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9 17: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糖尿病是一種代謝性疾病,以高血糖為特徵。目前我國的糖尿病患者超過了一億人,據數據分析顯示,中青年(15-49歲)糖尿病患病率迅猛增加,年輕化趨勢比較明顯。
本期《健康時間》節目邀請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醫學博士胡耀敏做客直播間,向聽眾朋友們科普低血糖和血糖監測方面的知識。
低血糖發生時具體表現是什麼?
低血糖可以表現為「飢餓感」,但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症狀,臨床表現可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
(1)自主(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的表現
低血糖發作時由於交感神經和腎上腺髓質釋放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等,臨床表現為出汗、飢餓、心慌、顫抖、面色蒼白等。
(2)腦功能障礙的表現
當大腦缺乏足量葡萄糖供應時,初期表現為精神不集中、思維和語言遲鈍、頭暈、嗜睡、躁動、易怒、行為怪異等精神症狀,嚴重者出現驚厥、昏迷甚至死亡。
在低血糖的時候,患者應該如何正確處理?
糖尿病患者隨身可以攜帶一些含糖食物,如糖果、餅乾等。記住口訣「雙15」:15g糖,15分鐘。建議口服補充15克糖分後原地休息15分鐘,症狀緩解後再活動。如果15分鐘後症狀未緩解,應再次進食15克-20克含糖食物。但是不要一次性吃太多,否則容易造成血糖大起大落的波動。
口服降糖藥的患者進行血糖監測的頻率和時間應該如何掌握?
對於血糖控制比較穩定的患者,血糖監測的間隔可拉長一些,可以1周測定一次空腹及餐後2小時血糖,每隔2-3周安排一天測定全天7個點的血糖譜:即三餐前及三餐後2小時和睡前血糖。但對於近期血糖波動較大的患者,則需根據病情增加監測頻率,每周需要測2-3次全天的「血糖譜」。
注射胰島素的患者進行血糖監測的頻率和時間應該如何掌握?
注射不同的胰島素,血糖監測的頻率、時間等也有所不同,具體介紹以下三種自我血糖監測方案:
胰島素強化治療患者
在治療開始階段應每天監測血糖5~7次,建議涵蓋空腹血糖、三餐前後血糖和睡前血糖。如有低血糖表現,需隨時隨地測血糖;如出現不明誘因的高血糖或夜間低血糖,應監測夜間血糖;若達到治療目標後,每日應監測血糖2~4次。
基礎胰島素治療患者
在血糖達標之前,每周監測3天空腹血糖,每兩周複診1次,複診前1天加測5個時間點血糖譜;在血糖達標後每周監測3次血糖,即:空腹、早餐後和晚餐後,每月複診1次,複診前1天加測5個時間點血糖譜。
每日兩次預混胰島素治療患者
在血糖達標前,每周監測3天空腹血糖和3次晚餐前血糖,每兩周複診1次,複診前1天加測5個時間點血糖譜;在血糖達標後每周監測3次血糖,即:空腹、晚餐前和晚餐後,每月複診1次,複診前1天加測5個時間點血糖譜。
原標題:《飢餓?心慌?「雙15」口訣記記牢,關鍵時候可救命……》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