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童年創傷很多孩子都經歷過,很嚴重的應激創傷,有2/3的孩子可以自行緩解,深深的埋進記憶深處,如果沒有突發事件或者是孩子後來成長得比較順利,這段創傷就會像撕掉的日曆,不會再起波瀾。但是1/3的孩子,創傷會成為他們的症狀。比如經歷過創傷事件的兒童,他們會反覆玩兒與創傷相關的遊戲。爸爸打媽媽,媽媽流血、昏倒住進了醫院,兒童在這種創傷下有可能反覆的玩被打、流血這樣的遊戲,以緩解內心的焦慮。兒童有驚恐發作,或者有對於創傷事件和創傷場面的迴避,這就是形成了創傷。
但更多的創傷其實是一種慢性的,很難被發現的。比如長期生活在吵鬧、爭執、冷漠的環境中,兒童很少能體會到家庭的歡愉和幸福感,就會形成慢性的情緒問題,成為焦慮、抑鬱、強迫和人格障礙方面的創傷。
比如父親長期辱罵孩子,笨蛋、沒用、畜生、養你有啥用,孩子內化這些標籤,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就會形成不被人注意的創傷。
比如父親或者母親拿刀威脅孩子,要把他殺掉,或者叫喊著要把他從家裡扔出去,對於幼小的孩子,都有形成創傷的可能。
創傷就是身體或者情緒所受的傷害,對一個孩子形成了威脅,這種威脅可能是長期的,也可能是暫時的,成為孩子的症狀,並影響他的成長。
02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講述了一個叫松子的女孩,從小就非常渴望愛,但一直被忽視。而她的成長就是一條尋找愛的路線,愛她的學生、愛欺騙她的作家、愛街頭的混混、愛理髮師,最後年老色衰的時候,又愛上年輕的偶像,還天真地給人家寫情書。
她這一生都沒有遇到真愛,卻一直像飛蛾撲火一樣的尋找真愛,就是因為兒時,那種深深的渴望,從來沒有被滿足過,所以一輩子都在經歷愛的劫難。
松子就是一個帶著創傷,走過了一生的人。
根據行業教科書《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的分類,焦慮、強迫、人格類的創傷最普遍,美國的數據是20%左右,也就是五個人裡面會有一個有精神障礙。
近年來我們國家學生中的空心病、厭學、自殺等等問題也開始讓我們關注精神障礙的發病率。關注精神障礙,讓我們從吃飽穿暖這個層面向更高的健康精神層面發展。
松子的一生都在按照她的心靈地圖尋找她的渴望,這是她最原始的驅動力。那個渴望被父親愛的小女孩,在不停地「做鬼臉」給父親發信息,表明她有多需要父親的關注,但始終被忽視。於是長大的松子,便沿著這一條渴望的路線一直尋找,希望能找到那份能讓她安心的愛。
這個從來沒有等到愛的孩子,也不知道愛的模樣,一次一次的遭遇欺騙,在尋找的過程中已經千瘡百孔。
松子的一生就是在不斷的欺騙中重複她的童年創傷。
03在《撫平傷痛》這本書裡說,童年期創傷會引起的軀體疾病有肺病、消化性潰瘍和關節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肌梗死、中風、高血壓和二型糖尿病等,總共13種疾病。
長期生活在情緒不好的家庭氛圍中,是身心疾病產生的主要原因。有的人很年輕,就已經染病,有的也不過剛剛中年,就開始被疾病纏繞。
據身心醫學行業專家預測,未來的20年,兒科、婦科、內科都會轉為身心領域,這是疾患的要求。
只有心理健康,才會有身體的健康。只有意識到創傷,我們才不會製造創傷。
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即刪