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arapacaa dhī
嗡 阿喇巴札那諦
從我們每個眾生從初發心學佛的時候就都可以叫菩薩,但是程度大有不同。
初發心的,剛剛發心學佛的菩薩,那叫初發心菩薩;初發心登上資糧位、加行位的,那叫顯位上的菩薩;那麼經過一大阿僧祗劫的修行,見道了,進入修道位啦,那麼就是聖位上的菩薩,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初地菩薩、二地菩薩、三地菩薩、四地菩薩,這是聖位上的菩薩。那麼這裡邊的菩薩摩訶薩,摩訶翻譯過來是大的意思,摩訶薩就是大菩薩。
就是得到見道位後,登地的這些初地菩薩、二地菩薩,就是我們今天一進廟門,四個大字:登歡喜地。大家進廟門都看到了。登歡喜地,就是登初地,登了這個歡喜地,初地,他見道了呀。
佛陀說:一切法呀,緣起性空呀,說一通,那都是你從枝節上去理解,你得是正見。經過大阿僧祗劫的修行之後呀,他見道了。哎呀,親證了釋迦佛老人家說的,真實不虛呀。真實不虛呀,他歡喜呀。
登初地就是登歡喜地。那麼登了初地即歡喜地的菩薩,在這之上的菩薩,才能叫聖位菩薩。才能叫菩薩摩訶薩。那初發心的,叫菩薩,那叫初發心菩薩,當不了摩訶薩。
那麼菩薩摩訶薩三萬六千呀也來了。注意,這登地的菩薩摩訶薩三萬六千,比大丘數目要多,這也表徵這部法是以大乘法門為主。
就像剛才說的,大家不要小看了這個佛陀說法的地點,廣嚴城,樂音樹,是與這部法義相契合的呀。我們也不要小看了這部經的聽眾,這個法會上的人。你比如說,我們今天開個會,參加會的都是一群幼兒園的小朋友。
聽眾是小朋友,你說我能講什麼?不是寓言就是兒歌呀。絕不會講藥師經,也絕不會講黑格爾哲學。所以大家注意,大家讀經的時候,也要看,看這部經是哪些聽眾,你也就知道會這部法大概講在哪個層次的。
所以讀經的時候,不要輕看了序分裡的裡邊的聽眾呀。所以這個菩薩摩訶薩三萬六千,下面舉了十三位這三萬六千個大菩薩裡的上首菩薩,那也是有法義的。下面姓名曰:曼殊師利菩薩、觀自在菩薩、慈氏菩薩、善現菩薩、大慧菩薩、明慧菩薩、山峰菩薩、辯峰菩薩、持妙高峰菩薩、不空超越菩薩、徹妙音菩薩、常思惟菩薩、執金剛菩薩。
如是等諸大菩薩而為上首。就是在三萬六千位菩薩摩訶薩裡,有著十三位菩薩是上首菩薩,這是有法義的。
首先看前三位菩薩:曼殊師利菩薩,就是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文殊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有時也翻譯為曼殊師利菩薩,所以曼殊師利菩薩就是文殊菩薩;
觀自在菩薩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
第三位叫慈氏菩薩,慈氏菩薩是誰呀?就是彌勒菩薩。慈氏菩薩就是彌勒菩薩。其實也是大家很熟悉的一位菩薩。
每一位菩薩都是代表著一個法門,代表著佛陀的一種功德。你比如說,曼殊師利菩薩就是文殊菩薩,叫做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他表徵的是智慧,是般若。
觀自在菩薩呢,他表徵的是大悲,大悲觀世音菩薩。悲是什麼呢?悲是救苦。大家讀法華經觀世音普門品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呀。
那麼彌勒菩薩表徵的什麼呢?是大慈,慈悲的慈。慈是與樂,給你快樂叫慈。把你從苦裡救出來這叫悲呀。再給你快樂這叫慈。所以觀世音是大悲,彌勒是大慈。那麼這位大慈的彌勒菩薩也叫慈氏菩薩。
有個偈子四句話是這麼說的:彌勒菩薩法王子,從初發心不食肉。以此因緣名慈氏,未欲成熟度眾生。彌勒菩薩這位法王子,法王是佛,法王子就是佛的繼承人,法王子從初發心不食肉呀,就是從他最初發心學佛那天開始就不再吃其它眾生的肉了,你說吃肉對身體有沒有好處呀?
