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交禮儀中,女性朋友的年齡往往被視為私密,不該貿然去打探。很多時候,大家也不願意說出太準確的數字,往往以「80後」、「90後」這樣的標籤來代替,或者說自己「奔三」、「奔四」了。同樣,古代女性年齡的表達方式也很有趣,會用某些特定稱謂來表述具體的年齡。
相信很多人對此都不太陌生,諸如豆蔻代指女子十三歲,及笄表示十五歲,而女子十六歲則被稱為「破瓜年華」或「碧玉年華」。那麼,或許大家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女子十六為何又被稱為「破瓜」呢?
其實,我本人原本也是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直到這兩天與朋友閒聊時提到這個說法,才特意跑去查閱了資料。還別說,原來關於「破瓜」一詞的用法,還真有挺大爭議。基於這一點,今天打算專門就這一問題寫篇小文,跟大家分享下自己這些有趣的歷史知識。
「破瓜」代指年齡,是一種「拆字法」
「破瓜」一詞是代指女性年齡的常用詞。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使用這一詞的是南朝樂府民歌《碧玉歌》:
碧玉破瓜時,郎為情顛倒。感君不羞赧,回身就郎抱。
不過,這首詩中的「破瓜」時,曾引發了不小的爭議。多數學者認為,這僅僅是表達女子的年齡,並無其他方面的隱喻。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來有人強行為辭賦作注,硬是將這一詞解釋為「女子月事來潮」或是「女子破身」,以至於讀書不求甚解的人以訛傳訛,讓「破瓜」這個詞越來越「汙」了。
這一點,清代文人袁枚早已有過批判。在袁枚的《隨園詩話》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古樂府「碧玉破瓜時」,或解以為月事初來,如瓜破則見紅潮者,非也。蓋將瓜縱橫破之,成二「八」字,作十六解也。段成式詩:「猶憐最小分瓜日。」李群玉詩:「碧玉初分瓜字年。」此其證也。
袁枚的這種解釋及所舉的例子,是頗為貼切的。諸如清代褚人獲所著的《堅瓠集》,翟灝所寫的《通俗編》等,均有以「拆字法」來解「破瓜」的文字,即「瓜」字剖成兩個「八」字,取二八相加為十六。
「破瓜」除代指女子十六歲,是否還有其他用法?
關於破瓜一詞的用法,最常見的是代指女子十六歲。不過,在查閱相關資料時,還有另一種含義——代指六十四歲。
前文所提到的《堅瓠集》一書中,在認可以「拆字法」解釋「破瓜」的同時,共給出了三種用法:
謂二八也;女子初破體曰破瓜;八八六十四也。作者褚人獲的解釋,大抵是將歷代關於「破瓜」一詞的說法做了個大雜燴。我們能夠肯定的一點是,其第一種解釋,以二八相加代指十六是準確無誤的。
至於作者又將「破瓜」與「女子初破體」相附會,則未免顯得有些不甚嚴謹了。當然,褚人獲所犯的錯誤,倒也情有可原。因為此前明人已有這樣的用法。諸如齊東野人的《隋煬帝豔史》、馮夢龍《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等野史小說中,均以「破瓜」代指女子破身。
只是,一種用法的存在,是否等同於一個詞彙的本意呢?
顯然,這是有待商榷的。至少,《堅瓠集》中「破瓜」一詞的第二種解釋,古人使用的也很少,並不排除是誤用、錯用。這一點,與今人用詞不嚴謹的現象本質上是一致的。比如空穴來風一詞的含義,就是因為人們誤用的情況太多,最終竟連詞義也都發生了反轉。
至於第三種說法的代指六十四歲,主要是褚人獲具呂洞賓《贈詩》中推演而來的。在這首詩中,有一句「功成當在破瓜年」,而死於六十四歲。褚人獲也就順勢提出了「八八六十四」的用法,此說又為翟灝收入《通俗編》。
在此簡單插播一句,有些講解「破瓜」用法的文章,多引翟灝的《通俗編》,稱「破瓜」代指男性六十四歲的說法,是翟灝所創。此說當誤。
關於「破瓜」是否代指男子六十四歲,我們並不能輕易否定。不過,此種用法似為孤立,而且呂洞賓詩中本意究竟是指十六歲還是六十四歲,還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但從「破瓜」一詞的第二種含義的誤用(錯用)來看,代指六十四歲的解釋也很難站得住腳。
參考資料:
《隨園詩話》、《堅瓠集》、《童素邊》等
註:文字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