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一片被文殊師利菩薩加持故事"清涼佛國″淨土

2020-11-23 佛教在線

 

一次五臺山朝聖相當於500年修行。五臺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並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並稱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五臺山也是此世界三大金剛座之一,成佛之前皆要坐於此處入金剛三摩地,摧毀三界的煩惱障和所知障而大徹大悟,由於入金剛定的緣故,此地稱為金剛座。。

五臺山地處太行山系北端,環基250公裡,中有五座山峰聳峙環立,頂上平廣,有如壘土之臺,故名五臺山。這座平頂高峰,在北魏正光元年叫五峰山,是由太古界、元古界變質巖形成,據說可追朔到26億年前。大約在7000萬年前,這裡原是一片廣闊的剝蝕平原,後由於地殼的升降,冰川的進退移挪,一系列的造山運動,形成了今天五臺隆起的形狀。五臺山空氣鮮潔,清涼宜人,具有多樣氣象,且有罕見的高山草甸,還是遠古冰緣地貌的自然博物館。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道場。文殊,即梵語Manjusri的簡譯,其意為妙德,妙吉祥。通常又稱為孺童文殊,是取這位菩薩如童子般無我無執,了無所礙。又有法王子之稱,表文殊以大智慧演說釋迦法王的教法,一如子繼父業,法嗣不絕。在諸多大乘經系中,多以文殊為諸菩薩之上首。關於文殊菩薩,佛教中說他是般若化身,故他是主司智慧的大智菩薩。佛教中說,般若生諸佛,故他是「三世諸佛之母」、「七佛之師」。佛教中說:文殊是為「擁護」釋迦牟尼出世,主動入世化生人間,協助釋迦牟尼弘揚佛法的。他是世尊的上首大菩薩,大乘空宗的奠基人,又是密教的祖師之一。華嚴宗初祖杜順和尚就被認為是文殊菩薩的化身,《佛祖統紀》卷二十九《諸宗立教志第十三》:「有弟子謁五臺,抵山麓見老人,語曰:『文殊今往終南山,杜順和上是也。』弟子趨歸,師已長往,至今關中以是日作文殊忌齋」。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南無清涼山金色世界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心咒 :嗡、阿、喇、巴、札、那、諦。《文殊菩薩十大願》。《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中葉說:「世尊復告金剛密跡主菩薩言:『我滅度後於此瞻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其國中間有山號為五頂,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一處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交匯,「天人合一」的淨土般的境界。是具有獨特價值色彩的,人類罕見、不可再造和不可替代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五臺山乃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2009年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舉世聞名。山西省五臺山之旅,既可五臺山的領略自然景觀:東臺觀雲海日出, 西臺賞月秋夜靜, 南臺看花花似錦, 北臺詠雪氣魄宏, 中臺望天蛟龍騰。在東臺頂能看日出,西臺頂能賞明月,南臺頂能觀山花,北臺頂能望瑞雪,中臺能觀天象;又可聆聽到聖山、皇山、文山、佛山、仙山、靈山"故事″"述說及攝心的"傳說"。

一座與印度"靈鷺山″故事的聖山。

五臺山是"金五臺″或"金色世界″。東漢年間,白馬馱經的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按經索驥尋找到五臺山,發現這裡的地形與印度靈鷲山神似,就此認定五臺山與佛祖有著不解之緣,於是五臺山的首寺——大孚靈鷲寺(今顯通寺)應運而生。此後,五臺佛寺一而十,十而百,宛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極盛時寺院達到300多座。如今的五臺山,依然擁有東亞乃至世界現存最龐大的佛教古建築群。五座山峰(東臺望海峰、南臺錦繡峰、中臺翠巖峰、西臺掛月峰、北臺葉鬥峰)。五臺山菩薩頂有副對聯叫:真容容真真容真,靈鷲鷲靈靈鷲靈。無橫聯,讓人體悟"真靈真靈″(四個"真靈″:藏頭藏身藏尾之中)。

(1)經書文殊菩薩故事:佛陀在《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告訴金剛密跡主菩薩說:「我滅度後,於此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其國中有山,號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及有無量無數諸天龍神、藥叉、羅剎、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圍繞供養恭敬於是。【振那:即 震旦,古中國又名震旦國 有山號為五頂:指五臺山】。

(2)靈鷲山菩薩頂傳說

五臺山中臺的山腳向上有靈鷲山菩薩頂,乃緣起第一寺靈,加持力特別大。 漢朝,明帝於即位七年神變月的一天夢見金色神人,有三尋(尋、弓,兩臂張開的距離)高,此系大支那眾生善根因緣的成熟。明帝派宰相王適找尋神人,迎來了印度的羅漢摩騰與班智達竺法蘭。二位尊者在印度以神通觀出五臺山文殊菩薩道場開啟的因緣即將成熟,於是應明帝之請,攜帶一尊佛像、大小乘經典、一缽佛舍利,於火兔年冬月抵達漢土。國王見到佛像與金色神人完全一樣,生大歡喜,請教二尊者:漢地有高僧大德長住否?尊者答:有,在五臺山,文殊菩薩永遠長住傳法,但業障輕的人看的見,其餘的人比較難。第二年,二尊者赴五臺山,用神通看見阿育王塔(現在的大白塔),對明帝說:聖地的核心像印度的靈鷲山,造一座寺院對未來很好。國王生起了真實的信心,修建了一個得信靈鷲神殿,現在叫菩薩頂。

