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講德,德的深層內涵是什麼?

2021-01-09 襄陽信息

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講德,德的深層內涵是什麼?

在我看來,德的深層內涵是品德,即良好品德。通過諸子百家文化了解到,各位宗師都有傳世之寶,而這個寶就是他們各自的品德,如孔子的禮德,老子的道德,鬼谷子的戰德,雖然分為不同領域,卻為後世留下行業或社會準則。

當前,中華歷史文化品德以老子、孔子等大咖為代表,主要體現在推動社會正常文明運轉。在國外,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也非常受推崇,如《禮記》《道德經》《孫子兵法》等古代名書均被深入研究學習並創新。從古至今,各行各業都講究德行,中華文化以道德與法治盛名於世。

能夠被世界廣泛認可的根本則是中華文明有利於世界和諧,想必這也是我國入選四大文明古國的原因。不論是諸子百家創始人還是三百六十行開山宗師,他們都具備優秀的道德品質,基本上都是一代巨星,他們都有區分正邪的能力,都認同正邪不兩立的說法,認同的基礎則是個人品行端正,從而收納的徒子徒孫多為正派之人,這是德高望重的始源,正因為有了這些先賢大德,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才能傳承下來。

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在很多正派人士心裡都是棒棒噠,基本上歷朝歷代都形成一種共識,就是堅決打擊心術不正之人,大多數人都是品行端正的,擁有區分正邪的發言權,是保護社會,促進平穩並營造太平盛世的主要力量。由此可見,高雅的道德對社會的貢獻巨大,道德對社會的重要程度堪稱無可替代。

有德之人必然有愛,心胸開闊且眼界深遠,具有開創美好生活的決心,能夠為底層帶來改善,因此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推崇高尚品德,鼓勵人們培養高尚情操,這有利於建設和諧社會,有助於人類與生物共同搭建命運共同體。有德即有道,道德不分家。有德者必定是懂道理的人,深明大義,無私無畏,敢於面對邪惡並挑戰邪門歪道,擁有一顆戰勝所有不仁不義勢力的鬥志,也可以理解為愛心,這是大愛無疆的愛,能夠以犧牲小我的英雄無私情懷,發揚民族團結精神。

現實生活中,廣大人民群眾都非常熱愛真理,有理走遍天下都不怕,理是德的組成部分,德則是道的組成部分,比如語文課上組詞:道理、道德。講理其實就是有品德,有品味的具體體現,有德者皆為君子也。

