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子膽小怕黑,在誰看來都是件情理之中的事,可29歲的小靜(化名)最近卻因此特地從英國飛回杭州,尋求杭州市七醫院精神心理疾病早期幹預科王奕權副主任醫師的幫助。
原因是,她有個難言之隱,怕黑怕到晚上得開燈睡覺。之前談了兩個朋友都因此分手,這次好不容易找著一個沒直接說介意的,可她還是擔心,回國後天天生活在一起,他總有一天會忍受不了有如此怪癖的自己。
為何年齡大了
恐懼越來越厲害
小靜身材嬌小、五官周正,生得一副惹人憐愛的模樣,且她也確實非常需要別人的照顧,尤其是在夜幕降臨之後。
「我很怕黑,從小就怕。一到黑暗的環境裡,總覺得眼前有一團可怕的黑影,身後還能聽到有個腳步聲跟著,那種感覺把我嚇得快要窒息。」小靜說著雙手下意識緊緊抱在胸前。
她說因為實在太怕黑,從記事起就養成了開燈睡覺的壞習慣,且更糟糕的是,人越長越大,對黑暗的恐懼也越來越厲害,睡覺時燈光亮度也越開越亮,從小夜燈到檯燈,最後已經到了能照亮整個房間的大燈。
「一個人生活的時候,開再亮的燈都沒關係,可是……」小靜一時語塞,停頓了半分鐘後鼓起勇氣繼續說,「去了國外之後,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學業上,比以前少去想怕黑這事,但晚上照舊得開燈睡覺。我之前談過兩個朋友,都因此分手了,搞得我都有點害怕談戀愛了。今年春節回來,親戚給介紹了一個,他也在英留學,雖然不生活在一個城市,但我們談得很好,說好等下半年完成學業一起回國奮鬥。」
小靜坦言,在國外的時候,兩人只是偶爾的相聚,他或許覺得很新鮮並沒表示介意,可等回國同居後天天如此,自己這個與絕大多數人的睡眠習慣相悖的怪癖他又能容忍多久呢?因此,她決心在兩人回國正式一起過日子前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追溯起因
是成長環境缺乏安全感
「怕黑又稱夜晚恐懼,而這種特定恐怖場景通常在兒童早期就發展起來,然後一直持續到成年都不會緩解。這類孩子在個性上一般有相似的特徵,如敏感、膽小、不善於主動交際,就是大家常說的比較內向。同時他們往往有著缺乏安全感的成長環境。比如父母的爭吵,會讓孩子處於一個應激狀態,因為害怕擔心會波及自己而情緒焦慮;再比如旁人的嚇唬,則會將此恐懼強化。」王奕權醫生說。
小靜則跟著這個思路,回憶起了小時候的很多事來。
從小她膽子就小,一到了晚上就要粘到大人身邊,不敢一個人行動。應該是到了幼兒園大班的時候,爸爸媽媽因為工作太忙,打算小學送她去寄宿學校,可她這麼膽小粘人怎麼辦呢?他們商量後決定從分房睡開始訓練她。
「我其實一開始就很抗拒,但媽媽說每個人長大了都得一個人睡,還說班上哪些小朋友早就自己一個人睡,我一聽自己已屬落後分子,就什麼也不敢說,只是默默忍受著。黑夜裡特別靜,我躲在被窩裡能聽見自己的喘氣聲、心跳聲,當然隔壁爸媽的爭吵聲也聽得一清二楚。他們倆爭吵多數是因為我,媽媽對我比較寵愛,很多事都順著我,爸爸覺得這樣會把我寵壞,該罵時還是得罵,經常說著說著聲音就越來越響變成了吵架。我很自責,又很害怕,但凡他們吵過的那晚就會做噩夢。」
「有一次,爸爸媽媽吵得特兇,我嚇得在被窩裡發抖,最後鼓足勇氣把手伸出被窩打亮小夜燈,突然感覺自己置身於有亮光的環境中是安全的,之後便反覆用這個方法來緩解對黑夜的害怕,以致到了依戀的程度。」
醫生建議
每周看一部恐怖電影「練膽」
王奕權醫生分兩步走來幫助小靜。首先,是通過心理治療來調整她的認知。第二步就是學會放鬆,睡覺前試著關燈,然後做呼吸放鬆、肌肉放鬆、冥想、正念等,能堅持多久就堅持多久,每天循序漸進,就好像對過敏患者的脫敏治療一樣,讓她一點點接受並適應黑夜。
另外,王奕權醫生也建議小靜,在有人陪伴的情況下,每周看一部恐怖電影,可以試著從閉上眼睛聽聲音開始,接著再嘗試觀看畫面,注意不用強求看完全場,堅持不住隨時可以離場,這樣練練膽子,也對黑暗環境脫敏治療有幫助。
讓孩子跟父母分房睡
這事千萬別硬來
回顧小靜晚上開燈睡覺怪癖的由來,開端就在小時候跟父母分房睡這事上。其實,很多家長對此疑惑重重。孩子什麼時候跟父母分房睡比較好?怎麼個分法孩子比較容易接受?王奕權醫生也分別給出了自己的專業建議。
首先,分房睡需考量的是孩子的心理成長年齡,對於多數孩子而言,小學二三年級時心智相對穩定,比較合適。如果過早,孩子不能理解;如果過晚,可能就會過分依戀。
其次,提早做心理準備很有必要,比如可以多給孩子講述英雄故事,然後告訴孩子這些英雄從小膽子很大,這樣長大才敢去做那些勇敢的事,漸漸的孩子才敢去嘗試一個人睡。
最後,開始時家長得先陪著,一點點鼓勵孩子先一個人試試,如果不行爸爸媽媽隨時會出現,讓孩子更有勇氣去體驗並慢慢接受。
原標題:怕黑怕到睡覺一定要開大燈 女留學生求助心理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