一座藝術文化"博物館″故事的文山。

山西五臺山發跡最早,最具國際性,也是唯一兼為漢、藏佛教聖地的文化名山。明版本的《清涼山志》記載:「五臺,亦曰五峰,臺言高平,峰言聳峭,觀國師雲·表我大聖,五智已圓,五眼已淨。總五部之真秘,洞五陰之性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頂分五方之髻,運五乘之要,清五濁之災矣。其東西南北四臺,皆自中臺發脈。一山連屬,勢若遊龍」。華嚴宗四祖澄觀在所撰《華嚴經疏》中曰:「五峰聳出,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表我大聖五智已圓,五眼已淨,總五部之真秘,洞五陰之真源,故首載五佛之冠,頂五方之髻,運五乘之要,清五濁之災矣」。澄觀以五臺山五個臺頂之山形,表示文殊菩薩具有佛的一切功德,並繼承和發揚了中國文化以「五」言事的方法,利用東方木、南方火、中央土、西方金、北方水等古代哲學理論中的木、火、土、金、水等「五行」學說把文殊菩薩與五臺山聯繫起來,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清涼山志》上記載,東漢明帝時,已有迦葉摩騰來到此山建立靈鷲寺;而且自北魏孝文帝遊中臺時創建了大孚靈鷲寺後,至盛唐時山中的寺院已有三百六十座。山上雕塑、碑刻、古蹟之多,實為三山所不及,明代就有「金五臺″之說。五臺山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薈萃了中國多個朝代的佛教建築文化古蹟,融會了佛教、道教等近十種廟宇建築藝術和造像風格之精華。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員、五臺山研究會副會長崔正森說,五臺山的寺廟建築古樸典雅,既有歷史的連續性,又有各個時代的特色,規模宏偉,構件精細,樣式繁多,工藝典型,堪稱全國罕見的保存較好的古建築寶庫。據崔正森介紹,目前五臺山保存比較完整、有宗教活動場所證書的寺廟68座。這些大多數集中在臺懷鎮寺廟集群區的寺廟,多依山就勢,錯落有致,沿著五座臺頂輻射出去,形成了一個山環水抱、藏風聚氣的古代建築群。五臺山有著中國留存下來的唯一兩座唐代木結構建築——佛光寺和南禪寺。南禪寺內的大佛殿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唐代木結構建築,是唐代木結構建築的典型代表。崔正森告訴記者,唐代以後,宋、元、明、清,直至民國年間,均在五臺山留下了大量典型的木結構大型建築。唐代建築莊重樸實,宋代建築柔和絢麗,元代建築粗獷自然,明代建築規矩謹嚴,清代建築豪華精緻,民國時期的建築細膩繁雜。歷朝歷代樣式繁多,風格各異,構成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全景圖。專家指出,除了木結構建築,五臺山還有眾多的寶塔佛剎,這種誕生於古印度的高臺建築,與中國傳統手法相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古塔,為中國建築寶庫增添了新的品種。五臺山有磚塔、石塔、木塔、鐵塔、琉璃塔、銅塔、銀塔、水晶塔等諸多種類。大者高達五六十米,巍然聳立,高聳入雲;小者僅0.05米,精巧玲瓏,妙不可言。五臺山的塔類建築以「清涼第一勝境」塔院寺大白塔最為知名。五臺山的寺廟古建築群既是一部完整的古建教科書,也是一座包羅萬象的古建博物館,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五臺山乃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公元1633年,明崇禎六年,此時,大明朝漸入存亡之秋,旅行家徐霞客更加鄙視仕途,而對名山大川的雅興依然如故。陰曆七月二十八日,他從北京城出發,暢遊太行山系的一處奇峰,即是五臺山。五臺山現存壁畫很多,計有8個朝代的2380.01平方米。其中,保存較好的有佛光寺東大殿的唐代佛菩薩壁畫61.68平方米、佛光寺東大殿宋宣和四年(1122)的7個佛光壁畫2幅、巖山寺文殊殿的金大定七年(1167)壁畫97.98平方米、南禪寺西配殿的元代壁畫24平方米、佛光寺文殊殿的明代五百羅漢壁畫101.35平方米、公主寺大佛殿的明代壁畫98.99平方米、南山極樂寺大殿明代繪的佛本行經變84幅、佑國寺明代佛本行經變117幅、三聖寺大殿明代壁畫122平方米、溉陽嶺村大王廟清代關羽故事壁畫15幅、國都殿村清代關羽壁畫15幅、龍泉寺文殊殿民國年間繪的五百羅漢過江壁畫和白雲寺大雄寶殿1999年所繪五百羅漢壁畫2幅。殊像寺大文殊殿,是臺懷「三大明殿」之一。臺懷有諸多明代建造的佛殿,其中有三座最具文物價值,分別是:顯通寺無梁殿、廣宗寺兩帝銅瓦殿、殊像寺大文殊殿。大文殊殿供奉主尊為「文殊騎狻猊像」。主尊大文殊像,高近十米,法相莊嚴,見者肅然。大文殊像曾經是五臺山最大的文殊菩薩(直到近年才被中臺頂新造的「露天文殊」超過),是蒙、藏、漢信徒朝拜五臺山的主要對象之一。正殿為大文殊殿,殿有聞名中外的文殊菩薩騎狻猊(傳說中的一種猛獸,類似獅子)塑像1尊,總高9.87米,是五臺山寺廟中最高的一尊文殊菩薩像。文殊菩薩坐在一隻綠毛紅纓雄獅背上,面目飽滿,鼻高而直,兩耳垂肩,口大唇厚,線條分明,身披架裝,身軀挺直,衣衫褶痕處線條顯得飄逸自如。眼睛在凝視遊人的同時,又透示出一種莊嚴肅穆的神情。雄獅張口伸舌,目光炯炯,神色飛動。供奉主尊為「文殊騎狻猊像」,從屬佛像林林總總,總名「文殊一會五百阿羅漢」。殿內三面牆壁上,從上到下懸塑著五百羅漢渡海圖,既像錦繡的掛毯,又像巨大的浮雕,刻畫出一幅佛家生活的動人圖景。滿殿飛舞的懸塑,把這尊大佛襯託得更加莊嚴宏偉。五百羅漢為什麼要渡海?有人說:一是為了聆聽龍樹菩薩的講經;二是至文殊菩薩的故鄉去朝拜文殊菩薩,並聆聽文殊菩薩講解大乘宗義的故事。在文殊騎狻猊像的右前側是善財童子,左前側為于闐王,右後側和左後側分別是佛陀波利和聖老人,他倆在交談,在于闐王和聖老人之間還有一位修羅多,他接過于闐王牽引的韁繩,表示于闐王該休息了。在文殊騎狡貌像的身後兩旁立著四尊女供養菩薩。在上述群像的前兩側,左為護法韋馱,右為密跡金剛。所有的這些塑像惟妙惟肖,生動活潑,是典型的明代彩塑。其主題演釋是文殊菩薩為諸習靜阿羅漢宣說大乘宗義,教導彼等信解大乘之意。《隋唐五代佛教大事年表》轉引《舊》卷說:「唐大曆二年(公元767年),造金閣寺於五臺山,鑄銅為瓦,塗金於上,照耀山谷,計錢巨億萬。」另外,《資治通鑑》也記載:「造金閣寺於五臺山,銅塗金為瓦。」可知,因其「鑄銅為瓦,塗金於上」,所以稱為金閣寺。金閣寺就是由不空三藏創建的中國最早的密教中心。金閣寺,供有一尊6層樓高的千手觀音像。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又造了一座三層七間觀音大閣、鑄了一尊三頭四十二臂的觀音塑像。大悲殿,大悲殿內供奉著一尊高17.7米的千手觀音像。銅佛通貫兩層,下層銅像身旁是兩尊高大的脅侍像,傳說為觀音的父母「妙莊王夫婦」。觀音像三頭四十二臂,手執各種法器,立在殿中央,腳踏殿壇,頭頂天花板,十分莊嚴。這是五臺山最高的觀世音菩薩立像,在國內也僅次於西藏日喀則和河北正定的大銅佛像,如此巨大的觀音菩薩像,在五臺山是獨一無二的,在全國也是少有的。金閣寺各殿中塑像共有1000多尊,是五臺山佛教塑像最多的寺院。

(1)金剛窟傳說

據《山西通志》記載:」隋開皇元年詔五頂胥建寺,塑文殊像,歲度僧三人。「元代,東臺望海寺被重建,明代嘉靖年間又由秋月禪師予以重修。東臺的祖師塔旁有一個金剛窟,是佛與佛子的密壇。迦葉佛時,羅薩王將金銀寫成的三藏顯密經續以自己身上的寶貝裝飾後伏藏於此。以後印度的持明大成就者佛護尊者(中觀應成派初祖佛教息結派的創始人印度高僧「帕當巴桑吉」尊者,梵名「佛陀波利」,印度人稱「嘎瑪拉稀拉」,也是是藏地歷史上有名「頓漸之爭」的印度高僧「蓮花戒」,在漢地又為達摩祖師)在此虹化。