相關焦點

  • 黃河文化的豐富內涵及歷史意義
    作者:王震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長)  黃河文化內涵豐富、歷史深遠。一方面,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文化;另一方面,從中國文明誕生伊始到唐宋時期,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思想、文化中心和重心。可以從文明誕生到文化基因和性格的養成,再到「自在」的中華民族的形成三個方面來看待黃河文化的豐富內涵及歷史意義。
  • 發揚中華孝道文化,了解孝道文化內涵作用
    發揚中華孝道文化,了解孝道文化內涵作用在上次的文章中,小編講了關於孝道的歷史,這次小編就來講講孝道文化的內涵,讓更多的人了解孝道文化,弘揚我國的孝道文化,讓我國優良的孝道文化在世界上得以發揚,讓更多的人,把孝道當作自己心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 中華法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
    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法文化雖遇百折而不撓,勇克時艱,代有興革,形成了內涵豐富、特點鮮明、影響深廣的中華法文化體系,並因其連續性、特殊性、包容性,成為世界法文化史上最為絢麗的一章。中華法文化在形成與發展的漫長歲月中,表現出深厚的物質基礎、強大的動力資源、堅韌的韌性性格,所有這些可歸結為一個基因,那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的「德」與「法」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文化,自古以來便不是單純的文學載體,而是民族之精神所在、國家之力量所在。正所謂「文以載道,文以化人」,文化與治理目的息息相關。中國之治的關鍵密碼蘊含在中國悠久的「德」文化與「法」文化之中,體現在中國之治的「德」與「法」之中。
  • 正確把握新時代的內涵與意義
    全面深刻地理解新時代的內涵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是基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現實依據作出的重大判斷。關於新時代內涵應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  一是新時代是一次重大的歷史變革。
  • 端午節文化內涵的時代價值
    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富有人文精神和時代氣息,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充分挖掘和利用傳統節日文化資源,既是歷史使命,又是現實需要。特別是廣大人民群眾創造、享用的節俗文化對民眾具有天然的親切感,是新時期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提升城鄉社會人文素養和精神風貌的路徑之一。
  • 張永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命脈
    本屆論壇期間,將舉辦多場平行論壇,其中,平行論壇——「守正創新 2020中國文化經濟發展論壇」在12月4日下午舉行。  新華社總經理室總經理張永平  會上,新華社總經理室總經理張永平表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體現中華民族認同
    我國各地方言很多,雖然如此,語文結構仍是單字單音,只是聲母韻母有些差異,這就是全國語文的統一性,這種統一性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承載了非常豐富的知識和智慧內涵。歷史上,少數民族「入中國則中國之」,從來都是「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既來之,則安之」既是政治融合,也是文化融合。大家自願融入中華文化,這是數千年來各少數民族匯聚成中華民族的特徵。漢唐時代,在其境內生活的外族安居樂業,慢慢主動融入了文化主體之中。宋代商業貿易大盛,生活在中國的阿拉伯人入鄉隨俗,主動融入,中國也尊重他們的生活方式。
  • 「和合」文化的主要內涵和當代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一種「詩意的棲居」,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生存狀態,它是和諧的、倫理的、審美的。  當代社會,有五大衝突危機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無法避免的課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的心靈及不同文明間的挑戰。
  • 德配其位,德如羔羊——《詩經·召南》第七首《羔羊》賞析
    因此解讀好這首詩的關鍵就是準確把握好這四個詞語所表達的豐富內涵,尤其是「羔羊」的解讀,是詩旨中的詩旨,也是該詩主旨的代表。「素絲」。詩中的「素絲」就是純白的蠶絲,蠶絲的潔白和柔順的特性,正好和羔羊皮縫製的皮裘衣服相配,兩者相得益彰 。所以「素絲」是用來讚美詩中主人公具有純潔如一、謙和之德的。
  • 【生態文明@溼地】「和合」文化的主要內涵和當代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一種「詩意的棲居」,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生存狀態,它是和諧的、倫理的、審美的。  當代社會,有五大衝突危機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無法避免的課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的心靈及不同文明間的挑戰。
  • 2020山東軍轉幹公共基礎知識歷史文化常識:熱點積累——傳統文化
    2020山東軍轉幹公共基礎知識歷史文化常識:熱點積累——傳統文化 2020-03-10 14:17:15| 【導語】軍轉幹考試備考開始啦,為了幫助大家能夠順利參加考試,山東中公軍人考試網特整理了公基備考素材,下面為大家分享2020山東軍轉幹公共基礎知識歷史文化常識
  • 《周易》與中華民族文化精神
    《周易》作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數千年來,高踞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源頭,內蘊博大精深,萬有齊備,密切地聯繫著整個社會人生。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引用《周易》中「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一論述,闡明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的道理。
  • 習近平談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影響和重要意義,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今天,我們整理了相關部分論述,供大家學習。  ——2013年3月1日,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中華文化是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基因  中華文明有著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力量。
  • 春節與中華革故鼎新文化
    原標題:春節與中華革故鼎新文化 編者按: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春節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契機,本報在春節期間刊發「春節文化」系列文章。
  • 歷史總是在重複嗎?700年的間隔循環中華民族即將迎來一個盛世
    戰國時期有一個著名的陰陽家鄒衍提出了一個「五德終始說」理念來解釋王朝的興衰歷史的變遷,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種德性"終始"指"五德"的周而復始的循環運轉。中國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開始了封建帝制後後來的帝王都信這一套,比如秦朝是「水德」因而龍袍為黑色,到了明朝是「火德」龍袍為紅色的清朝估計是「土德」因此是黃色,不管是不是巧合吧,反正我中華民族自秦皇開始每隔七百多年就會迎來一個盛世。
  • 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遇到了無數艱難困苦,但我們都挺過來、走過來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
  • 準確把握「中國夢」的科學內涵
    解讀「中國夢」必須準確、科學,尤須警惕和防止「泛化」、「醜化」、「神化」「中國夢」的情況;踐行「中國夢」必須堅定和堅持,尤須與「厚於德、誠於信、敏於行」的廣東精神結合起來。準確把握「中國夢」的科學內涵,我以為以下五點值得重視。
  • 中華民族有史以來第一條座右銘,你知道是什麼嗎?
    中華民族擁有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歷史,歷史長河中湧現出了無數的名人名言,那麼各位小夥伴們知道中華民族有史以來第一條座右銘是什麼嗎?今兒我就給大夥了分享一下。堯戒唐堯作戒自警曰:顫顫慄慄,日謹一日。人莫躓於山,而躓於垤。
  • 以大歷史觀看新中國七十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腳步不可阻擋
    還有,2018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評價改革開放歷史地位時指出:「以數千年大歷史觀之,變革和開放總體上是中國的歷史常態。中華民族以改革開放的姿態繼續走向未來,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根基。」將改革開放與中國歷史上的變革、開放傳統結合起來,充分肯定改革開放對變革、開放傳統的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