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公司老闆,江湖上都叫他大師,因為與之交流,沒有他不知道的知識範疇,而且事事都能原原本本地剖析一番,有理有據有觀點,脈絡清晰,邏輯縝密,讓人心服口服。
其閱讀效率非凡,任何一個財經熱點或新理念,雜誌中或新聞裡闡述後,一知半解看過就算了,他並不這樣。
他能把雜誌報紙上一篇深度文章用十幾二十分鐘消化得極好,合上書他就能侃侃而談,同時旁徵博引,滴水不漏,仿佛那篇文章就是他寫的一樣——在別人似懂非懂時,他已經先人一步,把握住了熱點的根本,結合自己的積累,能闡述得透徹明白。
有一次參加一個甲方的創意會,甲方侃侃而談他們的設想,並把他們本地的一些典故等順便提了一下,作為一些外腦的策劃公司的我們在奮筆疾書記錄著,老闆則有時微笑地聽他們講,有時翻開手機百度。
輪到老闆發言了了,他接過話筒幾句寒暄後,真知灼見款款吐出,剖析他們的項目,分析在地的歷史,以及項目運作思路等,會議室裡安靜極了,所有人都在聽他娓娓道來。
慢慢地,公司同去的小夥伴們也開始面面相覷,驚愕不止,趕來的路上老闆擔憂地說沒時間去了解這項目,這會已經成竹在胸地指點江山,不到半小時,甲方大佬們一個個謙恭地稱其為高人、大師,當然我們也充滿了驕傲。
我渴望自己能成為這樣的人,但是心裡嗤笑,那種閱讀能力,那種表述能力,那是天賦,天賦不可求……直到我在這裡遇到了印南敦史的《快速閱讀術》,我仿佛看到一線光,能夠讓自己距離那種嚮往更近一些。
這本書講述了自己怎樣從「閱讀1頁書需要5分鐘」到「每年閱讀700本書」的,有很多新的觀點,當然更多的是切實可行的方法。
其中我最受用的理念就是從「複製100%」到「邂逅1%」,我們讀書不是為了100%,而是為了與那對我們最有幫助的1%相遇,所以不必糾結全面,像流水一樣,輕柔地緩緩而過,其中自然有東西能夠沉澱。
現代生活大家都很忙,都是行色匆匆於人流之中,所以很多人都覺得沒有時間閱讀,在《快速閱讀術》中,印南敦史的也清晰地教大家很好地方法,給出養成閱讀習慣地三大步驟:
養成閱讀習慣的步驟一:在「每天同一時間」讀書
不需要很長的時間,從每天拿出10分鐘開始,最好是在早晨,這樣讓自己先堅持十分鐘,慢慢增加,否則好高騖遠,結果就基本會不了了之,所以有人說,成功在於每天進步一點點,讓自己從不那麼困難中堅持,每天定時閱讀。
養成閱讀習慣的步驟二:首選「可以快速閱讀」的書
書籍有很多種類,有些小說,繪本,漫畫等是屬於不能快速閱讀的術,而那些致用類書籍都是屬於快速閱讀的,所以一定是從這類書籍切入,更有利於檢出,乃至養成習慣。
養成閱讀習慣的步驟三:今天閱讀的書籍要與昨天的不同
每天在同一本書中輾轉閱讀,會產生一定的疲倦,所以可以在幾本書中間切換閱讀,這樣能提升速度,也能提高閱讀效率。
方法論是一盞燈,能夠讓我們在灰暗或不知所措中堅定一些做法,更清晰地達成目標。
還要講到讓閱讀的內容費更容易記住的方法——呼吸式閱讀,這也是我受益匪淺的章節,閱讀時輸入,撰寫是輸出,要讓閱讀學習更有效率,那麼要像呼吸一樣,有輸入也有輸出——記筆記很重要!
印南敦史提出了避免閱讀中無用功最有效的步驟:
步驟一:「一行採集」,僅摘取最具魅力的片斷
可以邊讀邊摘錄,摘錄時,不要原封不動抄寫,而是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提煉,做到短小精悍,要精確表達段落意思,這種摘錄就是我們讀書時,消化和吸收知識的部分。
步驟二:「一行精華」,採擷最精彩的一行
找到「一行精華」,就如同在荒島中尋寶一樣,一開始人們並不會漫無目的的尋找寶藏,而是通過線索,一步一步找到寶藏所在地。讀書也是如此,我們邊閱讀,邊找到最心動的一行,這個過程就充滿了樂趣。
步驟三:「一行評論」,回味重要段落
對上述一行精華內容寫下感悟和思考,以及產生的共鳴等,用30-40個字來表達,當我們再次翻閱這本書時,僅需瀏覽「一行評論」,就能知道當時閱讀時的體會和收穫。
步驟四:自我評定讀書足跡
每讀完12本書,就要對其摘錄內容進行盤點回顧,經常溫習自己的讀書筆記,回顧自己記錄下來的摘抄和感想,每次回顧筆記時,會有新的靈感和感想,對知識有更深層次的認識。
當然還要很多方法都極其受用,比如流水式閱讀實現快速閱讀的步驟、書籍的選擇和管理技巧等等,都是非常具有實用意義的。
印南敦史的《快速閱讀術》並不厚,卻是可以閱讀後,再次深度消化的方法論類書籍,而且裡面很多內容都必須在踐行中繼續深入領悟。
喬·卡巴金說過:把眼下的事處理好,才是為未來做準備的最好方式。為了我閱讀大師的目標,我在閱讀,我也在踐行,我永遠活在每一個此時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