《清涼山志》載:「此窟為萬聖(一萬尊佛)之密宅,神、樂、曲、藏等經書收藏於此」。本來是五臺山最神秘之處,有窟無寺。唐永淳二年(683),印度高僧佛陀波利將《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及密法傳入五臺山時,受文殊接引,隱入金剛窟至今不返。大曆二年(767),無著禪師至五臺山傳播牛頭禪時,受文殊指點,入化般若寺,留下「前三三與後三三」的神密公案。在此虹化。布瑪莫扎祖師以無死虹身於娑婆世界未壞之時常住於此,每100年化身一次到藏地弘揚無上大yuan曼。唐大曆年間,溫州元著禪師得一老翁指點,始在此建造寺院,分上下兩院,有一尊五臺山最重的(七千斤)銅藥師佛,還有文殊銅像,普賢石像。因疑老翁為文殊化身,遂命名寺院為般若寺,意為「智慧」,也即文殊洞。 按祗洹圖雲,祗洹內有天樂一部,七寶所成,箋日,又按靈跡記雲,此樂是楞伽山羅剎鬼王所造,將獻迦葉佛,以為供養,迦葉佛滅後,文殊師利將往清涼山金剛庫中,釋迦佛出時。卻將至祗洹,一十二年。文殊師利還將入清涼山金剛窟內。又有銀箜篌,有銀天人,坐七寶花上,彈此箜篌。又有迦葉佛時金紙銀書大毗奈耶藏銀紙金書修多羅藏。其後有名的高僧如無著、法照等都曾在金剛窟見到文殊化現的種種神異之事。可惜,蜚聲中外的上述二寺一窟在1970年7月被林彪一夥炸毀,興建了「林彪行宮」,還名之曰:「茅蓬山莊」。現在只留下一座祖師虹身塔.

(2)那羅延洞傳說

最有加持力的羅延窟位於東臺的東北面,沿小徑約兩百米左右。夏天頗為涼快,洞內的水是冰冰的,內有龍王的化身。金剛手菩薩與文殊菩薩曾於此探討佛法。晉美彭措法王在此親見文殊菩薩,並著述了「文殊大yuan曼」。《廣清涼傳》卷下載:「那羅延洞者,在東臺東側,洞門向東,深二丈餘,..,然深不可測,時有冷風拂面,傳云:此洞與金剛窟皆大聖之所宅也。」敦煌遺書《五臺山贊》雲「佛子北臺東腳那羅延,彌覆盤徊曲連,有一天女名三昧,積米如山供聖賢」。

(3)上善財洞故事

上善財洞乃文殊菩薩與善財童子見面的地方,具有大加持。出上善財洞後邊的一個小門50米就是屍陀林這是第三代大yuan曼祖師西日桑哈虹化成就的地方。 所謂清涼大屍陀林中,曾經有持明者西日桑哈、鄔金第二佛蓮花生大士、智者加納思札、大班智達布瑪莫札、大譯師貝若扎那等大成就者在此入甚深禪定。特別是善財童子於此首次拜見文殊菩薩並發菩提心,而後依止一百一十位善知識,最終由文殊菩薩加持,真實見到猶如大海般的普賢壇城,宣說普賢行願。 大成就者們如觀音、普賢、大勢至、無垢稱、善財等地上菩薩及眷屬與文殊菩薩在此辯經,發種種神變。下善財洞寺院後方有法王頂果欽哲仁波切的紀念塔。法王如意寶就在此五臺山聖地造《忠言心之明點》,在法王傳記裡也講到法王來此屍陀林,有七位神奇的兒童來聽法。

(4)佛母洞故事

佛母洞又稱千佛洞,它是一個石灰巖洞,坐落在山西省南臺東南支脈接近山頂的地方。從臺懷寺廟集群區沿公路南下二十裡到白雲寺,轉向西入溝登山路五裡,就到了佛母洞。一座屏障似的山崖,在接近山頂處有一段巖壁,右側有天然大山洞。清朝之乾隆皇帝的國師章嘉大師(藏文Changkya Rolpai Dorje)便在漢地五臺山佛母洞中(註:五臺山佛母洞為金剛瑜伽母聖地之一)證悟了這種境界。在他出洞後,所見到的世界已儼然是莊嚴的清淨空行淨土!他雖然當時仍然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身處我們同樣身處的世界中,但其所體驗到的這個世界與我們所見到的是完全兩碼子事。按佛經,釋迦牟尼亦名千佛,千佛洞是供奉釋迦牟尼的洞。佛母,是指釋迦牟尼的生身之母,叫摩耶夫人。她是古印度天臂國善覺王的女兒,迦毗勻衛國淨飯王的第一夫人。五臺山佛母洞靈跡,與佛教經典所載佛誕生情形十分吻合。洞腔顯示為人體母腹,右側乳白色脊椎骨、肋骨形樣石色,說明洞口恰好處於右肋部位。這與佛教故事中的菩薩乘白象從右肋下入胎,太子從右肋下誕生完全巧合。可以說,佛母洞在中外佛教靈跡中是獨一無二的。據<清涼山志>載:「嘉靖末,道方者,夜遊至此,見神燈萬點,既出旋入。方隨入,見玉佛像,森列其中,穹窿深迥,進裡許,飄然聞波濤,悚怖不能出。念觀音名,願造像,忽見一燈,尋光得出,乃造石佛於洞口。」後來又在洞外建寺,取名千佛洞,又名佛母洞。現存四尊明代石雕佛像,成為該寺起源和延續的佐證。建寺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歷史了。佛母洞靈跡為佛法應化世所罕有。石洞分為外洞和內洞,大洞套著小洞,外洞闊大,洞口敞開,高約三米,寬兩米多,進深幽暗,由外而裡漸漸收縮,在盡頭的洞壁有一小口通入內洞。內洞的構造非常奇特,洞口距地面半米左右,扁圓狹窄,呈彎曲管狀,斜向上延伸一米左右,即進入葫蘆形狀的洞腔。這個扁圓石孔剛好能容一人爬鑽而入,洞腔裡可容納五六人。內洞有乳石和石筍,洞壁石色班駁。形狀凸凹,猶如人體五臟六腑形樣。特別是洞腔右側乳白色條紋,和人體脊椎骨、肋骨一樣形象逼真。所以入洞稱為「投佛母胎」,出洞稱為「佛母重生」。

