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起轟動全日本的懸案,殺人方式對社會危害極大。具有極強的隨機性,基本無法有針對性地防範。
我們把時間推回到1977年1月4日的凌晨,日本品川車站有6名員工完成了一天工作,下班一同走出了車站,準備走回距離不遠的宿舍。走了大概200米左右,他們經過了一個公共電話亭,其中一個女孩就在地上撿到了一枚10元的硬幣,她覺得自己的運氣不錯,剛想告訴大家,這時她又在旁邊發現了一瓶未開封的瓶裝可樂。當年的可樂都是玻璃瓶裝的,不像現在。這個女孩拿起可樂,給了6個同事裡年齡最小的那個,說我不喜歡喝可樂,送給你了。沒想到這個女孩的好心卻害了他。
這個年齡最小的同事名叫惠源明,當年16歲,還在讀書,他的父親是新幹線的員工,惠源明是來做兼職的。接著他們6人回到了各自的宿舍,惠源明就隨手把可樂放進了冰箱裡,由於第二天不上班,大家都不著急休息。洗完澡後,大家就到休息室聊天,直到凌晨1點多。這時,惠源明想起來還有一瓶可樂,於是他從冰箱裡把可樂拿出來帶到了休息室。打開後,喝了沒幾口就把嘴裡的可樂都吐了出來,覺得這個可樂的味道又苦又澀,味道很不好。於是趕緊用自來水漱了漱口,過了5分鐘,惠源明突然跌倒在地,身體不斷抽搐,漸漸失去了意識。同事見狀趕緊叫了救護車,10分鐘後救護車到達現場,並把他送到附近品川綜合醫院進行搶救,不幸的是,經過一夜的搶救還是沒能夠挽回他的生命,於早上7點半宣布死亡。由於他的症狀太特殊了,醫生也在第一時間通知了警方,經過法醫的檢驗,在他的身上發現了大量的粉紅色斑,法醫得出結論,惠源明死於氰化鈉中毒。於是警方也把他喝剩下的可樂進行檢驗,同樣在其中發現了氰化鈉。氰化鈉是劇毒,非常小的劑量就會致人死亡,死亡時間幾秒到幾分鐘不等,很難被搶救。
當時的警方以為這是一起單一事件,卻沒想到這次事件只是拉開了一個序幕。早上8:15,就在惠源明死後不久,離撿到那瓶可樂的電話亭不遠的地方,一名中年男子倒地不起,於是被人送到了醫院。然而到了醫院發現已經沒有生命體徵,經過警方檢驗,死因仍然是氰化鈉中毒。這名男子倒地的地方有嘔吐可樂的痕跡,在10米外的地方還發現了1瓶喝了一半的可樂。在100米外的路燈下又發現了一瓶只喝了一半的可樂,這顯然已經不是巧合了。很明顯,這是一起連環殺人案,經過了這兩起案件,警方對這件事情高度重視,立即組織了兩百人左右的特別行動小組,對案發地周邊進行了徹底的搜查。在中午12點50分左右,果然在一家商店的門前發現了一瓶未開封的可樂。這家商店的老闆有一個15歲的兒子,他說他在之前就看到了這瓶可樂,因為有事急著出去,想著回來再喝。沒想到回來以後,警察已經來了,幸運的是,他躲過了一劫。
氰化鈉致死的劑量是在0.15~0.2克,警方一共發現了4瓶毒可樂。這4瓶毒可樂按照被發現順序的氰化鈉含量分別為1.4~1.6克,1.9克,3克,9克。警方發現這4瓶可樂中氰化鈉投放的劑量是不同的。根據幾名晨跑的群眾反映,從去年11月,就陸續出現這些可樂瓶,出現的位置大概有6,7處,差不多每隔兩三天,可樂就會挪一下位置,有時候會出現在更加顯眼的地方。然而從去年的11月開始到案發的時間段內並沒有中毒的報案。也就是說這個罪犯在進行實驗,他想測試一下可樂放在哪個地方被人拿走的概率更高,加多少劑量的氰化鈉可以更加有效,既可以讓味道不至於太糟糕,又可以殺死喝可樂的人。
