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琴,上班時突然跑來找我,問她怎麼了,她哭哭啼啼地,說自己和談了兩年的男友分手了。我正納悶呢,小琴開口了,「姐,我就想讓他證明他是愛我的,難道也錯了?」
這事若只偶爾為之,也許根本不是問題。但如果兩年的相戀時光,其中有一年半時間都在重複這個問題,男友能不感到疲倦麼?
小琴很後悔,其實她知道很多時候自己都很「作」,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只要男友下班晚歸或者和朋友外出,她都認為男友不在乎她,或者擔心男友在外面胡來。到後面,她甚至連男友聊個天也要過問,男友倍感無奈,「我要怎麼做,你才會放心?」小琴一時語塞,這個問題她自己也不知道。
美國心理諮詢師羅西·馬奇-斯密斯曾說:如果一個人在幼年時期的心理需求(安全感和愛)沒有得到滿足,她自我的一部分會永遠卡在那個地方,並在未來的人生中不斷尋求補償。
深以為然。
小琴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卡在父親身上的那部分需求,她就一再試圖要從男友身上補償回來。
剛滿6歲時,小琴的父母就離婚了。父親搬走後,母親整天以淚洗面,單親家庭的環境,讓她感到特別受傷,內心沒有安全感。
她總是認為自己從小就沒人要,有時還會覺得父母離異是自己的錯。
有人說,從小缺愛的人,在處理親密關係中會變得很糟糕。
小琴正是這樣。和男友戀愛後,她總是擔心男友會像父親那樣,隨時會拋下她。於是,她就用各種「作」來逼男友一次次地證明他是愛她的。
我最近在看克裡斯多福·孟的著作《親密關係》,發現原生家庭對親密關係確實有著深刻的影響。作者也在書裡提到,
如果在童年時期,我們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那這個需求的空洞將由未來的伴侶來滿足。
不止很多像小琴一樣的普通人如此,其實不少明星也是這樣。比如臺灣明星伊能靜,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伊能靜是家裡的第七個女兒,自小被父親嫌棄,父親後來拋家棄女遠走他鄉。之後,她隨改嫁到日本的母親一起生活。
母親時常對她說:「如果沒有你,媽媽可能會過得好一點。」而在日本讀書時,同學對她辱罵毆打,是常有的事。
伊能靜在她的文章《餓》裡,曾經這樣寫起父親:
「為什麼不愛我?為什麼?我開始讀書識字時,日記裡寫滿的全是我對愛的饑渴。每當有人愛我時,我便著急地想這份愛不能失去,便著急地攀扶,像在懸崖峭壁,一步一步都是驚險和難安。」
從小缺愛,尤其是缺少父愛,形成了伊能靜人生的底色。
18歲時,伊能靜和庾澄慶相戀。由於兩人家庭身份懸殊,全臺灣都不看好他們的感情。
伊能靜自己後來坦言,其實第一段婚姻她應該要很有安全感的,可那時的她,並沒有把自己修煉好。
有一次她喝醉酒,打電話給庾澄慶,歇斯底裡地哭,庾澄慶問她怎麼了,她也不說話,就是一直哭。
對庾澄慶的那份愛,伊能靜不止要告訴對方,還會把兩人的甜蜜說給全世界聽。凡是上綜藝,她的話題就離不開庾澄慶,或講他們如何結婚,或講他們如何甜蜜、自己如何被寵。
有人說,人缺什麼就要去索取什麼。伊能靜正是這樣,因為在原生家庭中極度缺愛,所以,她需要庾澄慶不斷地給予她關愛,甚至不斷地、無條件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
可庾澄慶想要的,也許只是一份低調平淡、細水長流的婚姻。
一方需要瘋狂被愛,另一方卻慨嘆掌握不住對方,這樣的關係無疑是致命的。果不其然,這段疲憊不堪的婚姻,讓兩人終於漸行漸遠,最後走到了分手的地步。
那些從小缺乏父母關愛的女生,心裡往往缺乏安全感,她們在長大後,總是想要去尋求他人的關愛。而在親密關係中,她們總是習慣性地讓伴侶來滿足自己的安全需求。
她們總是向伴侶不停地索求關愛,用以填滿自己在原生家庭缺愛的黑洞。而試圖通過他人來填補內心缺愛的黑洞,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
寫在最後:
當你因為愛的匱乏或自我的缺陷,去進入一段親密關係,並且各種索取、重度依附……
在這種畸形關係中,你不僅得不到真正的療愈,反而會讓自己陷入更大的困境。極有可能,還會和上文中小琴或伊能靜那樣,愛最終會慢慢地變質。
每個人終其一生,也許都會追求完美,尋找關愛,這並沒有什麼錯。
但你先要明白:人的一生,實則是一個渡己的過程。
那些心靈深處的空洞,那些原生家庭帶來的傷,都需要你通過自我療愈與成長,一次次地自救。
是的,愛自己方能愛人。先療愈自己,然後變成更完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