出的力是要相稱的,這樣人和鬼神都會認同他。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不取不義之財,不得不勞而獲。辛勤的人,獲得甚少,富貴的人,終年安逸享樂,山珍海味,奢侈生活,這樣的日子放在任何時代都是不長久的。

這裡曾國藩提到,古代的聖明君主,賢德宰相,比如商湯通宵達旦地工作,周文王無暇吃飯,周公廢寢忘食,坐待天亮,都時時以勤勞激勵自己。以賢明的君王作為榜樣,說明辛勤工作的重要性。正如現代科學家做過的一個實驗,兩組小白鼠,一組飽食終日,無所事事,另外一組只能獲得70%食物,每日還要運動,結果第一組小白鼠短壽,每天無精打採,第二組小白鼠卻精神旺盛,身體健康。如果推及到人身上,恰恰驗證了《無逸》這個篇章中的推論,人若勤勞,便會長壽,人若貪圖安逸,便會夭亡。

陶侃搬磚

正如孟子所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無論任何時代,人都要習練技藝,磨鍊筋骨,不斷的學習,居安思危,才能長盛不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大禹治水,歷盡辛勞,三過家門而不入;墨子摩頂放踵,為天下人謀福利;都是自己非常節儉,拯救百姓卻不辭困苦。荀子偏愛大禹、墨子的行為,是因為他們勤勞的緣故。

辛勤勞作為天下付出,自然為天地鬼神所欽佩。而自私自利,只貪圖個人安逸享樂的人,連普通人都會唾棄,鬼神自然都不會保佑。所以,若要成為人們和神都能信賴的人,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習慣於勤勞。古語說的好「小富由勤,大富由命「,要想獲得任何財富或事業的成功,勤勞是必不可少的。

時過境遷,但是曾國藩的日課四條,對於任何時代的人來說,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慎獨則心安,主敬則體健,求仁則人悅,勤勞則神欽。做到這四條,就已經獲得了,身體健康,心裡平和,人際關係良好,事業成功,等等這些好處,最終關鍵還是要努力去實行,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相關焦點

