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高考的第一天,全國共有1071萬學子參加了這場「人生大考」。在古代,臨近考試的古人會通過諸多「講究」來博一個「好彩頭」,祈願自己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現在,和青年君一起去看看那些在古代寓意「高中」的「好彩頭」,為高考學子喊一聲「加油」!
蟾宮折「桂」 一舉「糕粽」
狀元餅、及第粥、豬蹄膀……各地特色小吃裡包含著對考生一舉高中的祝願。
粽子本是端午節傳統美食,但因「包粽」諧音「包中」,搖身一變成了讀書人應試前必吃的「吉祥物」。相傳明清時期,考生考前要吃像毛筆一樣細長的「筆粽」或「棗粽」,寓意「必中」或「早中」。
食桂花糕、折桂枝也是古人應試前的「講究」之一。《晉書·郤詵傳》記載:武帝於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如何?」詵對曰:臣鑑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郤詵自比的「月宮桂枝」「崑崙片玉」後被用以比喻天賦異稟的人才。「蟾宮折桂」後來被用以比喻考中進士。
明代馮夢龍的筆記小說集《古今譚概·俗讖》中講到:「今南都鄉試前一日,居亭主必煮蹄為餉,取『熟蹄』之讖也。」因「熟蹄」諧音「熟題」,古代一客棧店主會煮豬蹄犒勞下榻的科舉考生,祝願考生作答時能遇到「熟題」。又因「蹄膀」諧音「提榜」,豬蹄膀便也成了考生考試前「必打卡」的一道吉祥菜。
狀元及第捷報 電視劇《雍正王朝》截圖
科舉名列第一稱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代表著古代考生在科舉考試中以己所學所能達到的最高位置。因而,「狀元」也是古代考生們的「終極夢想」。在考試前,各地考生會因習俗不同而食用「狀元餅」「狀元糕」或「三元及第粥」討個吉利。
各地「狀元糕」「狀元餅」雖然製作方法和口感風味各不相同,但不論是浙江嘉興用米粉蒸製的「狀元糕」,還是湖北天門經久不壞、曾作為考生乾糧的「狀元餅」,其中祝福考生的美好寓意是相通的。
一「鷺」「蓮」科 「硬石種櫸」
為了考取功名,古代士子除了「飲食」上頗多講究,在「起居」上下的功夫也不少。
古代應考人被錄取稱為「登科」,因而瓷器上常見一「鷺」「蓮」科的吉祥圖案——一隻鷺鷥和蓮花、蓮葉的組合寓意一路連科、仕途順利。因杏花盛開而被稱為「杏月」的二月天正值古代天子宴饗及第進士,因此,「杏林春燕」的圖案有著登高及第的美好寓意。
這樣的吉祥圖案不僅常見於屏風、瓷瓶、瓷盤等擺件和畫作,還出現在應試考生佩戴的玉飾及手帕、香囊、荷包等物品上。
康熙四十五年《登科錄》 人民網 孟麗媛攝
除了起居細節,講究的考生還會在家中或門口種上一棵「櫸樹」,「櫸」諧音「舉」。相傳古代天門山有一個秀才屢試屢敗,妻子恐其喪失向學之心,便與其約定在家門口的石頭上種櫸樹,以「有志者事竟成」鼓勵丈夫。意外的是櫸樹竟和石頭長在了一起,秀才也中舉歸來。有了傳說的「心理暗示」,古代常有考生將櫸樹種在石頭旁,取「應試中舉」(硬石種櫸)之義。
明清時期,為了服務離鄉應試的考生,各色客棧應運而生。為了取個好寓意、好彩頭,店主們多以「連升」「高中」「魁元」「狀元」等吉祥話給客棧和飯店命名。
譬如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眾考生下榻的連升客棧便接連出了殿試狀元、榜眼、探花。
連升客棧 電視劇《雍正王朝》截圖
古代可沒有統一發放的高考文具包,「答題必備」的筆墨均需自備。於是,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的「講究人」又上線了——科舉應試專用「魁星點鬥筆」。相傳清朝時期,主掌文運的魁星神用鬥筆點到了沙湖李潑藻家裡的門神,於是李潑藻降生,後考上翰林院做了數十年官。為博個好彩頭,考生便紛紛購買筆頭染成紅色的「魁星點鬥筆」入場作答。
「青雲」直上 獨佔「鰲頭」
從衣食到住行,士子祈願「高中」的好彩頭可以說面面俱到。祭拜主持文運的文昌帝君(民間稱「文曲星」),祭拜創立儒家學派、博學多才的孔子,祭拜主金榜題名和文章興衰的「魁星」…… 古人對「狀元及第」有多渴望,對於好彩頭的追求就有多「瘋狂」。
國子監孔子像 人民網 孟麗媛攝
在應試者做足心理準備、即將踏上考場之時,考前的最後一個好彩頭——「龍門」終於登場。李白曾在《與韓荊州書》吟道:「一登龍門,則聲價十倍。」 其中,「龍門」是黃河水流最為湍急之處,相傳鯉魚逆流而上躍入龍門便可化龍,用以比喻指科舉中試。中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江南貢院前便有一道古時科舉考生爭相跨過的「龍門」。
除此之外,江南貢院中有一條將考試區和閱卷區、內簾和外簾隔開的寬約十餘米的清水池,內外簾官以水劃界、不得逾越。水上由巨石築成的石橋被稱為「飛虹橋」,兩側橋欄護板以浮雕手法雕刻著蓮花、祥雲等吉祥紋飾。考生的試卷在經過外簾官員譽錄、對讀、初選、分卷和彌封后,才可經過這道象徵著「一路連科」和「青雲直上」的飛虹橋送到閱卷官手上。
殿試 資料圖
寒窗苦讀十年書,成敗在此一舉。從古至今,對於學問的不懈追求和對考生取得好成績的美好祈願古今相通。今天是高考的第一天,在這個比往年更加難忘的高考季,青年君借用著古人的「好彩頭」,祝願全國各地考生「青雲」直上,蟾宮折「桂」!(綜合自《古今譚概》《奧賽般的科舉制度 走進現存唯一兩座貢院》等)
(責編:孟麗媛、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