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

2021-01-13 淨名精舍

O arapacaa dhī

嗡 阿喇巴札那諦

從我們每個眾生從初發心學佛的時候就都可以叫菩薩,但是程度大有不同。

初發心的,剛剛發心學佛的菩薩,那叫初發心菩薩;初發心登上資糧位、加行位的,那叫顯位上的菩薩;那麼經過一大阿僧祗劫的修行,見道了,進入修道位啦,那麼就是聖位上的菩薩,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初地菩薩、二地菩薩、三地菩薩、四地菩薩,這是聖位上的菩薩。那麼這裡邊的菩薩摩訶薩,摩訶翻譯過來是大的意思,摩訶薩就是大菩薩。

就是得到見道位後,登地的這些初地菩薩、二地菩薩,就是我們今天一進廟門,四個大字:登歡喜地。大家進廟門都看到了。登歡喜地,就是登初地,登了這個歡喜地,初地,他見道了呀。

佛陀說:一切法呀,緣起性空呀,說一通,那都是你從枝節上去理解,你得是正見。經過大阿僧祗劫的修行之後呀,他見道了。哎呀,親證了釋迦佛老人家說的,真實不虛呀。真實不虛呀,他歡喜呀。

登初地就是登歡喜地。那麼登了初地即歡喜地的菩薩,在這之上的菩薩,才能叫聖位菩薩。才能叫菩薩摩訶薩。那初發心的,叫菩薩,那叫初發心菩薩,當不了摩訶薩。

那麼菩薩摩訶薩三萬六千呀也來了。注意,這登地的菩薩摩訶薩三萬六千,比大丘數目要多,這也表徵這部法是以大乘法門為主。

就像剛才說的,大家不要小看了這個佛陀說法的地點,廣嚴城,樂音樹,是與這部法義相契合的呀。我們也不要小看了這部經的聽眾,這個法會上的人。你比如說,我們今天開個會,參加會的都是一群幼兒園的小朋友。

聽眾是小朋友,你說我能講什麼?不是寓言就是兒歌呀。絕不會講藥師經,也絕不會講黑格爾哲學。所以大家注意,大家讀經的時候,也要看,看這部經是哪些聽眾,你也就知道會這部法大概講在哪個層次的。

所以讀經的時候,不要輕看了序分裡的裡邊的聽眾呀。所以這個菩薩摩訶薩三萬六千,下面舉了十三位這三萬六千個大菩薩裡的上首菩薩,那也是有法義的。下面姓名曰:曼殊師利菩薩、觀自在菩薩、慈氏菩薩、善現菩薩、大慧菩薩、明慧菩薩、山峰菩薩、辯峰菩薩、持妙高峰菩薩、不空超越菩薩、徹妙音菩薩、常思惟菩薩、執金剛菩薩。

如是等諸大菩薩而為上首。就是在三萬六千位菩薩摩訶薩裡,有著十三位菩薩是上首菩薩,這是有法義的。

首先看前三位菩薩:曼殊師利菩薩,就是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文殊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有時也翻譯為曼殊師利菩薩,所以曼殊師利菩薩就是文殊菩薩;

觀自在菩薩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

第三位叫慈氏菩薩,慈氏菩薩是誰呀?就是彌勒菩薩。慈氏菩薩就是彌勒菩薩。其實也是大家很熟悉的一位菩薩。

每一位菩薩都是代表著一個法門,代表著佛陀的一種功德。你比如說,曼殊師利菩薩就是文殊菩薩,叫做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他表徵的是智慧,是般若。

觀自在菩薩呢,他表徵的是大悲,大悲觀世音菩薩。悲是什麼呢?悲是救苦。大家讀法華經觀世音普門品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呀。

那麼彌勒菩薩表徵的什麼呢?是大慈,慈悲的慈。慈是與樂,給你快樂叫慈。把你從苦裡救出來這叫悲呀。再給你快樂這叫慈。所以觀世音是大悲,彌勒是大慈。那麼這位大慈的彌勒菩薩也叫慈氏菩薩。

有個偈子四句話是這麼說的:彌勒菩薩法王子,從初發心不食肉。以此因緣名慈氏,未欲成熟度眾生。彌勒菩薩這位法王子,法王是佛,法王子就是佛的繼承人,法王子從初發心不食肉呀,就是從他最初發心學佛那天開始就不再吃其它眾生的肉了,你說吃肉對身體有沒有好處呀?