(5)大白佛塔故事

白塔處是五臺山的中心標誌。大塔是阿育王所造八萬四千塔之一有本師本釋迦牟尼佛舍利,小塔紀念五臺山佛教文殊菩薩。大小二塔,名冠全山。大塔全稱「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寶塔」,明建。塔頂覆蓋有銅質塔剎。整個塔的外部用白灰覆抹,故俗稱大白塔。而佛陀的真身舍利更在無憂王時,就傳說已在此建立舍利塔。所以五臺山上有阿育王塔,其贊誦為:如來真塔育王明,分布閻浮八萬城。震旦五峰添聖化,滿朝七日放光明。雲霄感得樓臺觀,寶剎標題善住名。無限梵香諸道俗,龍華三會必同住。可見得五臺山聖地,也是佛陀真身與諸聖者所歡喜之地。《古清涼傳》中載:「大孚寺北四裡,有王子燒身寺,其處,先有阿育王古塔,至北齊初年,第三王子,於此處求文殊師利,競不得見,乃於塔前,燒身供養,因此置寺焉」。 應右繞此塔.頂禮三寶時,應邊拜邊持咒「剛秋森拉香擦洛納摩曼字西日耶納嘛色西日耶納嘛俄達瑪西日耶梭哈」。順時針右繞塔寺等聖地時應誦經行咒「納摩達廈 抵扎嘎拉薩瓦熱列納扎雅雅納嘛扎到卡四紮到卡薩瓦巴邦貝(be)薛達訥 梭哈」,或持百字明亦可。

(6)白塔邊佛陀腳印故事

佛陀之腳印 足下平滿,沒有凹處。足下輪形,千輻輪狀.當年羅漢攝摩騰尊者以神通觀出內有舍利子,是最重要的聖跡。大白塔上方南面有一個佛的腳印,是佛準備圓寂時留下的一個腳印,腳跟上有千幅?的吉祥圖案,幫助將來朝拜的人清淨業障、往生淨土。這是唐朝時名顯(譯音)的高僧將印度的腳印圖描給皇帝供奉朝拜,明朝大德明啟(譯音)化緣後刻於石頭上供奉於白塔的。

(7)文殊菩薩的發塔傳說

白塔東面有個門,出門後三十米左右系文殊菩薩的發塔。相傳文殊菩薩顯聖遺留的金髮就在其中。在臺懷鎮塔院寺內,有一個小佛塔稱為"文殊發塔″,其由來特別殊勝,深受藏傳佛教僧俗所尊崇。傳說創建於北魏年間。《清涼山志》記述,北魏時,大孚靈鷲寺(今塔院寺的前身)每年春天要設立「無遮齋」濟貧。有一年,來了一位貧困婦女,懷裡抱著一個小孩,手裡拖著一個大孩,身後還有一隻黃狗。貧女走到濟齋和尚前,借一把剪子,將頭上三尺青絲剪下來上了布施,沒有跟大伙兒排隊領齋,而是對和尚說:「我有急事,需馬上去辦,請你積些功德,先給我發齋。」於是和尚給了她三份飯菜,意為母子三人一人一份。貧女不滿地說: 「佛教弘揚平等,我的狗也應有份。」和尚心裡雖不滿,但還是加了一份。貧女又說:「我肚裡還懷有一孩,應再加一份。」這一下和尚可火了,斥責貧女說:「你身無一文,前來乞求佛家施捨,就應知足。誰知貪佔之心竟然嚴重到這種地步,還像個人嗎!」貧女被斥以後,不氣也不惱,念出四句順口溜:「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三界無著處,致使阿師嫌。」說完騰空而起,原來貧女是文殊菩薩化身,兩個小孩為二童子,黃狗為金毛獅子。文殊騎到獅子身上,從雲中又傳下四句順口溜:「眾生學平等,心隨萬鏡波,百骸俱舍盡,其如僧愛何。」此時齋場轟動,齊跪向空中乞告:「大聖願意向我等顯示佛法平等,我等誓願奉行。」這時,空中又說下四句順口溜:「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風,無二五分別,究竟如虛空。」說罷隱去不見。為紀念此事,便在設齋處修建了一座塔,將三尺青絲埋在了塔底,起名為「文殊發塔」。此傳說,反映了五臺山佛教早期宣傳的絕對平等思想。清乾隆皇帝禮塔院寺時,「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寶塔」尚在,而「文殊發塔」已毀。面對「舍利」與「絲」的傳說,乾隆留下了四句詩:「兩塔今唯一尚存,既成必壞有名言。如尋舍利與絲髮,未識文殊與世尊。」現存文殊發塔,為清代建築,磚結構,形狀為喇嘛式塔。

(8)文殊洗缽池

文殊洗缽池: 五臺山泉水。』西臺靈跡之一,位於臺東北谷。《清涼山志》記載: 「昔有白髮母洗缽於此,僧明信問其故,曰『中臺乞食而來。』言訖忽隱,唯見光映林谷。」五臺山傳說,北魏孝文帝出乎城,過雁門,來到五臺山狩獵避暑。見一梅花鹿,·:…·箭射中其後蹄i梅花鹿帶箭逃到泉旁一尼姑身旁。孝文帝問尼姑幹甚,回答說洗缽。孝文帝又問洗缽幹甚,回答說化緣。孝文帝說願意布施,問尼姑化什麼。尼姑答說只化一缽,裝進什麼化什麼。孝文帝欣然同意。尼姑將缽朝天一拋,只見金光四射,五百裡臺山盡罩缽中。尼姑乘鹿冉冉升空,原來是文殊菩薩及其坐騎獅子。孝文帝遂將五臺山劃為佛教聖地,禁止狩獵。

(9) 文殊菩薩與殊像寺故事

據傳明代修造寶像時,文殊菩薩在天空顯現,給匠人們做飯的夥夫急中生智,照樣用手中的蕎面捏造了菩薩的頭像。因此大文殊像也稱「蕎面頭文殊菩薩」。傳說如此,聽聽也罷(也有說故事本發生在菩薩頂,故菩薩頂稱「真容院」)。明神宗年間(十七世紀)重修寺院,更以寺院有大文殊像,而將「殊祥寺」更名為「殊像寺」。清朝,康熙皇帝曾蒞寺拈香,後賜匾「瑞相天然」,盛讚寶像是文殊菩薩的「天賦本來面貌」。乾隆皇帝也曾蒞寺拈香,目睹寶像極為歡喜,賜匾「大圓鏡智」。

(10)普陀山觀音聖像與中臺故事

普陀山歷史非常悠久,但與佛教文化發生交融的年代是在大唐。863年(鹹通四年),日本僧人慧鍔第三次來中國,參訪佛教聖地。這一年,他到五臺山參拜文殊菩薩,到中臺精捨得一尊觀音菩薩像,妙相莊嚴,欲帶回國供養,讓其國民沾福。道經四明(今寧波)出海,航過昌國(今舟山)馬秦山(朱家尖)石牛港蓮花海,遇礁不能動,鍔及同行人望潮音洞而禱曰:「若尊像於海東機緣未熟,請留此山。」說完,舟即浮動,慧鍔於是以觀音像安置於洞側張氏家,張氏舍宅供奉聖像,稱為「不肯去觀音院」,是為普陀開山供佛之始。

(11)北臺黑龍池故事

明代鎮澄法師撰《清涼山志》當中有一段描:「黑龍池臺上,亦名金井池。側有龍王祠,四方民禱雨輒應。西陵丘坦之詩:一片黃沙起,山川總不分。滿空飛亂石,四谷合烏雲。莫是龍王怒,疑從虎口聞。春光已三月,猶自雪紛紛。鎮澄詩:萬丈峰頭金井開,醍醐甘露謾相猜。龍王神力難思議,一滴能令徧九垓。」

