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鬥星
北鬥星,因位處北方,如古代酒勺鬥形,故稱北鬥星。共七顆星,即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組成。前四顆天樞、天璇、天璣、天權星組形如勺鬥身,古曰魁。後三顆玉衡、開陽、搖光星組形如勺鬥柄,古曰勺。因此,北鬥星在民間也簡稱鬥柄星、也叫鬥魁星。究其原本,北鬥星包含的是七顆星,鬥柄星包含的是北鬥星中的三顆星,鬥魁星包含的是北鬥星中的四顆星。
北鬥星的名氣之大,被受民間敬仰與崇拜,因果有二。一是決定季節,在不同季節的夜晚時間,北鬥星的鬥柄出現在天空中指向不同的方向。因此,古人根據初昏時鬥柄所指的方向來決定季節:鬥柄指東,天下皆春,即春季。鬥柄指南,天下皆夏,即夏季。鬥柄指西,天下皆秋,即秋季。鬥柄指北,天下皆冬,即冬季。其二是北鬥星是吉祥星,內含魁星,魁星內有文曲星,文曲星是主宰天下文運的大吉星。
北鬥七顆星,與太陽一樣是在銀河系中的恆星,因七顆星距我們太陽相對近而亮度等級高,從地球上看,北方七顆星特別明亮碩大耀眼、且組形如勺鬥。現實上,這7顆恆星距離地球的遠近不同,約在60光年至200光年之間,它們與太陽同樣環繞著銀河中心運行,且總是同步的恆速運行,因此,北鬥七星總是在我們的北方位。雖然各自運行的速度與距離有別,但從地球上看,60光年之外的恆星天體群,小有變化是感覺不到的。要想感覺到變化,那是萬計光年的事,我們八輩子也夢幻不到。
文曲星
文曲星,是北鬥星中的第四顆,名稱天權星,也是魁星中的第一顆星,民間將魁星與文曲星等同含義看待。都是主宰天下文運的萬乘之尊。道家學派演易卦將天權星定名為文曲星,八宅學派將文曲星定性為水星。中國神話傳說中,文曲星是主宰天下文運的星宿。大凡科考中榜位列一甲而被朝廷錄用為大官的人,民間都認為是文曲星下凡。歷史上被民間認定為文曲星下凡者有:比幹、包丞、許仙的兒子許仕林。
文曲星在卦學的陰陽五行中,代表坎卦北方水,因其與文昌星都是主管天下文運而同屬為吉祥星宿。而文曲星與文昌星不同的是,文曲星主管文學的同時,也掌管藝術,因文曲星代表北方水,有陰性桃花,即有水性楊花的風流特性。而文昌星純粹只是掌管文學的星君尊神。
奎星
奎星, 是二十八宿之一的西方白虎宮的七宿之首的奎星,是主宰天下文運的大吉星。奎星稱為魁星的三大來源出處:其一,因其形貌黑臉紅髮以鬼面出現,右手執硃批筆、左手託金印,左腳後翹踢鬥而得名為魁星。其二,奎與魁同音,又是七宿之首,魁在中文大意裡代表首位,有意頭十足、獨佔鰲頭之喻。魁星賜鬥是古代科舉人士最為喜歡的意頭,具有吉祥如意、功成名就的非常象徵。其三,奎星是專門主管文運之神,從星相圖看,奎星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隧將奎星稱為魁星。
魁星
魁星,原為古代天文記載的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白虎宮七宿之首的奎星的俗稱。從二十八星宿學中定性,白虎宮奎星,是主宰天下文運的大吉星,因其形貌黑臉紅髮以鬼面出現,右手執硃批筆、左手託金印,左腳後翹踢鬥而得名為魁星。而大受中國民間奉拜的主宰天下文運的北鬥星官也文曲星,其形貌也是黑臉紅髮以鬼面出現,右手執硃批筆、左手託金印,左腳後翹踢鬥而稱魁,且文曲星又在鬥魁星宮,因此,中國民間修建的魁星樓,供奉的星君尊神,就是西宿魁星與北鬥魁星的二合一科甲踢鬥文化系列,被受天下考生敬仰和供奉。
二十八星宿與北鬥七星宿,是兩套學問內容。二十八星宿學帶有天文學術性天象內容,而北鬥星宿則在中國民間的節氣曆法與文運中影響深遠。二十八星宿學在西方眾多國家與印度和中國,都有共性,只是名字不同,特性小有區別。西方人還以二十七星宿特性來演算命理,很有成就。總的來說,奎星是奎星,文曲星是文曲星,不是一個星,是兩套星相學問的兩個星名,混為一同,是因為兩星特性一樣、作用一樣、形貌一樣,巧合名稱也一樣叫魁,因此天性相連、地性相通而同為魁星受天下人共拜供奉,時間長流已將西魁與北魁凝為一體已成為事實。
文昌星
文昌星,是文運的象徵,原本是星宮名稱,不是一顆星,共六星組成形如半月,位於北鬥魁星前,因其與北鬥魁星同為主宰科甲文運的大吉星,所以同文曲星混為一體於同魁而分不清。實際上,是不同星座的兩碼事,文曲星是北鬥魁星中的其中一顆星,而文昌星則是六顆星的總稱。但文昌星與北鬥魁星太異曲同工而同稱為文昌鬥魁。同時,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奎星,也因主宰科甲文運而稱文昌奎星。中國易卦風水與命理中有文昌星,同是主管文運又注吉祥的貴人星。道教也將其尊為主宰功名祿位之星君,稱文星,是讀書文人求功名所尊奉的文聖星。總的來說,文昌星在風水與命理上是文才與貴人星,而在科甲文運中是司禮文武爵祿科舉之本,與北鬥魁星和西宿魁星同堂通用。
