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邶風·靜女原文
靜女[1]其姝[2],俟[3]我於城隅[4]。
愛[5]而不見,搔首踟躕[6]。
靜女其孌[7],貽[8]我彤管[9]。
彤管有煒[10],說懌[11]女[12]美。
自牧[13]歸荑[14],洵[15]美且異。
匪[16]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詩經·靜女朗讀
詩經·靜女注釋及注音
[1]靜女:貞靜嫻雅之女。
[2]姝〔shū〕:美好。
[3]俟〔sì〕:等待。
[4]城隅:城角,多指城角偏僻空曠處。
[5]愛:「薆」的假借字,隱蔽,躲藏。
[6]踟躇〔chí chú〕:徘徊不定。
[7]孌〔luán〕:美好。
[8]貽〔yí〕:贈送。
[9]彤管:桿身漆朱的筆,古代女史用以記事。一說與下文「荑」同義。
[10]煒〔wěi〕:光澤,光彩。
[11]說懌〔yuè yì〕:喜悅。說,同「悅」。懌,喜悅。
[12]女〔rǔ〕:同「汝」,你,後同。
[13]牧:野外。
[14]歸荑〔kuì tí〕:贈送茅草的嫩芽。歸,通「饋」,贈送。荑,茅草的嫩芽。
[15]洵〔xún〕:誠然,確實。
[16]匪〔fēi〕:同「非」。
詩經·靜女翻譯
女子貞靜又美好,在城之角等候我。
隱蔽躲藏看不見,只好搔頭又徘徊。
女子貞靜又溫雅,贈送給我紅筆管。
紅色筆管有光彩,心中喜悅你美麗。
野外歸來送柔荑,確實美麗又特別。
不是說你長得美,因是美人贈我物。
詩經·靜女賞析
【題解】《靜女》是一首歷來就頗受選家注目的經典詩作。傳統的說法以《毛詩序》和鄭玄《箋注》為代表,認為此詩旨在針砭「衛君無道,夫人無德」之時弊。此外,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認為此是「媵俟迎而嫡作詩也」,而歐陽修《詩本義》及朱熹《詩集傳》認為此詩是對衛國男女「淫奔」風俗的鞭撻。今人多認為這是一首描寫男女青年幽會的愛情詩。
全詩共分三章,每章四句,是從男子的角度敘寫的。
首句即點明了故事的人物、地點和情境,描摹出美好的「靜女」在城隅等候我的畫面。「愛」是「薆」的假借字,說明女子知我前來,就故意隱身不見,嫻雅溫婉的形象帶上一抹俏皮的色彩。而我不見「靜女」,不禁「搔首踟躕」,焦灼不安。
第二章中「靜女」終於現身,且贈我彤管之禮,在有情人眼中它自然光彩照人、意義不凡,所以詩人說「說懌女美」,難掩內心激動欣喜之情。
第三章中,寫女子從野外歸來,再次贈送我禮物,那就是茅草的嫩芽。物雖輕微,蘊含的情意卻無比深長,難怪詩人會沉醉其中,誇讚其美麗奇特。
最後兩句是「神來之筆」,通過否定荑草本身之美,得出其是因人方美的結論,「情人眼裡出西施」的心理表現得十分傳神。
此詩對細節的描寫和心理的刻畫細緻入微,短短三章就呈現出一個具有完整性的故事,從熱切的期盼到焦急的等待,從接受贈物的喜悅到沉醉愛情的甜蜜,故事情節的推進合乎情理又引人入勝,尤見詩人創作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