一座與皇家文化故事的皇山

從東漢永平年間開始,漢明帝劉莊使外域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傳法布道,就打下了帝王崇佛弘法的深刻烙印。 史載,魏孝文帝常於京都平城到此巡遊,並下令五頂各置一寺,始供五方文殊,東臺建寺奉聰明文殊,成就了啟智祈福的殊勝拜謁道場。到隋文帝,在開皇元年,帝下詔再建文殊殿,造像以供,指示安撫僧侶,讓其誦經祈福,庇佑國泰民安。五臺山前後共有9位皇帝親臨拜謁,其間有北魏孝文帝、隋煬帝、宋太宗、元英宗、清聖祖康熙帝、清高宗乾隆帝等。魏孝文帝。這位歷史上的改革皇帝,在完成大同「曇曜五窟」後,便馬不停蹄地來到了五臺山,他走上西臺、北臺等處巡視,在這塊「屬地」上興建了佛光寺、清涼寺、大孚靈鷲寺並菩薩頂十二院等第一批有影響的寺廟,把五臺山的佛教推向了興盛。接下來的北齊帝王高洋,相傳為他的兒子在此興建了壽寧寺,北齊王朝還割八州之稅,供五臺山200座寺廟的香火,使五臺山佛教出現了第一個高潮。故康熙皇帝說:「東有離嶽火珠,西有麗農瑤室,南有洞光珠樹,北有玉澗瓊枝,中峰則有自明之金」,形象地概括了五個臺頂的特色。這五頂之外稱臺外,五頂之內稱臺內,山巒綿延盤亙,溝壑縱橫深秀。

唐朝的代宗皇帝將文殊菩薩欽定為首席菩薩。於是,文殊菩薩就名正言順地居於眾菩薩之首了,自然也就奠定了文殊道場在四大名山中的首席地位。關於文殊的般若智慧體現在他有關「空」、「不二法門」等一系列豐富深刻精粹的思想理論之中,既博大而又深細,在全部佛學中佔有重要地位,不僅為佛教徒所尊崇實踐,而且成為人類思想文化中的寶貴礦藏,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唐朝的龍朔二年(662),由武則天確定下來的,她是根據《華嚴經》中文殊在「清涼山」講經的說法,同時把五臺山正式確定為文殊菩薩道場的。武則天的政權得益於佛教,龍朔三年,命人在五頂各置鐵塔三座。長安二年,又敕并州刺史重建清涼寺,派德感法師住持並主管全國僧尼,使清涼寺成為唐朝的鎮國道場,全國佛教的首府。緊接著,虔誠奉佛的代宗令不空三藏在五臺山興建了「銅鑄為瓦」的金閣寺,使之成為李豫王朝的鎮國道場。由於唐朝九帝的扶植,五臺山佛教達到了空前興盛,各宗各派競相發展,寺院達到360餘座,形成了世界馳名的佛教聖地。宋太宗趙炅,是北宋初年到過五臺山的一位皇帝。他在攻晉陽伐北漢時,兵到五臺山插箭嶺(傳說領上顯現八臂文殊像,遂插箭而回),因有感於是文殊靈境,便下令護持佛地,為五臺山造金銅文殊萬尊,詔修了真容、華嚴、壽寧、太平興國寺、竹林、金閣、法華、秘密、靈境、大賢10寺。在太宗、真宗仁宗三代帝王的扶持下,五臺山的佛教平穩發展,全山有寺72座。金朝諸帝把五臺山看做神靈所居,五臺山十二佛剎皆為葺新。金太宗為收買人心,還在天巖村建了巖山寺,金世宗於大定三年敕建了萬歲寺。元朝諸帝在五臺山大興建寺之風,賜田布施,祈福延祚。成宗為皇太后在南山寺興建了萬聖佑國寺,武宗為昭獻元聖皇太后興建了普寧寺(圓照寺),泰定帝重新敕建了殊像寺。成宗、英宗、昭獻元聖皇太后、世祖駙馬、武宗太子、仁宗皇妹大長公主等,都曾到五臺山瞻禮並大作佛事。宋元時期,藏傳佛教傳入五臺山,五臺山遂成了漢地唯一的漢藏佛教聖地。萬曆王朝可說是世宗排佛之後,對五臺山佛教扶植有功的一個皇朝,不僅修復了五個臺頂,興建了獅子窩萬壽藏經閣、龍泉寺萬聖閣,還大修了顯通寺、塔院寺和大白塔,將塔院寺建成一處護國佑民道場,從而將五臺山的佛教再一次推向興盛。期間,由智光、鎮澄等僧人在獅子窩創立了十方淨土禪院,使五臺山又形成了十方廟和子孫廟並存的格局。清朝,諸帝以懷柔蒙藏,穩定江山為國策,在五臺山大興黃教,對五臺山寺廟進行大格局調整,菩薩頂古剎以皇家建築同等規格進行重葺,大殿全部用黃瓦蓋頂,並設大喇嘛,讓五臺山名僧統理全國番漢事務。並將羅睺寺、壽寧寺、善財洞、七佛寺、湧泉寺、普庵寺等10座青廟改為黃廟,進行重葺。還重修了臺頂五寺並顯通、殊像、廣宗、碧山、鎮海等一批寺廟,興建了臺麓寺、白雲寺、臺懷「三大行宮」。期間,諸帝頻頻朝臺12此,舉辦法會,賞賜錢物,題匾作詩,將藏傳佛教推向了高峰,促進了五臺山佛教的又一次繁榮。據《山西通志》和《五臺山縣誌》記載, 顯通寺、文殊寺、廣宗寺、望海寺、法雷寺、靈應寺等都是康熙二十二年重修的。歷朝歷代皇帝、皇后遣使札禮五臺山者,更是自北魏到清朝,從未間斷,翻開五臺山各大寺廟的「廟史」,第一頁幾乎全是「敕建」二字。 《清涼山新志》載:「康熙二十二年四月,特旨發帑金三千兩,重修五座臺頂。」康熙帝先後寫了《中臺演教寺碑》《東臺望海寺碑》等寺碑。

(1)康熙帝與"帶箭"文殊故事

康熙當年到五臺山尋找父親,據說順治皇帝在五臺山出家。康熙在五臺山時,走到了西臺下面,就迷路了。後來文殊菩薩化了一座橋,一個老人提著燈籠,來接他。於是五臺山就有了燈籠文殊。乾隆聽說五臺山僧人作風不良,想去親自查看,到五臺山,看到一個和尚在河裡洗澡,旁邊還有許多女人,乾隆一生氣,一支箭射過去,和尚負箭跑了,乾隆追上去,到了菩薩頂上,僧人不見了,就看到文殊菩薩背後有一隻箭。五臺山就有了"帶箭文殊″。

(2)乾隆帝和五臺山的故事

乾隆十一年(1746)九月下旬,他「奉太后」第一次沿著皇祖當年朝臺的足跡,瞻禮五臺山。在射虎川,乾隆皇帝看到過去曾聽皇祖所說的老虎出沒的地方,現在是一片農桑景象。乾隆皇帝這次朝臺,由菩薩頂主持接駕,駐於菩薩頂御營,在菩薩頂建醮講經。

