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一個人的《易經》研究水平從低到高劃分為十級,我目前只處在最基礎的一級水平,即入門級別。雖然這麼多年讀過一些書,但不敢說對《易經》有多少了解,只算入門而已,不過對於你問我《易經》是如何入門的問題,我還是可以說說自己的做法。
言歸正傳。你先不用去區分《周易》、《易經》和《易傳》的區別,只要暫時知道易學有一本書叫《易經》就可以了,也不用去管別人講的預測學、梅花易數之類的是什麼,而是想著如何入門便好。
第一步看曾仕強教授的講座:《易經的智慧》。
你得知道《易經》是幹什麼用的,它對自己的生活有哪些幫助。這套講座總共有142個視頻,除了總論和總結之外,還對《易經》六十四卦一一講解,並用生活中的例子輔助理解。比如他講到坤卦時,以女人在家庭中的做法為例,不建議任何事情都做得太好。
因為當一個女人把一切家務事都做好了,甚至連丈夫需要分擔的那一部分也攬過來做,變成了所有人眼中的完美女人。可是這樣的女人往往是不幸福的,除了勞累之類還有可能導致家庭破裂。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丈夫發現自己在家裡是多餘的,在家庭生活中已經沒有自己的「份」了,每天下班之後回不回家都一樣,反正少了自己一個也沒什麼不一樣,甚至夜不歸宿。
而女人這時候就抗議了:「我為這個家勞心勞累,家裡大事小事都不用你操心,連你的臭襪子都及時洗掉,我哪點不好?為什麼要背叛我?」聰明的女人就不會做得如此完美,凡事都刻意留出丈夫該做的「份」,讓對方感受到家裡沒他不行,只有雙方都做好各自的分內事才算一個完整的家,如此一來丈夫每天下班後才早早回家,因為這個家庭他也有「份」。
類似的例子在曾仕強的講座中比比皆是,有些卦象分兩三天才講完。如果按照每天觀看一個講座視頻,做好筆記並消化的話,學完則需要142天,近五個月時間。當你完成這個步驟之後,對《易經》就有了大概的了解,在生活中一旦遇到某一個問題,你就不自覺地想起《易經》裡的某一句話,並有一種茅塞頓開的快感。
第二步你得適當記住一些卦名。
當別人說到某一卦時你馬上反應過來,這就得下一些功夫了,包括背誦。比如最基本的八卦是需要熟悉的,至少一看到卦象就想到卦名。為了讓人們記住八卦的卦名,朱熹在《周易本義》中專門寫了這樣一首《八卦取象歌》:
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而六十四卦的記憶就困難一些,我用了兩種方法記憶。一是直接背朱熹的《周易本義·卦名次序歌》,他把六十四卦分為上三十卦和下三十四卦。這種劃分沒有特殊的意義,只是為了方便編寫次序歌而已,字數不夠的地方就加了一個「兮」字: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鹹恆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二是通過自己算卦的方式記住卦名。一開始我用三枚乾隆通寶的銅錢來算卦,把每次搖出來的結果記下來,反覆搖六次才湊到一個完整卦的六爻,還得標明老陽和老陰。這樣才能算出一個本卦和變卦,然後去書裡找對應的卦名。後來沒耐心了我就直接買來一副六十四卦的撲克牌,出門前洗完牌就抽出一張帶在身上,有空時拿出來記住卦名和解釋。因為我的目的是記住卦名而不是真的用它來算卦,用撲克牌的效果更好。
不過我也會把算卦的結果放心上。比如去打踢足球之前算上一卦,若發現是兇卦,那麼我到底要不要去呢?當然要去,抽到兇卦我就多加小心不讓自己受傷,可關鍵不在於受傷與否,而是去踢球這件事對我來說的兇,是我有可能錯過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導致損失更大。於是我就得認真評估有哪些事情更重要馬上去做,做到「逢兇化吉」,讓《易經》的智慧引導自己的思考。
第三步是精讀一本書。
之前有人向我推薦《易經》入門教材,如邵偉華的《周易預測學講義》,說是先讀懂預測學再學習《易經》效果更好。而我對預測學不感興趣,不管它是否科學,我更想讀經典的註疏或正義類的書,比如馬恆君的《周易正宗》。
如果給你選一本《易經》入門書的話,我就只選這本《周易正宗》。它稱得上目前最全面的一本入門書了,作者在前言部分已經為了入門者做了詳細的知識普及,如果對卦爻辭的釋義有分歧的地方,他都把主要流派觀點列出,引起讀者思考。
難得的是,馬恆君在《周易正宗》中對原文注釋時,並沒有多少主觀理解,而是把可以找到的資料拿出來做對比,也儘自己最大能力去幫助讀者理解這本書。而書名敢用「正宗」兩字,說明作者絕不像其他人把《易經》作為算命書那樣「舍大道而逐小末」,而是從解釋人生道理的角度出發去注釋這本書的。
當你完成了以上三個步驟,前後大概花一年時間,基本上就對《易經》有一定的了解了,也達到了入門的階段。這時你再去讀其他《易經》相關的書就有了一定的基礎,對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也有了自己的見解,應對起來也不會太困難。至於入門之後怎麼深入學下去,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