史料記載,還有一個梓潼帝君,與文昌星同被道教尊為主管功名利祿之神,所以二神逐漸合而為一,將梓潼帝君稱為文昌帝君。梓潼帝君原名張亞子,晉朝越雋人氏,現在的四川省涼山州越西縣人,後來遷到七曲山,現在的四川省梓潼縣。因張本人讀書出身、一身文人氣度,而張氏篤信道教,為道教教義而終生傳教於四川各地,死後人們敬仰他的品德,就在七曲山建廟,命名為「清虛觀」,並且於碑上刻上「梓潼君」。後因香火旺盛而被當地人奉為梓潼神,供人祭拜。唐朝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僖宗逃到四川期間,受當地人對梓潼神的信仰而感動,遂封梓潼神為左丞相,當夜唐玄宗宿七曲山,得梓潼君顯靈,告之玄宗,此亂不日將息,帝可回朝。唐廣明二年,唐僖宗躲避黃巢亂軍,再次到蜀地七曲山,親自拜祭梓潼神,加封梓潼神為濟順王,並將自己的佩劍解下賜給梓潼神。至元仁宗延佑三年,即1316年,仁宗帝敕封梓潼神為:文昌司祿宏仁帝君,簡稱為文昌帝君。從此,梓潼君變為梓潼神、再變為梓潼王,又再變為梓潼帝君,最後變成了文昌帝君。梓潼君就成了文章、學問的天部尊神,職責掌管天部文昌府的事務,成了文昌星、文曲星、北魁與西魁的代理星君。
由於唐朝帝王的大力推崇,梓潼神的地位越來越高,從一個地方神一躍而成為集各星魁於一身的大神,並與文昌星合而為一,太會發達了。宋元年間的道士見此種信仰可以利用,遂將梓潼兄與文昌合稱為文昌帝君,升級尊為人鬼生死爵祿的重量級大仙帝君。古代書生求仕途,以科舉為途徑,於是天下府縣,處處大興土木,為梓潼兄建立文昌宮、文昌閣殿。明代以後,每一所學校都將主要書屋一大開間騰出來,用於供奉文昌帝君。
南宋間,道士借文昌帝君之大名,作了《文昌帝君陰涉文》,這是一本文昌帝君勸說世人行善積德的勸善書,十分流行,影響很大,與《太上感應篇》和託名關羽所撰的《關帝覺世真經》為三大勸善真書。
每年農曆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要生日了,歷代皇帝都將文昌帝君列為重要祭典活動儀式,凡是讀書人必要奉祀文昌帝君。每逢文昌帝君誕辰,童生、秀才、稟生、貢生、舉人以及私塾老師都要準備全牛及供品,至文昌廟行「三獻禮」祭祀之。歷代官府都要通令天下學校,來奉祀這位文昌帝君。農曆二月初三定為文昌帝君聖誕節。明朝景泰年間,景宗皇帝又為文昌帝君在北京新建一座廟宇,每年二月初三,都舉行盛大的祭典。清朝年間,更加崇奉此神,嘉慶六年,仁宗皇帝勒命禮部,將此神編入國祀大典。
至此,文昌帝君的神位已升級至九五主尊,已經是帝級人物了,已代替了文昌星、文曲星。因此,要有宮殿,要坐在正殿中堂,北鬥文魁與西宿文魁只要屈尊的伺候在帝君兩旁了。文昌宮的文昌殿,是文昌帝君的殿堂,而魁星樓或魁星塔,是北鬥與西宿文昌魁星的廟宇,文昌帝君因是帝級君王,就不到那裡辦公了。
魁罡星
魁罡:是北鬥星在特定的條件下轉化出來的俗稱。
依據:魁,北鬥星的鬥勺;罡,北鬥星的鬥柄。
出處:魁罡是八字命理學中的特定命格名稱,即魁罡命格。
特性:是天部神中主宰文運與智慧的至高無上的尊神象徵。
說明:凡在北鬥星君臨日出生的人,謂之魁罡命格。每年只有四個日,壬辰日、庚辰日、庚戌日、戊戌日。這四個日是北鬥星君下凡日,凡在此四個日出生的人,屬北鬥星君化身託生,命性非常強悍,是很厲害的命格。有三大特點:一是魁罡人無論到那裡,陰氣全消,神鬼靈界物見到魁罡人,如遇到北鬥星君威儀震懾而驚恐畏懼,無不逃之妖妖,絕不敢靠近,因此,與魁罡人在一起,絕不受災星與厄運的影響,滿屋陽氣、出行平安,非常安全。二是魁罡人命貴權重,只要自身八字無自相刑衝,魁罡命人一生權傾朝野。三是如髡罡自身八字出現自相刑衝,則龍困池塘,變得脾性頑固不化、命運也坎坷。
然而,再坎坷再困惑,魁罡人畢竟是北鬥星君化身的尊貴命格,非常清高,藐視一切,極能孤芳自賞,看誰都不順眼,絕沒有妥協餘地,有能死不屈的頑固不化脾性。魁罡人會將自己行為中的誤錯當信念,絕沒有認錯的餘地,要錯是天下人的錯,魁罡人永遠不錯。所以,與魁罡人在一起,安全是絕對的,但也是令人哭笑不得的,因為錯的永運都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