(3)康熙帝與燈籠文殊故事

據《清涼山志》公案:民間有傳聞說順治帝在五臺山出家為僧,康熙就到五臺山尋找他。康熙當年到五臺山尋找父親,據說順治皇帝在五臺山出家。康熙在五臺山時,走到了西臺下面,就迷路了。後來文殊菩薩化了一座橋,一個老人提著燈籠,來接他。於是五臺山就有了"燈籠文殊″。

(4) 康熙帝與望海寺故事

東臺,是五座臺頂的一座,與五方文殊的信仰密切聯繫,在佛徒信眾的心目中聖潔而輝煌,莊嚴且殊麗。崇信佛教的歷代帝王,同樣注重返往巡幸觀禮。 唐太宗對東臺文殊信奉不移,貞觀二年頒旨在東臺頂設齋供佛敬菩薩,並詔曰:「朕惟神道設教,慈悲為先,玄化潛通,亭育資始...」充分表明皇帝以慈悲為懷,用智慧育人的精神。以後歷帝,競相仿效,除武宗滅法以外,唐朝成為我國歷史上佛教的極盛時期 ,東臺望海寺,也是太宗皇帝下令撥款重修葺的重點佛寺之一,皇帝禮謁聰明文殊,當作皇家祈福道場。宋、元、明各代,五臺山佛教屢見新盛,東臺望海寺更不例外,在皇家的高度重視下,香火極旺。歷任帝王或登臨,或撰文,或賦詩,各種志書均有記載。這裡重點記述近代歷史上皇帝對東臺頂的垂愛。大清皇帝入主中原,對佛教崇信有加,特別禮遇五臺山,從首位皇帝開始,隔歲朝臺,梵香祈願,康熙五次朝禮,乾隆六度重遊,創下了皇家親臨的次數先例。康熙皇帝登東臺覽勝拜謁後,大發感慨,親筆題寫了《御製東臺望海寺碑》,碑文中敘:「周官職方民,掌天下之圖,辨九州之國,州表一山為鎮。蜞其巔可以望海者,則揚之會稽,袞之岱,青之沂,幽之醫元間,凡四山焉。惟岱距海較遠,登日觀,望扶桑,其岧嶢峻極,尤非他山可比也。五臺隸并州,州境無海。而臺之東峰以望海名,蓋雲中上黨,晉地天下之脊。山之麓既高,而臺之高復三十餘裡,龍泉以東,崗巒陵阜,皆處以下。遠瞰滄瀛諸州,景光向恍,儼若紫瀾浩森,與清顆之氣相接,記稱旭日東升,望大海若陂澤,信以為哉。臺有寺,榱棟程桷,不蔽風雨。朕省方登此,命加修茸,復其初制,蓮臺法相,固極莊嚴已。四方之人,得於焉信宿,縱睇渤海之朝墩,以視夫岱宗日觀,又何多讓耶!遂礱片石,文以記之。」康熙皇帝登上東臺,極目遠眺,大發感既,他由揚州的會稽山,袞州的泰山,青州的竹山,幽州的醫元閭山聯想起來,感到只有泰山離海較遠,登高望日極為殊麗,他山不能與之相比。而五臺屬晉,境內無海,東臺卻用望海命名建寺,高廣雄偉,海拔三十餘裡,冀中平原,就在腳下,遠近高低,山巒形勢各異,河流水域波光瀲灩,在這裡遙望日出,十分奇麗可信。又見臺頂寺廟在風雨剝蝕後顯得衰蔽,立即命令相隨的地方官出資修復。儘快恢復原貌,以便十方信士來此住宿,以備在凌晨觀日出,而在這裡望日絕不比泰山遜色。皇帝將此次登東臺感想寫成一則文章,文臣大吏立即刻碑御製,立於東臺,以示不朽。與此同時,康熙皇帝將東臺望海峰觀景所見寫成詩作,至今廣為傳誦。誰架鰲為柱,神州在一方重關連委粟,半夜豁扶桑曉散嵐光白,晴收水氣黃瀛儒不可極,萬裡自蒼茫。熙皇帝所見,令人盪氣迴腸,使讀過詩的人們立入佳境,流連忘返。

(5) 乾隆帝與望海寺故事

乾隆皇帝比起祖父來,對五臺山佛教的崇信有過之而無不及,乾隆十四年春三月親登東臺頂,禮謁觀日出,親撰《望海寺碑文》。「慈氏以性海為萬法之宗,故息心淨心必窮極海藏,超證圓通乃為深入佛海 眾生緣未成熟,則皆以津筏濟度,令至彼岸。學人勤苦精進,以求證入,固瞻望覺海而未測究者也。東臺之峰與寺,並以望海名。《志》稱東望大海,如波若鏡,蓋蕩雲沃日之觀境,固然已。朕命修茸此寺,因思即境徵名是世諦,非義諦也。夫佛說國土如恆河沙,皆依華藏世界海住,國土無量,海亦無量。今踞一峰之頂瞻望一隅,遂以為是大觀,而即藉以表佛剎之號乎。象教流入震旦,緣盛於東。東臺那羅延窟,《經》雲是菩薩住處,天龍八部圍繞供齋,則海會即在山中。瞻謁曼殊者,但當於此尋源,東望海溟,猶墮見網。昔聖祖駐蹕茲山,諸寺皆降御筆,而茲寺獨顏以般若,原可循本而悟真詮矣。」這是乾隆十四年春三月,皇帝登東臺觀日覽勝謁文殊之後的御筆,從中已見乾隆皇帝崇佛護法之心境。東望大海之滔滔,使帝心大悅,浮想聯翩,聯想到性海佛法,眾生因緣。置身東臺望海寺,看到皇帝撥款修茸的寺院,更生喜歡。又想到《大方廣佛華嚴經》的記述,在這菩薩的住處,又有天龍八部圍繞,殊勝異常,儼然是一處真佛境界。皇帝在東臺尋勝,與萬民一樣,感受到了佛教進入中國後文殊信仰的興盛。而東臺那羅延這個菩薩的住處卻更為莊嚴輝煌。乾隆皇帝的祖父康熙五度朝臺,在山中各寺均留有御筆,惟在望海寺書寫最為精嚴,原來這裡是一個聰明文殊真實的演教弘法之處。乾隆皇帝不僅下令撥款修築望海寺,親撰修茸碑文,而且還多次有感賦詩,如是:天半蟾蘭若,鐘聲發上方:只疑查到漢,空說海生桑。積雪山皺白,經霜葉染黃。聖蹤餘想像,雲際辨微茫。在清朝統治的歷史時段裡,歷任皇帝崇法護佛,登東臺瞻禮觀日出者均有史可考,

一座佛教文化天然博物館故事的名山。

五臺山是藏傳,漢傳,南傳佛教信仰文殊菩薩的人心中的聖地,亦是歷代朝聖者心中的嚮往之地。中國佛教普陀和峨嵋兩山的道場為禪宗獨盛,五臺山上卻諸宗兼弘,從早期的華嚴宗、天台宗、律宗、到後傳入的禪宗、淨土宗、密宗,幾乎所有中國佛教的重要宗派的僧侶都曾至五臺朝禮。遺留了大量的古遺址、古寺廟、古摩崖、古石窟、古塔、古碑等,是歷代佛教興衰的見證。吸納了印度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慕名而來,遊歷五臺山後,並在《臺山日記》中說:「北臺之下,東臺西,中臺中,南臺北,有塢曰臺灣,之諸臺環列之概也。」這就是說的五個臺頂環列包圍的臺懷。其軼事奇聞可說是「五步一趣典,十步一傳說」。公元1633年,明崇禎六年,此時,大明朝漸入存亡之秋,旅行家徐霞客更加鄙視仕途,而對名山大川的雅興依然如故。陰曆七月二十八日,他從北京城出發,暢遊太行山系的一處奇峰,即是五臺山。

