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養心日課四條——慎獨、主敬、求仁、習勞
【慎獨】
◆原文概要
一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藥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解讀
這裡曾國藩提出了,養心日課的第一條,慎獨則心安。自我修養,沒有比養心更難的。人的內心有善的想法,也有惡的想法,但是如果人不能真正去盡力的斷惡修善,這就等於自己欺騙自己了。自己內心的想法,雖然別人不知道,但是自己是非常清楚的。《大學》中也提出了,「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如果真能做到喜歡善如同喜好美色,討厭惡事如同討厭惡臭一樣,盡力去掉人慾而存天理,那麼《大學》中所說的自謙,《中庸》中所說的戒慎恐懼,都能夠切實地做到。
所謂養心,沒有比寡慾更好的辦法,正如老子所說的「少私而寡慾「。所以,能夠慎獨,則能夠自我反省不會感到內疚有愧於心,可以無愧於天地鬼神,這就不會有行為導致不安。人生如果沒有一件內心感到羞愧的事,心裡就會泰然,常常感到愉快平和。跟大多數人想到的恰恰相反,不是財富、名利雙收讓人心安,慎獨反省,讓行為上沒有羞愧的事,心理上感到平和,一切坦然,這個才是人生自強的首要之道,人生快樂的首要方法。
【主敬】
◆原文概要
二曰主敬則身強:「敬」之一字,孔門持以教人 ,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若人無眾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能懈慢,則身體之強健,又何疑乎?
解讀
第二條是主敬則身體強健。這裡曾國藩提到了「敬」這個字,「敬」是孔子、孟子用來教育人的,古代的讀書人和士大夫的修養都離不開「敬」這個主旨。敬的功夫是內心靜定純一,沒有雜念,外表則整齊嚴肅。敬的氣象是出門如同是去見重要的客人,役使老百姓如同是參加隆重的祭祀活動。敬的效驗是內心修養以安天下百姓,誠篤恭敬則天下太平。
最切近的功效是「敬」能使人身體健康,為什麼這麼說呢?人若莊敬,身體就越來越強,人若貪圖安逸,身體則越來越差。人若莊敬,則對待任何人和事物都會認真,一絲不苟,身心安泰,作息規律,身體自然健康。如果不莊敬,任由習氣,環境支配,隨波逐流,自然好逸惡勞,貪圖安逸,作息不規律,生活沒有節制,導致身體越來越差。從養生保健的角度來看,「敬「雖然是心理上的行為,但是卻對我們的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換句話說,認真生活的人,生活也會認真對待你。
古代重視祭祀等重大活動,或者為了應對在戰場上的危急時刻,那怕年邁多病也需要振奮精神。雖然現代生活跟古代不同,但是生活的節奏也越來越快,碰上突發事件更需要人有振奮的精神,強健的身體。生活節奏加快,物質極大豐富,人們更提倡效率,反而忽視了踏踏實實做事,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量變才能產生質變,如果對待任何事情都恭恭敬敬的去做, 正如曾國藩守拙的思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進步不求甚速,但求每日進步,必然身體強健,最終獲得事業成功。
【求仁】
◆原文概要
三曰求仁則人悅: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誠如其說,則雖盡立天下之人,盡達天下之人,而曾無善勞之足言,人有不悅而歸之者乎?
解讀
這裡曾國藩提到,日課第三條,如果追求仁,人們就會感到愉快。為什麼這麼說呢?人生出生,是獲得天地的稟賦,有天地的理成的性和天地的氣而成的體。所有人的產生是自然的造化之功,正所謂天有三寶日月星,天地人並稱三才。人和世界萬物都是同出一源,上天有好生之德,人如果只知道愛惜自己,就違背了天地生生不息的循環之理,天地無私而慈愛萬物,人要效法天地的道理去關愛萬物。
讀聖賢書,正如孔子所說的「仁」的精神,儒家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教育人們要追求仁,正如這幾句話所說,「自己若想成就事業,首先就要幫助別人成就事業,自己想要顯達,首先就要幫助別人顯達」。世界上最成功的人是什麼樣的人呢?筆者在這裡提問,是自己獲得巨大成功的人就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人了嗎?和大多數人認為的相反,世界上最成功的人,不是自己成功,而是讓別人獲得巨大成功的人,這樣的人才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人。
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曾國藩一生都非常注重發現和培養人才。他自己獲得成功的同時,也讓其他人同樣獲得了成功,所以才受到了其他人的愛戴,也獲得了巨大的聲望。正如農民看到自己的播種有了收穫一樣,追求仁,讓其他人獲得快樂、幸福、成功,自己在心裡何嘗不是一件讓人愉悅的事情呢?這就是儒家,推己及人的仁愛精神,可以說曾國藩得到了儒家精神的真諦並在實際中付諸實踐。
正所謂仁者無敵,仁愛的人沒有對他人的敵意之心,關愛天地萬物,仁者愛人,必然得人愛。
【習勞】
◆原文概要
四曰習勞則神欽: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惡勞。無論貴賤智愚老少,皆貪於逸而憚於勞,古今之所同也。……是以君子欲為人神所憑依,莫大於習勞也。
餘衰年多病,目疾日深,萬難挽回。……每夜以此四條相課,每月終以此四條相稽。仍寄諸侄共守,以期有成焉。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這裡曾國藩提出,日課第四條,習慣於勤勞,則神都會欽佩。人之常情,沒有不好逸惡勞的,不論貴賤、智愚、老少,都貪圖安逸,害怕勞苦,這是古今都相同的。所謂自食其力,就是人一天的吃穿用度和他一天所做的事情,所出的力是要相稱的,這樣人和鬼神都會認同他。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不取不義之財,不得不勞而獲。辛勤的人,獲得甚少,富貴的人,終年安逸享樂,山珍海味,奢侈生活,這樣的日子放在任何時代都是不長久的。
這裡曾國藩提到,古代的聖明君主,賢德宰相,比如商湯通宵達旦地工作,周文王無暇吃飯,周公廢寢忘食,坐待天亮,都時時以勤勞激勵自己。以賢明的君王作為榜樣,說明辛勤工作的重要性。正如現代科學家做過的一個實驗,兩組小白鼠,一組飽食終日,無所事事,另外一組只能獲得70%食物,每日還要運動,結果第一組小白鼠短壽,每天無精打採,第二組小白鼠卻精神旺盛,身體健康。如果推及到人身上,恰恰驗證了《無逸》這個篇章中的推論,人若勤勞,便會長壽,人若貪圖安逸,便會夭亡。
正如孟子所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無論任何時代,人都要習練技藝,磨鍊筋骨,不斷的學習,居安思危,才能長盛不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大禹治水,歷盡辛勞,三過家門而不入;墨子摩頂放踵,為天下人謀福利;都是自己非常節儉,拯救百姓卻不辭困苦。荀子偏愛大禹、墨子的行為,是因為他們勤勞的緣故。
辛勤勞作為天下付出,自然為天地鬼神所欽佩。而自私自利,只貪圖個人安逸享樂的人,連普通人都會唾棄,鬼神自然都不會保佑。所以,若要成為人們和神都能信賴的人,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習慣於勤勞。古語說的好「小富由勤,大富由命「,要想獲得任何財富或事業的成功,勤勞是必不可少的。
時過境遷,但是曾國藩的日課四條,對於任何時代的人來說,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慎獨則心安,主敬則體健,求仁則人悅,勤勞則神欽。做到這四條,就已經獲得了,身體健康,心裡平和,人際關係良好,事業成功,等等這些好處,最終關鍵還是要努力去實行,千裡之行始於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