  • 曾國藩的日課十二條,一個人的君子之志,你有沒有你的計劃
    曾國藩以一介布衣寒士,28歲時實現了許多讀書人夢寐以求的「書生變蛟龍」的理想,躋身於翰林院從而拿到了傳統社會的敲門磚,打破了曾氏家族幾百年「寒籍」的歷史。進入京師後,曾國藩並未如常人一樣沾沾自喜,而是在內心深處充滿著君子之志的偉大抱負。他認為,志向高遠對個人來講至關重要。
  • 曾國藩:凡成大事者,必將做到這兩條!
    曾國藩則是前一種人——他能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修補自己。年少時期的曾國藩,年少張狂,性子很烈,在北京城做官的時候,同樣也是一副放浪形骸,不可一世的樣子。有一次他應邀去參加一場的交友會,因與桌上一人觀點不符、言語不和,竟在宴席上拳腳交加,直接拿拳頭擂去了對方的一顆門牙。
  • 四條識人術
    曾國藩四條識人術,教你看人不走眼。一、財不足則多謀,越是沒有才華的人,越喜歡提建議。二、識不足則多慮,越是沒有見識的人,越是顧慮多。三、威不足則多怒,越是沒有微信的人,越喜歡用發怒來解決問題。四、信不足則多言,越是沒有信用的人。
  • 曾國藩3條家訓,曾家10代人出了200多個精英,無一敗家子
    其實答案就藏在曾國藩的日記、家訓當中,裡面尤其值得我們注意、重視和借鑑學習的,是以下三大要點。第一條:不睡懶覺,堅持早起對於沉迷於手機、入睡越來越晚的現代人來說,早起是一件異常困難的事情,但曾國藩家風的一大特色便是規定必須早起,無論是誰都要遵守。據說這一家風始於曾國藩的祖父。
  • 解讀曾國藩的私人帳簿 為今人上堂經濟課
    作家、歷史學者張宏傑繼《曾國藩傳》一書裡已經還原過一個立體的曾國藩。不管對曾國藩有怎樣的爭議,後世的人對他的文章家書、功業修為等還是一致推崇的,但因此,卻也忽略了他的經濟生活。近日,張宏傑繼《曾國藩傳》後,推出重磅力作《曾國藩的經濟課》,首次解讀曾國藩的私人帳簿及湘軍創業的財政密碼。
  • 嚴格落實「四條紅線」 繃緊「安全弦」
    「安全生產"四條紅線"包括:一是高危作業管理要嚴格管控,嚴密程序,認真開展風險辨識,嚴細措施,嚴肅監管。二是節假日,重要敏感時段,嚴格升級管理,嚴格現場確認,領導現場指揮。三是……」1月9日,在西南油氣田重慶氣礦萬州作業區碰頭會上,作業區生產副經理韋元亮再一次強調安全生產「四條紅線」內容。
  • 今人須在「敬」上下功夫,談曾國藩為何講「主敬則身強」
    前幾天讀《曾國藩評傳》,讀到曾國藩同治十年金陵節署中日記中所做的《日課四條》:「一曰慎獨則心安;二曰主敬則身強;三曰求仁則人悅;四曰習勞則神欽。」這些話曾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第二條讓我感觸尤深。第二條說「主敬則身強」。
  • 曾國藩:人交往中,銘記這三條中庸之道,讓你風調雨順!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曾國藩:熟記這三條「中庸」箴言,處理人際關係時遊刃有餘!中庸,在儒家思想看來,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它告誡人們在待人接物時,要保持中正平和,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的態度。簡單說,就是要把握好做人做事的分寸,不偏不倚!
  • 佛法講斷惡修善,善的定義包括四個方面,做到這四條感召福運來
    沒有人希望聽到別人說自己不好,這說明在大家心目中都是很認同善是一種美德這樣的觀念。佛法講斷惡修善,善的定義包括四個方面,做到這四條感召福運來。第一個方面,對自己有利益我們所做的事情,所說的話,包括我們的起心動念對自己有真正的利益,真正的利益是沒有副作用的,沒有副作用的意思就是對自己有利益但是不會傷害影響到其他人。
  • 合盤|成為「對的人」的四條鐵律
    有的是合婚姻,有的是合事業。還有的,是合關係倒底鐵不鐵,能不能夠長久。合的多了,便總結出了四條鐵律,列出來分享一下:成為對的人,有四個鐵律。一旦這四個條件都能夠滿足的話,那就是我們嚮往的完美關係了。如果四個條件能滿足三個,那也已經是相當不錯的緣份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能碰到這樣的人也姑且珍惜吧。
  • 上市公司監管底線在哪 易會滿給出四條「鐵律」
    」,提出了「四條底線」。   「上市公司和大股東必須牢牢守住四條底線:一是不披露虛假信息,二是不從事內幕交易,三是不操縱股票價格,四是不損害上市公司利益。」「證監會主席易會滿5月11日在中國上市公司協會2019年年會上要求,上市公司對照這」四條底線,要認真開展自查自糾。   易會滿稱,要進行監管流程再造,同時提高科技監管手段。
  • 借張秀萍老師的四條屏《羊》講講「三陽開泰」
    張秀萍作品 四條屏室內應用 還有一句解釋就是」出自《易·泰》,「三條陽線開啟泰卦的意思;,這與羊的本性相關,因為羊非到不得已時,不然是不會輕易動怒爭鬥。
  • 趣味測試:下面這四條路,你會選擇哪條,測試你適合創業還是打工
    下面這四條路,憑第一感覺選出一條你最喜歡的,然後給你答案。下面公布答案:答案A、選擇這條路的人,你擁有著很高的情商,對於人際交往有著很強的能力,你和周圍的同事與上司的關係都很好,這讓你在工作中十分順利。
  • 官場上如何做到明哲保身?曾國藩:先弄清楚背後隱藏的三條規律
    《曾國藩心學》不講晦澀艱深的道理,只分享曾國藩那些靠心學獲得升遷和朝廷重用的真實技能,看他如何一步步走上權力巔峰,從而給我們帶來啟發,打開普通人逆襲的大門。為了能系統、快速掌握曾國藩心學,建議從第一章看起。一個人能被人利用,說明你有價值。
  • 曾國藩家訓
    第一部分:養心日課四條——慎獨主敬 求仁習勞(1)◆原文 一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實用其力,以為善去惡,則謂之自欺。方寸之自欺與否,蓋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故大學之誠意章,兩言慎獨。
  • 識人術:經世之本,識人為先,學這四條識人術,慧眼識人
    曾國藩曾著《冰鑑》,專講識人、用人之術。他非常看重識人的本事,所以說:「經世之本,識人為先;成事之本,用人為先,乃古今成功者之唯一秘訣。」生活中確實是這樣,識人不明有時候會吃虧。如果看透了人心,就能運籌帷幄,世人皆可為己所用。
  • 借張秀萍老師的四條屏《羊》講講「三羊開泰」
    張秀萍作品 四條屏室內應用還有一句解釋就是」出自《易·泰》,「三條陽線開啟泰卦的意思;泰卦畫法是先畫一、二、三個陽爻張秀萍作品 四條屏1中國畫三羊開泰的懸掛,懸掛《三羊開泰》,可以增加一個人或者家庭成員的耐性和意志力,這與羊的本性相關
  • 曾國藩怎樣成為半個完人,這四副對聯,飽含人生智慧,可當座右銘
    梁啓超評價曾國藩「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成就震古爍今」。縱觀曾國藩的一生,他辦團練,統帥軍隊,辦洋務,聚攏人才,治學修身,終成一代聖哲。曾國藩為何能取得如此成就?他在做人、做事、治學等方面有哪些優點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文中所列舉的曾國藩撰寫的四副對聯,可以給你答案。
  • 古時所稱的「四瀆」是哪四條河?
    中央之國的形成<先秦篇> [第39節]下作者:溫駿軒 / 編輯:塵埃長篇連載,每周更新在了解周公又做了哪些安排之前,我們先來了解四條在中國古代具有神聖地位的河流。這四條河流在之前的分析中都有所涉及,也就是江(長江)、河(黃河)、淮(淮河)、濟(濟水),四條河流。
  • 曾國藩識人術:判斷一個人是小人還是君子,看這2點就夠了
    通過研讀曾國藩識人術,我們發現,想要辨別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參照曾國藩這2句識人術口訣,一看一個準。一、看志趣「凡人材高下,視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規,而日趨汙下,高者慕往哲盛隆之軌,而日即高明,賢否智愚,所由區矣。」這句話是曾國藩曾經寫給好友歐陽功甫的書信中寫道的,意思就是想要判斷一個人是高是低,只需要觀察他的志向趣味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