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的國號都是什麼含義?

2021-01-09 歷史研習社

文|佳文

大家想必都曾背過一首朝代順序歌:「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那麼這麼多王朝的國號都是什麼含義呢?

一、夏朝

雖然目前國外學者對夏朝是否存在還持懷疑態度,但國內學者多傾向於認為夏朝與二里頭文化有一定淵源。關於夏的含義有不同的看法,如范文瀾先生認為是禹的兒子啟西遷到大夏地區後以地名來作為政權名稱的,大夏就在今天的山西西南部。

不過也有學者提出了更有趣的看法,胡阿祥先生認為在甲骨文裡的「夏」是一隻蟬的模樣,在古人看來,蟬象徵著生命的延續不斷,這從考古中出土的玉蟬就可看出。古人可能注意到了蛹——蟬——蛹這種周而復始、不斷循環的現象,他們認為不斷地周期性變化象徵著生命的周而復始。

二、商朝

相傳是商人的先祖契被封到商地,因此得名;另一種說法則根據商人與玄鳥的神話傳說,認為商人始祖的誕生是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三、周朝

甲骨文『周』字的寫法像「田」的形狀,相傳周人的始祖后稷就是管理農業的官員,周朝國號的含義與周人重視農業有很深的淵源。或許也與古公亶父率領周人遷徙到周原有很深的關係。

四、秦朝

根據顧頡剛先生的研究,秦人最早是生活在東方的部族,和商人關係友好。後來武王伐紂時因為站錯了隊伍被周人懲罰,舉族西遷,秦人於是在今天甘肅天水一帶繁衍定居下來。從甲骨文字形來看「秦」字為禾草的樣子,禾草在古代是飼養馬匹的重要飼料,反映了秦人祖先擅長養馬的真實歷史。

五、漢朝

劉邦本來打算先進入關中做關中王,但在項羽的壓力下被迫放棄,被改封在漢中郡和巴蜀地區做漢王。劉邦心裡感到很憋屈,認為自己成果的果實被項羽奪走了,如今只能做山溝裡的諸侯王。但根據蕭何等人的解釋:「語曰『天漢』,其稱甚美」,這就是說漢這個國號象徵上天銀河,有天意護佑,這種全新的解釋為劉邦統一全國提供了一種文化上的優勢地位。胡阿祥教授在國號研究中特別指出漢在古代是一個美好的字眼,「漢,漾也」。漢水的上源是水量較小的漾水,寓意盛大。後來漢朝果然開疆拓土,聲望遠播,成為了我們國家主體民族的名稱。

六、新朝

西漢末年因為土地兼併嚴重,自然災害不斷,蓄奴問題也很突出,國家統治面臨危機。很多儒生根據讖緯學說和天人感應的看法認為應當異姓為帝王。權臣王莽藉機奪權篡位,實施改革,美其名為新政。所以新朝的國號實際寓意與前朝不同,天運重開的意味。(只不過王莽改革很多更像是機械的復古。)

七、三國

三國裡蜀國的國號是漢,蜀國是魏國對它的貶稱,也稱為蜀漢;吳國是根據孫權的封爵吳國公和江東故地的地理名稱而得名,也稱為孫吳;魏國則是取自曹操所封的魏國得名,曹丕襲之,史稱曹魏。

八、晉朝

如果說三國時期的魏、蜀、吳是以古代的襲稱有關,而晉朝的國號則是大不一樣。不少研究者認為晉的國號有濃厚的讖緯色彩,和東漢末年以來流行的一句「代漢者當塗高」的讖語有關。「晉」字,是上進、晉升的意思,也就是說,當時的司馬昭由「高都公」變成「晉公」,地位更高了。這樣一來,「晉」既符合「代漢者當塗高」的神秘預言,又符合司馬氏的籍貫封地。「司馬昭以晉為國號,司馬炎以晉為新王朝的國號,其實隱含了以晉朝繼承漢朝、而不承認漢魏禪讓的心態。

九、南北朝

南朝:

宋,創建者劉裕的祖籍在彭城,古代是宋國地盤。劉裕後來接受了宋王封號,取宋為國號。史學家為了與南北宋的宋相區分,所以稱劉裕建立的宋為劉宋。

齊,創建者蕭道成本是劉宋將領,後依靠軍功逐步掌握大權。在宋元徽五年(477年),蕭道成立劉準繼位,被封齊王。公元479年,蕭道成迫使宋順帝劉準禪位,滅宋建齊(這位宋順帝就是說願生生世世不生在帝王家的皇帝)。也有說法稱齊源於讖緯之說,民間有讖歌云:「金刀利刃齊刈之」,意即「齊」將取代「劉宋」。

梁,創立者為蕭衍。因蕭衍在齊的封爵為梁王,以此定為國號,國號大梁。史學家為區分也稱其為南梁、蕭梁。

陳,是中國古代政權中唯一 一個國號與皇帝姓氏相同的政權,以陳霸先的姓氏作為國號。

北朝:

魏,取名來自曹魏,意圖證明鮮卑人建立的政權接續了曹魏。《魏書》裡記載「故躬率六軍,掃平中土,兇逆蕩除,遐邇率服。宜仍先號,以為魏焉。」講的就是鮮卑人用魏作為國號來傳達一種祖先源於華夏,繼承正統的文化觀。後來的歷史學家為了便於區分,稱南北朝時期的魏國為北魏。

齊,來源於高歡的爵位齊王,是北魏皇帝的封賜。為了區分一般稱為北齊或高齊。

周,宇文泰第三子宇文覺繼任大冢宰,自稱周公。宇文覺在廢除西魏恭帝的帝位後,以封爵為國號。聯繫到北周官制的改革學習古制,也與周的命名有一定關係。

十、隋朝

隋文帝楊堅的父親楊忠曾被封 隨國公,楊堅後來承襲了這個爵位,但因為隨有走的含義,所以改為了隋。

十一、唐朝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被北周追封為唐國公,爵位承傳到了李淵。後來李淵起兵,自稱唐王,以爵位為國號。李淵起兵之地古代為晉地,唐叔虞所封,或亦與此有關。

十二、五代十國

先說五代:

粱,建立者朱溫本來追隨黃巢叛亂,後投降唐朝成為地方藩鎮,即宣武軍節度使。老巢在汴梁一帶,古為梁國地,後被唐朝封為梁王,以此得國號。一般為了區分稱為後梁。

唐,因為李存勖認為自己中興唐朝,所以並沒有以自己的封爵晉王作為國號,史稱後唐。

晉,石敬瑭建立。因為根據地在太原一帶,以地名和故李克用封爵為國號,史稱後晉。

漢,劉知遠建立。因為劉知遠是沙陀人,冒姓劉氏以為漢高祖後裔,史稱後漢。

周,郭威建立。郭威自認為周代虢叔的後裔,建國號為周。史稱後周。

(五代的國號規律是越來越早,從唐、晉、漢、粱再上溯到周代,復古時代的潮流)

再說十國

前蜀,創立者王建以唐封的蜀王爵位為國號,為「大蜀」。

後蜀,創立者孟知祥建立,國號蜀,為與蜀漢、前蜀區分史稱後蜀。

吳,以創立者楊興密所封吳王爵位為國號。

南唐(徐齊):南唐的情況也比較特殊,改換過一次國號。本為齊,後來徐知誥宣稱自己是唐王室的後裔,恢復原來的李姓,改名為李昪,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楚,907年後梁建立,馬殷主動向中央稱臣,被封為楚王,以封爵為國號。

吳越,後梁封錢鏐為吳越王,以封爵為國號。

閩,909年王審知被後梁封為閩王,以封爵為國號。

南漢,劉龑憑藉父兄在嶺南的基業,於後梁貞明三年(917年)在番禺(今廣州)稱帝,改廣州為興王府,國號"大越"。次年,劉龑以漢朝劉氏後裔自視,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

荊南(南平),分別以後梁和後唐所封爵位荊南節度使、南平王作為國號。

北漢,北漢的開國之君劉崇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任河東節度使、太原尹。郭威滅漢建周。劉崇佔據河東十餘州在太原稱帝,國號漢,史稱北漢。