(1)"歇龍石"與文殊菩薩故事。

據說,以前的五臺山是很熱的,後來文殊菩薩就到龍宮裡去借一塊石頭,叫做歇龍石,很清涼,也叫做清涼石。東海龍王的五太子他每次去練兵回來,就在歇龍石上休息。文殊菩薩給借走以後,放在五臺山,五臺山整個山就一片清涼。五太子看到歇龍石沒了,就跑到五臺山,山太大了,五太子就用龍尾把五個山頂都掃平了。現在的五臺山山頂都是碎石頭。五臺山作為文殊菩薩應化道場,夏天到山頂,晚上睡覺都要開暖氣,可以想像五臺山整個的氣候。進入五臺山,就感受到了清涼的氣息。據說,以前的五臺山是很熱的,後來文殊菩薩就到龍宮裡去借一塊石頭,叫做歇龍石,很清涼,也叫做清涼石。東海龍王的五太子他每次去練兵回來,就在歇龍石上休息。文殊菩薩給借走以後,放在五臺山,五臺山整個山就一片清涼。五太子看到歇龍石沒了,就跑到五臺山,山太大了,五太子就用龍尾把五個山頂都掃平了。現在的五臺山山頂都是碎石頭。

(2)清涼寺故事

清涼石:據說上面無論坐多少人也坐不滿,系古代龍王供養菩薩的寶座。 在清涼谷嶺西畔,厚六尺五寸,圍四丈七尺,面方平正,自然文藻。或能容多人不隘。古者嘗有頭陀趺坐其上,為眾說法,梵音琅琅,異狀圍繞,望之悚怖,近之即失。後人目其所坐之石,曰曼殊床 。

(3)北臺與廣濟龍王廟故事

據《五臺山贊文》文:"北臺毒龍常聽法, 雷風閃電隱山川」、「不敢與人為患害, 儘是龍神結善緣」。《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文:「 (北臺) 中間是龍王宮。臨池水, 上置龍王像。池上造橋, 過至龍王座前。此乃五臺五百毒龍之王。每臺各有一百毒龍, 皆以此龍王為君主。」按照五臺山藏傳佛教的說法, 五爺的尊號全稱為「廣濟龍王文殊菩薩」,因五爺道場最初在北臺, 也被認為是無垢文殊的化身。主要道場有北臺廣濟龍王廟、東莊村五爺廟、萬佛閣五爺廟, 供奉白臉大龍王、紅臉二龍王、黃臉三龍王、藍臉四龍王、黑臉五龍王, 符合《佛說灌頂神咒經》中五方龍王的記載。皆以五龍王為主神。康熙年間,為百姓祈雨方便,遂在這個萬佛閣建了龍王殿,把五龍王從北臺請下供於殿中。「五爺」也成了「廣濟龍王」,又成了文殊菩薩的化身。康熙帝賜了五爺一副龍袍和半副鑾駕。五爺廟又稱萬佛閣,或廣濟龍王廟,坐落在五臺山寺廟集群區中心區。它承擔著民間風調雨順的職能,寄託著當地百姓祈盼平安吉祥的願望。比起其他各大寺院裡莊嚴肅穆的菩薩們,它更親近群眾,這也是為什麼在善男信女們的心目中,它幾乎成了有求必應的象徵,上五臺山燒香的人大部分都是衝著五爺廟去的,這裡是整個五臺山香火最盛的寺廟。據說五爺本是黑臉,因為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所以就變成了金臉。

(4)文殊與維摩對談處傳說

據《人唐求法巡禮記》卷三:「從(西)臺西下坂,行五六裡,近谷有文殊與維摩對談處。兩個大巖,相對高起,一南一北,高各三丈許。巖上皆平,皆有大石座。相傳云:文殊師利菩薩共維摩相對見談之處。其兩座中間,於下石上有師子蹄印,踏人石面,深一寸許」。

