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伯納在《父母與孩子》裡寫了這麼一句話。
童年時代是生命在不斷再生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人類就是在這種不斷的再生過程中永遠生存下去的。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強迫性重複」,它指的是一個人會不斷的去重複自己童年時期的創傷體驗,實際上是源自於潛意識裡想要「改寫過去」的需求。
也就是說,當我們童年的創傷,如果在成年後還未曾獲得療愈,那麼,它就很有可能會在我們的生活裡不斷地重複出現。
要「改寫」童年時期的創傷,需要我們在創傷感受出現時,要保持一定的自我意識,而不是沉溺在這種創傷引發的負面感受之中。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童年的創傷經歷與許多心理疾病的發生存在著緊密的關聯,也會因此影響到一個人壽命的長短。
如果以下4種跡象常常在你的生活裡出現,那麼意味著,那些童年時期的創傷,依然還未曾獲得療愈。
莫名的恐懼
恐懼,是人類共有的一種情緒。
在危險面前,恐懼是我們面對它所產生的一種應激反應,源自於每個人的一種求生本能。
可是在你的生活裡,是不是常常會有一些時刻,明明什麼事情也沒有,內心卻燃起了一種強烈的恐懼感。
這意味著,這種情緒並非來自於外界客觀的事實,而是來自於自己內心的「心理事實」,也就是說,來自於潛意識裡一種固有的危機意識——由於童年時期缺乏保護,形成了一種內化的恐懼感,從而泛化到生活的各個層面之上。
害怕失敗,是我們很好理解的一種動機;可有的人,還害怕成功,害怕被別人關注,害怕被愛,這實際上是源自於在童年時期缺乏一種安全的生存環境,害怕成為一隻被打壓的「出頭鳥」。
可人要活在這個世界上,存在感是一種必要的元素,同時渴望被愛,也是人一種本能的動機。
當這兩者的矛盾產生時,一個人內在的糾結便產生了。
完美主義的思考
你是否會對自己的未來做很多規劃,可是卻很少真正地去執行?
你是否常常在思考別人怎麼看待自己,喜怒無常?
想太多,也有可能是童年時期遺留下來的創傷。
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完美主義的體現。
害怕犯錯,源自於過多的約束與過強的處罰。
人都有一種渴望去探索外部世界的動機,因為要豐富自我,需要有更多的經驗去內化到自己的心裡。
而當探索隨之而來的是處罰,那麼人也就會心生恐懼,更加依賴於用「想法」去探索,而不是實際行動,最後一無所獲。
總是覺得自己很糟糕
你的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明明很優秀,可是卻總是覺得自己很糟糕。
可能你也是這樣的人,始終無法正視自己的優點,相反,不斷地強調自己的缺點。
這種習慣性的消極信念,往往是由於在成長的過程中,自我價值不斷地受到忽視,甚至是打壓造成的。
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乏受到重視,缺乏關注,因此,也就形成了「我沒有價值」的這種信念,一直延續到成年的生活之中。
容易喜歡上一些糟糕的人
一個心裡有傷的人,往往也會喜歡上一個不善待自己的人。
正如前面提到的,我們會主動地去重複童年時期的創傷,而選擇一個能夠傷害自己的人,就是一種可以實現這個目的的方式。
很多人,會陷入到一段糟糕的親密關係裡,甚至明明已經意識到了,卻依然不願意離開。
創傷感受,能夠給人一種強烈的存在感。當一個人無法通過正面的方式去尋求關注時,就往往會選擇傷害自己的方式來獲得這種感覺。
很多「渣男體質」、「渣女體質」的人,同時,一些討好型人格的人,往往也會吸引到一些索取型人格的人,這都是這種現象的體現。
一個人的童年,會貫穿於一個人的一生之中。
有的人說,一個人老了,就好像恢復到了自己童年時期的狀態。
事實上,不管處在哪一個年齡階段,每個人內心都一直住著一個「孩子」,只是成年人擁有許多需要去完成的社會任務,才會選擇性的去忽略內心的這個聲音。
要療愈自己童年時期的創傷,意味著我們要時常關照自己內心的這個孩子,關心照料它,去彌補童年時期缺失的愛。
每個人都值得被愛,先從內心培養一種對自己的愛,那麼外面的世界,才會給予自己同樣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