十三、宋、遼、夏、金

宋:趙匡胤被後周恭帝任命為歸德軍節度使,駐紮在宋州,所以以宋為國號,表明趙匡胤發跡的地方。

遼:遼的國號變遷很複雜。最初耶律阿保機建立國號為大契丹,後來似乎並行過雙重國號大契丹和大遼;遼聖宗時期又改國號為大契丹;遼道宗時期再次復國號「大遼」。

夏:建國時以夏州命國號為「大夏」,因為地在北宋西邊,故宋人稱西夏。

金:以按出虎水產金而得國號。也有說法認為「遼以鑌鐵為號,取其堅也。鑌鐵雖堅,終亦變壞,唯金不變不壞。」於是以大金為國號,望其永遠不變不壞也。就是說阿骨打希望金國能永遠不朽壞如黃金一樣可靠。

十四、大元

元朝的前身是成吉思汗建立的Yeke Mongol Ulus,傳統觀點認為是蒙元前期的國號是大蒙古國,後期忽必烈即位後改為大元。但根據蕭啟慶等人的研究大蒙古國和大元這兩個國號到元末都是一直並用的,因為在蒙古人看來大元只是蒙古人帝國的一個部分,馮家昇也曾指出大契丹和遼與大蒙古國和大元的關係是類似的。

至於大元的國號則取自《易經》。在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頒發建國號詔,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這樣的與眾不同的國號也顯示出蒙古人希望獲取中原正統文化的企圖,但同時也與大蒙古國、大朝的前國號一脈相承,體現出鮮明的蒙古民族特色。

十五、大明

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的國號與宗教有關,但並不是如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所說的和吃菜事魔的明教有關,而是與佛教裡的白蓮教密切相關。根據胡阿祥等學者的研究,朱元璋自比為佛教的明王,所以用「大明」為國號。朱元璋本來就是白蓮教徒,而白蓮教是崇奉阿彌陀佛的,阿彌陀佛就是明王。元末白蓮教宣揚「彌陀出世」的教義,而「彌陀出世」也就是「明王出世」。明王出世就是要拯救亂世蒼生,重建穩定祥和的秩序的。

十六、大清

清朝建立前曾建立後金政權,後皇太極於1636年稱帝建立清朝,定族稱為滿洲。那麼他為何要選這樣一個國號呢?關於清朝國號的來歷,眾說紛紜。

有人持五行相剋說的觀點,因為明朝的明為火的含義,而原先的金被火克,所以要引水滅火。這種觀點主要是范文瀾先生主張。

日本學者市村瓚次郎則認為可能是清和金的發音相近,將原金國號改為清,是選取發音近似的合適字代用。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大清國號的含義均應從漢文化元典中去尋找。比如《尚書·泰誓》末句為「永清四海」,《詩經·大雅》首句「肆伐大商,會朝清明」,以及《周頌》首句「維清緝熙,文王之典」。據此,「清」乃周室受命之象徵。所以用大清作為國號實則宣示了女真人受命為帝,有正統性。這種觀點受到皇太極在得到元代的傳國玉璽後很快稱帝改國號而推測。

中國古代的國號名目繁多,但卻大體上有規律可循。大體上在元代以前多以先秦古國、所封爵位、地理區域名稱作為國號,如十六國時期的五燕、五涼、三秦,五代時期的梁唐晉漢周都是如此。到了元代為一大變,開始從古代經典、宗教教義、民族特色等方面取材作為國號。

參考資料:

