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詩:
羔羊
羔羊之皮,素絲五紽。
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絲五緎。
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縫,素絲五總。
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注釋:
羔羊:指小羊。
素絲:白色的絲線。
五紽(tuó):紽,就是紐子,起固定上衣的兩襟,不讓分開的作用,一說指縫製的意思。
退食(sì):指退朝後回家吃飯。
委蛇(wěi yí):音義並同「逶迤」,本指彎彎曲曲、搖搖擺擺的樣子,詩中指悠閒自得、從容自如的樣子。
革:裘裡。詩中指羔羊皮縫製的衣服。
緎(yù):扣,衣服上固定紐子的扣。
縫:皮裘。
總(zǒng):紐結。
原詩翻譯:
穿著羔羊皮縫製而成的衣服,上面有五個用白色的絲線做成的紐子。
從容自如的退出公府,回到家裡去吃飯。
穿著羔羊皮縫製而成的衣服,上面有五個用白色的絲線做成的扣子。
從容自如的退出公府,回到家裡去吃飯。
穿著羔羊皮縫製而成的衣服,上面有五個用白色的絲線做成的紐扣。
從容自如的退出公府,回到家裡去吃飯。
詩旨詩意賞析:
這首詩就是描寫一位德位相配,德如羔羊的官員的形象的。詩中通過對「素絲」、「退食」、「委蛇」、「羔羊」的比興,虛實相稱的寫作手法,讚美了官員的恪盡職守,表裡如一的職業素養與職業精神。
這首詩的詩旨,全都體現在「素絲」、「退食」、「委蛇」、「羔羊」這四個四詞語中。因此解讀好這首詩的關鍵就是準確把握好這四個詞語所表達的豐富內涵,尤其是「羔羊」的解讀,是詩旨中的詩旨,也是該詩主旨的代表。
「素絲」。詩中的「素絲」就是純白的蠶絲,蠶絲的潔白和柔順的特性,正好和羔羊皮縫製的皮裘衣服相配,兩者相得益彰 。所以「素絲」是用來讚美詩中主人公具有純潔如一、謙和之德的。便於敘述方便,暫且把詩中主人公稱呼為國家公職人員,用「素絲」的顏色來比興純潔如一、謙和,這種寫作手法是《詩經》中最常用到的的。
「退食」。 詩中的「退事」就是說退朝後,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工作結束下班後回家吃飯,由此可知此人工作上兢兢業業,工作生活有條不紊,一個在工作上嚴於律己,嚴格要求自己的人可定能把他的本職工作做好。這也是職業操守之德,也是一種良好的自律精神,也是德與位相配的「在其位,謀其政」之德。
「委蛇」。 詩中的「委蛇」是指悠閒自得、從容自如的樣子。是說此人在下班後往回家去的路上的舉止,忙完了一天的工作,也沒有表現出來疲倦的樣子,由此可以設想他的工作也是做的得心應手,非常熟練自己的業務,在每一個職位上都要精於自己的工作,才不會出現急躁,甚至邋遢的變現,如果沒有做好一天的的本職工作,下班後會是這樣的悠閒自得,從容自如的樣子嗎?當然不會,那就是一副「滿地雞毛」的表現了。此人身著羔羊皮縫製的皮裘,也幹好了自己的本職工作,也是德與位相配的表現,是一種表裡如一,恪盡職守的表現。詩中用「委蛇」這個描寫下班後走路的樣子的詞語極其形象地襯託出了上班時恪盡職守的工作作風。這也是《詩經》中非常委婉而含蓄的一種讚美。
「羔羊」。要解讀「羔羊」還是先從漢字中的「美」字說起吧,漢代許慎釋"美"字說:"美,甘也。從羊從大。"意思也就是羊大為美。在漢語文化演進中,美的本義和美學意識,最初都是從羊開始的。換言之,也就是羊作為食物開始的,羊是與上古先民生活關係最為密切的動物食物,羊作為容易捕獲到後來的馴化飼養,都源源不斷的為先民提供肉食來源。「美」字所包含的最初的美學意識,即味覺審美意識,是人類其它審美的先河。
羊伴隨中華民族步入文明,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發展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影響著我國文字:如羊氣上出為羋(mǐ)字,為善字(上羊下言),如祭祀的祀(示),奉行羊向上呈現美好的品德,為祥字,永羊為羕,女羊為姜,上出之氣為義(義),下出之氣為(奪)奪,以帶領人人(羊)向上治理(君)為群(群)。
羊伴隨中華民族步入文明,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發展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甚至影響著飲食、禮儀、美學等文化的產生和發展。尤其是對傳統道德的影響。因為羊秉性溫和,性格溫順合群,也就被賦予了善良隨和,吉祥如意的象徵意義。
古人認為人的行為不偏不倚、舉止不過無不及,就是做人的大德。而羊尤其是羔羊的皮毛,除了其柔軟順滑能作為衣物禦寒之外,還因其潔白純一的皮毛顏色,這一點在古人的眼裡也就具有了更大的象徵意義,這也是《詩經》中常用的手法。即象徵著君子之行,要德行高潔、德位相配,潔身奉公,為君效命以盡其心,為民安身以竭其力。才能堂堂正正、從容不迫的居於廟堂之上,退食於家中。倘若身居高位,又德不立身,言行不一,德不配位,又有何面目「委蛇」地行走於大庭廣眾之下?
孔子關於德的一番話語記載在《韓詩外傳》中:「哀公曰:『善,敢問何如斯可謂之君子矣?』孔子對曰:『所謂君子者,言忠信而心不德(德,得也,洋洋得意之得)。』」孔子說的「言忠信而心不德」就是講求誠實仁厚要表裡如一,這樣才是真正的君子之德,才會德配其位。
對「羔羊」這個詞語的解讀如此大費周章,原因是這個「詞語」是最能反映本詩主旨的一個詞語。所以,有理由相信詩中的主人公在自己官位上一定是一位德位相配,德如羔羊的好官員。
我在上一篇文章裡說過:《詩經》產生年代距今已極其久遠,加之秦朝的焚書浩劫,真可以說的上是劫後餘生,漢代之前靠著說經人的口口相傳而得以延續下來,在傳承的過程當中,後世歷代注經人各抒己見,由於歷史的變遷以及文字含義的演變,解讀的時候難免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猜想和誤讀,故歷來有「詩無達詁」的感慨。對於詩旨的解讀一定要有正確的方法,嚴謹的態度和縝密的思路,才能做出合乎最初詩意的解讀。
再回到本詩的詩旨上,為什麼要用羔羊來比喻一種德行呢?詩中的官員是怎樣表現出了一種在其位謀其政的「德位相配,德如羔羊」呢?在其位謀其政的精神,這種精神對我們今天的工作有沒有借鑑的意義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