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成功製造「軟體機器人」,可進入人體內治病,某些醫生要下崗

2021-01-17 中國機器人網

         據報導,近日,美國的《財富》雜誌刊登了一篇文章,重點討論了軟體

機器人

的未來發展趨勢,以及它們的

應用

方面,認為軟體機器人未來或幫助人類實現更多的可能。

什麼是軟體機器人?

提到機器人,在我們的印象中,它們是冰冷又堅硬,不過,軟體機器人卻非常的柔軟,這也讓它們在和人類接觸的過程中,變得更加可靠和安全。

和機器人一般用金屬材料來製造不同,軟體機器人在製作材料方面,一般都採用非常柔軟的材料,目前比較常見的材料有介電彈性體(DE)、離子聚合物金屬複合材料(IPMC)、形狀記憶合金(SMA)、形狀記憶聚合物(SMP)等等。

這些材料的特點就是,它們更加的智能,而且在研發方面, 也更注重生物模仿,畢竟對於人類發展來說,自然生物也是人類進步最好的老師之一。

近年來,在機器人的研發上,科學家們開始逐漸更加側重於軟體機器人的研發,相較於那些傳統的、並不柔軟的機器人,軟體機器人的應用前景非常廣泛,不僅可以深入到很多傳統機器人無法抵達的地方,更是有希望進入人體,在人體內穿梭進行手術治療等。

因為柔軟的身體特徵,讓它們可以在狹小的空間裡來去自如,比方說在地震救援的過程中,深入重災區被掩埋的廢墟之下時,這種軟體機器人就可以發揮極大作用,幫助人類展開救援工作,也可以與時間賽跑、爭分奪秒。

軟體機器人真的可以進行人體手術?

伴隨著人類的發展,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甚至是過去想都不敢想,只能在科幻作品中看到的場景,都在一一變成現實,比方說人類正在嘗試著離開地球,去尋找新的家園,再比方說未來人類做手術,可能不再需要真人醫生親自上陣了,只需要機器人就可以。

研究者認為,軟體機器人的市場規模是非常巨大的,大約在2024年左右,就可以達到21.6億美元,而在修復手術方面,軟體機器人或許也可以成為人類身體的一部分。

在納米材料的加持下,這些軟體機器人也被賦予了不一樣的生命,科學家們希望它們未來會成為患者的外骨骼,通過軟體機器人,來讓身體殘缺的人重新變成一個正常人。

看起來是不是非常棒?不過,真正想要實現這一點,還需要漫長的時間,因為目前在軟體機器人的研發階段,還是處於起步階段,科學家們對於軟體機器人的了解,目前還只是皮毛,以生物模仿和實驗為主,想要大規模應用,短期內是無法實現的。

此外,未來軟體機器人還將被送上外星球,成為人類探索太空的「先頭部隊」,幫助人類深入到外星球的隱秘角落。

NASA計劃將軟體機器人送上火星

我們都知道,NASA是計劃在2030年前後,進行載人登陸火星的,而為了確保未來人類可以順利登上火星,而且有機會對火星進入實地勘測、確保火星有機會變成人類的第二家園,NASA的科學家團隊,目前也在加緊研發軟體機器人,因為它們可以在火星上執行很多傳統機器人無法完成的任務。

而且由於它們非常柔軟,可以變換各種形狀,這也讓它們未來有機會成為人類在外星球上的「防護掩體」,確保太空勘測任務更加安全。

可以說,在人類研發軟體機器人,甚至是人類科學技術發展方面,人類的想像力有多豐富,人類就有機會達成多麼不可思議的成就。

這就好像是在過去,我們根本想像不到有一天可以不帶錢包、證件等出門,可是如今只需要一部手機,一切都被裝了進去。

拿人類太空探索來說,似乎再過10年-20年之後,我們就會真的在月球上擁有太空基地了,甚至未來普通人也有機會去太空旅行。

可以說,時代不斷在進步、科學不斷在發展,相信用不了多久,軟體機器人研發方面,就會有更多的成果傳來,未來會成為人類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甚至伴隨著人類的想像力,或許軟體機器人還將超乎我們的想像。對此,你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