1、《遼朝國號考釋》,劉浦江,《歷史研究》2001年06期

2、《說大朝:元朝建號前的蒙古的漢文國號》

3、《正名中國·胡阿祥說國號》,胡阿祥著,中華書局

4、《中國歷代王朝的國號解析》

5、《疾馳的草原徵服者:遼、西夏、金、元》,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相關焦點

  • 中國歷代「國旗」,分別象徵著什麼含義?你知道嗎?
    中國歷代「國旗」,分別象徵著什麼含義?你知道嗎?自古以來,總是先有了圖像才有了文字。而且圖像的表達超越了文字的限制。例如,我們去看畫展,可能不懂別的國家的語言,但是能理解這幅畫所要表達的含義。還有,孩子最早的時候不認識文字,但他們喜歡圖案,畫冊,並能很快理解其中的意思。
  • 「國號」你知道中國曆朝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嗎?
    後來我翻了翻書,驚訝的發現,原來,這個是國號,是有講究的。國號,即國家稱號,是行使國家主權的政權名,在中國古代,國號就是朝代名,歷代建國者的第一要務,就是確立國號。你可能會說,國號不就是個名字嗎?話可不能這麼說,這國號啊,就跟孩子的名字似的,你想啊,給孩子起名字,父母都要把字典翻上好幾遍。
  • 中國第一個黃金時代,形成一個霸氣的國號,連日本、韓國都曾想用
    治世、盛世和中興,其實都是指盛世,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影響力最大的一個盛世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其實就是西周時期的「成康之治」,「成康之治」可以是說是中國人的第一個黃金時代,「成康之治」所奠定的文化、制度和哲學,深刻影響了後世的歷史。
  • 皇太極為什麼把國號從「金」改為「清」?
    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國號為「金」,為與南宋時期完顏氏金朝相區別,史稱「後金」。然而僅僅二十年之後,後金的第二代可汗就在盛京(瀋陽)將國號更改為「清」,同時其最高統治者也由「大汗」變成了「皇帝」,前後的巨大變動牽涉到對女真「祖制」的改弦更張,同時也考驗著滿人的智慧。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號誕生記
    9月17日,新政協籌備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原則通過政協組織法草案、政府組織法草案和《共同綱領》草案,提交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討論。在提交全體會議的文件裡,新的國名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董必武在9月22日全體會議上,就政府組織法草擬過程作出說明。總綱的第一個問題是國家名稱,他說:本來過去許多人寫文章或演講都用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
  • 日本國號來源之謎,倭、大和、日本,這些都是中國人起的名字嗎?
    現在大家大體應該明白了,日本人最初對自己的稱呼是「Yamato」,後來漢字傳到日本,日本人就把用「倭」和「和」兩個字也都訓讀為「Yamato」,這個「Yamato」才是正式國號的讀音才對。但是顯然,現在我們並不叫「Yamato」,而是叫「日本」,那這個正式的國號又從何來?
  • 清朝最初國號是「金」,為何後來改成了「清」
    本文分享清朝最初國號是「金」,為何後來改成了「清」。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它是由愛新覺羅家族創立並發展起來的。因「愛新覺羅」滿語中的意思是「像金子一樣的姓」,所以清朝最初定國號為「金」,史稱「後金」。那麼,後來又為何將國號改為「清」了呢?
  • 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九大王朝的國號分別是怎麼來的?
    從公元前221年始皇帝嬴政統一六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頒布退位詔書,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王朝史,經歷了無數次朝代更迭,但其中的大一統王朝只有九個,依次為: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那麼,九大王朝的國號都是怎麼來的呢?秦朝:(秦始皇)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建立者為秦始皇嬴政。
  • 咱們中國之前有哪幾種叫法,中國的名稱又是什麼時候出來的?
    在歷史上,中國是有許多的稱呼,第一個就是「赤縣神州」,是出現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人說中國名曰赤縣神州,後來人們就稱中國為赤縣神州,但更多的時候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第三種是「中華」,在秦朝以前華夏民族稱自己祖國為「中國」,清朝以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因此又有中華民族的說法,第四個是「華夏」,在商朝時期由於實行勤儉立國和劃分地域名的政策,政治與文化都比以前有所進步,所以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都向商朝稱臣,華夏族是當時的主要民族,後來人們就把華夏作為中國的代稱。
