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農曆十二月為什麼稱"臘月"
人們習慣上說農曆十一月為冬月,這倒不難理解,可是稱農曆十二月為"臘月",就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了,這該怎麼理解呢?
其實,"臘月"是由"臘日"演變而來的。在古代,"臘日"是祭祀百神的日子。據說這種活動最早是從周代開始的,具體在哪一天,沒有確切記載。
到了漢代,"臘日"已經有了明確的定位。漢代的人們把冬至後第三個戌日,即幹支紀日法中地支為戌的日子定為"臘日"。由於冬至日在農曆上是不固定的,所以"臘日"也沒有確切的時間。後來,人們將12月8日定為"臘日"。
為什麼祭神的日子要叫做臘日呢?這得從"臘"字古義說起。古"臘"字沒有"月"旁,象形為一隻被掏掉內臟的小動物烤在日頭上。後來,人們把成塊的幹肉稱為"臘"。在周代,掌管"臘"的人稱為"臘人"。用"臘"祭神,所以便把祭神日稱"臘日"。因臘日定在十二月,所以後來就把十二月稱為"臘月"。
趣味連結:農曆十二個月的別名
一月:正月、陬(讀鄒音)月、孟陬、端月、孟春;
二月:如月、杏月、仲春;
三月:桃月、季春;
四月:餘月、清和、槐月、孟夏;
五月:皋月、榴月、蒲月、仲夏;
六月:且月、荷月、伏月、季月;
七月:相月、巧月、孟秋;
八月:壯月、桂月、仲秋;
九月:玄月、菊月、季秋;
十月:陽月、小陽春、孟冬;
十一月:辜月、葭月、仲冬;
十二月:除月、臘月、嘉平、季冬。
014.天幹地支的含義
天幹地支,是我國古代用以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系統,在古代的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幹支紀法。
那麼,天幹地支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天幹地支的含義,在《史記》、《漢書》中均有部分記載。十天幹的含義如下:
甲是拆的意思,指萬物剖符甲而出;
乙是軋的意思,指萬物出生,抽軋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萬物炳然著見;
丁是強的意思,指萬物丁壯;
戊是茂的意思,指萬物茂盛;
己是紀的意思,指萬物有形可記住、可識別;
庚是更的意思,指萬物收斂有實;
辛是新的意思,指萬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指陽氣任養萬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萬物可揆度。
由此可見,十天幹與自然界的萬物有關,尤其是與太陽的出沒有關。因為太陽循環往復的周期運動,對萬物產生著直接的影響。因此,十天幹又叫十母。
十二地支的含義如下:
子是滋的意思,指萬物開始萌芽於既動之陽氣下;
醜是紐,指陽氣在上而未降;
寅是移、引的意思,指萬物始生寅然;
卯是茂,指萬物生長繁茂;
辰是震的意思,指萬物經震動而長;
巳是起,指陽氣之盛;
午是仵的意思,指萬物盛大枝柯密布;
未是味,萬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是神的意思,指萬物的身體都已成就;
酉是老的意思,指萬物之衰老;
戌是滅的意思,指萬物盡滅;
亥是核的意思,指萬物收藏;
由此可見,十二地支指地上的萬物,與太陽息息相關,因此,十二地支又叫十二子。
趣味連結:天幹地支最初是誰創立的?
在中國古代的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幹支紀法。天幹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那麼,幹支紀法的發明者究竟是誰呢?
梁啓超在《國文語原解》中認為,天幹地支這二十二個字,頗為"奇異複雜而不可思議"。按梁氏的觀點,中國古代幹支紀法的發明似乎與腓尼基的二十二個字母有關聯。
郭沫若提出了不同的觀點。郭認為,"十天幹"純屬十進位記數法的自然發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創製。至於"十二地支"則起源於古巴比倫,在比較中國古代的十二辰和古巴比倫的十二宮後,指出中國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從古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演變而來的。至今這個問題一直也沒有討論清楚。
另外有個民間故事說,天幹地支是玄黃創立的。故事說在開天闢地之初,玄黃騎著混沌獸到處遨遊,遇到女媧。女媧身邊有兩個肉包,大肉包裡有十個男子,小肉包裡有十二個女子。
玄黃見女媧眉頭緊鎖,便問她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女媧說正愁不知怎麼給這些人取名字。於是玄黃說:"這是天幹革命地支神,來治理乾坤的。"於是,為他們分別取名,配夫妻,成陰陽。男的統稱天幹,女的則為地支。這個創世神話故事,把幹支的"身世"追溯得十分撲朔迷離。但仔細想想,這十男、十二女怎麼配夫妻呢,這故事所說顯然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