科學說法有好處。但是彌勒菩薩說:再有一萬個好處,這種好處是建立在其它眾生的極端痛苦之上呀,我不吃,我不忍吃呀。所以以此因緣名慈氏,他太慈悲了。為欲成熟度眾生呀。所以慈氏就是彌勒菩薩。

那麼在十三位菩薩裡邊,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這開頭的三位菩薩,是我們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的眷屬呀。那麼看這十三位菩薩的最後三位,叫徹妙音菩薩、常思惟菩薩、執金剛菩薩。

這後面這三位呢,有個特點,是法身如來,毗盧遮那佛的眷屬呀。釋迦牟尼佛如來是應化身,毗盧遮那佛如來是法身。開頭的三位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眷屬;最後三位是法身毗盧遮那佛的眷屬。我們都學顯教和密宗,顯跟密有很多很多的差別,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差別就是說法者不同。

顯教的經通通是釋迦牟尼佛老人家說的,而密教的法是大日如來,是摩訶毗盧遮那如來,這是法身如來所說呀。那麼這部藥師七佛經,開頭上這為上首的大菩薩,開頭三位是應化身釋迦牟尼如來的眷屬,最後三位是法身毗盧遮那如來的眷屬。

這表徵什麼呢?這表徵這部藥師法門是顯密圓通的法門。大家注意呀,這聽眾很重要,是一部顯密圓通的法門。所以在這前言裡邊,我第一句話就是:藥師法門圓通顯密教。這是有根據的。那麼中間還剩下七位菩薩呀,十三位嘛,前面三位,後面三位,十三減去六位,中間還剩下七位菩薩。這七位菩薩對應著我們這部經所要出現的七位如來的眷屬。

中間的七位對應著我們這部經所要出現的七位如來的眷屬,所以合起來是十三位菩薩。所以佛經裡出現的人物,他不是隨便出的,出個張三,出個李四,出幾個都一樣,不是這樣的,他是有法義的。

對這十三位菩薩,我重點的講講第一位和最後一位。因為這兩位在這部經中非常重要。第一位就是曼殊師利菩薩,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文殊菩薩。

曼殊師利是譯音,把他翻譯過來是什麼呢?曼殊這兩個字就是妙,很微妙,奇妙的妙;師利翻譯過來就是吉祥,所以文殊菩薩也叫妙吉祥菩薩。

文殊菩薩了不得呀,在經裡,釋迦牟尼佛這樣說,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師利之恩典。釋迦牟尼佛說我今天成佛呀,那是蒙了文殊師利菩薩的恩德呀。

往昔文殊菩薩曾經是釋迦牟尼佛的老師呀,那麼釋迦牟尼佛緊接著還說,不僅我釋迦牟尼佛呀,說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說過去還有無數無數的佛呀,也同樣是文殊菩薩的弟子。

緊接著釋迦牟尼佛又說,當來者,亦是其威神所致呀。說未來的這些成佛的眾生,也都依然要靠著文殊菩薩的威神力呀。

所以釋迦牟尼說: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諸佛之父母。所以我們說文殊菩薩,雖然他是菩薩,但他是諸佛之師呀,是十方諸佛的老師。當然佛陀也說過,文殊菩薩在久遠久遠前早已成佛呀。

龍種上尊王佛。而無非是現菩薩身,這一身在我們,現在是在這個娑婆世界現菩薩身來輔佐釋迦牟尼佛說法。所以大家看,文殊菩薩是諸佛之師呀,是十方諸佛的老師呀。所以我們要很好地學習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之所以重要,因為大家知道,釋迦牟尼佛的教誨,大乘佛教的與一切教法所不共的是什麼呢?大家都知道是般若。大乘六度的第六度叫般若。這是佛法最不共,最根本的。