科學說法有好處。但是彌勒菩薩說:再有一萬個好處,這種好處是建立在其它眾生的極端痛苦之上呀,我不吃,我不忍吃呀。所以以此因緣名慈氏,他太慈悲了。為欲成熟度眾生呀。所以慈氏就是彌勒菩薩。
那麼在十三位菩薩裡邊,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這開頭的三位菩薩,是我們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的眷屬呀。那麼看這十三位菩薩的最後三位,叫徹妙音菩薩、常思惟菩薩、執金剛菩薩。
這後面這三位呢,有個特點,是法身如來,毗盧遮那佛的眷屬呀。釋迦牟尼佛如來是應化身,毗盧遮那佛如來是法身。開頭的三位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眷屬;最後三位是法身毗盧遮那佛的眷屬。我們都學顯教和密宗,顯跟密有很多很多的差別,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差別就是說法者不同。
顯教的經通通是釋迦牟尼佛老人家說的,而密教的法是大日如來,是摩訶毗盧遮那如來,這是法身如來所說呀。那麼這部藥師七佛經,開頭上這為上首的大菩薩,開頭三位是應化身釋迦牟尼如來的眷屬,最後三位是法身毗盧遮那如來的眷屬。
這表徵什麼呢?這表徵這部藥師法門是顯密圓通的法門。大家注意呀,這聽眾很重要,是一部顯密圓通的法門。所以在這前言裡邊,我第一句話就是:藥師法門圓通顯密教。這是有根據的。那麼中間還剩下七位菩薩呀,十三位嘛,前面三位,後面三位,十三減去六位,中間還剩下七位菩薩。這七位菩薩對應著我們這部經所要出現的七位如來的眷屬。
中間的七位對應著我們這部經所要出現的七位如來的眷屬,所以合起來是十三位菩薩。所以佛經裡出現的人物,他不是隨便出的,出個張三,出個李四,出幾個都一樣,不是這樣的,他是有法義的。
對這十三位菩薩,我重點的講講第一位和最後一位。因為這兩位在這部經中非常重要。第一位就是曼殊師利菩薩,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文殊菩薩。
曼殊師利是譯音,把他翻譯過來是什麼呢?曼殊這兩個字就是妙,很微妙,奇妙的妙;師利翻譯過來就是吉祥,所以文殊菩薩也叫妙吉祥菩薩。
文殊菩薩了不得呀,在經裡,釋迦牟尼佛這樣說,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師利之恩典。釋迦牟尼佛說我今天成佛呀,那是蒙了文殊師利菩薩的恩德呀。
往昔文殊菩薩曾經是釋迦牟尼佛的老師呀,那麼釋迦牟尼佛緊接著還說,不僅我釋迦牟尼佛呀,說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說過去還有無數無數的佛呀,也同樣是文殊菩薩的弟子。
緊接著釋迦牟尼佛又說,當來者,亦是其威神所致呀。說未來的這些成佛的眾生,也都依然要靠著文殊菩薩的威神力呀。
所以釋迦牟尼說: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諸佛之父母。所以我們說文殊菩薩,雖然他是菩薩,但他是諸佛之師呀,是十方諸佛的老師。當然佛陀也說過,文殊菩薩在久遠久遠前早已成佛呀。
龍種上尊王佛。而無非是現菩薩身,這一身在我們,現在是在這個娑婆世界現菩薩身來輔佐釋迦牟尼佛說法。所以大家看,文殊菩薩是諸佛之師呀,是十方諸佛的老師呀。所以我們要很好地學習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之所以重要,因為大家知道,釋迦牟尼佛的教誨,大乘佛教的與一切教法所不共的是什麼呢?大家都知道是般若。大乘六度的第六度叫般若。這是佛法最不共,最根本的。
那麼大乘的這個般若波羅蜜多,這個根本的法門是由誰來攝受的呢?就是由文殊師利菩薩來攝受的。所以般若波羅蜜多這個法門是由文殊師利菩薩來攝受的呀。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左脅士,左邊是文殊,右邊是普賢呀。以左為上,所以文殊菩薩被稱為法王子。文殊菩薩非常重要。
那麼還有一點,切實落實到我們中國人,我們漢人,還有一條非常非常重要的地方,很多人都不曉得的,我們漢地呀,我們漢族人所居住的地區呀,是文殊菩薩的應化剎土呀。文殊菩薩的道場在哪裡呀?就在我們中國的五臺山。
所以我們漢民族是由文殊菩薩攝受的。自古以來,我們漢民族所出現的偉大人物,都是文殊菩薩化現,是文殊菩薩所攝受的呀。所以文殊菩薩的法門對我們漢民族就有一層更重要的含義。藏民族是由哪個菩薩攝受的呢?是由觀世音菩薩攝受的。
所以你到藏地看看,藏地的佛教徒每個人都念嗡、嘛、呢、叭、咪、吽。這是觀音菩薩的心咒。同樣的,文殊菩薩也有心咒呀。嗡 阿喇巴札那諦。其實我們漢民族的每一個佛教徒都應該念文殊菩薩的心咒。
嗡 阿喇巴札那諦這是文殊菩薩的五字真言,這是表五方佛,五種智。最後面的一個字,諦,是文殊菩薩的種子字,諦。一切諸佛都從諦字聲。所以說文殊菩薩是諸佛之師呀,一切諸佛皆從諦字生。
諦字可念一個,也可念五個,我就喜歡念五個。所以文殊菩薩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念這咒子,應該念這樣一句話:南無般若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這是十三位菩薩,我講了第一位。重點講了文殊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