相關焦點

  • 五臺山之文殊菩薩的道場
    文殊大智菩薩法相文殊菩薩又稱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法王子。五臺山,北臺靈應寺說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最初來源於東晉佛馱跋陀羅譯《華嚴經》卷二十九《菩薩住處品》說:「東北方有菩薩住處,名清涼山,過去諸菩薩常於中住。彼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有一萬菩薩眷屬,常為說法。」
  • 四月初四,瀋陽皇寺文殊師利菩薩聖誕日祈福增慧法會,功德成滿
    瀋陽皇寺封閉舉行文殊師利菩薩聖誕法會大凡正信三寶的佛門弟子,都具有對智慧的深切信願。今天是農曆四月初四,是智慧文殊師利菩薩的聖誕之日。文殊師利菩薩,也叫做曼殊室利菩薩,譯作漢語就是妙吉祥意思。文殊師利菩薩和大觀世音菩薩都是慈航倒駕的法身大士,在久遠劫前文殊菩薩本已經成就了妙覺佛果。大凡文殊菩薩這樣的法身大士,其功德成就已經圓成了對眾生的無量悲心和我法兩空的無上智慧,因為大悲心與空性見是一切修佛者必須修持的大善妙法。正信佛子應該時刻保持信願、慈悲與智慧的學佛三要。觀世音菩薩和文殊師利菩薩,之所以能夠倒駕慈航,降誕人間,本其都是具足了悲心廣願和無上智慧的妙覺菩薩。
  • 文殊菩薩是一切眾生在佛道中的父母,大慈大悲!
    文殊菩薩,梵名Majurī ,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妙樂、法王子。又稱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般若經典關係甚深,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在大乘佛教的典籍中,文殊是與釋迦牟尼同時代的人。他生於古印度舍衛國,系多羅聚落婆羅門種姓,父親名叫梵德,是一位著名的大長者。
  • 農曆四月初四日|恭迎智慧化身文殊師利菩薩聖誕
    今天,農曆四月初四日,是我國佛教界認為的文殊師利菩薩聖誕日。有關文殊菩薩,之前有很多文章進行過介紹,就不再一一贅言。簡單概述就是:佛教兩大核心:慈悲與智慧,觀世音菩薩是諸佛、菩薩慈悲的總集,文殊菩薩是諸佛、菩薩的智慧象徵。
  • 佛教文化:佛教何時傳入五臺山,為何成為文殊菩薩的道場
    傳說五臺最早是道家的地盤,《道經》裡稱五臺山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清涼山志》稱佛教的文殊菩薩初來中國時,居於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觀內,這說明當時五臺山為道家所居。佛教最初傳入中國時,只有少數人奉行。
  • 你知道農曆四月初四和文殊菩薩的淵源嗎?
    今天是庚子年四月初四,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文殊菩薩的聖誕。適逢殊勝吉日,祈願眾生廣行布施、吃素放生、誦經念佛、福慧雙修,蒙文殊菩薩加持,智慧增長。文殊菩薩又稱文殊師利,為梵文音譯,與「大悲觀世音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合稱佛教著名的四大菩薩。
  • 為什麼說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五臺山歷來被佛教徒視為文殊師利菩薩住持顯聖的道場,受到佛教信眾的朝拜,來山巡禮建寺,修學弘法等事業者絡繹不絕。佛教奉五臺山為文殊師利道場是有經典依據的。第一,東晉佛馱跋陀羅譯《華嚴經》卷二十九《菩薩住處品》說:「東北方有菩薩住處,名清涼山,過去諸菩薩常於中住。
  • 圓覺三代祖師:釋迦牟尼佛、文殊師利菩薩、蓮華生大士
    一切諸佛,皆發願於淨土成佛,以淨土眾生純善,易受化度故。唯獨釋迦世尊,發願於穢土成佛,度惡性剛強難化眾生。其悲心之深切,實是不可思議,於一切諸佛中最尊最勝。乃緣於其過去因地,尚未發菩提心時,遇古佛,號釋迦牟尼,其國土、族姓、弟子等,皆一如現今之釋迦牟尼佛。釋尊於彼古佛之前,初發菩提心,願未來成佛,一切如彼古佛無異。以因地發心如是,故今果地如是。
  • 佛教:農曆四月初四,恭迎「文殊菩薩」聖誕,祈願吉祥安康!
    明天是4月26日,農曆四月初四,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文殊菩薩的聖誕紀念日。值此殊勝吉日,祈願眾生廣行布施、吃素放生、誦經念佛、持諸善業、福慧雙修,蒙文殊菩薩加持,智慧增長。本篇文章為大家簡要介紹一下關於「文殊菩薩」的佛學常識,望大眾受益。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
  • 五臺山——文殊道場
    文殊師利為梵文音譯,亦譯曼殊室利,略稱文殊,意譯妙吉祥,為大乘菩薩名。菩薩為「菩提薩埵」略稱,其意為「覺悟有情」,即「上求菩提智慧,下化有情眾生」。文殊師利菩薩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輔弼,主智慧,於諸菩薩中智慧第一,密教號吉祥金剛、般若金剛。據《楞嚴經》、《瓔珞經》載,文殊師利菩薩於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成佛,號龍種上尊王佛,為過去無量諸佛之師,享有崇高地位。
  • 加拿大五臺山文殊菩薩聖像開光 95歲性空長老現場開示
    >加拿大五臺山文殊菩薩聖像開光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加拿大五臺山文殊菩薩聖像(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2018年6月24日,加拿大多倫多地區大雨瓢潑,但一百多公裡之外的加國五臺山無雨無風,13米高的文殊師利菩薩聖像在五臺之一的東臺開光。
  • 今日是「文殊菩薩」成道日,祈願眾生福慧圓滿、六時吉祥!
    今天是1月16日,農曆臘月二十二,是佛教裡文殊菩薩的成道紀念日。文殊菩薩,是佛教著名的四大菩薩之一,又稱「文殊師利」、「曼殊師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法王子」,是大智慧的象徵,被稱為「辯才無礙」,所以我們一般稱其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為什麼名氣很大的是「五爺」
    都知道五臺山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首的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是釋迦摩尼佛的上首大菩薩,是般若(音bō rě,即智慧)的化身,主司智慧。關於文殊的般若智慧,佛教把他比喻為能斬斷一切煩惱,劈開一切蒙昧,斷除一切魔障的鋒利寶劍。
  • 今日農曆十月二十,恭迎文殊菩薩出家日!
    文殊菩薩,又稱「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在過去無量劫前早已成佛,被稱為「三世諸佛之母」、「七佛之師」,釋迦牟尼佛的九世祖師,是大智慧的象徵,是般若智慧的化身,亦稱「辯才無礙」。文殊菩薩,又稱「法王子」、「妙德」、「妙吉祥」,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頂,左手持青蓮華,右手持寶劍,坐騎為青獅子,智能威猛。
  • 佛教: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五臺山香菸繚繞的眾多廟宇中,都供有文殊菩薩。其中臺懷鎮南境殊像寺所供奉的那尊,塑於明朝弘治年間(1481505),高達2.8丈。整個塑像,文殊菩薩端坐獅子背上,神情端莊,為古往今來遊客信徒所頂禮膜拜。文殊菩薩全稱「文殊師利」,是梵文 Manjusri的音譯。
  • 恭迎文殊菩薩聖誕——為什麼學業有成要祈求文殊菩薩?
    本文摘自大聖五臺山古文殊寺公眾號,作者為文殊之子 ,版權歸其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文殊菩薩,梵名Majurī ,音譯為「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法王子」。
  • 佛教四大菩薩之一的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梵名:Majurī,又稱文殊師利、法王子),舍衛國人,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是大智慧的象徵,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左右脅侍,世稱「華嚴三聖」。此外,毗盧遮那如來、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被尊稱為「華嚴三聖」相傳文殊菩薩的說法道場在山西五臺山,文殊菩薩頂結五髻,以代表大日五智,手中持劍,表示以智慧為利劍,另外文殊為相應眾生的不同因緣,還會有不同形象的「示現」,如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兒文殊等。其中以五字五髻文殊最為常見
  • 五臺山是象徵智慧的文殊菩薩的道場,你盡可在五臺山奉獻你的虔誠
    來五臺山,流連於香菸繚繞、鐘磬悠鳴的古寺,走過熙熙攘攘的佛事、法會和道場。不退初心,還原真心,永存善心,五臺聖境,殊勝,阿彌陀佛……我每年都要來數次五臺山五臺山,我不知道是是因為對大自然美景的迷戀?是因為對順治皇帝出家五臺山傳說的吸引?還是文殊菩薩的智慧?還是五爺的神靈?還是因為對本能的佛教勝地的虔心?複雜的情感交集在一起,可能這就是所謂的五臺山情結。
  • 文殊菩薩西方發願文,文殊菩薩十大願
    文殊菩薩十大願佛告大眾諸大菩薩摩訶薩。若有初發意菩薩。及一切四部眾。善男子善女人等。若發菩提心者。文殊師利菩薩當有誓言。我有十種諸佛無盡甚深大願。所有一切菩薩及一切有情眾生。入我願者。則是世尊諸佛之子。亦是我父母。於意云何。我有先誓大願。依我十種大願者。先為父母。兄弟姊妹。妻子眷屬。得令富貴。果報圓滿。兄友弟恭。慈心不殺。聽學大乘。讀誦尊經。轉教群品。願至菩提。
  • 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
    首先看前三位菩薩:曼殊師利菩薩,就是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文殊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有時也翻譯為曼殊師利菩薩,所以曼殊師利菩薩就是文殊菩薩;觀自在菩薩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第三位叫慈氏菩薩,慈氏菩薩是誰呀?就是彌勒菩薩。慈氏菩薩就是彌勒菩薩。其實也是大家很熟悉的一位菩薩。每一位菩薩都是代表著一個法門,代表著佛陀的一種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