相關焦點

  • 前瞻機器人產業全球周報第84期:跳街舞、拍短片!ABB機器人和王嘉爾...
    在微觀示蹤測試中,研究人員發現,迷你手術機器人的精度比手動控制工具高68%。該機器人還成功地完成了精確程序的模擬版本,其中外科醫生將針頭插入眼睛以「將治療劑注入眼球後部的細小靜脈中」。mini-手術機器人能夠穿刺一根矽膠管,該矽膠管可複製視網膜靜脈(大約是頭髮的兩倍),而不會造成損傷。
  • Science封面:這個模仿怪魚嘴巴結構的「雙模」變形機器人火了!
    一種叫做「吞鰻」的魚類啟發了一支由韓國首爾國立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葡萄牙瑞比克夫-尼格勒基金會(The Rebikoff-Niggeler Foundation)、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的學者們組成的研究團隊。
  • 《智能製造為戰「疫」賦能》系列報導之四:機器人作戰 智能製造...
    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在此次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中,「智能製造……等新興產業展現出強大成長潛力。要以此為契機,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 科技史上12月4日日本製成可與人對話機器人
    1965年12月4日,國際標準時間十九點三十分,美國在甘迺迪角用「大力神Ⅱ」式火箭發射了「雙子星座七號」衛星式宇宙飛船。這個宇宙飛船重3289公斤。飛船發射後六分鐘進入軌道,並於國際標準時間二十一點零六分時環繞地球運行了一周。它的近地點為161公裡,遠地點為325公裡。
  • 中了馬雲的「計」,可也為時已晚了
    如果你不想出去,只需在手機上點單,機器人便會將你所需要的食物送到房間,消費完成後無需結帳或籤單。傳統酒店的退房方式是客人先要到前臺告知,然後保潔人員進房檢查後才辦理退房手續,效率極低。而在未來酒店,只需要手機上點擊退房,你在酒店期間的消費清單一目了然出現在手機屏幕上,付款結帳即可走人。
  • 新研究警告生吃蜈蚣可致腦膜炎
    有一些民間偏方聲稱生吃蜈蚣能治病,但中國研究人員30日警告說,生吃蜈蚣不但治不了病,反而可能引發腦膜炎。
  • 加速機器人場景化落地,獵戶星空入選鈦媒體「EDGE TOP50科技企業」
    獵戶星空憑藉打造「真有用」的服務機器人,讓人們從重複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讓生活因智能而更有趣,進而成功入選。   智能服務機器人公司獵戶星空,在行業內率先提出「AI+軟體+硬體+服務=機器人」的公式。基於這一公式,獵戶星空獨家打造了行業中全自研的全鏈條AI技術,擁有機器人作業系統應用開發能力、全棧硬體設計製造能力、全國網點服務能力。
  • 放血能治病 但不能治百病
    ■商報記者 王惠叢   張孟愛    通訊員 王紅專  一根細細的銀針,突然快速刺進人體內,血珠隨即冒出……  這「血腥」的一幕,其實是一種古老的中醫療法,叫做「刺絡放血療法」,古已有之,能治療多種疾病,如今不少正規醫院也依然在使用。
  • 機器人入門資料:機器人的工作原理(最詳細)
    機器人的腿通常是在液壓或氣動活塞的驅動下前後移動的。各個活塞連接在不同的腿部部件上,就像不同骨骼上附著的肌肉。若要使所有這些活塞都能以正確的方式協同工作,這無疑是一個難題。在嬰兒階段,人的大腦必須弄清哪些肌肉需要同時收縮才能使得在直立行走時不致摔倒。同理,機器人的設計師必須弄清與行走有關的正確活塞運動組合,並將這一信息編入機器人的計算機中。
  • 工業機器人在定製家具中的普及應用
    自動砂光機   砂光機在木家具製造領域的廣泛採用,一方面解決了打磨過程中粉塵對人體的危害及安全問題,另一方面能夠根據工件輪廓形狀、表面粗糙度滿足加工工藝要求,實現自動砂光。   另一方面,隨著定製家具生產結構的升級,家具企業追求更靈活的加工方式,這使工業機器人在家具生產中得以應用,實現了「機器人換人」這一理念。   所以說,工業機器人推動了定製家具的發展。工業機器人在定製家具生產過程中的優勢可表現為:    1、可編程。