  • 為何唐朝不叫李朝,宋朝不叫趙朝,古代王朝以什麼依據來取名?
    相信這個疑問,應該是很多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腦子中偶爾靈光一現的疑問,那麼古代王朝為何不以開國皇帝的姓命名王朝呢,是以什麼為命名依據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首先說一下,中國歷史上就沒有直接以開國皇帝姓命名的情況。
  • 中國歷代皇帝都屬什麼?兔、龍、馬排前三,榜首的鼠竟然墊底
    那麼大家知道中國的歷代皇帝都是屬什麼的嗎?那很多人想問,我國歷代的皇帝都是屬什麼的。在這裡筆者從秦始皇開始算到清朝宣統帝退位,一共有400多位皇帝,但從史料中可以查出其出生年份的卻不到300位。在這300位中,屬兔的最多。而在這其中代表人物有魏文帝曹丕,後梁太祖朱溫和著名的乾隆帝弘曆。排在第二位的是龍,一共有29位,而其中代表人物有漢光帝劉秀。
  • 歷史上最迷信的王朝——商王朝,它的國號「商」竟來源於一種鳥
    導語:歷史上最迷信的王朝——商王朝,它的國號「商」竟來源於一種鳥。公元前16世紀,夏王朝最後一位君主桀因為殘暴,被東方商部落首領湯擊垮,存在了400多年的夏王朝由此也徹底地淹沒在了歷史長河之中。甲骨文是我國已知的最早的、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它不但印證了商王朝的存在,還完整地展現出了商王朝的社會風貌,它還告訴我們商王朝的國號「商」的來源。「甲骨文」的出現不但印證了商王朝的存在,還展現了商王朝的社會風貌在今天河南安陽一帶的農民在耕地的時候,經常性的會挖到一些龜甲和獸骨,這些甲骨上面有的有刻紋,有的沒有刻紋。
  • 九九重陽節的特殊含義 重陽節的有什麼寓意
    九九重陽節的特殊含義 重陽節的有什麼寓意時間:2018-10-17 12:5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九九重陽節的特殊含義 重陽節的有什麼寓意 重陽節是什麼意思?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是中國傳統節日。
  • 中國古代的五行始終說和子午卯酉
    中國哲學的一套學問叫五行始終學說,中國古代王朝輪換運用的就是這一套學問。比如東漢末年,張角黃巾起義,口號叫「蒼天已死,黃天當立」。五德說創立於春秋戰國時候,是著名的陰陽家鄒衍所創,劉邦建立的漢朝,漢人認為秦朝尚黑色為水德,大漢就是火德和水對立,到了漢武帝時期,儒生覺得火是被水克的,不好,所以把大漢改成了了土的,來克制秦朝的水。
  • 歷代帝王廟中的金臉關公:在中國人信仰中地位高
    歷代帝王廟中的金臉關公:在中國人信仰中地位高   黃 華  歷代帝王廟俗稱帝王廟它的政治、文化地位與太廟和孔廟相等,是對民族祖先和歷代先賢進行群體祭祀的莊嚴場所,位居京師「五壇八廟」之一。據文獻記載,從明代嘉靖年間歷代帝王廟創建到清朝滅亡的1911年,在歷代帝王廟總共舉行過662次祭祀大典。明代嘉靖帝,清代順治帝、雍正帝、乾隆帝、嘉慶帝、道光帝等先後親自主祭的大典就有16次,其中雍正帝有5次,乾隆帝有6次。
  • 細數中國歷代王朝的開國皇帝,秦始皇不怒自威,忽必烈慈眉善目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劉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即漢太祖高皇帝,沛豐邑中陽裡人,漢朝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指揮家,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 毛主席對歷代開國皇帝都很推崇,但對李淵,只說了五個字
    【毛主席點評歷代皇帝之李淵】 毛主席一生喜歡讀歷史,對歷代帝王也有過不少精準的評價,尤其對於歷代開國皇帝,毛主席一般都比較推崇,比如評價秦始皇:「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超過他的。」
  • 1945-1947年,日本帝國最後兩年都在做些什麼?
    在看抗戰片的時候,我們通常都會看到一些日本兵神情激昂地喊著「大日本帝國…」,通常來講我們會覺得挺可笑的,畢竟日本比中國小這麼多,竟然也該在國名前冠以「大」字,但事實上,這個「大日本帝國」屬於日本當時的正式國號。
  • 中國歷史上最獨特的朝代,12個「漢」朝,一共有50位皇帝,享國666年
    透過歷史的瞳孔可以看到歷史長河波瀾壯闊,同時也蘊含著哲理,讓我們一起推開歷史的大門,感受古人的智慧吧 國號代表統治政權的官方名稱,猶如人的別名,每當王朝更迭之時,國號就會發生改變。讓人奇怪的是,從秦朝到清朝,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居然有12個政權選「漢」為國號,簡稱漢朝。
  • 龔劍:中國歷代鋼鐵刀劍銘文格式演變
    中國歷代鋼鐵刀劍銘文格式演變龔劍「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制度是中國古代社會手工業生產與管理中的一項基本制度,對確保產品的質量與技術進步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武備製造是國家重要的軍事生產體系,武備器物鏨刻生產銘文,可以有效的實施質量跟蹤,一般分督造、主造和製作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