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將《道德經》看作是自己的生命之書,他曾言:「有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在我看來,四分之一部《道德經》就可以治天下」。但是我看不懂《道德經》,怎麼辦?

一.我讀不懂《道德經》怎麼辦
《道德經》,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道德經》全篇5162個字,是春秋戰國老子的著作,簡簡單單幾千字沒卻涉及到了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內容,其中深奧的內涵和意思讓普通人「讀不懂」。很多人在網上發問「《道德經》講了什麼,如何讀懂《道德經》?」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強求讀懂它呢?也許不是你讀不懂,而是時機未到。

二.經典只有沉澱和等待後才能讀懂
有些書在過於年輕時遇見它是一種錯誤,你只覺得它講述的內容過於無聊和枯燥,或者不只所云。其實是你的閱歷太淺、見識太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從窗戶縫裡窺見房間的一個角落以為這就是整個房間的全貌。
等到年紀見長閱盡千帆,擁有了讀懂經典的合適時機,有見識和能力讀懂這本書了,卻因為年輕時井底之蛙的眼光給這本書打上了「不好」的標籤,於是真的錯過了。 我現在讀不懂《道德經》,沒有關係,不懂就大方地承認自己不懂,《道德經》值得等待。只有當我們擁有了一定的人生閱歷和社會體驗才能讀懂它。

三.真正的讀懂只能靠自己
「《道德經》我讀不懂」,於是有人開始百度,一搜什麼翻譯解讀全有了,但是那終究是別人的想法和理解,把別人的東西裝到自己的腦子裡,記得再牢,也終究是別人的見解。讀懂不是記住別人的翻譯和見解,而是自己思考。
白巖松解說《道德經》為什麼倍受推崇?因為他說的是自己的見解,是別人沒有提出過的想法。 讀書應該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急功近利想用速讀法把一本書嚼爛吸收是不可能的。白巖松說《道德經》是他的人生之書,是因為它蘊含的深刻哲理值得用花一生去解讀。

四.讀書應該是一個快樂的過程
孔子晚年的時候很喜歡讀《周易》,反反覆覆讀了很多遍,把串竹簡的牛皮帶子都磨斷了好幾次,後人稱「韋編三絕」,但是哪怕這樣孔子承認沒有完全讀懂,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與質了。」 孔子尚且承認自己不懂,更何況我們呢。
每個人的愛好興趣、性格特點、見識閱歷各不相同,不可能存在放之四海皆準的必讀書籍。如果真的存在必讀書籍的說法,那我覺得《論語》、《周易》、《春秋》等等國學經典都應該榜上有名,但是我們看得懂嗎?事實是看不懂。

我不承認必讀書籍的說法,但是我認為存在多少歲可以讀的書籍,可以讀不是指強制要求只有到了那個年齡段才能讀,而是說到了那樣一個人生階段才能真正明白那本書的內涵。
讀書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閱讀應該帶給人的是精神和心靈的洗滌,而不是讓你產生「我讀不懂」的焦慮感。讀書不該帶著太重的功利心,我看中的是讀書帶給我的快樂,而不是讓讀書直接為我生產價值。

我是小谷,專注於文學思考,你對讀書有什麼樣的理解呢?我現在讀不懂《道德經》,但是不代表我以後讀不懂,認識是一步步深化的。床頭放一本經典是告誡自己「我很淺薄,我應該要讀書」。 喜歡我記得關注點讚收藏哦。
註:侵刪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