那麼大乘的這個般若波羅蜜多,這個根本的法門是由誰來攝受的呢?就是由文殊師利菩薩來攝受的。所以般若波羅蜜多這個法門是由文殊師利菩薩來攝受的呀。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左脅士,左邊是文殊,右邊是普賢呀。以左為上,所以文殊菩薩被稱為法王子。文殊菩薩非常重要。

那麼還有一點,切實落實到我們中國人,我們漢人,還有一條非常非常重要的地方,很多人都不曉得的,我們漢地呀,我們漢族人所居住的地區呀,是文殊菩薩的應化剎土呀。文殊菩薩的道場在哪裡呀?就在我們中國的五臺山。

所以我們漢民族是由文殊菩薩攝受的。自古以來,我們漢民族所出現的偉大人物,都是文殊菩薩化現,是文殊菩薩所攝受的呀。所以文殊菩薩的法門對我們漢民族就有一層更重要的含義。藏民族是由哪個菩薩攝受的呢?是由觀世音菩薩攝受的。

所以你到藏地看看,藏地的佛教徒每個人都念嗡、嘛、呢、叭、咪、吽。這是觀音菩薩的心咒。同樣的,文殊菩薩也有心咒呀。嗡 阿喇巴札那諦。其實我們漢民族的每一個佛教徒都應該念文殊菩薩的心咒。

嗡 阿喇巴札那諦這是文殊菩薩的五字真言,這是表五方佛,五種智。最後面的一個字,諦,是文殊菩薩的種子字,諦。一切諸佛都從諦字聲。所以說文殊菩薩是諸佛之師呀,一切諸佛皆從諦字生。

諦字可念一個,也可念五個,我就喜歡念五個。所以文殊菩薩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念這咒子,應該念這樣一句話:南無般若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這是十三位菩薩,我講了第一位。重點講了文殊菩薩。

