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滅蜀漢後,鄧艾被封為太尉,鍾會被封為司徒,誰的官職更大?

2021-01-21 情懷與歷史

《三國志》中記載:十二月,詔曰:「艾曜威奮武,深入虜庭,斬將搴旗,梟其鯨鯢,使僭號之主,稽首系頸,歷世逋誅,一朝而平。兵不逾時,戰不終日,雲徹席捲,蕩定巴蜀……其以艾為太尉,增邑二萬戶,封子二人亭侯,各食邑千戶。」

公元263年十二月,在消滅蜀漢後,司馬昭上曹魏皇帝曹奐下詔書,褒獎鄧艾的功績。因此,曹魏冊封鄧艾為太尉,增加封邑二萬戶。封其兩個兒子為亭侯,各得封邑千戶。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蜀漢是由鄧艾直接滅亡的,但是,在此之前,鍾會在劍閣一帶牽制了姜維的主力,從而為鄧艾兵臨成都爭取了足夠的時間。因此,鍾會也進位司徒,封縣侯,增邑萬戶,其子二人也都封為亭侯。那麼,問題來了,消滅蜀漢後,鄧艾被封為太尉,鍾會被封為司徒,誰的官職更大?

首先,對於鄧艾和鍾會來說,在滅蜀之後都被曹魏加官進爵。其中,鄧艾被封為太尉,鍾會被封為司徒,就這兩個官職來說,在地位上實際上不相上下的,也即都屬於漢末三國時期的「三公」。三公,是古代地位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秦朝建立之後,秦始皇推行了三公九卿的官制。其中,秦朝時期以「太尉、丞相、御史大夫」為三公。

對於秦朝來說,太尉、丞相、御史大夫自然成為最顯赫的三個官職,而且理論上擁有較大的實權,比如太尉執掌天下兵馬,丞相負責朝政,御史大夫可以監督百官。當然,秦朝三公之一的太尉,實際上無人擔任,因為秦始皇不希望兵權被太尉所掌握。到了西漢時期,以丞相、大司馬、御史大夫為三公。其中,就大司馬可以理解為大將軍的加官。到了東漢時期,又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在東漢之後,魏、晉、宋、齊、梁、陳、後魏、北齊皆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也即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公指的就是太尉、司徒、司空。對於三公來說,在文臣武將中擁有最高的地位和官職品級。由此,對於太尉鄧艾和司徒鍾會來說,其官職在曹魏可以說是位極人臣了,甚至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不過,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三公存在一個實職向虛職,比如在西漢時期,三公中的丞相,自然是掌握實權的。

但是,進入三國時期後,曹魏自曹操、曹丕之後,並不設立丞相一職,一般用尚書令、錄尚書事來負責處理朝政,而兵權通常被大司馬、大將軍所掌握,比如夏侯惇、曹仁、曹真、曹休、曹爽等人,就曾擔任曹魏的大將軍或者大司馬。在此基礎上,鄧艾被晉升為太尉,可是,這並不意味著其可以掌握天下兵馬。

與此相對應的是,在東漢時期,司徒一度取代丞相,從而執掌朝政。但是,在三國時期,司徒也逐漸變為一個虛職,或者說是一個偏向於榮譽的官職。因此,對於鍾會來說,其晉升為司徒,並不意味著其可以向丞相一樣處理朝政。在此之前,曹魏一般會給資歷較深的重臣冊封三公的官職,以此提升他們的地位,肯定他們的功勞,比如司馬懿曾擔任太尉一職,王朗曾擔任司徒一職,陳群曾擔任司空一職。至於鍾會和鄧艾,雖然資歷不如這些老臣,但是,因為消滅蜀漢的大功,所以被封為三公的官職,也是比較適合的選擇。在三國時期,三公之中的司徒、司空、太尉,是沒有高低的。

舉例來說,《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及文帝踐阼,(王朗)改為司空,進封樂平鄉侯。

《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明帝即位,(王朗)轉為司徒。

魏文帝曹丕在位時,王朗被封為三公之一的司空。到了魏明帝曹叡在位時,王朗是「轉為司徒」,在古代官職變動中,「遷」字一般表示晉升、升遷的意思,但是「轉」字則是不含褒貶的平調,因此,王朗從司空轉為司徒,是平調,這說明司空和司徒同樣隸屬於三公,沒有高下之分。

最後,再比如《三國志》中記載:(高柔)在官二十三年,轉為太常,旬日遷司空,後徙司徒。

高柔是歷經曹操、曹丕、曹叡、曹芳、曹髦五位君主的老臣,高柔擔任廷尉長達二十三年,後來升任太常,於公元245年升為司空。太常只是九卿之一,高柔由太常變成司空,自然屬於升遷的情況。但是,高柔由司空到司徒,《三國志》記載為「徙司徒」,「徙」字單獨使用的時候,往往也是不含褒貶的意思,也即高柔由司空平調為司徒。到了甘露元年(256年),曹髦即位,司徒高柔又平調為太尉。結合這些情況來看,蜀漢滅亡後,太尉鄧艾和司徒鍾會,自然是平起平坐的,一起成為曹魏地位最高的三公之一。

