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喪事禮儀中的10種「叫法」,70,80後全聽過,你知道幾種?
我們都知道世界很大,各個地方的文化習俗、風俗習慣等也都各不相同,拿方言來舉例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當地的方言外地都未必能聽得懂,再拿喪葬習俗來說,很多地方都有各自特殊的習俗,這也算是當地民俗的文化的一種體現。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地方的喪葬禮儀已經簡單了許多,但也有少部分地區依然保留著傳統的風俗,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些關於喪葬禮儀的文化。
1. 入殮,通俗的叫法是「入木」或者「入棺」。每個地方的叫法都不太相同,做法也各不一樣,給家中老人換上新衣,有的要在家停放3天,5天或者更多天。等親戚朋友來祭奠,還要求吃麵條有的地方是吃餃子,有的地方甚至是吃的不熟的那種,至於寓意至於他們懂得了。
2. 報廟。在農村這個地方,老人在過世的當晚,兒子要去祖墳前面跟祖宗們報信,告知祖先家裡有人去世,然後再準備後事。
3. 燒倒頭紙。在家裡人去世後,要將逝者移到堂屋裡,雙腳朝裡頭朝外,在床前放一個盆用來燒紙,以便有人來祭奠。
4. 弔唁。在起喪前,會有很多逝者的家人朋友來弔唁,根據身份關係不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是鞠躬,有的要跪拜,也有的要行大禮。
5. 路祭,送盤纏。在農村裡,送出喪後,在路途中,弔唁的賓客要再行送別,也就是惜別的意思,最後大家散去,娘家人會跟到墳地裡,拿點吃的給喪葬的隊伍。
6. 扯孝布。也就是穿孝服,在農村裡根據關係的不同,有的只需要戴孝帽,如果是很親近的人要穿白孝服,白綁腿,白布綁鞋,全身白色。
7. 送殯。這個是葬禮中最讓人悲痛的場景,逝者家裡會請民間唱戲班吹奏哀樂,孝子們走在前面,拿著逝者的照片,親人們也跟著大哭,表達自己的悲傷難過之情。
8. 開土。也就是在親人下葬的時候,別的人不能動墓土,必須要孝子先開頭挖幾下,藉此來表達對親的的緬懷之情。
9. 圓墳。在喪葬結束後的第三天,逝者的家人要去墳前圓墳,也就是修整墳地,將墳堆的越大越好,這個也預示著發家的意思。
10. 燒七。在農村裡有這樣的習俗,在完成葬禮後,滿七子女要給逝者「燒錢」,也就是希望親人在泉下也有錢用,一般大家會燒完「五七」,然後再接著「周年」,再慢慢地一家回歸到平常的生活。
之所以會有這麼多的流程,都是家人對逝者的不舍與緬懷,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期望,並且各個地方也有各地的風俗,我們要尊重地方的民俗,遵守各地方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