相關焦點

  • 圓覺三代祖師:釋迦牟尼佛、文殊師利菩薩、蓮華生大士
    第一代祖師:釋迦牟尼佛 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王太子,見眾生苦,感悟出家,證大菩提,人稱「佛陀」(覺者)。弘法四十九年,至七十九歲時,涅盤於拘屍那國之娑羅雙樹間。此世界之佛教各宗各派所有佛法,皆由釋尊傳出,遂共尊為佛教教主。
  • 法華經· 序品第一|從彌勒菩薩與文殊師利唱答,看「偈言」重要性
    「偈」這個字,漢典解釋為佛教文學,無韻的詩歌。其實,「偈」是以詩詞的表達方式,簡潔的結語經文重點。而且通常具有「導讀」的作用,目的是為了協助學子,理解經文要點,避免不必要的誤解或迷思。所以不難理解,為什麼法華經中特別多「偈言」。
  • 佛不積怨的故事,文殊師利菩薩的恩惠,以身作則的佛陀
    而提婆達多之前曾叛佛害佛,佛不記冤而救之,以慈使其樂,以悲拔其苦,以其痊癒而喜,不分冤親而平等救治,即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四無量心。  佛所成就的四無量心,不與三乘人共成就,能大慈以眾生之樂為樂,能大悲以眾生之苦為苦,能大喜以眾生離苦得樂而喜,能大舍心無住著,運心平等,普利眾生。
  • 智慧法語:佛說文殊菩薩會化身貧窮苦惱的人來為你培福
    據《首愣嚴三昧經》、《放缽經》記載,文殊菩薩在久遠劫以前已經成佛,號「龍種上佛」,在過去世曾是無量諸佛(包括釋迦牟尼佛)的老師。文殊菩薩常與普賢菩薩同侍釋迦牟尼佛,是釋迦牟尼佛所有菩薩弟子中的上首,所以又稱為「文殊師利法王子」。
  • 農曆四月初四日|恭迎智慧化身文殊師利菩薩聖誕
    今天,農曆四月初四日,是我國佛教界認為的文殊師利菩薩聖誕日。有關文殊菩薩,之前有很多文章進行過介紹,就不再一一贅言。簡單概述就是:佛教兩大核心:慈悲與智慧,觀世音菩薩是諸佛、菩薩慈悲的總集,文殊菩薩是諸佛、菩薩的智慧象徵。
  • 五臺山:一片被文殊師利菩薩加持故事"清涼佛國″淨土
    通常又稱為孺童文殊,是取這位菩薩如童子般無我無執,了無所礙。又有法王子之稱,表文殊以大智慧演說釋迦法王的教法,一如子繼父業,法嗣不絕。在諸多大乘經系中,多以文殊為諸菩薩之上首。關於文殊菩薩,佛教中說他是般若化身,故他是主司智慧的大智菩薩。佛教中說,般若生諸佛,故他是「三世諸佛之母」、「七佛之師」。佛教中說:文殊是為「擁護」釋迦牟尼出世,主動入世化生人間,協助釋迦牟尼弘揚佛法的。
  • 四月初四,瀋陽皇寺文殊師利菩薩聖誕日祈福增慧法會,功德成滿
    瀋陽皇寺封閉舉行文殊師利菩薩聖誕法會大凡正信三寶的佛門弟子,都具有對智慧的深切信願。今天是農曆四月初四,是智慧文殊師利菩薩的聖誕之日。文殊師利菩薩,也叫做曼殊室利菩薩,譯作漢語就是妙吉祥意思。文殊師利菩薩和大觀世音菩薩都是慈航倒駕的法身大士,在久遠劫前文殊菩薩本已經成就了妙覺佛果。大凡文殊菩薩這樣的法身大士,其功德成就已經圓成了對眾生的無量悲心和我法兩空的無上智慧,因為大悲心與空性見是一切修佛者必須修持的大善妙法。正信佛子應該時刻保持信願、慈悲與智慧的學佛三要。觀世音菩薩和文殊師利菩薩,之所以能夠倒駕慈航,降誕人間,本其都是具足了悲心廣願和無上智慧的妙覺菩薩。
  • 鎮宅法寶 文殊八字最勝大威德心真言 大明燈 最殊勝法 無有比法 取牛黃書寫安置家宅得大福德
    此文殊師利法藏中有真實法最殊勝法無有比法。能為眾生作如意寶。能令所在國土十善勤化。若國王行十善者。國王所作悉皆圓滿。此八字大威德陀羅尼者。乃往過去無量百千恆河沙諸佛所說。為擁護一切行十善國王。令得如意壽命長遠。福德果報無比逾勝。諸方兵甲悉皆休息國土安寧。王之所有常得增長。此陀羅尼能利益憐愍一切有情諸眾生故。能斷三惡道能作一切安穩法。如佛現在處世無異。此是文殊師利菩薩身。為利益眾生故。
  • 2020年4月26日(農曆四月初四)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的聖誕日
    見聞隨喜度群迷, 人人皆得妙吉祥。文殊菩薩,帶果行因,本其無上智慧,廣作無邊佛事,於十方佛土中,現種種身,說種種法,渡種種眾生。《華嚴經》載,是一佛二菩薩共演大教,名華嚴三聖。一佛是釋尊的法身毗盧遮那佛,二菩薩指文殊菩薩及普賢菩薩。文殊般若自在,普賢三昧自在。文殊執掌佛的智慧寶藏,普賢推展佛的廣大行願,所謂:文殊述德,普賢啟行,同輔毗盧遮那佛,教化眾生。
  • 何人能修佛成佛習得佛的大智慧?佛說這個問題不許問
    「以慈修身,以善入佛」,許多人正是心懷這樣的意念開始接觸最終成為了佛弟子,這是好事。可是,隨著對佛法知識的深入了解,將迷信的外衣剝去,真正打算專研這門功夫時,許多人發現:佛法智慧甚深無量,可智慧之門不得其入。尤其是「諸法實相」與「未曾有法」不可思議。莫說普通弟子,高僧大德也不敢妄稱懂得幾分!
  • 剛剛過去的文殊菩薩聖誕日,為何在信眾心中影響如此之大?
    文殊菩薩所代表的智慧,即是經中所說的般若,《大般若經》中經常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生諸佛,是諸佛母,能示諸佛世間實相。」文殊菩薩還被稱為「七佛之師」,因為我們娑婆世界裡,離我們時間最近的過去七尊佛,譬如釋迦牟尼佛等,都是師從文殊菩薩而發起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