此外,在爵位上,鄧艾在消滅蜀漢之前,已經被封為鄧侯了,這是一個縣侯。而在漢末三國時期,縣侯高於鄉侯、亭侯、關內侯,已經是檔次最高的侯爵了。於是,消滅蜀漢後,司馬昭增加鄧艾的封邑到二萬戶。而在消滅蜀漢之前,鍾會的爵位是東武亭侯,也即和關羽的漢壽亭侯一樣,都是一個亭侯。於是,司馬昭將鍾會封縣侯,增邑萬戶,這讓鄧艾和鍾會都成為食邑超過萬戶的縣侯了,這在漢末三國時期,同樣是極高的榮譽了。比如大家熟悉的曹魏五子良將,食邑最多只有幾千戶——《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中記載:文帝踐阼,(張遼)封晉陽侯,增邑千戶,並前二千六百戶。綜上,在消滅蜀國後,鄧艾和鍾會被加官進爵,可謂來到了自己人生的巔峰。

相關焦點

  • 漢獻帝冊封曹操為「司空」,這到底是多大的官職?
    不久之後,漢獻帝封曹操為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庚申,遷都許縣。十一月丙戌,漢獻帝封曹操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對於漢獻帝劉協來說,用官職來回報曹操的接納。那麼,問題來了,漢獻帝封曹操為「司空」,這到底是多大的官職?一首先,對於曹操擔任的司空,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官職。司空是中國古代官名。
  • 不必為鄧艾叫屈!他的下場,其實是他自己「作出來的」
    彈幕區也紛紛炸鍋,很多網友認為鄧艾太慘,明明是滅蜀的功臣,為曹魏和司馬氏立下了天大的功勞,為什麼反而這麼快就領盒飯了呢?然而筆者認為:鄧艾之死,其實是他自己「作出來的」。大放厥詞,成為別人的笑柄鄧艾一直視蜀漢大將軍姜維為死敵,二人糾纏了十餘年,最終因蜀漢覆滅,導致姜維落敗,雖然不是直面姜維並打敗,但鄧艾認為,蜀漢輸了也就是姜維輸了。
  • 蜀漢滅亡後,劉禪的後代結局如何?
    後主劉禪共有七子,除了三子劉琮在蜀漢滅亡前即病故,其他六子無一善終,其中更有四子死於西晉永嘉之亂。蜀漢景耀六年(263年),掌握魏國大權的大將軍、晉公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大軍,起兵約二十萬伐蜀,鍾會及諸葛緒兩路大軍被蜀漢大將軍姜維阻隔於劍閣外。
  • 三國有四位「衛將軍」:除了司馬昭,另外三位分別是誰呢?
    到洛陽後,司馬昭晉位為大將軍,加侍中,都督內外諸軍、錄尚書事,輔助朝政,帶劍穿履上殿,司馬昭辭讓不受。自此,在晉升為大將軍後,司馬昭成功接替了司馬師留下的兵權,也讓曹髦奪回權力的計劃落空。甘露五年(260年),曹魏皇帝曹髦被弒殺,司馬昭立曹奐為帝。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分兵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滅亡蜀漢,受封晉公。次年,進爵晉王。
  • 古代官職制度:掌管軍政大權的太尉與大司馬
    「太尉」與「大司馬」這兩個官職名稱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看到,太尉理論上是我國宋代之前掌管軍事的最高武官。而大司馬是代替太尉一職稱呼,主要在兩漢時期。一般由功勳卓著的武將擔任。秦朝時期,據《漢書.表.百官公卿表上》記載「太尉,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並稱三公。
  • 蜀漢滅亡的最後時刻,劉禪為何選擇了投降,而劉諶卻選擇了殉國?
    凜凜人在,誰雲漢已亡。劉禪,是劉備的兒子,蜀漢的第二任國君。劉諶,劉禪的第五子,在公元259年被封為北地王。在蜀漢滅亡的最後時刻,作為君主的劉禪為何選擇了投降,而兒子劉諶卻選擇了殉國呢?在公元263年,曹魏大將軍司馬昭認為蜀漢國小勢弱,再加上姜維的常年徵戰,蜀漢百姓早已疲憊不堪,財力將盡。
  • 三國時期,曹操封自己為「司空」,這個官職的權限卻讓百官害怕
    但事實上,曹操一直都行使著皇帝的權力,他給自己封了一個官職叫「司空」,曹操為什麼要給自己封授這樣一個官職?這個官職又有多大的權力呢?我們在一些影視劇中可以看到,當時的朝廷百官都叫曹操為司空。其實在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執天子令牌,出師有名,徵討天下。曹操為了給自己正名,所以在曹魏朝廷內實行的還是漢室制度。按照在東漢朝廷內部官員的職稱,曹操當時的官職就是司空。
  • 正史上的鄧艾到底有多厲害?為何滅蜀兩個月後就落得家破人亡