警察趕緊通過電視、報紙等媒體,向民眾宣傳,讓民眾提高警惕,不要撿路邊的可樂。頓時,東京的可樂殺人事件在全日本家喻戶曉。大家紛紛提高了警惕。過了一個多月,在2月13日的早晨6:20左右,日本大阪有一名39歲的男子名叫森旗,在上班的途中去自動售貨機買煙,然後他發現自動售貨機的頂上放著一瓶可樂。於是他就順手把可樂帶到了辦公室。森旗的同事見狀極力勸阻他千萬不要喝,因為上個月東京已經發生了兩起命案了。可是他根本不聽勸告,覺得就是一瓶可樂,有什麼大驚小怪的,便一口氣喝下了整瓶可樂。等他喝完可樂後就出現了中毒的症狀,同事們見狀趕緊叫來了救護車。所幸的是送醫及時,也有可能是這次投放的劑量不夠大,他被搶救了過來,第二天就出院了。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森旗在出院不久後就自殺身亡了。根據他家人的說法,他明知道東京發生了毒可樂事件,同事也極力勸阻他不要喝,他還是不以為然地喝下了整瓶可樂,他覺得羞愧無比就自殺了。
其實他的死亡有很多疑點,因為照常理來講,這件事雖然有點丟臉,但絕對到不了自殺的地步。這個自殺理由實在是有些牽強,而且警方也曾懷疑可樂殺人事件與森旗有關。因為他在中毒後一些症狀並不符合氰化鈉中毒的症狀,然而警方經過一系列的調查後,找不到任何證據,況且現在森旗還死了,一切死無對證。
2月14日,在東京車站的一個地下商業街,一名43的男子在樓梯口,發現一個箱子。打開箱子一看,裡面裝滿了40盒巧克力。因為之前發生了轟動全國的可樂中毒事件,所以這名男子不敢吃裡面的巧克力,懷疑是投毒,於是他報了警。警方到達現場後,並不確定這些巧克力是否有毒,因為這天是情人節,有可能是誰把巧克力落在了這裡,所以警方沒有貿然地拆開這些巧克力,而是把它當作失物來處理。可是過了很久也沒有人來認領,於是警方把這箱巧克力退還給了生產廠家。廠商檢查後,發現每盒巧克力都有被拆過的痕跡,經過化驗,果然在巧克力中找到了情況。令人驚訝的是,在每一盒巧克力裡面都印著一句話,大意是驕傲而醜陋的日本人。這幾個字是用日語的片假名寫的,並且是印上去的,所以警察基本發現不了太多有用的線索。
其實2月14日當天,在神田車站的廁所裡,也有一名男子找到了一盒巧克力。神田站距離東京站很近,這名男子撿到巧克力後,在坐車的時候還吃了一些。隨即便暈倒被送到了醫院搶救。經過化驗後發現,巧克力裡含有微量的氰化物,所幸的是劑量很小,這名男子並沒有生命危險。警方對兩起巧克力投毒案進行了調查。有證據表明,在2月14日之前,車站裡就有這些巧克力了,而且投放毒巧克力的人和投放毒可樂的人可能是同一個人。但是沒有其他線索,警方的調查工作很難繼續開展。當時這場事件發生後轟動了全日本,導致一段時間內,日本人連正常的可樂都不敢喝。當時可樂的包裝是可以回收的玻璃瓶裝,但自從這件事情發生後,大家對玻璃瓶的可樂產生了恐懼。為了消除這些恐懼,易拉罐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因為易拉罐一旦開啟就很難恢復原樣,人們也很容易就可以判斷易拉罐是不是被打開過。
1977年發生在日本的這起連環殺人案,當時的刑事公訴期是15年,超過15年後,即使找到了真兇也無法定他的罪。然而最終這起案件還是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告破,甚至現在這個案子依然沒有頭緒,因此這個案件成了日本歷史上著名的三大懸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