  • 日本養生專家石原結實:治病要把自己當成動物
    日本著名的健康養生專家石原結實說,早餐不想吃就不要吃,一天吃一頓就夠了;他還說,「發熱」是提高人體免疫力的有效途徑;他甚至說,生病了甭管中醫西醫都不要看,想想動物們不吃藥,靠節食和發熱就能痊癒,所以患者要樹立「人在根本上就是動物」的思想,向動物學習,依靠自身的免疫力治病。  石原家族世代行醫,且是御醫。他在日本醫學界的家室背景無可質疑。
  • 欒加芹:易經治病價值的布道者
    已進入中年的欒加芹眼神清澈,笑容如水。她在熟讀《黃帝內經》《本草綱目》等醫學典籍的基礎上,又對《易經》進行了深入研究,深悟醫易同源、醫易相通之妙理。她以現代數學的思維方式解讀傳統《易經》,並且給出《易經》直接指導臨床治病的明確的方法。
  • 內科系統的常用藥激素,是治病的天使還是害人的魔鬼?聽聽醫生說
    對於內科醫生來說,激素是再熟悉不過了,這種來源於人體內部的物質具有神奇的功效,關鍵時候可以救命,這也是很多醫生喜歡使用它的原因,不僅可以救命,激素還可以治病,臨床上有很多免疫相關的疾病都需要激素這種藥物對症治療,雖然無法徹底斷根,但激素強大的抗炎、抑制免疫的作用,還是讓很多病人得到了益處。
  • 性愛機器人、安樂死、人體冷凍,那些不敢講的它都講了
    第一集的主題是機器人伴侶。曾寶儀和攝製組跑遍美國、英國、荷蘭等地,採訪娃娃工廠的製作者和使用者。探秘長生不老大會和人體冷凍中心 為了探究這個話題,曾寶儀參加了美國聖地牙哥的一個「長生不老大會」,了解一班激進的生命延續主義者的想法;也採訪了一位為了延長壽命,曾經秘密接受過兩項基因治療的47歲女士Liz。
  • 仿生機器人再度突破!普渡大學研發出最逼真的蜂鳥機器人
    四旋翼無人相信大家都知道,但是困擾四旋翼無人機進一步發展的是它的體積和重量問題,在目前的設計中,傳統四旋翼無人機依靠傳統的空氣動力學進行工作,這也導致其不能製造的無限小,因為製造的越小就不能產生足夠的升力來支撐它們的重量。
  • 踩扁還能跑的「蟑螂機器人」:未來或用於災害救援
    近日,以他為第一作者的一篇講述「蟑螂機器人」的論文發表在機器人領域的頂尖期刊上。吳一川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個「蟑螂機器人」可以實現像蟑螂一樣的高速運動,並能耐受一定程度的踩踏,未來有望應用於災後搜救、環境監測等領域,為人類服務。
  • 新加坡安保機器人:可記錄車牌號,半徑10米內360度巡邏
    的安保機器人在矽谷各地的企業園區和數據中心開始巡邏,到國內首臺公安智能安保機器人AnBot(中文名「深圳小安」)在深圳機場正式上崗,安保機器人正越來越多地代替人類上崗工作。在新加坡更是長久面臨著保安人員短缺的問題,這個自動巡邏機器人在新加坡也會變得越來越常見。Ademco是一家當地的安全服務公司,最近推出了一項機器人租賃服務,以減少保安從業人員的數量。這個1.6米高的機器人樣子並不像中國設計的「蛋形機器警察」,更像是一艘潛艇,長頸上有五臺攝影機,兩臺前置攝像頭和四個輪子。
  • 機器人2500年簡史:從公元前的木鴿到21世紀的波士頓動力機器狗
    在此舉獲得成功之後,通用汽車在1966年開始將其全面引入正式生產線。上世紀六十年代,Devol機器人工業部門的核心理念迎來了一系列創新與擴展。1968年,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慧實驗室聯合創始人Marvin Minsky發明了一種「觸手式機械臂」——這是一條由液壓裝置驅動的12節機械卑躬屈節,可通過操縱杆實現控制。
  • 「中車製造」 美國波士頓紅線地鐵正式上線運營
    經過了數月的測試,近日,美國波士頓首列新紅線地鐵正式上路了, 這列試點地鐵列車由中國的中車集團製造,其餘的新紅線地鐵車輛則在中車位於麻薩諸塞州的生產廠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