    鄧艾與石苞是司馬懿培養的好徒弟,都屬於那種文武全才的人。鄧氏曾經是南陽新野一帶的大族,生活在戰爭頻發、社會動蕩的年代的鄧艾自幼喪父,但他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對他的一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建安十三年(208 年),鄧艾及其母親、族人在曹操攻下荊州後強遷到汝南,十二歲時,又隨母至潁川。
  • 軍師聯盟曹操為什麼叫司空是何官職?曹操跟三國原著結局對比
    司空是什麼官職?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很多觀眾看了《軍師聯盟》電視劇前幾集會有一個疑問,就是劇中由于和偉主演的一代梟雄曹操,為什麼一直被人稱為司空,而不是像三國演義裡經常出現的曹丞相呢,這個司空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官職呢?  介紹到這裡,我們再來說說《軍師聯盟》中曹操這個司空。建安元年,也就是公元196年,曹操聽從謀士建議迎天子後,自己封了自己為司隸校尉,錄尚書事。
  • 麒麟蜀夢戰報47,魏蜀吳三國勢力的官職分配情況,蜀漢姜維當權!
    截至公元268年4月,魏蜀吳三國勢力的官職分配大數據情況,曹魏政權數據如下:曹魏文職:丞相羊祜、中書令裴秀、御史中丞荀勖、執金吾邵悌、少府王祥、秘書令張華、侍中辛憲英、留府長史張緝、太學博士賈充、謁者僕射王韜、黃門侍郎辛敞、太史令王業;曹魏武職:鎮東將軍王濬、安東將軍唐彬、安南將軍怎樣文鴦、安西將軍胡烈、安北將軍陳騫、左將軍周旨、右將軍王渾、前將軍文虎、後將軍楊濟、軍師將軍石苞、安國將軍楊肇
  • 成漢:蜀漢滅亡後,又一個割據蜀地的勢力,存在了40多年!
    蜀漢(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國之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簡稱「蜀」,亦稱「劉蜀」、「季漢」。對於蜀漢來說,共歷二世二帝,國祚四十三年。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佔有今雲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等地。
  • 同樣是空降蜀地自立為王,孟知祥為什麼免於重蹈鍾會的覆轍?
    前言三國末期,曹魏攻滅蜀漢後,前線大將鍾會仗著自己手握大軍,拉攏人心,與蜀漢降將姜維合謀,陷害同行大將鄧艾,奪取鄧艾的軍隊,計劃下一步就聯合蜀軍攻取長安、洛陽,就算遇到變故計劃不順利,也可以在蜀漢割據自立做第二個劉備。
  • 我們時常聽說的大司馬大司空大司徒,它們究竟有何不同?
    在古代歷史中,我們時常聽說的大司馬大司空大司徒,它們究竟有何不同?我們說起古代的一些官職,很多人都會想到秦朝的「三公九卿」。那麼什麼是「三公」呢?其實就是秦始皇設立的三個官職,分別是太尉、丞相和御史大夫。
  • 司馬懿、嶽飛都曾出任太尉,相當於現在啥官職?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相信大家對於古代的官職,印象最深的除了宰相、御史這些官職,其次就是太尉了。從秦朝秦始皇開始,設置三公九卿,太尉作為三公之一,成為了古代封建王朝不可或缺的官職,一直到了明朝才被患有被迫害妄想症一門心思想獨攬大權的朱元璋給收回。
  • 《水滸傳》中太尉高俅權力很大,那麼「太尉」到底是個什麼官?
    起源說到「太尉」,可以追溯到秦朝。秦始皇掃平六國,建立秦朝後,採納李斯的建議,創立了以太尉、丞相、御史大夫這三公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太尉,對應了掌管全國行政丞相,職能是掌管全國軍事。發展雖然秦終其一朝,都沒有人當上「太尉」,但是它作為一種官制,仍然被漢朝所吸收。漢武帝繼位後,為加強對軍隊的控制,不再封軍功卓著的武將擔任太尉,而是任命貴戚擔任此職。此後太尉便只是個虛職,並無實權。後來漢武帝乾脆廢除太尉一職,用大司馬代替。到東漢,光武帝又將大司馬改回成太尉。
  • 蜀漢後主劉禪膽小怕死,卻生有一子凜凜威風,全家殉國
    「扶不起的阿鬥「,這是歷史對蜀漢後主劉禪的評價。在魏國大將鄧艾、鍾會攻蜀的時候,姜維率領大軍將鍾會的十多萬軍隊阻擋於劍閣,而且鄧艾攻打姜維也失敗了。但是鄧艾心生一計,不和姜維纏鬥,便繞了數百裡的陰平小路,直插蜀漢腹地。在陰平小道,蜀漢根本沒有設置守軍,甚至連哨所都沒有。
  • 《東風破》拜相封侯 無限榮耀 官職體系
    進入《東風破》的各位英雄,他們招賢納士,訓練軍隊,通過戰場拼殺取得了無限榮耀,而拜相封侯正是對他們的最好肯定。不過說起《東風破》的官職體系,我們可以看到,這裡並沒有一步登天的神話,只有不斷的奮戰才能成就至高無上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